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碎碎读尼采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点鸿文集最新章节!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1
“这些分头占据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各部门的‘有教养的市侩’们,构成了一个乏味相投的群体,他们共同的阴谋是要控制现代人的闲暇和思绪,操纵其生活中‘有文化’的片刻,用文字印刷品蛊惑、麻醉和毒化他。”
十九世纪末德国文化界的现象,正发生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我们身处的世界“有教养的市侩”们无处不在,他们把持着文化、文学、艺术、宣传的领域,为现代中国人制造着时尚和思想的价值标准,充当着生活与精神导师的角色。神圣的文学殿堂变成了江湖派系盘踞、充斥着各种鄙俗交易的地方,严肃的学术研究也能变着花样地腐败,文化垃圾对我们后代的损害程度早已超过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一切“过渡时期”的价值混乱和批评标准的缺乏,导致了“有教养市侩”的产生,令人悲哀的是,在当今中国,更多的时候,领导我们的是纯粹的市侩,他们毫无教养可言。“过渡时期”可以作为一时的托辞,或者说对自己的安慰,但我们不可能总呆在过渡时期,什么时候能进入“正式时期”?这个正式时期,符合广大民众心中的希望吗?
2
“任何人只要具备学问家的资历,就能以权威的声音发言。”拥有某一种学问,也就拥有了某一种权力。现在这种权力的拥有已不在乎学问者本身的学问如何,而更看重身份、资历等物化的东西。形式大于内容,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学术界又岂能免俗?人们拚命地捞文凭、争党票,谋官职,这些是门槛,是台阶,只要爬到了某个位置上,就可以名利双收,封妻荫子。追求自身的修为和玩弄手段之间,哪个容易些呢?当一个社会将拥有物质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时,它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公民呢?是一些物欲膨胀的人,他们为了获取物质而变得虚伪、可恶、然而又十分地可怜。“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对物质的欲求,原本无可厚非,但要物为己用,不能心为物役。更不能把它看作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标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凌驾于内容之上。
什么时候,心灵能挣脱物欲的羁绊,精神之花能大放光华呢?
3
“二十世纪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为中国文化的复兴奋斗不已,他们生于忧患,却有着强烈的政治冲动和明确而不妥协的文化政治和文化批判意识。他们在当代人难以想像的深重的民族苦难中把中国文化推向前进。但今天,在基本实现了小康的中国,中国文化面临的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危险,即未曾参与世界文明主流的上升,就已经加入它的衰落。”
什么是世界文明的主流?它以哪一种文明或者说哪一国的文明为主?一种文化成为世界的主导文化,与该文化拥有者的经济、政治的强大、与该拥有者对它国的文化渗透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未能参与到这种以文化占领世界的事件中去,应该说未必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国文化不是要参与到什么中去,而是应该继续实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加强自身的建设。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像十九世纪的德国文化,它正在被异己化,失去它自身的特色和面貌。我们所期望的,是民族自身的觉醒,是有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心的人来拯救、创新我们的文化。依附于政治和经济的力量,成为入主他族的精神武器,这是文化霸权主义,这已远离文化的本质。一种充满生机的、富有魅力的、张扬着民族精神和个性的文化,自有人前来朝拜,比如我们曾有过的大唐文化。中国文化在所谓的主流文化的衰落中,难道没有崛起的希望吗?
4
法兰西内战爆发,卢浮宫被烧,尼采和他的朋友布克哈特为此哭泣,尼采说:“这场战争,我最深沉的悲哀就是焚烧罗浮宫。”
在园明园的废墟上,有谁哭泣?
破四旧,毁去了多少艺术品?文化大革命,毁去岂止是艺术品?谁在哭泣?
也许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有珍贵的眼泪。
5
崇高的友谊,有思想见地的朋友,对一个注重精神生活的人是特别重要的。人需要朋友,生活在真正属于自己的圈子里。“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所以尼采离开托里普森和瓦格纳夫妇时,异常悲伤。他必竟是幸运的,有过充满信任与欢乐的三年时光。而且,正是通过瓦格纳这位伟大的朋友,尼采开始了一个哲学家思考的步伐。
我们按部就班地工作,过着平平淡淡的家庭生活,除了工作和家人,什么也没有,没有理想,没有精神,没有思想,我们的所思所想,不过一己之私。我们是这样的人:表面上从善如流,内心却痛恨并鄙视着自己的世俗生活,遭受着种种不圆满的折磨,比如经济上的困窘,比如可恶的老板。我们没有崇高的友谊,只有平凡的交情,我们的思想没有任何见地,我们的目光所及,也就是我们思想的范围。
6
“积极地献身于文化的产生”
所谓的那些作家、评论家、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他们为我们的文化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呢?二十世纪,中国有哲学家吗?现在的中国,有思想家吗?那些为政治服务的人们,他们不应该为自己的唯利是图感到羞愧吗?我们的文化,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命运?人性的崇高,与政治、经济有多大的亲和力呢?
