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三月三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点鸿文集最新章节!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春天又到了,曾作过无数次的设想,而且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这种向往——在春风里放风筝。无数个春天过去了,我已早过了放风筝的年龄,但梦想中风筝的倩影,每到春天便会随着春绿泛起,在心里飘呀飘。
农家的孩子早当家,我们的童年是没有风筝的,我们得帮大人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我们全然不知艰辛困苦的滋味,穷苦的童年照样有声有色,留在记忆中的,尽是些让人留恋的趣事儿。
翠翠,虎儿,我们三人最要好。翠翠善良、勤快,虎儿长得虎头虎脑的,圆乎乎的脸上总是眯缝着一双蓄满笑意的黑眼睛。翠翠的弟弟朋朋只有四岁,是我们三人的跟尾巴虫。朋朋鼻子下面永久性的拖着两条“青龙”别人笑他“青龙出世,天要下雨”他便嘴一抿“哧溜”一声将两条“青龙”收进去。
我们四个结成一个小团队,每天合伙做着大人布置的家务活。做家务时既有竞争也有合作,比如刮洋芋皮,一人分一堆,比赛看谁刮得又快又干净。朋朋人小手笨,本来每次分时都会给他少分,为了赢,他给洋芋们统统穿上“花背心”被我们一个个挑出来重刮,还要被翠翠揪耳朵,弄到他哭鼻子,三个大家伙才罢手,帮他突击任务。
刮完了洋芋,接着挑水。两只大木桶站在地上比我们矮不了多少,挑是挑不动的,但我们有绝活儿——四个人抬三桶水。我和翠翠在中间担重任,小肩膀上一边压一根扁担,朋朋和虎儿抬两头。三桶水摆好了,四双小腿一齐用劲儿,抬起来闪悠闪悠地行走在山间小路上,喊着号子以统一步伐。“咳!嗬!咳嗬!”响亮的童音在山谷里回荡,那是我们谙熟的原始的民间歌谣。这种抬法中间的人特别累,前拉后拽,把持不住就会两头脱节,人仰桶翻。摔坏了人不要紧,摔坏了水桶,屁股上少不了吃一顿“切面”可我们喜欢这种劳动,这对我们来说,就是游戏呀。
最喜欢的,是打猪草。清晨上山,可以野到太阳偏西才下山。除了鸡,猪是农家最大的财源,一年的油盐咸淡,吃穿住用,可全指望在它身上了。细粮是没有的,粗粮人都不够吃,哪有猪的份儿?那时人瘦猪也瘦,看见一头肥猪,不知会爱煞多少人。要想猪长得好,只有在打猪草上下功夫。为了打到猪爱吃的草,一跑就是几匹山。寻猪草时,可以采到许多美味的野果。即使到了冬天,厚厚的落叶下还能翻到又脆又甜的板栗,带酒味的弥猴桃。奶奶说,那是毛老鼠(松鼠)藏的过冬粮。见我们为失去了粮食的毛老鼠难过,奶奶说,那机灵鬼儿最聪明了,粮食从不藏在一处,就是要防我们这些小馋鬼呢。
寻猪草时还能采到许多时令野菜。那时不许种自留地,谁在自留地里下功夫,便是搞私字,不拥护人民公社可是很严重的问题,田里的野物便成了农家饭桌上的佳肴。竹笋、酸喇叭、牙脚板、毛耳朵、狗腥草、蕨苔、地茧皮、白蒿,还吃过些什么?大都忘了,有些长存在记忆里,因为在当时,它们就是救命粮,比如白蒿。现在的它们,以山珍的身份占据了酒楼的餐桌,但每每在餐馆里吃到的,那种来自山野的清香已荡然无存。
