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而逝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点鸿文集最新章节!
在我心目中,他只是一个诗人,亘古未有的第一个诗人。他所有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了诗歌的时代,于是有了这些盛开在人类精神世界的奇葩——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而他是开源人。
他因自信而难免孤傲,因清高而难免离群,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穿人间最美的服饰,与香草美人为伍,修炼着世间最完美的人格,不容有半点瑕疵。从政治理想到诗歌艺术,他孜孜以求,寄希望于君主实行他的美政主张,并将民间的粗俗俚歌升华成传之后世的艺术瑰宝。
他是一个特立独行、我行我素、才华盖世、潇洒飘逸的男人,拥有丰神俊朗的仪表、浪漫的心灵、高洁的品德、政治家的英明、思想家的深沉和哲学家的睿智。
他是一个在中国历史的混乱时期横空出世的狂人,心地单纯,神经过敏,容易激动,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极端分子,一个梦想家。
就是这样一个人,选择了一条令后世之人不解的死亡之路,于是,有了这样一些结论:绝望,无路可走,以死谏昏王,以身殉家国。他的死,就是悲剧的诞生,他举身一跳,被永远定格成了悲壮、愁苦和愤怒的化身。
司马迁说:“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汉人扬雄在其扬子法言里说:“或问屈原智乎?”曰:“如玉如莹,爰变丹青,如其智,如其智。”李轨注:“夫智者达天命,审行废,如玉如莹,磨而不磷。今屈原放逐,感激爰变,虽有文采,丹青之伦尔。”苏轼说:“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我也曾说:大家都在朝秦暮楚,摇唇鼓舌,以求仕进,你何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在世时,渔父劝他:“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宁赴湘流,葬于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就是他的回答!
对他的自绝于世,责备或理解,他再也不会给出半个字的答案。答案只能从他的诗歌中去追寻,任何政治的历史的附会,都无法超越他的诗歌中,那个本真的存在。
他死了,举身投进一江清波,决绝、安然,一种最平常的选择,这种赴死的方式似乎有害他的伟大,后世人因此而耿耿于怀。在不断的阅读中我却渐渐发现,他其实死得其所,死而无憾,死亡,对他来说,是一条通向完美和快乐的道路。
骨子里,他是一个诗人,不是一个政治家,这是天命。他找到了最好的表达自己的方式,痛快淋漓地倾诉了自己全部的爱和恨,所有的思和想,这是一次前无古人的长长的吟唱,是千古之绝唱。想说的都已说完,还有什么遗憾呢?在怀沙中他写下了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他走得是多么从容!
在天问中,他一口气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问天问地,问人问仙,最后得出天道无常的结论。于是他相信神界的存在,相信在死亡的另一面,有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乐园。一篇天问,足以表明他是思想境界多么开阔之人,岂会因一时悲愤而自寻短路?他曾在离骚中反复提到要效法彭咸:“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随水而逝,这个想法早已在他的心里生根,付诸行动,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读完他的所有诗歌,我们会从中发现一个美好的神话世界。当人间已不足以留恋,何不抛弃肉体,追寻先贤的踪迹到那个美好的世界里去呢?在那里他将得到完全的解脱和理解,开始纯洁高尚的快乐生活。或许我们认为屈原是唯心的,在一个历史与神话还没有来得及完全分开的时代,这种唯心是可以理解的。
我相信他是破茧而出奔一个新的理想去了。人间所有的挫折,不过是逼他走上神途的修炼,所有的诗歌,不过是他留在人间的一个茧壳。
2005-5-31
在我心目中,他只是一个诗人,亘古未有的第一个诗人。他所有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了诗歌的时代,于是有了这些盛开在人类精神世界的奇葩——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而他是开源人。
他因自信而难免孤傲,因清高而难免离群,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穿人间最美的服饰,与香草美人为伍,修炼着世间最完美的人格,不容有半点瑕疵。从政治理想到诗歌艺术,他孜孜以求,寄希望于君主实行他的美政主张,并将民间的粗俗俚歌升华成传之后世的艺术瑰宝。
他是一个特立独行、我行我素、才华盖世、潇洒飘逸的男人,拥有丰神俊朗的仪表、浪漫的心灵、高洁的品德、政治家的英明、思想家的深沉和哲学家的睿智。
他是一个在中国历史的混乱时期横空出世的狂人,心地单纯,神经过敏,容易激动,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极端分子,一个梦想家。
就是这样一个人,选择了一条令后世之人不解的死亡之路,于是,有了这样一些结论:绝望,无路可走,以死谏昏王,以身殉家国。他的死,就是悲剧的诞生,他举身一跳,被永远定格成了悲壮、愁苦和愤怒的化身。
司马迁说:“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汉人扬雄在其扬子法言里说:“或问屈原智乎?”曰:“如玉如莹,爰变丹青,如其智,如其智。”李轨注:“夫智者达天命,审行废,如玉如莹,磨而不磷。今屈原放逐,感激爰变,虽有文采,丹青之伦尔。”苏轼说:“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我也曾说:大家都在朝秦暮楚,摇唇鼓舌,以求仕进,你何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在世时,渔父劝他:“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宁赴湘流,葬于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就是他的回答!
对他的自绝于世,责备或理解,他再也不会给出半个字的答案。答案只能从他的诗歌中去追寻,任何政治的历史的附会,都无法超越他的诗歌中,那个本真的存在。
他死了,举身投进一江清波,决绝、安然,一种最平常的选择,这种赴死的方式似乎有害他的伟大,后世人因此而耿耿于怀。在不断的阅读中我却渐渐发现,他其实死得其所,死而无憾,死亡,对他来说,是一条通向完美和快乐的道路。
骨子里,他是一个诗人,不是一个政治家,这是天命。他找到了最好的表达自己的方式,痛快淋漓地倾诉了自己全部的爱和恨,所有的思和想,这是一次前无古人的长长的吟唱,是千古之绝唱。想说的都已说完,还有什么遗憾呢?在怀沙中他写下了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他走得是多么从容!
在天问中,他一口气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问天问地,问人问仙,最后得出天道无常的结论。于是他相信神界的存在,相信在死亡的另一面,有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乐园。一篇天问,足以表明他是思想境界多么开阔之人,岂会因一时悲愤而自寻短路?他曾在离骚中反复提到要效法彭咸:“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随水而逝,这个想法早已在他的心里生根,付诸行动,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读完他的所有诗歌,我们会从中发现一个美好的神话世界。当人间已不足以留恋,何不抛弃肉体,追寻先贤的踪迹到那个美好的世界里去呢?在那里他将得到完全的解脱和理解,开始纯洁高尚的快乐生活。或许我们认为屈原是唯心的,在一个历史与神话还没有来得及完全分开的时代,这种唯心是可以理解的。
我相信他是破茧而出奔一个新的理想去了。人间所有的挫折,不过是逼他走上神途的修炼,所有的诗歌,不过是他留在人间的一个茧壳。
2005-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