我们的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平庸时期,一个没有灵魂、没有激情、伪文化蜂涌而起的时期。人们乐在其中,各捞各的好处,谁也不为文化的命运负责任。
没有谁在经济大潮中站出来说,我愿为文化的产生献身。站到生活的对立面上去,将面临难以想象的因窘和难堪。当然也有人站过去了,批鲁迅,就是一例,但那不过是一出别出心裁的获取名利的表演而已。有谁能象二十世纪初的那些先辈们一样?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呐喊犹在耳边,先辈们的脚印余温尚存,快一百年了,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在做什么?在二十一世纪的起点上,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怀着期待的心情在等待。
7
苏格拉底说:“除了思想,任何东西都不是永恒的。”
这是拿着笔书写自己的人安贫乐道的原因,他相信他是人生最终的胜利者。
他的生命将长于那些平庸的人,以文字的形式。
8
为什么思想者总是遭遇身体上的不幸?克尔凯郭尔,尼采,这两个哲学家都在人生的盛年遭遇死亡的威胁,倒计时地计算着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自己与死神相遇的日子,却从不放弃有关哲学的思考。思想者一旦停止思想,便也停止了他的生命,所以尼采说他的健康与他的希望休戚相关,他的希望就是不停地思考,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思想贡献给人类。
“生命永远渴求着延伸和超越自己。”
“生存,是一种纯粹的生命意志,每个人都希望长久地生存下去。”
只不过,每个人延续生命的方式不一样,哲学家以思想,文学家以作品,商人以金钱,强盗以卑鄙大多数的人,以日常生活和传宗接代。许多人不愿成为普通人中的一员,便拚命地以种种方式折腾着生命。时间的一维性、不可逆性决定了悲剧的产生,当生命的帷幕落下,回想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何尝不是一出啰里啰嗦的喜剧呢?只有那些安静地思考着的人,在内心燃烧生命的人,才配拥有真正的悲剧,他们令人肃然起敬。
9
“要用使妇女保持为女性的方式拯救妇女。”
对女性和婚姻多怀贬意的尼采这种提法算是人道主义的。女性的确因其性别,而需要不同。妇女解放若是把女人变成男人一样的女人,那算不上真正的解放。女人所需要的,并不是所有的都跟男人一样,而是,不一样的地方太多了,使妇女保持为女性,就像让苹果永远是原汁原味的苹果,而不是什么转基因苹果。
10
尼采并非自诩为太阳,而是他病痛的身体实在一天也离不开阳光,而他的情绪,简直就依赖着阳光在支撑每一天,他的生活行程追逐着太阳在欧洲的步伐。所以他爱太阳,温暖的阳光就是他的生命。
他是一个疯狂的思想者,以思考为每天的生活内容,他是一个完全的理想主义者,为追求理想而达到忘我的境地。世俗的生活对他来说可有可无,他需要的是彻底的自由和完全的孤独。尼采把自己从瓦格纳的圈子里拨了出来,追求着被人视为异己的这种生活。他诽谤现代人“忘恩负义”地、深怀痛苦地批判他的恩师瓦格纳,因为在他看来,作为一个预示未来的哲学家,他的职责就是对自己的时代进行毫不留情的否定和批判,而不是以华丽的歌剧来歌颂。
11
“如今伟大是可能的吗?”这是26岁的尼采对他的时代发出的诘问。
如今,伟大是可能的吗?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学。据某些人宣称,中国文坛已进入大师时代,那么,伟大是没问题的了。哪些人算是当今的大师呢?什么样的作品算是大师级的作品呢?为什么在“大师时代”失望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呢?是现在的人已弄不懂文学,是文学遭到了现代人的抛弃,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那些文化先驱们,算不算大师呢?
