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点严肃的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谁的青舂有我狂最新章节!
(2003年6月)
很多依靠娱乐片大获成功的导演,或者因为本身思想的转变,或者因为想突破类型的束缚,希望能改拍一些严肃题材的影片,这种事情被我称为“转严”经历,在此,我想以三位“重量级”导演拍摄题材的转变经历,即“转严”经历———卓别林、斯皮尔伯格和希区柯克———给大家欣赏一番。先来介绍卓别林,他是这三个人里资格最高的,不仅因为这里头他辈分最高,年龄最大,还因为他的成就以及对电影做的贡献,使他属于艺术家的级别,而其他两人则属于艺匠。
卓别林的风格改变是从1920年的小孩开始的,同情与友爱渐渐替换掉了单纯的搞笑,成绩可嘉。但这应该和其他人因为突破自己而渐渐开始拍摄严肃题材的影片有别,因为题材的逐渐严肃是卓别林思想成熟的标志。小孩获得了不小的欢迎,而这部颇有自传色彩的电影,使我每次看它,都要为其情节痛苦不已。紧接着拍了两部喜剧片后,1924年,卓别林不想再拘泥于喜剧片的束缚,于是他邀请当年的一位正希望有所发展的女演员作为主角,拍摄了讲述女性婚姻爱情的严肃电影巴黎一妇人,卓别林并没有担任演员,只是做幕后工作。从这部电影能看出他做的努力,但影片没有受到公众的赞许,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观众更喜欢他的喜剧表演。正巧在这时,卓别林从报纸上受到对淘金者经历的报道的启发,在1925年,拍摄了电影淘金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并成为卓别林电影排名中最精彩的电影。
在这部电影中,卓别林第一次显示出了他对美国梦深刻的解析,以及对人性欲望的探知,可以说卓别林的作品真的越来越优秀了。但是如果文章写到这儿,就结束对卓别林转型的记述,就太错误了。卓别林风格、思想的每一次转变都与那个动乱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城市之光,对贫困的人民同情以及怜悯;摩登时代,在大工业时代对机器奴役人民的嘲讽;大独裁者,二战即将来临,呼吁和平,渴求团结;凡尔杜先生,对人性阴暗面的重重一击。城市之光的代名词是希望,而摩登时代则是批判,大独裁者是渴望,凡尔杜先生是绝望。
这里面其实我认为最值得研究的应该是凡尔杜先生,研究者的浅薄造成这部卓别林最深刻和最尖锐的影片被人们遗忘。这部电影大概讲述的是,一个银行职员凡尔杜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下岗风潮中被撤职。随后的各种人生磨难使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失望,他不断地与有钱的女人结婚,杀死她们以获得她们的钱。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养活下肢瘫痪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当一场事故使他的妻儿丧命时,凡尔杜痛苦万分,终于自首,当警察询问他的罪行时,他说了最发人深省的话:“我的疯狂是因为这个世界已经疯狂至极。”这话看起来很疯狂,实际一点错儿没有。这也与当时身处麦卡锡时代的卓别林屡次遭受政府审查并扬言驱逐时绝望的心情有关,此片一经推出,就在政府的压力下只放映了不到五场,而且各大电影院从此不敢再放映此片。而在欧洲,当喜爱卓别林电影的观众满怀欣喜地想看一部喜剧片时,银幕上出现的却是杀人如麻的凡尔杜,观众的心情可想而知。
最后来个结尾:从摩登时代以后或者说大独裁者以后,卓别林的黄金时代,或者说观众心中的卓别林黄金时代,(可我认为卓别林从1940年起刚刚迎来黄金时代)就已经过去了,他之后也很少拍片子,并且影响并不大,40年代就拍过两部电影,之后50、60年代各拍过一部。接着来说说斯皮尔伯格,他的“转型”经历是最典型的,1975年的大白鲨,1979年的第三类接触,1981年的夺宝奇兵,转年的外星人,不到35岁的年龄,斯皮尔伯格就拍摄了4部跻身于电影历史上十大卖座片行列的电影。他是纯正的娱乐片导演,大白鲨里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恐怖意味连悬念大师希区柯克都大为赞赏。
第三类接触更是展现了斯皮尔伯格讲故事和导演场面的功力,一个并不惊心动魄的故事,票房却是能和划时代的科幻力作星球大战平起平坐。夺宝奇兵,这部惊险电影至今仍为电影爱好者所传诵,可谓是百看不厌。它将古典与现代完美地结合起来,一个007式的人物,游走于传说与历史之中,很神奇,很魔幻。
