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女婿和丈母娘的矛盾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五男二女最新章节!
第二十四章 女婿和丈母娘的矛盾
如果不和母亲生气,就凭建设裤子上挂的口子,父亲是不会动手打人的。也就是说,建设挨的这一巴掌其实冤的很,这只能说他的运气不好,该着他倒霉,谁碰着也一样。
建设是为家里搂煤才扯了裤子,别人都觉得建设委屈,更何况他自己。他不知道父亲生气的真正原因。他拒绝母亲、建军和建业为他解释。他认为,既然已经委屈了,那就彻底的委屈到底,委屈的更悲壮些,决不求情。尽管他不会意识到这只是一时的冲动,过不了多久就会由于一场游戏而忘记。
父亲对姥姥的积怨由来已久。那还要追朔到父亲年轻时,在铁弓山背矿时期。小日本在中国猖狂到了末日,大肆掠夺矿藏的行径几近崩溃的边缘。矿工们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有组织地进行抗日活动。驻矿的日本宪兵队怀疑父亲和几名青壮工是**派来的密探,随即把这些人抓起来,在汉奸的配合下严加盘查。父亲说,我不是**,是大大的良民,来背矿就是为了讨口饭吃。并对家里的情况做了详细的交待。小日本不相信,派汉奸去查。派去的汉奸并不负责任,只是在姥姥家的邻村找来伪保长问,知不知道这个人,得到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于是回去向宪兵队交差说查无此人。小日本大怒,说父亲的良心大大的坏了,竟敢欺瞒皇军,命令拉出去砍了。正在这时,解放军战士赶到,消灭了日本宪兵队,解放了父亲和矿上的工人。
父亲幸免于难,打心眼里感谢解放军,感谢**,救了他的性命,致使他在公私合营不久就加入了**。但也由此对姥姥一家怀恨在心,对陪伴他已十余年的母亲也甚为不满。不管姥姥一家如何努力澄清事实,枪毙那名汉奸前父亲还专门问过此事,还是不能拂去父亲心头的阴影,疙瘩虽没系死,但想解开却是不易。
人们都说丈母娘爱女婿,但姥姥这个丈母娘却怎么也爱不起父亲这个女婿。倒不是不想爱,而是父亲根本就不给丈母娘这个机会。虽然父亲当年铁弓山一事的猜疑并没有确定的证据,而且很有可能这个猜疑是错误的,是要冤枉人的。但父亲还是坚持己见,尽管自己都觉得很没有说服力,但他还是要把自己的面子撑下去。其实他自己根本没意识到,他对姥姥的敌意,正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
父亲被假定为**,差点被砍头这一事实,导致了父亲与姥姥一家的误解和矛盾。如果要找出这误解和矛盾的受害者,那就是母亲,母亲是这误解和矛盾的牺牲品,替罪羊。对这一点母亲是彻底的感应到了,也亲身体会到了。这个事实她不能改变,这个误解她不能排除,这个矛盾她无力解决。她只有接受这个事实,面对这个误解,承受这个矛盾。母亲感到自己在父亲和姥姥的夹缝中生存,实在是太累了。她不会说,也不能说,只有通过永无休止的繁重的家务去劳累身心,少一些考虑这些问题的时间,自己会更好过一些。
每次要看望姥姥,母亲认为都是很费心思的,并不象人家的闺女看娘那样想去就去。她需要对父亲察言观色,选择时机。一起过了这么多年,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母亲太了解父亲的脾气性格了。父亲并不是一个脾气暴躁,不通情理的人。他的易怒其实全部来自于对家庭生活的无奈。这一点母亲是心知肚明的。每当有愉快的事情包围了父亲,父亲就会毫无保留的展现出他善良淳朴的一面,让人感到他是那么可亲可敬可爱。此时母亲就会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大家庭,自己也是一个幸福的人。与此相反,每有烦恼的事情困扰父亲,父亲则会变的暴躁易怒。此时无论是什么人和事,在他的眼里都令人心烦。这时候的母亲就会格外的小心翼翼起来,努力做到不使自己成为父亲的出气筒。
每到父亲心情愉快之日,就是母亲可以看望姥姥之时。这么多年来,母亲一直是按照这个规律去做的,并且基本上没有出过什么问题。