12
鲁迅,一个不停地思考着、并表达着自己的批判者,他与尼采其实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他们一样的崇尚革命,一样的孤独,一样地不被自己的同胞所理解,一样荒廖地被某个政党当成了精神的领袖,一样的受到极端的崇敬和极端的非议。鲁迅似乎更细节一些,更接近生活的真实,他懂得做最孤独、最隐秘、最冷漠之人,可他没有做,他比尼采懂得在善与恶的彼岸生活的技巧。尼采以病弱之躯与世俗生活做着艰巨的抗争,奋力超越着悲观主义,鲁迅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他以此为据点,深刻而清醒地鞭挞着悲观主义。
13
“既然我们必须忍受人生,那就让我们尽力利用它,从而在我们有幸脱离生命的时候,至少使人生在别人的心目中富于某种价值。”
这段话与保尔的那段有关生命的名言相比,似乎更亲切一些。
14
为什么没有人把尼采拍成电影呢?一部诗化的、哲学化的电影,一个充满理想、情感丰富的哲学家,拥有一部电影当之无愧。当他在沉思默想时突然流泪或大笑,当他第一次面对一个女人,想起自己的恩师和青春泪流满面!这是多么富有戏剧性的细节。用什么东西才能演绎出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无与伦比的思想呢?只有电影的表现手法能办到这一点。电影丰富的光影和色彩的,也许能将他绚丽的思想比较质感地表现出来。
15
沿着尼采的思想轨迹一路走下来,几乎没有觉察到他的衰老,而是一点点地感受着他的不断成熟。一个如此勇敢而坚强的人,为什么在盛年来临之际疯了呢?是被世人承认的狂喜摧毁了他,还是纯粹生理上的疾病?还是早在此之前,孤独、忧郁和内心的狂热已让他神经崩溃?他似乎知道自己的结局。
我深深敬佩着这个被称作狂人的哲学家,他身体瘦弱,有着一双大大的、敏感的眼睛。他选择的生活道路,就是在今天,也没有几个人敢于尝试,现代人太注重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生活享受。一个思想者,他是超越现实的精灵。
他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一个真正的精灵。
16
1989年夏天,十九岁的女孩子手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血一般的夕阳里如痴如醉。她第一次感受到灵魂被彻底征服的幸福,在无所不在的空间,她感知着另一个伟大灵魂的存在,他就像眼前的夕阳一样真实而灿烂。她的心随着他的一言一句跳动着,舞蹈着,她能看到那双眼睛里闪烁着的生命的光华。这光和热,照亮并温暖着女孩子的生活,那时正是残酷而黑暗的高三时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1
“这些分头占据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各部门的‘有教养的市侩’们,构成了一个乏味相投的群体,他们共同的阴谋是要控制现代人的闲暇和思绪,操纵其生活中‘有文化’的片刻,用文字印刷品蛊惑、麻醉和毒化他。”
十九世纪末德国文化界的现象,正发生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我们身处的世界“有教养的市侩”们无处不在,他们把持着文化、文学、艺术、宣传的领域,为现代中国人制造着时尚和思想的价值标准,充当着生活与精神导师的角色。神圣的文学殿堂变成了江湖派系盘踞、充斥着各种鄙俗交易的地方,严肃的学术研究也能变着花样地腐败,文化垃圾对我们后代的损害程度早已超过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一切“过渡时期”的价值混乱和批评标准的缺乏,导致了“有教养市侩”的产生,令人悲哀的是,在当今中国,更多的时候,领导我们的是纯粹的市侩,他们毫无教养可言。“过渡时期”可以作为一时的托辞,或者说对自己的安慰,但我们不可能总呆在过渡时期,什么时候能进入“正式时期”?这个正式时期,符合广大民众心中的希望吗?
2
“任何人只要具备学问家的资历,就能以权威的声音发言。”拥有某一种学问,也就拥有了某一种权力。现在这种权力的拥有已不在乎学问者本身的学问如何,而更看重身份、资历等物化的东西。形式大于内容,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学术界又岂能免俗?人们拚命地捞文凭、争党票,谋官职,这些是门槛,是台阶,只要爬到了某个位置上,就可以名利双收,封妻荫子。追求自身的修为和玩弄手段之间,哪个容易些呢?当一个社会将拥有物质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时,它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公民呢?是一些物欲膨胀的人,他们为了获取物质而变得虚伪、可恶、然而又十分地可怜。“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对物质的欲求,原本无可厚非,但要物为己用,不能心为物役。更不能把它看作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标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凌驾于内容之上。
什么时候,心灵能挣脱物欲的羁绊,精神之花能大放光华呢?