太阳偏西了,红色的夕阳中,山崖上出现了四个小小的身影,那便是我们。从后面看,只有四个背篓在山路上缓缓地、吃力地移动着,背篓上的猪草太多了,用葛藤捆得像座小山,而我们太小了。山回路转,不见了人影,一支山歌在晚风中飘来荡去:“女儿哟本姓哟赵来个哟儿哟,上山打猪哟草来个哟儿哟,水竹麻嫩蒿草哟来个哟儿哟,打回家去哟哟来个哟儿哟”清亮的参差不齐的童音,像山间清泉一样流淌着。不是我们不知道苦,是孩子快乐的天性让我们不觉得那有多苦,是生活环境让我们不知晓苦为何物。
砍柴是所有家务事中最苦的差事。我们的任务是把大人砍在坡里的大树拖回家,对付那些长在山坡陡岭的高大杂木,真有如蚍蜉撼大树。四个小小的人儿抱住粗壮的树干,挣红了脖子,沿着拖柴的山路,一步一拽。碰上下坡,便拿一个人拖,其他的人都坐到树上去,树叶在身下嗦嗦地响,所过之处,烟尘四起,大家喊呀、笑呀,山路在身下倒退,两边的树林倒向身后,对我们来说,这就是至高无上的享受。从没看见过汽车,在心里以为,坐车大约就和坐树一样舒适愉快吧。
常在打柴的时候,收集松油。晚上,在背风的地方,点燃松油,搁一块破锅铁在火焰上,松油燃完了,细心地刮下锅铁上的那层油烟,兑上水,就成了可以写字的墨水。四个孩子围火而坐,红亮的火光照着四张黑红的小脸,四双晶亮的眸子里,跳动着同一朵火焰。一个鸡蛋可以买两盒火柴,两个鸡蛋就是一斤盐。乡邻之间借盐借油是经常的事,不过数量以一勺为准,若多借几勺,就会借空邻居的家当。家里的日常开销,全指望那点鸡屁股里抠出来的小钱呢,谁也不敢奢望父母能给自己买一瓶墨水,一支铅笔。
吃着没有油星的粗粮,穿着破烂的补丁衣裳,唱着祖辈子人唱的歌谣,做着超出我们体力范围的活计,我们一样成长着,一样快乐着,仿佛生活本来就是那样子的。是光头李准的一首歌吧,有一句歌词这样唱:阳光照着我的破衣裳。我的童年,就是阳光照耀的破衣裳,虽破虽旧虽寒碜,但阳光明媚。
我们的家搬走了,读初中二年级时,回了一趟老家。也许是我长大了吧,山路似乎更窄更陡了,有的地方刚刚能够容纳得下我的脚,在山的夹缝中立足的那些黄泥小屋,是那么破败不堪,山水还是以前的山水,为什么会多出那么多的荒凉呢?是我的心多出了一些什么吗?我的野果子们呢?我的猪草们呢?我的翠,我的虎儿,我的朋朋呢?
早在读三年级的时候,翠翠就缀学了。十五岁的她已寻下婆家,她拿着厚大的鞋底,边纳边和我聊着。翠翠的孝顺、能干是出了名的,看她纳的鞋底吧,细细密密的针脚,雪白的锁边,鞋底中间扎着一朵莲花,那是艺术品呢。我怎么也想像不出她的男人是什么样子,像看怪物一样地看着她,竟忘了听她说话。朋朋已长成一个小小的男子汉,像大人一样出坡下地,担水劈柴,问他还想不想读初中,他却问我读书有什么用。十三岁的我正做着当一名人民教师的美梦,我曾须臾也不能离开的朋友,他们的命运已与土地深深地连结在一起。我成功地逃出了命运的樊篱吗?看着那些挂在蓝天与大地之间的土地,说挂,是因为那山实在太高了也太陡峭了,那一块块晒席一样的耕地,可不就是挂在山上吗?那是他们命运的蓝图吗?
