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散文集出版前后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独行的风文集最新章节!
2009年3月28日,在我和朋友们的期待中,我的散文集故乡的那些人和事正式出版。在李子喜兄的陪同下,我把两千册书拉回家中。在储藏室里,我们连忙打开包装,精美的书籍里散发出熟悉的油墨芬芳。我捧起书本,就像一个怀胎十月的母亲,突然抱起经过艰辛孕育后分娩的婴儿,灵魂深处有一种轻微的陶醉,更有一种眼睛潮湿的感觉。
我从20多岁就痴迷于文学,投稿、发表作品、创办刊物,但对于出版集子,却一直持犹豫、谨慎态度。自1993年开始,我内心几次出现结集诗集的冲动,但我又一次次把自己的渴望之火熄灭。我想到一个成语:厚积薄发。一个作家的使命是用生命去真诚书写,而不是热衷于出集子、开作品研讨会、参加评奖等,过于炫耀自己对本身的创作并没有良好的深化和延伸作用。从此,我拒绝写一些收费的报告文学,把全部心思放在了纯文学创作上,并产生了一个想法,50岁以前过隐居式的生活,潜心创作,50岁以后,等我写出十本书的时候再出版专著。我甚至为我的某一本作品集起出了名字——隐居在城市。十多年来,不少亲戚、朋友向我讨要作品集,我两手一摊,告诉他们,我还没有出版自己的集子呢。他们以不解的目光看着我,继而劝我、鼓励我尽早出版。看着其他比我年轻的作者一本本出版作品集,我心静如水,清醒地抵御着名利的诱惑。但是,我做着生儿育女的准备,秘密为我的作品集准备着产房。我把自己的诗歌、散文诗、散文、小说、杂文、评论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竟有十本之多。
2008年底,我有了出版自己作品集的愿望和资格,但到底先出版什么体裁,我几度犹豫和调整。最后,我坚定了信念,首先出版一本献给父母和故土的书。这本书应该在2009年的清明节前、我母亲的忌日前、我的生日前问世。
一开始,我想用一个内部书号,或者香港书号。子喜兄看了我散文集的清样,给了我最初的劝说与激励:“这本书太感人了。这么美好的文字,如果用个内部书号,就瞎了。”就这样,在市作协主席李登建的帮助下,申请了作家出版社的书号。著名书法家纪德修先生极其认真地为本书题写了多幅书名。艺元素设计公司的李凯同志开始了紧张的设计工作。
为了确保这本散文集的质量,不至于出现错别字和知识性错误,这本书至少经过了八个人的把关。于纳新、宋维喜两位朋友,首先对初稿进行了勘误,消灭了一些笔误。我叔叔、婶子、小弟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我妻子指出了一些知识性错误。我自己一边校版,一边对文字进行润色,删除了一些有可能损害他人名誉的细节,添加了一些深化主题的例子。子喜兄最后又进行了把关。
在阅读清样中,这本书得到了普遍好评。纳新、维喜认为散文诗部分语言非常精彩。李凯被跪送亲娘父亲的欠账簿深深打动。妻子和小弟弟则在阅读中数次垂泪。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她虽然只是一个初中生,但对文字有着特殊的敏感,而且记忆力超群,我们家人、亲戚的生日,她几乎都记得清清楚楚。书中有些细节是妻子提供的,如父亲的欠帐簿中有一个父亲用目标转移法劝架的细节,就是妻子提供的,我几乎未加修饰,保持了故事的原汁原味。妻子还指出了书中的一些生活性错误。如乡下的鸟原稿中有燕子口衔粮食的细节,妻子指出“燕子在空中捕食飞虫,不会食用落地的东西。”
出版之前,滨州社会科学月刊用两个页码的篇幅全文刊发了我自己写的序言用文字为故乡立碑,并配上了两幅乡情浓郁的插图。序言发表后,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魏老师:您好!我是惠民县淄角镇政府的一名普通职员,现在宣传办公室工作,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手笔笨拙,写不出心里的感受,有立意但写不出饱满的文章。昨天打开滨州社会科学这本书,看见了您的用文字为故乡立碑一文,写得太好了。看了您的文章,我对自己的疑问更大了:自己经历的一些很受感动的事,为什么写不出感情呢?很想学习欣赏一下您的故乡的那些人和事,请问您从哪里可以看到?”