外星人可以说是一部老少皆宜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孩子与外星人的深刻友谊,是一部绝对能名留青史的动人电影。因为它是真诚的。在获得了够多的赞许与成功后,斯皮尔伯格准备拍摄一部严肃的电影,他希望摆脱“商业片导演”的名字,于是在外星人之后,拍了一部绝对严肃的电影,叫做紫色,影片讲述了一对黑人姐妹的悲苦经历,影片一上映,得到的评论毁誉参半,可以说它是一部没人理的好电影。这也和当时仍然深埋于人们心中的种族歧视有关———这部电影获得奥斯卡7项提名,却一项奖都没得到。
受到如此重创后,斯皮尔伯格整个80年代异常痛苦,后来他又拍摄了几部电影,但影响都不大。到了90年代,他根据著名的童话霍克船长拍摄了一部同名电影,在电影里,斯皮尔伯格希望既能表现成人世界中的爱,又可以表现儿童的天真,像外星人一样老少皆宜,但这部电影同样失败了。如果再失败,斯皮尔伯格恐怕就要“斯郎才尽”了,但是他是天才,天才会在世俗的平庸中泯灭,却同样能在困境中迸发,它是持久的。1993年,斯皮尔伯格在一年中辗转两地,同时拍摄了两部电影侏罗纪公园和辛德勒的名单,他经常在一天之内这样奔波。但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是两部截然相反的电影,一个是超级商业片,有着惊险的情节和新奇的图像,另一个则是一部极其完美的讲述屠杀是如何警醒一个德国人,使得他千方百计拯救犹太人的经典电影。
可以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放在斯皮尔伯格身上最合适,1993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成了斯皮尔伯格的独角戏,辛德勒的名单囊获了所有重要奖项,人们真正地为这部电影所感动,而技术超前的侏罗纪公园把所有的技术类奖项吞了个干净,斯皮尔伯格刚上完领奖台又上,参与他的电影制作的人也是走马灯似的下了又上,场面异常热烈。斯皮尔伯格终于在严肃电影领域获得成功。
顺便提一提,之后的几年,斯皮尔伯格没有新作推出,1997年,他拍摄了侏罗纪公园续集失落的世界,虽然靠着第一集的影响,票房仅逊于泰坦尼克号,但其实影像、故事都没有新意。同年,斯皮尔伯格仍念念不忘紫色的失败,拍摄了一部讲述黑人船工的影片,叫友谊号,并扬言要把“因为紫色丢的脸全挣回来”但此片同样失败,于是斯皮尔伯格又拍了一部战争题材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宣称友谊号和此片都不准备赚钱,可是拯救大兵瑞恩不仅大获成功而且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奖提名(依我看拯救大兵瑞恩完全应该获得此奖项),并使斯皮尔伯格又获得了最佳导演奖(上次是因为辛德勒的名单),它成为所有战争片领域最卖座的电影。最后来说说希区柯克———一个可爱的150公斤左右的矮胖子———他是不折不扣的娱乐片导演,1889年生于英国,1980年死于美国,是人们公认的悬念大师,他电影里面有很多因素至今仍被人们研究与学习。比如:他爱用俯视镜头,而且机位设置得很高,造成人们有眩晕的感觉。
他的电影有许多著名的场景被后人模仿:
爱德华大夫里的做梦场景;眩晕里旋转的楼梯;西北偏北里飞机在荒野上追赶男主角;精神病患者中有名的浴室杀人场面,短短40秒,有近一百个镜头,很多看过这个场景的观众从此都不敢再淋浴。
希区柯克的电影,几乎所有的女主角都是金发,这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但到现在,研究者仍然对他的这个癖好难以得出结论。或许,一生都在拍这种悬念片的导演,心理也有毛病吧!关于希区柯克的电影,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值得一说再说,那就是,他喜欢在他的电影出现,不是像卓别林一样出演主角,而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没有对白,只是微微露