母亲也曾经怨恨过姥姥,不是由于由于姥姥的存在,使她与父亲的关系很难融洽,这里面的因素有一点,但不是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姥姥重男轻女。
由于姥姥在舅舅家的孤独无助,善良的母亲早已不在怨恨姥姥。有一次去探望姥姥,母亲闲唠时问,为什么儿子的孩子都是你一手带大,而闺女的七个孩子却一个也不管。姥姥则说,这还用问,我拉扯他们,是由于他们是咱家的根。你是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你的孩子都姓别人的姓,他们都应该让他们的爷爷奶奶疼爱。母亲又说,你明知我和婆媳一家的关系不好,却不管我,把心思都花在他们身上,到现在都那么生分,你不后悔么?姥姥则说,我不后悔,我该做的都做了,他们要怎么做就怎么做,自有老天报应,老天是最公道的。
公婆对以童养媳的身份,12岁就嫁到刘家的母亲还是体贴的,但无奈公婆去世早,母亲得到的关爱太少。父亲的两姐妹对父亲疼爱有加,却对母亲不理不睬,没有一个站出来帮助母亲拉扯七个孩子,全凭她屎一把尿一把的自己做。
因此,母亲与公婆的关系和父亲与丈母娘的关系大同小异,没啥区别。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渐渐大了,父亲并不刻意地阻止孩子们每年一次给姥姥拜年。对母亲接长不短的去看望姥姥,父亲也未表现出不满的情绪,但只要母亲有什么事惹得父亲生了气,那母亲去看望老人就成了她挨骂的由头,什么你吃里扒外,吃着家里却想着别人,放着一大家人不管,没事就往那跑,十二岁就开始养活你,到现在也没拢住你的心等等,一大堆堵心堵心的话就会劈头盖脸地向母亲砸来,全不管这么多年来,母亲为父亲和这个家所做出的牺牲。母亲委屈的有苦说不出,只有抹眼泪的份。
母亲姊妹三个,母亲为大,妹妹远嫁浙江,弟弟同在本市。姥姥和舅舅生活在一起。舅舅有三个孩子。三个孩子都是姥姥一手带大的。孩子还小时,舅妈与姥姥的关系处理的还好,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睦睦。孩子长大了,陆续上了学,舅妈的心思不知怎么就变了,对姥姥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家庭矛盾不断。舅妈经常指桑骂槐,说姥姥吃闲饭没有用,连饭也做不好。姨姨远在浙江,姥姥没有别的地方去,只好在舅舅家忍气吞声。姥姥不言不语也不行,舅妈认为这是对她的无声抗议,之后她更加变本加厉。先是把姥姥从正房赶到南屋,继而又让她自己吃饭自己做,舅舅惧内,是个“气管炎”对老婆的行为敢怒不敢言。更令人不可理解的是,舅舅的几个孩子也都站在他们母亲一边,与姥姥作对,而姥姥却甘愿受气,从不计较孙子们的行为,不为他们的以怨报德而气恼。母亲看不下眼,找他们理论。这下起了副作用,更加深了舅妈和姥姥的矛盾。此时正值严冬,舅妈一盆洗脸水泼在姥姥门前,姥姥出门上厕所,脚底打滑,一跤摔的胳膊骨折。两天后舅舅才在老婆的恩准下,带姥姥上医院。
前两天,母亲见眼下手里没什么活,父亲也没有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就去了一趟姥姥家,娘俩唠闲话的时间有点长,待给姥姥做熟了饭,母亲再赶回家去做饭已近中午,下班回家等着吃饭的父亲脸一下拉的老长,但却没有说什么。
建军三人去搂煤这天,父亲身体不适没去上班,与母亲再次说起建章的事情。不知是什么话题让母亲有口无心地提起了姥姥的近况,言语之间对老人甚为同情,父亲顿时想起几天前母亲因去看姥姥而耽误回家做饭,脸上顿现不悦,闷着头不再说话。不懂察言观色的母亲挑起心事竟根本不知住口,还要一边做活一边絮叨着往下说,父亲大怒,站起来拍桌子瞪眼怒斥了几句,然后一摔门去了南房。
由于姥姥的事,父亲和母亲一连好几天都冷着脸不说话,使刚入冬的这个家冷的有些怕人,家里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热闹的气氛。