书终于出版了,尽管经过多人把关,还是存在几处错误,如101页引用的父亲的诗词,没有按惯例改变字形;铁匠中有一处“锤子”错为“捶子”;父亲的欠帐簿中“戴着眼镜”错为“戴着眼睛”但瑕不掩瑜,15万字的集子,我只找出4处错误,远远低于国家出版物允许的万分之一的差错率。
感谢民营企业家魏克举,首先为我作品的销售打开了方便之门。他是我院中的一位叔叔,也是我书中描写的本村的两位企业家之一。出版当日,我拨通他的电话,告诉他散文集出版的消息,他从沾化县城派人用车来滨州接我。几位同乡、同学、文学朋友在他的企业共进午餐。这位叔叔让会计提出现金,当场留下了我的150本书。每有客人光临企业,他都会宣传这本书。
接下来,我的弟弟、妹妹,我的同学,我的朋友们纷纷帮我售书。无棣一位民营企业家,是我原来的一位文学朋友,当场购买50册。滨州一位文学朋友自己花钱买了10册,送给朋友们阅读。到今天,2000册书只剩下不到300册。
散文集出版后的几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是民营企业家魏克举打来的。他喊着我的乳名:“你猜猜,我今天和谁在一起?我和铁匠的儿子在我家里喝酒。”铁匠是我书中的一位伯伯。铁匠的儿子,我村里的一位弟弟接过电话:“哥哥,你写得真好!”民营企业家魏克举感慨地告诉我:“我黑夜两点看完了你的书,你婶子也看了,一边看一边哭。我告诉他们,谁要是看了这本书不落泪,谁就没有人味!”
清明节,我与家人来到曾祖父、祖父和父母的坟前,在泪雨里,我悄悄告诉我的先人们:“你们的生命已经在我的作品里永恒。子孙后代将从我的作品里拜见你们崭新的容颜和闪光的品质。”
子喜、纳新、维喜三位作家分别为我的散文集写出了各有千秋的评论,子喜的评论饱蘸真情写故土已经在渤海晨刊4月23日发表,引起很好的反响。一位70岁的老领导看到评论后打来电话向我祝贺。
请允许我引用一下三位作家精彩的评论——
“在书中,书旗用真实的情感追忆故土上发生的往事,文字里充盈着浓重的情感。他用敏锐的目光把那些看似平凡的故事精炼成锦,呈现给读者。我随着作者的叙述来到渤海南岸秦口河畔,那里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商家村,那里的人民勤劳质朴,心灵像河水一样清澈见底,父亲、母亲以及那些亲朋邻居的动人故事打动着作者,也使作家的心灵得到了高度升华。该书是作家内心流露出的感情之作,也是鲁北人民过去的生活缩影。这部作品凸现了那方土地人民的善良与孝道、聪慧与朴实。如母亲的善良,父亲的诚义,风婶子的顽强,杠头叔的才艺等,都让人感到真实可亲。要刻画出这样丰满的人物,没有浓厚的亲情和对那方土地的深深眷恋是难以做到的。作者与故乡有着千丝万缕、扯不断的乡思乡恋乡情,这也是他写作的题材源和能动力。”(李子喜饱蘸真情写故土)
“这是乡情的浓缩,语言的狂欢,诗意的盛宴。书旗重视原创,他决不重复自己和别人,更不会拼贴和复制。他的作品不是思想、性情、技艺等的简单加和,而是崭新的、独特的生命,作品的语感和节奏就是生命的呼吸和心跳。作品中蕴藏着书旗的性格:文静、淡泊而又有定力。确切地说,他的作品有意境。我认为,意境不是诗歌的专利,而是评判一切作品优劣的尺度,意境就是一种诗意的氛围。书旗的意境是清新自然、蕴涵丰富的。读读这本集子吧,让我们学学书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学学书旗是如何把“删繁就简三秋树”和“标新立异二月花”这两种境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宋维喜洄游和反哺)
“从文章体裁上看,这个集子当中前半部分文章就属于抒情浓郁的散文诗,文质兼美的上乘之作俯拾皆是,我最推崇的有野马、鹰、大平原的翅膀等,我感觉如果把它们编入中学课本,作为典范的散文诗作,也是当之无愧的。舒琦的散文诗,依然以语言取胜。在野马中“破土而出的小草用绿绒绒的纤手抚摸野马发烫的蹄音”语言多么富有张力;在祖父和他的农具中“祖父用泥土把碰伤的庄稼培好,一遍又一遍地赔着不是,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语言又多么生活化”(于纳新泥土的呼唤灵魂的皈依)