一脸,对于情节也是没有关系的,他就喜欢用这样的方式,与观众做游戏。有这样一个故事,1944年,在希区柯克拍摄救生艇时,跟往常一样,他要出现在电影中,可是这回有一个麻烦,因为希区柯克很胖(这是他的招牌形象),而电影讲述的就是发生在一个救生艇上9个幸存者的故事,所有的场景都在救生艇上拍摄,这9个人都属于主角,希区柯克只想演一个小角色,这可怎么办?他原本想演一个船难发生后的水上浮尸,但就他这体形,会有危险的。就在那一段时间,希区柯克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把自己的150公斤愣减到100公斤,于是他想了一个好办法,将自己减肥前后的照片贴在报纸上,杜撰了一个减肥药的广告,当男主角对着镜头看报纸时,观众可以清楚看到他的照片。但这个聪明的主意实现以后,希区柯克家里天天都会有减肥者为询问减肥药而打来的电话。
希区柯克早年在英国拍电影,1940年被请到美国并拍摄了蝴蝶梦,那大概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一部希区柯克的电影。之后,希区柯克在整个40年代中期都有很高的名声,但他还不满足,于是在1948年拍摄了绳索,那是一部用3个镜头拍成的电影,整个拍摄场地就在一间屋子里,所以实验性很强,对演员的表演也是个考验。但不幸的是,这部电影上映后,票房失败,观众对这样一部缺乏希区柯克惯有的惊险场面的电影,很没有耐心。希区柯克一生都在拍摄娱乐片,并且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在他生前身后,都有许多导演模仿他,如:法国新浪潮导演特吕弗、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等。可是希区柯克也希望在拍摄娱乐片的同时,能拍些严肃的,揭露社会不公正的影片。1952年,他拍摄了我忏悔,讲述一个神父被指控杀人的影片,票房惨败。这部影片的思想直到今日,仍为研究者们思考,它对法律、道德、人性都做了最尖锐的质疑。
希区柯克另一部对法律表示质疑的批判影片帕拉亭案件,由格里高利派克主演,讲述一个清白人险些被判刑的故事。1957年,希区柯克还拍过一部类似的影片伸冤记,根据一个真实的案件改变,除了男女主角由明星扮演以外,其他人物全让当事人自己扮演,但是或许这些主题过于沉重,没有让希区柯克发挥出自己的长处来,之后希区柯克没有再拍摄这类影片,而是又回到悬念片的拍摄上,并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希区柯克后来的影片越来越成熟和精彩,在营造悬念气氛的同时,也着重于刻画人物和揭示人性中的善恶,虽然如此,但归根结底,希区柯克还是个娱乐片导演,而斯皮尔伯格的“商业片导演”和卓别林的“喜剧片导演”的帽子还是摘不掉的。
(2003年6月)
很多依靠娱乐片大获成功的导演,或者因为本身思想的转变,或者因为想突破类型的束缚,希望能改拍一些严肃题材的影片,这种事情被我称为“转严”经历,在此,我想以三位“重量级”导演拍摄题材的转变经历,即“转严”经历———卓别林、斯皮尔伯格和希区柯克———给大家欣赏一番。先来介绍卓别林,他是这三个人里资格最高的,不仅因为这里头他辈分最高,年龄最大,还因为他的成就以及对电影做的贡献,使他属于艺术家的级别,而其他两人则属于艺匠。
卓别林的风格改变是从1920年的小孩开始的,同情与友爱渐渐替换掉了单纯的搞笑,成绩可嘉。但这应该和其他人因为突破自己而渐渐开始拍摄严肃题材的影片有别,因为题材的逐渐严肃是卓别林思想成熟的标志。小孩获得了不小的欢迎,而这部颇有自传色彩的电影,使我每次看它,都要为其情节痛苦不已。紧接着拍了两部喜剧片后,1924年,卓别林不想再拘泥于喜剧片的束缚,于是他邀请当年的一位正希望有所发展的女演员作为主角,拍摄了讲述女性婚姻爱情的严肃电影巴黎一妇人,卓别林并没有担任演员,只是做幕后工作。从这部电影能看出他做的努力,但影片没有受到公众的赞许,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观众更喜欢他的喜剧表演。正巧在这时,卓别林从报纸上受到对淘金者经历的报道的启发,在1925年,拍摄了电影淘金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并成为卓别林电影排名中最精彩的电影。
在这部电影中,卓别林第一次显示出了他对美国梦深刻的解析,以及对人性欲望的探知,可以说卓别林的作品真的越来越优秀了。但是如果文章写到这儿,就结束对卓别林转型的记述,就太错误了。卓别林风格、思想的每一次转变都与那个动乱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城市之光,对贫困的人民同情以及怜悯;摩登时代,在大工业时代对机器奴役人民的嘲讽;大独裁者,二战即将来临,呼吁和平,渴求团结;凡尔杜先生,对人性阴暗面的重重一击。城市之光的代名词是希望,而摩登时代则是批判,大独裁者是渴望,凡尔杜先生是绝望。