这一天,马大姨的到来才使这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
第二十四章 女婿和丈母娘的矛盾
如果不和母亲生气,就凭建设裤子上挂的口子,父亲是不会动手打人的。也就是说,建设挨的这一巴掌其实冤的很,这只能说他的运气不好,该着他倒霉,谁碰着也一样。
建设是为家里搂煤才扯了裤子,别人都觉得建设委屈,更何况他自己。他不知道父亲生气的真正原因。他拒绝母亲、建军和建业为他解释。他认为,既然已经委屈了,那就彻底的委屈到底,委屈的更悲壮些,决不求情。尽管他不会意识到这只是一时的冲动,过不了多久就会由于一场游戏而忘记。
父亲对姥姥的积怨由来已久。那还要追朔到父亲年轻时,在铁弓山背矿时期。小日本在中国猖狂到了末日,大肆掠夺矿藏的行径几近崩溃的边缘。矿工们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有组织地进行抗日活动。驻矿的日本宪兵队怀疑父亲和几名青壮工是**派来的密探,随即把这些人抓起来,在汉奸的配合下严加盘查。父亲说,我不是**,是大大的良民,来背矿就是为了讨口饭吃。并对家里的情况做了详细的交待。小日本不相信,派汉奸去查。派去的汉奸并不负责任,只是在姥姥家的邻村找来伪保长问,知不知道这个人,得到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于是回去向宪兵队交差说查无此人。小日本大怒,说父亲的良心大大的坏了,竟敢欺瞒皇军,命令拉出去砍了。正在这时,解放军战士赶到,消灭了日本宪兵队,解放了父亲和矿上的工人。
父亲幸免于难,打心眼里感谢解放军,感谢**,救了他的性命,致使他在公私合营不久就加入了**。但也由此对姥姥一家怀恨在心,对陪伴他已十余年的母亲也甚为不满。不管姥姥一家如何努力澄清事实,枪毙那名汉奸前父亲还专门问过此事,还是不能拂去父亲心头的阴影,疙瘩虽没系死,但想解开却是不易。
人们都说丈母娘爱女婿,但姥姥这个丈母娘却怎么也爱不起父亲这个女婿。倒不是不想爱,而是父亲根本就不给丈母娘这个机会。虽然父亲当年铁弓山一事的猜疑并没有确定的证据,而且很有可能这个猜疑是错误的,是要冤枉人的。但父亲还是坚持己见,尽管自己都觉得很没有说服力,但他还是要把自己的面子撑下去。其实他自己根本没意识到,他对姥姥的敌意,正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
父亲被假定为**,差点被砍头这一事实,导致了父亲与姥姥一家的误解和矛盾。如果要找出这误解和矛盾的受害者,那就是母亲,母亲是这误解和矛盾的牺牲品,替罪羊。对这一点母亲是彻底的感应到了,也亲身体会到了。这个事实她不能改变,这个误解她不能排除,这个矛盾她无力解决。她只有接受这个事实,面对这个误解,承受这个矛盾。母亲感到自己在父亲和姥姥的夹缝中生存,实在是太累了。她不会说,也不能说,只有通过永无休止的繁重的家务去劳累身心,少一些考虑这些问题的时间,自己会更好过一些。
每次要看望姥姥,母亲认为都是很费心思的,并不象人家的闺女看娘那样想去就去。她需要对父亲察言观色,选择时机。一起过了这么多年,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母亲太了解父亲的脾气性格了。父亲并不是一个脾气暴躁,不通情理的人。他的易怒其实全部来自于对家庭生活的无奈。这一点母亲是心知肚明的。每当有愉快的事情包围了父亲,父亲就会毫无保留的展现出他善良淳朴的一面,让人感到他是那么可亲可敬可爱。此时母亲就会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大家庭,自己也是一个幸福的人。与此相反,每有烦恼的事情困扰父亲,父亲则会变的暴躁易怒。此时无论是什么人和事,在他的眼里都令人心烦。这时候的母亲就会格外的小心翼翼起来,努力做到不使自己成为父亲的出气筒。
每到父亲心情愉快之日,就是母亲可以看望姥姥之时。这么多年来,母亲一直是按照这个规律去做的,并且基本上没有出过什么问题。