3
“二十世纪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为中国文化的复兴奋斗不已,他们生于忧患,却有着强烈的政治冲动和明确而不妥协的文化政治和文化批判意识。他们在当代人难以想像的深重的民族苦难中把中国文化推向前进。但今天,在基本实现了小康的中国,中国文化面临的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危险,即未曾参与世界文明主流的上升,就已经加入它的衰落。”
什么是世界文明的主流?它以哪一种文明或者说哪一国的文明为主?一种文化成为世界的主导文化,与该文化拥有者的经济、政治的强大、与该拥有者对它国的文化渗透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未能参与到这种以文化占领世界的事件中去,应该说未必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国文化不是要参与到什么中去,而是应该继续实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加强自身的建设。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像十九世纪的德国文化,它正在被异己化,失去它自身的特色和面貌。我们所期望的,是民族自身的觉醒,是有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心的人来拯救、创新我们的文化。依附于政治和经济的力量,成为入主他族的精神武器,这是文化霸权主义,这已远离文化的本质。一种充满生机的、富有魅力的、张扬着民族精神和个性的文化,自有人前来朝拜,比如我们曾有过的大唐文化。中国文化在所谓的主流文化的衰落中,难道没有崛起的希望吗?
4
法兰西内战爆发,卢浮宫被烧,尼采和他的朋友布克哈特为此哭泣,尼采说:“这场战争,我最深沉的悲哀就是焚烧罗浮宫。”
在园明园的废墟上,有谁哭泣?
破四旧,毁去了多少艺术品?文化大革命,毁去岂止是艺术品?谁在哭泣?
也许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有珍贵的眼泪。
5
崇高的友谊,有思想见地的朋友,对一个注重精神生活的人是特别重要的。人需要朋友,生活在真正属于自己的圈子里。“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所以尼采离开托里普森和瓦格纳夫妇时,异常悲伤。他必竟是幸运的,有过充满信任与欢乐的三年时光。而且,正是通过瓦格纳这位伟大的朋友,尼采开始了一个哲学家思考的步伐。
我们按部就班地工作,过着平平淡淡的家庭生活,除了工作和家人,什么也没有,没有理想,没有精神,没有思想,我们的所思所想,不过一己之私。我们是这样的人:表面上从善如流,内心却痛恨并鄙视着自己的世俗生活,遭受着种种不圆满的折磨,比如经济上的困窘,比如可恶的老板。我们没有崇高的友谊,只有平凡的交情,我们的思想没有任何见地,我们的目光所及,也就是我们思想的范围。
6
“积极地献身于文化的产生”
所谓的那些作家、评论家、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他们为我们的文化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呢?二十世纪,中国有哲学家吗?现在的中国,有思想家吗?那些为政治服务的人们,他们不应该为自己的唯利是图感到羞愧吗?我们的文化,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命运?人性的崇高,与政治、经济有多大的亲和力呢?
我们的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平庸时期,一个没有灵魂、没有激情、伪文化蜂涌而起的时期。人们乐在其中,各捞各的好处,谁也不为文化的命运负责任。
没有谁在经济大潮中站出来说,我愿为文化的产生献身。站到生活的对立面上去,将面临难以想象的因窘和难堪。当然也有人站过去了,批鲁迅,就是一例,但那不过是一出别出心裁的获取名利的表演而已。有谁能象二十世纪初的那些先辈们一样?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呐喊犹在耳边,先辈们的脚印余温尚存,快一百年了,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在做什么?在二十一世纪的起点上,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怀着期待的心情在等待。
7
苏格拉底说:“除了思想,任何东西都不是永恒的。”
这是拿着笔书写自己的人安贫乐道的原因,他相信他是人生最终的胜利者。
他的生命将长于那些平庸的人,以文字的形式。
8
为什么思想者总是遭遇身体上的不幸?克尔凯郭尔,尼采,这两个哲学家都在人生的盛年遭遇死亡的威胁,倒计时地计算着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自己与死神相遇的日子,却从不放弃有关哲学的思考。思想者一旦停止思想,便也停止了他的生命,所以尼采说他的健康与他的希望休戚相关,他的希望就是不停地思考,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思想贡献给人类。