虎儿住在另一条岭上。他是我们四人中最聪明最有志气的,听翠翠说,他也没读书了,他犟着念完了小学,父母再不准他进学堂门,家里那么多责任田,虎儿那位做生产队长的爹,把田看得比命还金贵,他的理想是把儿子培养成为一个种田的好把式。摸着书包里叠得整整齐齐的少年报,还有几本被我翻毛了边的少年文艺,我的心欢跳着,这是我带给虎儿的礼物,他一定会喜欢的。虎儿是与我同床共枕过的铁哥们,每次在他们家玩晚了,他就会举着一支竹篾火把送我回家,有时我哭闹着不让他回去,他就会留下来,跟我钻一个被筒。第二天天刚亮,虎儿的妈颜婶来挑水了,手里端着一葫芦瓢冒着热气的炕洋芋,有时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樱桃呢,颜婶近四十岁才生了虎儿,虎儿是她的命根子,一夜不见就想得慌。可我扑了个空。“红儿你不知道,自从不读书了,这东西!叫跟他爹学木匠他不干,田里的活更是叫不动他,整天黑着一张脸,像我们欠了他的来生债。”颜婶和我叨着,并挽留我住下来。想起小时候肚皮贴肚皮地睡在一起,我的脸有点红,可我真想看一看长大的虎儿是什么样子。终于没有等到虎儿,怏怏地往回走,走到山脚边,回头看虎儿家的小土屋,他家羊栏的吊脚楼上站着一个人,正趴在柴垛子上努力朝这边张望呢,那不是虎儿吗?依然剪着宝盖头,像半只西瓜扣在头上。见我回头,他倏地躲进了吊脚楼!
商店买来的新书包,包里的少年报、少年文艺,身上的绦丝花衬衣,黑色百褶裙,头上粉红色的缎带,还有,我的理想,已将我变成另一个人,一个有了书卷气、城镇气的少女。我的童年结束了,我远离了那片土地,土地上的人,可他们已溶进我的血液,从童年流到青年到中年,这是一条滋养我一生的小河。
总穿大人旧衣服的翠,最大的梦想是有很多很多钱,买上许许多多的花布,做好多好多的新衣服。朋朋只要天天有肉吃,天天过大年。虎儿说,他想看看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多大,我说,我想变成一只风筝,飞到天上去看看,山的外面是不是还是山?每当看到飞舞在蓝天白云间的风筝,便记起儿时的梦想。我已飞到了大山之外,知道了许多虎儿们今生不可能了解的事物,可我仍然希望,自己能变成一只飞得很高的风筝,我想看看翠,朋朋,不管虎儿躲到哪里去,我也能在云端看到他那可爱的宝盖头。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春天又到了,曾作过无数次的设想,而且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这种向往——在春风里放风筝。无数个春天过去了,我已早过了放风筝的年龄,但梦想中风筝的倩影,每到春天便会随着春绿泛起,在心里飘呀飘。
农家的孩子早当家,我们的童年是没有风筝的,我们得帮大人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我们全然不知艰辛困苦的滋味,穷苦的童年照样有声有色,留在记忆中的,尽是些让人留恋的趣事儿。
翠翠,虎儿,我们三人最要好。翠翠善良、勤快,虎儿长得虎头虎脑的,圆乎乎的脸上总是眯缝着一双蓄满笑意的黑眼睛。翠翠的弟弟朋朋只有四岁,是我们三人的跟尾巴虫。朋朋鼻子下面永久性的拖着两条“青龙”别人笑他“青龙出世,天要下雨”他便嘴一抿“哧溜”一声将两条“青龙”收进去。
我们四个结成一个小团队,每天合伙做着大人布置的家务活。做家务时既有竞争也有合作,比如刮洋芋皮,一人分一堆,比赛看谁刮得又快又干净。朋朋人小手笨,本来每次分时都会给他少分,为了赢,他给洋芋们统统穿上“花背心”被我们一个个挑出来重刮,还要被翠翠揪耳朵,弄到他哭鼻子,三个大家伙才罢手,帮他突击任务。