这里面其实我认为最值得研究的应该是凡尔杜先生,研究者的浅薄造成这部卓别林最深刻和最尖锐的影片被人们遗忘。这部电影大概讲述的是,一个银行职员凡尔杜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下岗风潮中被撤职。随后的各种人生磨难使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失望,他不断地与有钱的女人结婚,杀死她们以获得她们的钱。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养活下肢瘫痪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当一场事故使他的妻儿丧命时,凡尔杜痛苦万分,终于自首,当警察询问他的罪行时,他说了最发人深省的话:“我的疯狂是因为这个世界已经疯狂至极。”这话看起来很疯狂,实际一点错儿没有。这也与当时身处麦卡锡时代的卓别林屡次遭受政府审查并扬言驱逐时绝望的心情有关,此片一经推出,就在政府的压力下只放映了不到五场,而且各大电影院从此不敢再放映此片。而在欧洲,当喜爱卓别林电影的观众满怀欣喜地想看一部喜剧片时,银幕上出现的却是杀人如麻的凡尔杜,观众的心情可想而知。
最后来个结尾:从摩登时代以后或者说大独裁者以后,卓别林的黄金时代,或者说观众心中的卓别林黄金时代,(可我认为卓别林从1940年起刚刚迎来黄金时代)就已经过去了,他之后也很少拍片子,并且影响并不大,40年代就拍过两部电影,之后50、60年代各拍过一部。接着来说说斯皮尔伯格,他的“转型”经历是最典型的,1975年的大白鲨,1979年的第三类接触,1981年的夺宝奇兵,转年的外星人,不到35岁的年龄,斯皮尔伯格就拍摄了4部跻身于电影历史上十大卖座片行列的电影。他是纯正的娱乐片导演,大白鲨里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恐怖意味连悬念大师希区柯克都大为赞赏。
第三类接触更是展现了斯皮尔伯格讲故事和导演场面的功力,一个并不惊心动魄的故事,票房却是能和划时代的科幻力作星球大战平起平坐。夺宝奇兵,这部惊险电影至今仍为电影爱好者所传诵,可谓是百看不厌。它将古典与现代完美地结合起来,一个007式的人物,游走于传说与历史之中,很神奇,很魔幻。
外星人可以说是一部老少皆宜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孩子与外星人的深刻友谊,是一部绝对能名留青史的动人电影。因为它是真诚的。在获得了够多的赞许与成功后,斯皮尔伯格准备拍摄一部严肃的电影,他希望摆脱“商业片导演”的名字,于是在外星人之后,拍了一部绝对严肃的电影,叫做紫色,影片讲述了一对黑人姐妹的悲苦经历,影片一上映,得到的评论毁誉参半,可以说它是一部没人理的好电影。这也和当时仍然深埋于人们心中的种族歧视有关———这部电影获得奥斯卡7项提名,却一项奖都没得到。
受到如此重创后,斯皮尔伯格整个80年代异常痛苦,后来他又拍摄了几部电影,但影响都不大。到了90年代,他根据著名的童话霍克船长拍摄了一部同名电影,在电影里,斯皮尔伯格希望既能表现成人世界中的爱,又可以表现儿童的天真,像外星人一样老少皆宜,但这部电影同样失败了。如果再失败,斯皮尔伯格恐怕就要“斯郎才尽”了,但是他是天才,天才会在世俗的平庸中泯灭,却同样能在困境中迸发,它是持久的。1993年,斯皮尔伯格在一年中辗转两地,同时拍摄了两部电影侏罗纪公园和辛德勒的名单,他经常在一天之内这样奔波。但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是两部截然相反的电影,一个是超级商业片,有着惊险的情节和新奇的图像,另一个则是一部极其完美的讲述屠杀是如何警醒一个德国人,使得他千方百计拯救犹太人的经典电影。
可以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放在斯皮尔伯格身上最合适,1993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成了斯皮尔伯格的独角戏,辛德勒的名单囊获了所有重要奖项,人们真正地为这部电影所感动,而技术超前的侏罗纪公园把所有的技术类奖项吞了个干净,斯皮尔伯格刚上完领奖台又上,参与他的电影制作的人也是走马灯似的下了又上,场面异常热烈。斯皮尔伯格终于在严肃电影领域获得成功。
