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霜冷长河最新章节!
一条用黑色的木板砌成的长长甬道,里里外外全是竹子,杨惠珊女士和张毅先生找了这么一个地方和我见面,我一走进去就觉得飘飘浮浮,神秘得不知身在何处。
他们慢悠悠地告诉我有关琉璃世界的一个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点不可思议。终于说到,有一次,他们得到一件汉代琉璃,小心翼翼地拂拭掉蒙封千年的泥垢,恭恭敬敬地捧在手上端详,突然,轻轻的喀哒一声,它断裂了。"为什么两千多年都安然无恙,偏偏就在这一刻断裂呢?"他们问得若有所思。
我说,它已等得太久太久,两千多年都在等待两个能够真正懂得它的人出现,然后死在他们手上,死得粉身碎骨。
我这么说,并非幽默。琉璃当然是有生命的,要不然为什么会吸引两位艺术家耗费自己的整个生命去悉心侍候?既然有生命,就必然等待知音、准备死亡,死亡在知音面前。科学家也许会说,它的破碎是因为出现了共振,那么,共振来自何方?来自两位艺术家急剧的心跳、紧张的呼吸,而这,正是知音的征兆。
在我们作这番谈话的时候,我的司机神情本然,一直定睛看着杨惠珊,最后忍不住悄悄地问我:"这位女士怎么这样眼熟?"我轻声回答:"整个亚洲都认识她,主演过一百多部电影,金马奖影后、亚太影展影后。"他吃惊了:"真是杨惠珊?"我平静地点头。
杨惠珊刻骨铭心地演尽了人世百态,突然受到另一个世界的感召。她向亿万双期待着她的眼睛挥挥手,飘然远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一点别的东西。终于,她发现了琉璃世界的灵光闪烁。
作为一个表演艺术家,她早已习惯于用自己的身体当作创造的材质,但是,人类的身体是这个世界的最高材质吗?未必。为什么上天让她又看到了另一种材质,可以吸纳华彩却又纯净透明,可以美艳惊世却又霎时自灭,可以化身万象却又亘古安静?这比用人体表演人体,更空灵、更高贵、更诗化。
她在这种材质前站定,不会言动。她对张毅先生说,你坐一会儿,喝杯咖啡,我还要看。张毅先生说,好,你看吧。他知道,那儿要发生大事情。
既然看到,就放不下了。她远涉重洋,多方拜师,尽倾资财,遍尝磨难,只想用自己的手去触摸、去塑造、去捧持。一度,她身边堆满了烧坏了的废品,废品由财富转换而来,财富由生命转换而来,种种转换全成了废品,种种废品连成了废墟。
在失败得毫无希望的废墟上,她不茶不饭,静守静思,决不离去,直到奇迹终于出现。青烟散去,炉门打开,慢慢冷却,细细逼视,哦,成了。她的作品很快引起了国际美术界的极大注意,这没有使她过于激动,真正激动的是她听一位日本学者随意提起:这种工艺在中国汉代之前就已经成熟。真的吗?杨惠珊急速转过身来,迷惑地眺望起遥远的黄河流域。
原来还以为是法兰西文化的骄傲呢,居然在异国他乡拾到了一部依稀的家谱,找到了自己远年血缘的印证。这就终于理解,为什么自己会毫无理由地对琉璃世界如痴如狂?为什么以前毫无雕塑经历和冶炼经历只凭自己的摸索便取得奇巧配方?也许是接收到了几千年前发出的秘密指令?几千年都是失传的荒原,荒原那边是影影绰绰不知名的伟大工匠,荒原这边是一个惊慌失措的当代女子。
两边的窑炉烈火熊熊,像两座隔着千山万水的烽火台,烽火台传递的信号却准确无误。其它多少座烽火台都与战争有关,唯有这两座不是,隔着三国的血腥、隋唐的搏斗、宋元明清的厮杀,却只有两缕最干净的轻烟,遥相呼应。
此时的杨惠珊,已跻身数量极少的国际第一流琉璃工艺大师的行列。一次又一次轰动的展出,一浪又一浪如沸的佳评,杨惠珊神定气闲,只向主办者提出一个请求,把自己的作品放在边上,让出展览厅的中心部位,以最虔诚的方式将远处的烽火台——汉代的琉璃陈列其间。展览厅一时烘云托月,她把全部荣誉献给了祖先,只想与祖先共享一个名称:中国琉璃,然后相扶相持传播给今天的世界。