刮完了洋芋,接着挑水。两只大木桶站在地上比我们矮不了多少,挑是挑不动的,但我们有绝活儿——四个人抬三桶水。我和翠翠在中间担重任,小肩膀上一边压一根扁担,朋朋和虎儿抬两头。三桶水摆好了,四双小腿一齐用劲儿,抬起来闪悠闪悠地行走在山间小路上,喊着号子以统一步伐。“咳!嗬!咳嗬!”响亮的童音在山谷里回荡,那是我们谙熟的原始的民间歌谣。这种抬法中间的人特别累,前拉后拽,把持不住就会两头脱节,人仰桶翻。摔坏了人不要紧,摔坏了水桶,屁股上少不了吃一顿“切面”可我们喜欢这种劳动,这对我们来说,就是游戏呀。
最喜欢的,是打猪草。清晨上山,可以野到太阳偏西才下山。除了鸡,猪是农家最大的财源,一年的油盐咸淡,吃穿住用,可全指望在它身上了。细粮是没有的,粗粮人都不够吃,哪有猪的份儿?那时人瘦猪也瘦,看见一头肥猪,不知会爱煞多少人。要想猪长得好,只有在打猪草上下功夫。为了打到猪爱吃的草,一跑就是几匹山。寻猪草时,可以采到许多美味的野果。即使到了冬天,厚厚的落叶下还能翻到又脆又甜的板栗,带酒味的弥猴桃。奶奶说,那是毛老鼠(松鼠)藏的过冬粮。见我们为失去了粮食的毛老鼠难过,奶奶说,那机灵鬼儿最聪明了,粮食从不藏在一处,就是要防我们这些小馋鬼呢。
寻猪草时还能采到许多时令野菜。那时不许种自留地,谁在自留地里下功夫,便是搞私字,不拥护人民公社可是很严重的问题,田里的野物便成了农家饭桌上的佳肴。竹笋、酸喇叭、牙脚板、毛耳朵、狗腥草、蕨苔、地茧皮、白蒿,还吃过些什么?大都忘了,有些长存在记忆里,因为在当时,它们就是救命粮,比如白蒿。现在的它们,以山珍的身份占据了酒楼的餐桌,但每每在餐馆里吃到的,那种来自山野的清香已荡然无存。
太阳偏西了,红色的夕阳中,山崖上出现了四个小小的身影,那便是我们。从后面看,只有四个背篓在山路上缓缓地、吃力地移动着,背篓上的猪草太多了,用葛藤捆得像座小山,而我们太小了。山回路转,不见了人影,一支山歌在晚风中飘来荡去:“女儿哟本姓哟赵来个哟儿哟,上山打猪哟草来个哟儿哟,水竹麻嫩蒿草哟来个哟儿哟,打回家去哟哟来个哟儿哟”清亮的参差不齐的童音,像山间清泉一样流淌着。不是我们不知道苦,是孩子快乐的天性让我们不觉得那有多苦,是生活环境让我们不知晓苦为何物。
砍柴是所有家务事中最苦的差事。我们的任务是把大人砍在坡里的大树拖回家,对付那些长在山坡陡岭的高大杂木,真有如蚍蜉撼大树。四个小小的人儿抱住粗壮的树干,挣红了脖子,沿着拖柴的山路,一步一拽。碰上下坡,便拿一个人拖,其他的人都坐到树上去,树叶在身下嗦嗦地响,所过之处,烟尘四起,大家喊呀、笑呀,山路在身下倒退,两边的树林倒向身后,对我们来说,这就是至高无上的享受。从没看见过汽车,在心里以为,坐车大约就和坐树一样舒适愉快吧。
常在打柴的时候,收集松油。晚上,在背风的地方,点燃松油,搁一块破锅铁在火焰上,松油燃完了,细心地刮下锅铁上的那层油烟,兑上水,就成了可以写字的墨水。四个孩子围火而坐,红亮的火光照着四张黑红的小脸,四双晶亮的眸子里,跳动着同一朵火焰。一个鸡蛋可以买两盒火柴,两个鸡蛋就是一斤盐。乡邻之间借盐借油是经常的事,不过数量以一勺为准,若多借几勺,就会借空邻居的家当。家里的日常开销,全指望那点鸡屁股里抠出来的小钱呢,谁也不敢奢望父母能给自己买一瓶墨水,一支铅笔。
吃着没有油星的粗粮,穿着破烂的补丁衣裳,唱着祖辈子人唱的歌谣,做着超出我们体力范围的活计,我们一样成长着,一样快乐着,仿佛生活本来就是那样子的。是光头李准的一首歌吧,有一句歌词这样唱:阳光照着我的破衣裳。我的童年,就是阳光照耀的破衣裳,虽破虽旧虽寒碜,但阳光明媚。
我们的家搬走了,读初中二年级时,回了一趟老家。也许是我长大了吧,山路似乎更窄更陡了,有的地方刚刚能够容纳得下我的脚,在山的夹缝中立足的那些黄泥小屋,是那么破败不堪,山水还是以前的山水,为什么会多出那么多的荒凉呢?是我的心多出了一些什么吗?我的野果子们呢?我的猪草们呢?我的翠,我的虎儿,我的朋朋呢?
