一品小说 > 宋风 > 第一百零八章 粮食

第一百零八章 粮食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宋风最新章节!

    洪羽在福建当地的山村中是远近闻名的种田好手,平均亩产有时候就能够偶尔达到六石的水平,看到王静辉买下的这片良田,水利设施完善,还有很多其他的帮手,所以对于他来说七石的亩产根本就不是问题,除非见鬼碰到蝗灾。不过王静辉所说培育新品种的水稻,能够达到亩产十石的水平,这在他眼中是个疯狂的念头,但这百顷良田的诱惑力对洪羽来说是致命的,现在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便是达到亩产七石把百亩良田挣过来再说。

    由于洪羽上过私塾,中间虽然由于家境问题辍学,写个诗词文章没有希望,但要把他种田的方法用大白话写出来还是没有问题的,不像这里其他的农夫,种田可谓是各地的好手,但连名字都写不出来,所以王静辉让他做了这里的头头,来管理这片试验田,并且还要把他种田的经验和方法写出来,尤其是不同稻种搭配的双季稻生长状况一定要写清楚,以便最后在推广双季稻的时候能够取得最佳的搭配稻种。

    王静辉每个月都会到这里来视察双季稻种植情况,尤其现在是九月,晚稻都开始灌浆结实,他来的更加勤快了。在洪羽的眼中,王静辉这样把不同的稻种毫不选择的加以搭配种植来找出最佳晚稻品种的做法简直就是浪费。这里可不是福建岭南,这里是楚州,到了九月份天气就很不适合大多数水稻品种的生长了,甚至会产生颗粒无收的可怕景象。虽然王静辉在他眼中是天大的官差了。但为了那一百亩良田。在晚稻播种地时候,他鼓起勇气跑到知州府中去见王静辉。把自己地想法说了出来。眼前这个大官居然没有责罚他,还赏钱三十贯,还说道什么:你们是专家,这田怎么种全靠你们来操心。我不管你们怎么种田,缺人缺钱找我要,我只管你们要产量和把种田的经验和心得!

    多次相处后,洪羽觉得这个大宋驸马、大学士哪有什么官样?!简直都快要把自己和其他几个种田好手恨不得当作佛像给供起来,吃穿用度几乎有求必应,只要种田方面地事情几乎从来没有拖沓过,为了免去这些种田好手的后顾之忧,除了让他们的子女免费上学外,还给他们置办了三十亩良田,就算以后不用他们了。也能够有足够的田地来养活自己。这些无声有形地关照让他们更能把心思放在试验田中,而且和这个驸马爷说话的时候也是毫无顾忌,实话实说也不会让他生气。后来洪羽这些外地来的种田好手才从外界的人们的议论中知道,驸马爷是难得的好官,三下五除二便把楚州治理的蒸蒸日上,百姓富足。驸马是状元郎出身,便被百姓都说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来挽救大宋的。

    洪羽也明显发现驸马爷的神情随着晚稻地逐渐成熟而紧张起来。这个时候的楚州水稻都早已经收割完毕了,所以楚州郊外不远的这片稻田显得格外扎眼。不少人都来问这是什么水稻,怎么还能够种第二茬?这些农夫都会非常自豪的告诉路人:“这是奉楚州军州事王大人之命,在这里试种双季稻,收成高着呢!”

    不过王静辉此时却没有这么乐观,毕竟这东西他是一点儿也不懂,只能靠这些农夫来帮忙了。自己除了能够往里面不断的砸钱外,别的什么也做不了,这让他非常郁闷:什么时候自己成了后世的风险投资商了?!

    在稻田边上,王静辉和其他楚州最主要的官员在那里耐心地听着通过“翻译”转译一遍后的说明,其他官员除了通判薛向之在认真的听外,都在那里开始打起瞌睡了,王静辉用眼一瞪那些有些昏昏欲睡的官员,他们都不仅出了身冷汗。不过王静辉对薛向之却是青眼有加:这个比自己大了十岁的通判确实有些眼光,知道这双季稻如果在楚州试种成功后,那几乎有大半的大宋国土都可以种双季稻,这可是大功一件!有眼光,是个拉拢地对象!

    “听过”洪羽和几位其他的种田好手的讲解,王静辉对今年双季稻试验田的成果已经心中有数了:这里将会诞生大宋亩产水稻的奇迹,几乎所有的良田亩产都能够达到六石到七石的水平,洪羽那个变态居然有把握能够达到八石?!

    “老子的资金没有白往里投,付出的代价也没有打水漂。有把握的双季稻搭配稻种获得了七八种搭配方案。虽然在这里实施的是精耕细作,并且众高手在这里坐镇才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但如果交给普通农户去种,每年的亩产水平达到五石应该不是问题吧,现在的水平也就是三石到四石,如果按照保守的估计,大宋的耕地面积中的百分之四十能够种双季稻,那每年多出来的粮食会是多少?!”王静辉心中暗暗的算计着,心里面乐开了花:大宋粮价降价的日子似乎不远了!