中国琉璃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哲学和宗教。在中国佛教中,琉璃的地位非常特殊。那天杨惠珊突然读到药师琉璃光本愿经时并没有太大吃惊,因为她觉得本来就该如此。经文曰:"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琉璃果然是一种人格、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的象征。
其实,任何一段历史都太粗糙、太混杂,都需要烧冶,烧冶历史的结晶,烧冶历史的琉璃,而历史的琉璃就是文明。
用火烧,更用心烧,于是,在历史变成琉璃的同时,生命也变成了琉璃。这两重窑变的成果,是人类真正的珍宝。于是,当冲天的烟雾飘散之后,有一双纤纤素手在仔细捡拾。
她无法删去历史和自身的坎坷和辛酸,只是深知既然经历了那么多,我的这一炉应该不同于汉代的那一炉,我的这一炉烧进了更多的历史灾难,理应用现代语言把它们升腾为更大的仁爱和慈悲。
金手指天,诸佛列位,宏愿庄严,杨惠珊的琉璃世界已经成为一种奇瑰的精神仪式,很让国际同行震撼。这种冰清玉洁的仪式,这种纯净明澈的震撼,出现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生活中,其力量早已远远超出案头摆设之外。
杨惠珊今后的计划如何?她不企盼明确的远景,只愿意在琉璃世界中专注修持,享受挫折,直至化作泥土,来肥沃历史和现实的荒原。张毅先生告诉我:"就在昨天,一宗大件出炉,一个小小的瑕疵,失败了,今天重新开炉,又要二十五天。"杨惠珊说:"在制作过程中只要听到一点极细的响声就会心跳,因为这是断裂的警报。琉璃都会断裂,只是不知什么时候。"
她的使命,便是创造美好,守候断裂。永远的创造,永远的守候,没有休止。就像那件汉代琉璃断裂在她的手上那样,她的作品也会在后代手上断裂,那么,想必也会有人手捧美丽的断片摹然憬悟的吧!
一条用黑色的木板砌成的长长甬道,里里外外全是竹子,杨惠珊女士和张毅先生找了这么一个地方和我见面,我一走进去就觉得飘飘浮浮,神秘得不知身在何处。
他们慢悠悠地告诉我有关琉璃世界的一个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点不可思议。终于说到,有一次,他们得到一件汉代琉璃,小心翼翼地拂拭掉蒙封千年的泥垢,恭恭敬敬地捧在手上端详,突然,轻轻的喀哒一声,它断裂了。"为什么两千多年都安然无恙,偏偏就在这一刻断裂呢?"他们问得若有所思。
我说,它已等得太久太久,两千多年都在等待两个能够真正懂得它的人出现,然后死在他们手上,死得粉身碎骨。
我这么说,并非幽默。琉璃当然是有生命的,要不然为什么会吸引两位艺术家耗费自己的整个生命去悉心侍候?既然有生命,就必然等待知音、准备死亡,死亡在知音面前。科学家也许会说,它的破碎是因为出现了共振,那么,共振来自何方?来自两位艺术家急剧的心跳、紧张的呼吸,而这,正是知音的征兆。
在我们作这番谈话的时候,我的司机神情本然,一直定睛看着杨惠珊,最后忍不住悄悄地问我:"这位女士怎么这样眼熟?"我轻声回答:"整个亚洲都认识她,主演过一百多部电影,金马奖影后、亚太影展影后。"他吃惊了:"真是杨惠珊?"我平静地点头。
杨惠珊刻骨铭心地演尽了人世百态,突然受到另一个世界的感召。她向亿万双期待着她的眼睛挥挥手,飘然远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一点别的东西。终于,她发现了琉璃世界的灵光闪烁。
作为一个表演艺术家,她早已习惯于用自己的身体当作创造的材质,但是,人类的身体是这个世界的最高材质吗?未必。为什么上天让她又看到了另一种材质,可以吸纳华彩却又纯净透明,可以美艳惊世却又霎时自灭,可以化身万象却又亘古安静?这比用人体表演人体,更空灵、更高贵、更诗化。