早在读三年级的时候,翠翠就缀学了。十五岁的她已寻下婆家,她拿着厚大的鞋底,边纳边和我聊着。翠翠的孝顺、能干是出了名的,看她纳的鞋底吧,细细密密的针脚,雪白的锁边,鞋底中间扎着一朵莲花,那是艺术品呢。我怎么也想像不出她的男人是什么样子,像看怪物一样地看着她,竟忘了听她说话。朋朋已长成一个小小的男子汉,像大人一样出坡下地,担水劈柴,问他还想不想读初中,他却问我读书有什么用。十三岁的我正做着当一名人民教师的美梦,我曾须臾也不能离开的朋友,他们的命运已与土地深深地连结在一起。我成功地逃出了命运的樊篱吗?看着那些挂在蓝天与大地之间的土地,说挂,是因为那山实在太高了也太陡峭了,那一块块晒席一样的耕地,可不就是挂在山上吗?那是他们命运的蓝图吗?
虎儿住在另一条岭上。他是我们四人中最聪明最有志气的,听翠翠说,他也没读书了,他犟着念完了小学,父母再不准他进学堂门,家里那么多责任田,虎儿那位做生产队长的爹,把田看得比命还金贵,他的理想是把儿子培养成为一个种田的好把式。摸着书包里叠得整整齐齐的少年报,还有几本被我翻毛了边的少年文艺,我的心欢跳着,这是我带给虎儿的礼物,他一定会喜欢的。虎儿是与我同床共枕过的铁哥们,每次在他们家玩晚了,他就会举着一支竹篾火把送我回家,有时我哭闹着不让他回去,他就会留下来,跟我钻一个被筒。第二天天刚亮,虎儿的妈颜婶来挑水了,手里端着一葫芦瓢冒着热气的炕洋芋,有时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樱桃呢,颜婶近四十岁才生了虎儿,虎儿是她的命根子,一夜不见就想得慌。可我扑了个空。“红儿你不知道,自从不读书了,这东西!叫跟他爹学木匠他不干,田里的活更是叫不动他,整天黑着一张脸,像我们欠了他的来生债。”颜婶和我叨着,并挽留我住下来。想起小时候肚皮贴肚皮地睡在一起,我的脸有点红,可我真想看一看长大的虎儿是什么样子。终于没有等到虎儿,怏怏地往回走,走到山脚边,回头看虎儿家的小土屋,他家羊栏的吊脚楼上站着一个人,正趴在柴垛子上努力朝这边张望呢,那不是虎儿吗?依然剪着宝盖头,像半只西瓜扣在头上。见我回头,他倏地躲进了吊脚楼!
商店买来的新书包,包里的少年报、少年文艺,身上的绦丝花衬衣,黑色百褶裙,头上粉红色的缎带,还有,我的理想,已将我变成另一个人,一个有了书卷气、城镇气的少女。我的童年结束了,我远离了那片土地,土地上的人,可他们已溶进我的血液,从童年流到青年到中年,这是一条滋养我一生的小河。
总穿大人旧衣服的翠,最大的梦想是有很多很多钱,买上许许多多的花布,做好多好多的新衣服。朋朋只要天天有肉吃,天天过大年。虎儿说,他想看看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多大,我说,我想变成一只风筝,飞到天上去看看,山的外面是不是还是山?每当看到飞舞在蓝天白云间的风筝,便记起儿时的梦想。我已飞到了大山之外,知道了许多虎儿们今生不可能了解的事物,可我仍然希望,自己能变成一只飞得很高的风筝,我想看看翠,朋朋,不管虎儿躲到哪里去,我也能在云端看到他那可爱的宝盖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