一位平时并不喜欢文学的领导对我说:“你的跪送亲娘让人落泪。写得太好了。你想说的就是我想表达而表达不出来的感情。”他还把我的散文集与某位作家的散文作了比较:“都是写乡村,你笔下的乡村更生动,你的语言更耐读。”
四川成都一位朋友告诉我:“这本书语言很美。”山东阳谷一位读者说:“书我仔细读了两遍。笑也笑了,哭也哭了。我家西面有片树林,以前每到放暑假的时候,我就把大哥的名著抱出来,在林子里一本一本地读。一个又一个的人物站在我面前。我如饥似渴聆听着大师们的教诲。是你的书,把我带到了那个年代。期待着不久你有更好的作品问世,好让我再接受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滨州的一位朋友半开玩笑地说:“建议卖书的时候,随书赠送手帕一块。”
2009年4月29日,滨州交运集团工会副主席姜建华写来数百字的读后感:“大作故乡的那些人和事已拜读,爱不释手。窃以为没有长期的农村生活积累和扎实的文学功底以及独到的视角,更加之发自内心的情感,恐难以写出如此让人难以释怀的作品。抚卷读来,似在夏晚村头树下,一老者给童儿们讲述那些过去的故事,娓娓而谈。只说得孩子们如醉如痴,毫无倦意。书是给人读的,能引起人们共鸣和深思,给人以启迪,我想就是好书。本书作者饱蘸情感、凝于笔端、跃然纸上,只感觉书中的人们迎面而来,活灵活现。此书给在外面长大的人们看,可使其了解农村及农家子弟,换位思考,珍惜生活;给在农村长大的人们看,可使其发愤努力、自强不息,不忘过去。此书实乃一本好书。读之痛哉!快哉!”
我还能说什么呢?对一位作家来说,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读者的认可与肯定呢。
这期间,我的散文一只狗的母爱在散文月刊第三期发表,我的散文入选1949——2009滨州文学作品选,可谓锦上添花。我带着朝圣的心情做出了下一步的计划,将第二本散文集善良无罪尽快出版,市文联主席、著名书法家高景林先生欣然为善良无罪题词。
在这里,我向所有阅读过这本集子的朋友、读者说一声:“谢谢!没有你们的支持,我的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你们热切的目光就是我飞翔的航线!”
2009年4月29日
2009年3月28日,在我和朋友们的期待中,我的散文集故乡的那些人和事正式出版。在李子喜兄的陪同下,我把两千册书拉回家中。在储藏室里,我们连忙打开包装,精美的书籍里散发出熟悉的油墨芬芳。我捧起书本,就像一个怀胎十月的母亲,突然抱起经过艰辛孕育后分娩的婴儿,灵魂深处有一种轻微的陶醉,更有一种眼睛潮湿的感觉。
我从20多岁就痴迷于文学,投稿、发表作品、创办刊物,但对于出版集子,却一直持犹豫、谨慎态度。自1993年开始,我内心几次出现结集诗集的冲动,但我又一次次把自己的渴望之火熄灭。我想到一个成语:厚积薄发。一个作家的使命是用生命去真诚书写,而不是热衷于出集子、开作品研讨会、参加评奖等,过于炫耀自己对本身的创作并没有良好的深化和延伸作用。从此,我拒绝写一些收费的报告文学,把全部心思放在了纯文学创作上,并产生了一个想法,50岁以前过隐居式的生活,潜心创作,50岁以后,等我写出十本书的时候再出版专著。我甚至为我的某一本作品集起出了名字——隐居在城市。十多年来,不少亲戚、朋友向我讨要作品集,我两手一摊,告诉他们,我还没有出版自己的集子呢。他们以不解的目光看着我,继而劝我、鼓励我尽早出版。看着其他比我年轻的作者一本本出版作品集,我心静如水,清醒地抵御着名利的诱惑。但是,我做着生儿育女的准备,秘密为我的作品集准备着产房。我把自己的诗歌、散文诗、散文、小说、杂文、评论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竟有十本之多。