母亲也曾经怨恨过姥姥,不是由于由于姥姥的存在,使她与父亲的关系很难融洽,这里面的因素有一点,但不是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姥姥重男轻女。
由于姥姥在舅舅家的孤独无助,善良的母亲早已不在怨恨姥姥。有一次去探望姥姥,母亲闲唠时问,为什么儿子的孩子都是你一手带大,而闺女的七个孩子却一个也不管。姥姥则说,这还用问,我拉扯他们,是由于他们是咱家的根。你是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你的孩子都姓别人的姓,他们都应该让他们的爷爷奶奶疼爱。母亲又说,你明知我和婆媳一家的关系不好,却不管我,把心思都花在他们身上,到现在都那么生分,你不后悔么?姥姥则说,我不后悔,我该做的都做了,他们要怎么做就怎么做,自有老天报应,老天是最公道的。
公婆对以童养媳的身份,12岁就嫁到刘家的母亲还是体贴的,但无奈公婆去世早,母亲得到的关爱太少。父亲的两姐妹对父亲疼爱有加,却对母亲不理不睬,没有一个站出来帮助母亲拉扯七个孩子,全凭她屎一把尿一把的自己做。
因此,母亲与公婆的关系和父亲与丈母娘的关系大同小异,没啥区别。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渐渐大了,父亲并不刻意地阻止孩子们每年一次给姥姥拜年。对母亲接长不短的去看望姥姥,父亲也未表现出不满的情绪,但只要母亲有什么事惹得父亲生了气,那母亲去看望老人就成了她挨骂的由头,什么你吃里扒外,吃着家里却想着别人,放着一大家人不管,没事就往那跑,十二岁就开始养活你,到现在也没拢住你的心等等,一大堆堵心堵心的话就会劈头盖脸地向母亲砸来,全不管这么多年来,母亲为父亲和这个家所做出的牺牲。母亲委屈的有苦说不出,只有抹眼泪的份。
母亲姊妹三个,母亲为大,妹妹远嫁浙江,弟弟同在本市。姥姥和舅舅生活在一起。舅舅有三个孩子。三个孩子都是姥姥一手带大的。孩子还小时,舅妈与姥姥的关系处理的还好,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睦睦。孩子长大了,陆续上了学,舅妈的心思不知怎么就变了,对姥姥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家庭矛盾不断。舅妈经常指桑骂槐,说姥姥吃闲饭没有用,连饭也做不好。姨姨远在浙江,姥姥没有别的地方去,只好在舅舅家忍气吞声。姥姥不言不语也不行,舅妈认为这是对她的无声抗议,之后她更加变本加厉。先是把姥姥从正房赶到南屋,继而又让她自己吃饭自己做,舅舅惧内,是个“气管炎”对老婆的行为敢怒不敢言。更令人不可理解的是,舅舅的几个孩子也都站在他们母亲一边,与姥姥作对,而姥姥却甘愿受气,从不计较孙子们的行为,不为他们的以怨报德而气恼。母亲看不下眼,找他们理论。这下起了副作用,更加深了舅妈和姥姥的矛盾。此时正值严冬,舅妈一盆洗脸水泼在姥姥门前,姥姥出门上厕所,脚底打滑,一跤摔的胳膊骨折。两天后舅舅才在老婆的恩准下,带姥姥上医院。
前两天,母亲见眼下手里没什么活,父亲也没有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就去了一趟姥姥家,娘俩唠闲话的时间有点长,待给姥姥做熟了饭,母亲再赶回家去做饭已近中午,下班回家等着吃饭的父亲脸一下拉的老长,但却没有说什么。
建军三人去搂煤这天,父亲身体不适没去上班,与母亲再次说起建章的事情。不知是什么话题让母亲有口无心地提起了姥姥的近况,言语之间对老人甚为同情,父亲顿时想起几天前母亲因去看姥姥而耽误回家做饭,脸上顿现不悦,闷着头不再说话。不懂察言观色的母亲挑起心事竟根本不知住口,还要一边做活一边絮叨着往下说,父亲大怒,站起来拍桌子瞪眼怒斥了几句,然后一摔门去了南房。
由于姥姥的事,父亲和母亲一连好几天都冷着脸不说话,使刚入冬的这个家冷的有些怕人,家里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热闹的气氛。
这一天,马大姨的到来才使这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