她在这种材质前站定,不会言动。她对张毅先生说,你坐一会儿,喝杯咖啡,我还要看。张毅先生说,好,你看吧。他知道,那儿要发生大事情。
既然看到,就放不下了。她远涉重洋,多方拜师,尽倾资财,遍尝磨难,只想用自己的手去触摸、去塑造、去捧持。一度,她身边堆满了烧坏了的废品,废品由财富转换而来,财富由生命转换而来,种种转换全成了废品,种种废品连成了废墟。
在失败得毫无希望的废墟上,她不茶不饭,静守静思,决不离去,直到奇迹终于出现。青烟散去,炉门打开,慢慢冷却,细细逼视,哦,成了。她的作品很快引起了国际美术界的极大注意,这没有使她过于激动,真正激动的是她听一位日本学者随意提起:这种工艺在中国汉代之前就已经成熟。真的吗?杨惠珊急速转过身来,迷惑地眺望起遥远的黄河流域。
原来还以为是法兰西文化的骄傲呢,居然在异国他乡拾到了一部依稀的家谱,找到了自己远年血缘的印证。这就终于理解,为什么自己会毫无理由地对琉璃世界如痴如狂?为什么以前毫无雕塑经历和冶炼经历只凭自己的摸索便取得奇巧配方?也许是接收到了几千年前发出的秘密指令?几千年都是失传的荒原,荒原那边是影影绰绰不知名的伟大工匠,荒原这边是一个惊慌失措的当代女子。
两边的窑炉烈火熊熊,像两座隔着千山万水的烽火台,烽火台传递的信号却准确无误。其它多少座烽火台都与战争有关,唯有这两座不是,隔着三国的血腥、隋唐的搏斗、宋元明清的厮杀,却只有两缕最干净的轻烟,遥相呼应。
此时的杨惠珊,已跻身数量极少的国际第一流琉璃工艺大师的行列。一次又一次轰动的展出,一浪又一浪如沸的佳评,杨惠珊神定气闲,只向主办者提出一个请求,把自己的作品放在边上,让出展览厅的中心部位,以最虔诚的方式将远处的烽火台——汉代的琉璃陈列其间。展览厅一时烘云托月,她把全部荣誉献给了祖先,只想与祖先共享一个名称:中国琉璃,然后相扶相持传播给今天的世界。
中国琉璃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哲学和宗教。在中国佛教中,琉璃的地位非常特殊。那天杨惠珊突然读到药师琉璃光本愿经时并没有太大吃惊,因为她觉得本来就该如此。经文曰:"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琉璃果然是一种人格、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的象征。
其实,任何一段历史都太粗糙、太混杂,都需要烧冶,烧冶历史的结晶,烧冶历史的琉璃,而历史的琉璃就是文明。
用火烧,更用心烧,于是,在历史变成琉璃的同时,生命也变成了琉璃。这两重窑变的成果,是人类真正的珍宝。于是,当冲天的烟雾飘散之后,有一双纤纤素手在仔细捡拾。
她无法删去历史和自身的坎坷和辛酸,只是深知既然经历了那么多,我的这一炉应该不同于汉代的那一炉,我的这一炉烧进了更多的历史灾难,理应用现代语言把它们升腾为更大的仁爱和慈悲。
金手指天,诸佛列位,宏愿庄严,杨惠珊的琉璃世界已经成为一种奇瑰的精神仪式,很让国际同行震撼。这种冰清玉洁的仪式,这种纯净明澈的震撼,出现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生活中,其力量早已远远超出案头摆设之外。
杨惠珊今后的计划如何?她不企盼明确的远景,只愿意在琉璃世界中专注修持,享受挫折,直至化作泥土,来肥沃历史和现实的荒原。张毅先生告诉我:"就在昨天,一宗大件出炉,一个小小的瑕疵,失败了,今天重新开炉,又要二十五天。"杨惠珊说:"在制作过程中只要听到一点极细的响声就会心跳,因为这是断裂的警报。琉璃都会断裂,只是不知什么时候。"
她的使命,便是创造美好,守候断裂。永远的创造,永远的守候,没有休止。就像那件汉代琉璃断裂在她的手上那样,她的作品也会在后代手上断裂,那么,想必也会有人手捧美丽的断片摹然憬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