2008年底,我有了出版自己作品集的愿望和资格,但到底先出版什么体裁,我几度犹豫和调整。最后,我坚定了信念,首先出版一本献给父母和故土的书。这本书应该在2009年的清明节前、我母亲的忌日前、我的生日前问世。
一开始,我想用一个内部书号,或者香港书号。子喜兄看了我散文集的清样,给了我最初的劝说与激励:“这本书太感人了。这么美好的文字,如果用个内部书号,就瞎了。”就这样,在市作协主席李登建的帮助下,申请了作家出版社的书号。著名书法家纪德修先生极其认真地为本书题写了多幅书名。艺元素设计公司的李凯同志开始了紧张的设计工作。
为了确保这本散文集的质量,不至于出现错别字和知识性错误,这本书至少经过了八个人的把关。于纳新、宋维喜两位朋友,首先对初稿进行了勘误,消灭了一些笔误。我叔叔、婶子、小弟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我妻子指出了一些知识性错误。我自己一边校版,一边对文字进行润色,删除了一些有可能损害他人名誉的细节,添加了一些深化主题的例子。子喜兄最后又进行了把关。
在阅读清样中,这本书得到了普遍好评。纳新、维喜认为散文诗部分语言非常精彩。李凯被跪送亲娘父亲的欠账簿深深打动。妻子和小弟弟则在阅读中数次垂泪。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她虽然只是一个初中生,但对文字有着特殊的敏感,而且记忆力超群,我们家人、亲戚的生日,她几乎都记得清清楚楚。书中有些细节是妻子提供的,如父亲的欠帐簿中有一个父亲用目标转移法劝架的细节,就是妻子提供的,我几乎未加修饰,保持了故事的原汁原味。妻子还指出了书中的一些生活性错误。如乡下的鸟原稿中有燕子口衔粮食的细节,妻子指出“燕子在空中捕食飞虫,不会食用落地的东西。”
出版之前,滨州社会科学月刊用两个页码的篇幅全文刊发了我自己写的序言用文字为故乡立碑,并配上了两幅乡情浓郁的插图。序言发表后,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魏老师:您好!我是惠民县淄角镇政府的一名普通职员,现在宣传办公室工作,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手笔笨拙,写不出心里的感受,有立意但写不出饱满的文章。昨天打开滨州社会科学这本书,看见了您的用文字为故乡立碑一文,写得太好了。看了您的文章,我对自己的疑问更大了:自己经历的一些很受感动的事,为什么写不出感情呢?很想学习欣赏一下您的故乡的那些人和事,请问您从哪里可以看到?”
书终于出版了,尽管经过多人把关,还是存在几处错误,如101页引用的父亲的诗词,没有按惯例改变字形;铁匠中有一处“锤子”错为“捶子”;父亲的欠帐簿中“戴着眼镜”错为“戴着眼睛”但瑕不掩瑜,15万字的集子,我只找出4处错误,远远低于国家出版物允许的万分之一的差错率。
感谢民营企业家魏克举,首先为我作品的销售打开了方便之门。他是我院中的一位叔叔,也是我书中描写的本村的两位企业家之一。出版当日,我拨通他的电话,告诉他散文集出版的消息,他从沾化县城派人用车来滨州接我。几位同乡、同学、文学朋友在他的企业共进午餐。这位叔叔让会计提出现金,当场留下了我的150本书。每有客人光临企业,他都会宣传这本书。
接下来,我的弟弟、妹妹,我的同学,我的朋友们纷纷帮我售书。无棣一位民营企业家,是我原来的一位文学朋友,当场购买50册。滨州一位文学朋友自己花钱买了10册,送给朋友们阅读。到今天,2000册书只剩下不到300册。
散文集出版后的几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是民营企业家魏克举打来的。他喊着我的乳名:“你猜猜,我今天和谁在一起?我和铁匠的儿子在我家里喝酒。”铁匠是我书中的一位伯伯。铁匠的儿子,我村里的一位弟弟接过电话:“哥哥,你写得真好!”民营企业家魏克举感慨地告诉我:“我黑夜两点看完了你的书,你婶子也看了,一边看一边哭。我告诉他们,谁要是看了这本书不落泪,谁就没有人味!”