    王静辉听完汇报后,就站在这稻海的旁边一个人久久的矗立着发愣,旁边的洪羽因为和王静辉接触比较多,所以他大胆的拍了一下,王静辉从沉思中醒过来。他朝着那几个农夫深深的鞠了一躬,弄得那些农夫手足无措的,王静辉肃容说道:“你们不用怕,等过几天所有的水稻都收割上来过秤后,本官将会兑现自己当初的诺言,如果你们愿意留在这里,工钱继续不变,待遇不变!本官给你们鞠躬那是因为各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大宋百姓的饭碗问题!本官身为驸马就是给你们下跪也未尝不可!你们现在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但本官仍然希望你们能够继续留在这里,为大宋培养更好的稻种,如果成功的话。本官将会重重有赏!”

    所有地农夫虽然听不懂王静辉话中地含义。但也都知道他在称赞自己为这个国家做了一件大好事,而且他还许下了更大的承诺。这使得所有地农夫都跪下给他行礼,但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但是在场的官员这才恍然大悟,这个驸马爷虽然在这片地上下了大本钱,但赢得了更大的战果:几乎一举解决了大宋的吃饭问题!这要是报到朝廷皇帝那里。简直就是坐上了升官发财地直通车!好深远的眼光,不愧是当今皇上眼前的红人,以前认为王静辉这么年轻就能够坐上宝文阁直学士,成为大宋最年轻的直学士,并不是全靠驸马爷的身份,这才是真本事、真功夫!

    所有的官员想通这一关节后,都向王静辉恭喜、称赞,只有通判薛向之在一旁微笑。王静辉自然很关注这个楚州二号人物,并且还是专门遏制自己权力的大员,见到薛向之在朝自己微笑。他也向薛向之笑了一下。

    河北旱,民流入京师!侍制陈荐请以便麋司陈粟贷民,户二石,从之。司马光上疏曰:圣王之政,使民安土乐业而无离散之心,其要在于得人而已。以臣之愚见,莫若择公正之人为河北监司,使察灾伤州县。守宰不胜任者易之,然后多方那融斗斛,使赈济土著之民,居者既安,则行者思返。若县县皆然,岂复有流民哉!帝许之。诏河北运司约束州县,加倍抚恤。

    这是颍王赵顼给王静辉最新来信中的一段,后面的则是完全责问王静辉为什么没有能够预测这场旱灾?!口气之严厉出乎意料。王静辉一看笔迹便就知道这多半是英宗赵曙的手诏。

    “老丈人还真以为自己是神仙能够占卜未来啊?!那我不成了人形气象局了?!”王静辉拿着那封信苦笑地想到。虽然老丈人很看得起自己,把自己当成气象局,这次失误漏报罪责全在自己,但这封解释的回信还是要写的,现在他已经觉得这很不好玩了:汴都开封的雨涝灾害让自己出现了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漏洞,但这个漏洞偏偏还是要补上,否则自己可就完蛋了。

    在回信中王静辉小心的做出了“合理”的解释:由于自己不在河北,所以无法“天人感应”获得示警,才无法演算出河北的旱灾。这也是没有办法,他心中有些懊悔不已,但汴都百姓在那场雨涝灾害中地损失已经创造了奇迹,即便历史再次重演,他仍然要这么做,不然他会于心不安的。

    在给赵顼写好信后,王静辉又仔细审查了一番信件的内容,觉得没有什么破绽后才封好。想到以后自己“神棍”这个名头就要坐实了,心中也是感到好笑,不过大宋所处的这一历史阶段也是灾害不断,也亏宋朝君臣了得,居然在连年的灾害中挺了过来,没有酿成比较大的流血事件,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地。

    王静辉想到后世中国政府在“非典事件”后建立了国家应急部门,自己也倡导建立了城市防疫体系,虽然受到大宋财政的困局进展缓慢,但总是聊胜于无,一点一点往最终目标蹭吧。大宋也有储备粮食应急系统,其作用多半是平抑粮食物价和赈济灾民所用,但在王静辉的眼中,这套系统的管理十分混乱,至少在他的楚州他就看到很多问题,很多地方官员都可以任意挪动常平仓的储备来做他用。

    挪用常平仓是宋朝各地普遍的现象,给王静辉的感觉便是大宋虽然实行了“强干弱枝”的政策,但地方仍然还有很大的自治权利,像青苗法的最早使用者李参和王安石等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治下进行改革,而不用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复,李参和王安石实行青苗法便是以常平仓的资金为主力,才得以实施的。这是他们运气好,治下实行青苗法的过程中没有碰到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不然常平仓空虚碰到灾害年景,那可要死很多人的!