顺便提一提,之后的几年,斯皮尔伯格没有新作推出,1997年,他拍摄了侏罗纪公园续集失落的世界,虽然靠着第一集的影响,票房仅逊于泰坦尼克号,但其实影像、故事都没有新意。同年,斯皮尔伯格仍念念不忘紫色的失败,拍摄了一部讲述黑人船工的影片,叫友谊号,并扬言要把“因为紫色丢的脸全挣回来”但此片同样失败,于是斯皮尔伯格又拍了一部战争题材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宣称友谊号和此片都不准备赚钱,可是拯救大兵瑞恩不仅大获成功而且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奖提名(依我看拯救大兵瑞恩完全应该获得此奖项),并使斯皮尔伯格又获得了最佳导演奖(上次是因为辛德勒的名单),它成为所有战争片领域最卖座的电影。最后来说说希区柯克———一个可爱的150公斤左右的矮胖子———他是不折不扣的娱乐片导演,1889年生于英国,1980年死于美国,是人们公认的悬念大师,他电影里面有很多因素至今仍被人们研究与学习。比如:他爱用俯视镜头,而且机位设置得很高,造成人们有眩晕的感觉。
他的电影有许多著名的场景被后人模仿:
爱德华大夫里的做梦场景;眩晕里旋转的楼梯;西北偏北里飞机在荒野上追赶男主角;精神病患者中有名的浴室杀人场面,短短40秒,有近一百个镜头,很多看过这个场景的观众从此都不敢再淋浴。
希区柯克的电影,几乎所有的女主角都是金发,这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但到现在,研究者仍然对他的这个癖好难以得出结论。或许,一生都在拍这种悬念片的导演,心理也有毛病吧!关于希区柯克的电影,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值得一说再说,那就是,他喜欢在他的电影出现,不是像卓别林一样出演主角,而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没有对白,只是微微露
一脸,对于情节也是没有关系的,他就喜欢用这样的方式,与观众做游戏。有这样一个故事,1944年,在希区柯克拍摄救生艇时,跟往常一样,他要出现在电影中,可是这回有一个麻烦,因为希区柯克很胖(这是他的招牌形象),而电影讲述的就是发生在一个救生艇上9个幸存者的故事,所有的场景都在救生艇上拍摄,这9个人都属于主角,希区柯克只想演一个小角色,这可怎么办?他原本想演一个船难发生后的水上浮尸,但就他这体形,会有危险的。就在那一段时间,希区柯克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把自己的150公斤愣减到100公斤,于是他想了一个好办法,将自己减肥前后的照片贴在报纸上,杜撰了一个减肥药的广告,当男主角对着镜头看报纸时,观众可以清楚看到他的照片。但这个聪明的主意实现以后,希区柯克家里天天都会有减肥者为询问减肥药而打来的电话。
希区柯克早年在英国拍电影,1940年被请到美国并拍摄了蝴蝶梦,那大概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一部希区柯克的电影。之后,希区柯克在整个40年代中期都有很高的名声,但他还不满足,于是在1948年拍摄了绳索,那是一部用3个镜头拍成的电影,整个拍摄场地就在一间屋子里,所以实验性很强,对演员的表演也是个考验。但不幸的是,这部电影上映后,票房失败,观众对这样一部缺乏希区柯克惯有的惊险场面的电影,很没有耐心。希区柯克一生都在拍摄娱乐片,并且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在他生前身后,都有许多导演模仿他,如:法国新浪潮导演特吕弗、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等。可是希区柯克也希望在拍摄娱乐片的同时,能拍些严肃的,揭露社会不公正的影片。1952年,他拍摄了我忏悔,讲述一个神父被指控杀人的影片,票房惨败。这部影片的思想直到今日,仍为研究者们思考,它对法律、道德、人性都做了最尖锐的质疑。
希区柯克另一部对法律表示质疑的批判影片帕拉亭案件,由格里高利派克主演,讲述一个清白人险些被判刑的故事。1957年,希区柯克还拍过一部类似的影片伸冤记,根据一个真实的案件改变,除了男女主角由明星扮演以外,其他人物全让当事人自己扮演,但是或许这些主题过于沉重,没有让希区柯克发挥出自己的长处来,之后希区柯克没有再拍摄这类影片,而是又回到悬念片的拍摄上,并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希区柯克后来的影片越来越成熟和精彩,在营造悬念气氛的同时,也着重于刻画人物和揭示人性中的善恶,虽然如此,但归根结底,希区柯克还是个娱乐片导演,而斯皮尔伯格的“商业片导演”和卓别林的“喜剧片导演”的帽子还是摘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