清明节,我与家人来到曾祖父、祖父和父母的坟前,在泪雨里,我悄悄告诉我的先人们:“你们的生命已经在我的作品里永恒。子孙后代将从我的作品里拜见你们崭新的容颜和闪光的品质。”
子喜、纳新、维喜三位作家分别为我的散文集写出了各有千秋的评论,子喜的评论饱蘸真情写故土已经在渤海晨刊4月23日发表,引起很好的反响。一位70岁的老领导看到评论后打来电话向我祝贺。
请允许我引用一下三位作家精彩的评论——
“在书中,书旗用真实的情感追忆故土上发生的往事,文字里充盈着浓重的情感。他用敏锐的目光把那些看似平凡的故事精炼成锦,呈现给读者。我随着作者的叙述来到渤海南岸秦口河畔,那里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商家村,那里的人民勤劳质朴,心灵像河水一样清澈见底,父亲、母亲以及那些亲朋邻居的动人故事打动着作者,也使作家的心灵得到了高度升华。该书是作家内心流露出的感情之作,也是鲁北人民过去的生活缩影。这部作品凸现了那方土地人民的善良与孝道、聪慧与朴实。如母亲的善良,父亲的诚义,风婶子的顽强,杠头叔的才艺等,都让人感到真实可亲。要刻画出这样丰满的人物,没有浓厚的亲情和对那方土地的深深眷恋是难以做到的。作者与故乡有着千丝万缕、扯不断的乡思乡恋乡情,这也是他写作的题材源和能动力。”(李子喜饱蘸真情写故土)
“这是乡情的浓缩,语言的狂欢,诗意的盛宴。书旗重视原创,他决不重复自己和别人,更不会拼贴和复制。他的作品不是思想、性情、技艺等的简单加和,而是崭新的、独特的生命,作品的语感和节奏就是生命的呼吸和心跳。作品中蕴藏着书旗的性格:文静、淡泊而又有定力。确切地说,他的作品有意境。我认为,意境不是诗歌的专利,而是评判一切作品优劣的尺度,意境就是一种诗意的氛围。书旗的意境是清新自然、蕴涵丰富的。读读这本集子吧,让我们学学书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学学书旗是如何把“删繁就简三秋树”和“标新立异二月花”这两种境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宋维喜洄游和反哺)
“从文章体裁上看,这个集子当中前半部分文章就属于抒情浓郁的散文诗,文质兼美的上乘之作俯拾皆是,我最推崇的有野马、鹰、大平原的翅膀等,我感觉如果把它们编入中学课本,作为典范的散文诗作,也是当之无愧的。舒琦的散文诗,依然以语言取胜。在野马中“破土而出的小草用绿绒绒的纤手抚摸野马发烫的蹄音”语言多么富有张力;在祖父和他的农具中“祖父用泥土把碰伤的庄稼培好,一遍又一遍地赔着不是,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语言又多么生活化”(于纳新泥土的呼唤灵魂的皈依)
一位平时并不喜欢文学的领导对我说:“你的跪送亲娘让人落泪。写得太好了。你想说的就是我想表达而表达不出来的感情。”他还把我的散文集与某位作家的散文作了比较:“都是写乡村,你笔下的乡村更生动,你的语言更耐读。”
四川成都一位朋友告诉我:“这本书语言很美。”山东阳谷一位读者说:“书我仔细读了两遍。笑也笑了,哭也哭了。我家西面有片树林,以前每到放暑假的时候,我就把大哥的名著抱出来,在林子里一本一本地读。一个又一个的人物站在我面前。我如饥似渴聆听着大师们的教诲。是你的书,把我带到了那个年代。期待着不久你有更好的作品问世,好让我再接受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滨州的一位朋友半开玩笑地说:“建议卖书的时候,随书赠送手帕一块。”
2009年4月29日,滨州交运集团工会副主席姜建华写来数百字的读后感:“大作故乡的那些人和事已拜读,爱不释手。窃以为没有长期的农村生活积累和扎实的文学功底以及独到的视角,更加之发自内心的情感,恐难以写出如此让人难以释怀的作品。抚卷读来,似在夏晚村头树下,一老者给童儿们讲述那些过去的故事,娓娓而谈。只说得孩子们如醉如痴,毫无倦意。书是给人读的,能引起人们共鸣和深思,给人以启迪,我想就是好书。本书作者饱蘸情感、凝于笔端、跃然纸上,只感觉书中的人们迎面而来,活灵活现。此书给在外面长大的人们看,可使其了解农村及农家子弟,换位思考,珍惜生活;给在农村长大的人们看,可使其发愤努力、自强不息,不忘过去。此书实乃一本好书。读之痛哉!快哉!”
我还能说什么呢?对一位作家来说,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读者的认可与肯定呢。
这期间,我的散文一只狗的母爱在散文月刊第三期发表,我的散文入选1949——2009滨州文学作品选,可谓锦上添花。我带着朝圣的心情做出了下一步的计划,将第二本散文集善良无罪尽快出版,市文联主席、著名书法家高景林先生欣然为善良无罪题词。
在这里,我向所有阅读过这本集子的朋友、读者说一声:“谢谢!没有你们的支持,我的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你们热切的目光就是我飞翔的航线!”
2009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