    王静辉想到这里后,便写了一份奏章:设立大宋国家紧急状况应急中心。由这个中心来专门把留在地方政府常平仓等用来在灾年赈济灾民各种官仓集中管理,将各地的官仓职能更加细化,用来做什么就做什么。虽然王静辉想到要想让这个时代的官员不能随意挪用官仓粮食和资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最起码也要把用来赈济灾民地粮食和银钱单独另立出来。再怎么挪用也不能把注意打到赈济灾民粮食这一块来。

    提议另立专项官仓地奏折可不是这么好通过的。这会使中央对地方地监控能力更强,各地官吏也会称此法“不便”——这会断了许多官员的财路。为此王静辉仍然执行了他的老政策——把奏章写得超级厚。所有的理由写得清清楚楚,怎么执行也给详细写出来。就算他不在汴都开封亲自面圣解释,也要用详细地奏章把所有可能会遭到反对的地方武装的滴水不漏,以保奏章能够一次性说服那几个老家伙。获得通过。当然这也少不了要给那几个主要官员写封信,现在的三司使不是蔡襄了,而是河北韩家的韩绛,他没有和韩绛接触过,但还是硬着头皮给韩绛这位“计相”写信,毕竟身为“计相”的韩绛是他的职权范围之内,这件事能否通过的关键就在他的身上。

    王静辉准备后各种文字材料后,并没有急切的向上呈送,而是等了五天——试验田地晚稻成熟了,才将晚稻和早稻的稻穗与这些奏章交给等候的快马送往汴都开封。当然给所有重要大臣的信件恐怕此时已经都收到了。

    “圣上,驸马的奏章臣以为应该大力推行!”司马光穿着整洁的官服在福宁殿中高声说道。这是在福宁殿中,英宗赵曙再次紧急召集几位大臣议事,对这种“福宁殿议事”的事情,各位参加会议的重臣已经开始习以为常,尤其是在枢密院得到楚州地“热线”后,最多不过三天,英宗赵曙肯定会要把他们招到福宁殿中。对此所有的官员都知道楚州那位驸马又在“远程遥控”了。

    英宗赵曙收到了王静辉关于“天气预报”解释的回信后,沉吟了半晌才点点头把这件事先放到一边去了,他最关注的便是那两捆颗粒饱满的稻穗,在另外一封信中,王静辉说是这两捆稻穗是在今年同一块水田中所栽种出来的双季稻,亩产达到了骇人听闻地八石——那个变态的洪羽真的做到了。不过洪羽为了求得双季稻的最高产量。所以便抛弃了水稻的品质,在第二季栽种的水稻中,采用了抗寒能力极强的“乌口稻”,这种水稻抗寒是抗寒,但种出来的米粒多是黑色、黄色和红色,虽然不能赶上其他稻米可口,稻米的品质高,但贫寒家境的百姓的餐桌是不会拒绝的。

    英宗赵曙看到关于这两捆稻穗的说明后,立刻遣人找来熟悉农作物生产的官员,详细了解了双季稻在大宋的种植水平和耕种现状。双季稻在这个时候的大宋也是有的,但多是再生稻——这种水稻在楚州和无为军也曾有过,但产量很低,它是在早稻收割后,稻茬上又生出新芽的。而驸马这里呈送上来的明显是连作双季稻,这中双季稻种植方式都是在岭南等气侯温暖的地区,分布也很少,楚州这里居然能够采用连作双季稻,倒是让这些被请来的“专家”吃惊不少:连作双季稻和再生稻可是有本质上的区别,最大的区别便是在产量上,再生稻的产量也就是一石左右不可能超过两石,即便是连作双季稻平常最好的亩产也不会超过三石,而王静辉的双季稻居然能够接近四石,这样的产量确实是创造了新纪录。

    英宗赵曙挥手将那几个“专家”退下,脑海中净是回响着王静辉奏章上的话:“整个淮河流域以南的大宋版图都可以进行双季稻播种,虽然臣是以良田耕作来达到这么高的产量,但放眼三分之二的大宋国土的农田在推行双季稻种植后,每年的亩产在平常年间也会达到四五石,远远高于三石的亩产水平,我大宋百姓的饭桌再也不会因为饥荒而受到威胁!”

    这段话在得到了那些“专家”的认可后,英宗赵曙的心不禁怦然心动,但最令他激动的是司马光的那句话:“如驸马所言能够成为现实,则我大宋百姓将永无饥荒之患。若朝廷能够善加处理,百姓因为发生饥荒而效仿黄巾之事!”

    王静辉还在策论中写到:“臣正全力给洪羽等十三名种田能手提供力所能及的条件,加紧培养新品种的晚稻和早稻稻种,以便使双季稻的亩产能够达到十石水平!”这句话在英宗赵曙等人的眼中简直如天方夜谭一般,但摆在他们眼前的已经有八石的亩产,相信十石也会在驸马的手下变成现实!

本站推荐:万相之王总裁的替身前妻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凌天战尊飘渺之旅风流岁月之活色生香半城风月花颜策神武战王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宋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品小说只为原作者戒念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戒念并收藏宋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