“生命永远渴求着延伸和超越自己。”
“生存,是一种纯粹的生命意志,每个人都希望长久地生存下去。”
只不过,每个人延续生命的方式不一样,哲学家以思想,文学家以作品,商人以金钱,强盗以卑鄙大多数的人,以日常生活和传宗接代。许多人不愿成为普通人中的一员,便拚命地以种种方式折腾着生命。时间的一维性、不可逆性决定了悲剧的产生,当生命的帷幕落下,回想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何尝不是一出啰里啰嗦的喜剧呢?只有那些安静地思考着的人,在内心燃烧生命的人,才配拥有真正的悲剧,他们令人肃然起敬。
9
“要用使妇女保持为女性的方式拯救妇女。”
对女性和婚姻多怀贬意的尼采这种提法算是人道主义的。女性的确因其性别,而需要不同。妇女解放若是把女人变成男人一样的女人,那算不上真正的解放。女人所需要的,并不是所有的都跟男人一样,而是,不一样的地方太多了,使妇女保持为女性,就像让苹果永远是原汁原味的苹果,而不是什么转基因苹果。
10
尼采并非自诩为太阳,而是他病痛的身体实在一天也离不开阳光,而他的情绪,简直就依赖着阳光在支撑每一天,他的生活行程追逐着太阳在欧洲的步伐。所以他爱太阳,温暖的阳光就是他的生命。
他是一个疯狂的思想者,以思考为每天的生活内容,他是一个完全的理想主义者,为追求理想而达到忘我的境地。世俗的生活对他来说可有可无,他需要的是彻底的自由和完全的孤独。尼采把自己从瓦格纳的圈子里拨了出来,追求着被人视为异己的这种生活。他诽谤现代人“忘恩负义”地、深怀痛苦地批判他的恩师瓦格纳,因为在他看来,作为一个预示未来的哲学家,他的职责就是对自己的时代进行毫不留情的否定和批判,而不是以华丽的歌剧来歌颂。
11
“如今伟大是可能的吗?”这是26岁的尼采对他的时代发出的诘问。
如今,伟大是可能的吗?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学。据某些人宣称,中国文坛已进入大师时代,那么,伟大是没问题的了。哪些人算是当今的大师呢?什么样的作品算是大师级的作品呢?为什么在“大师时代”失望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呢?是现在的人已弄不懂文学,是文学遭到了现代人的抛弃,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那些文化先驱们,算不算大师呢?
12
鲁迅,一个不停地思考着、并表达着自己的批判者,他与尼采其实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他们一样的崇尚革命,一样的孤独,一样地不被自己的同胞所理解,一样荒廖地被某个政党当成了精神的领袖,一样的受到极端的崇敬和极端的非议。鲁迅似乎更细节一些,更接近生活的真实,他懂得做最孤独、最隐秘、最冷漠之人,可他没有做,他比尼采懂得在善与恶的彼岸生活的技巧。尼采以病弱之躯与世俗生活做着艰巨的抗争,奋力超越着悲观主义,鲁迅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他以此为据点,深刻而清醒地鞭挞着悲观主义。
13
“既然我们必须忍受人生,那就让我们尽力利用它,从而在我们有幸脱离生命的时候,至少使人生在别人的心目中富于某种价值。”
这段话与保尔的那段有关生命的名言相比,似乎更亲切一些。
14
为什么没有人把尼采拍成电影呢?一部诗化的、哲学化的电影,一个充满理想、情感丰富的哲学家,拥有一部电影当之无愧。当他在沉思默想时突然流泪或大笑,当他第一次面对一个女人,想起自己的恩师和青春泪流满面!这是多么富有戏剧性的细节。用什么东西才能演绎出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无与伦比的思想呢?只有电影的表现手法能办到这一点。电影丰富的光影和色彩的,也许能将他绚丽的思想比较质感地表现出来。
15
沿着尼采的思想轨迹一路走下来,几乎没有觉察到他的衰老,而是一点点地感受着他的不断成熟。一个如此勇敢而坚强的人,为什么在盛年来临之际疯了呢?是被世人承认的狂喜摧毁了他,还是纯粹生理上的疾病?还是早在此之前,孤独、忧郁和内心的狂热已让他神经崩溃?他似乎知道自己的结局。
我深深敬佩着这个被称作狂人的哲学家,他身体瘦弱,有着一双大大的、敏感的眼睛。他选择的生活道路,就是在今天,也没有几个人敢于尝试,现代人太注重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生活享受。一个思想者,他是超越现实的精灵。
他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一个真正的精灵。
16
1989年夏天,十九岁的女孩子手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血一般的夕阳里如痴如醉。她第一次感受到灵魂被彻底征服的幸福,在无所不在的空间,她感知着另一个伟大灵魂的存在,他就像眼前的夕阳一样真实而灿烂。她的心随着他的一言一句跳动着,舞蹈着,她能看到那双眼睛里闪烁着的生命的光华。这光和热,照亮并温暖着女孩子的生活,那时正是残酷而黑暗的高三时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 编者按 “有些人,你得用一生的时光去读他,比如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