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创造好心情最新章节!
刺耳的口头禅
有一个朋友,行事有条理,人也很善良诚恳,可是总让我对他有“毛毛躁躁”的印象,有时我并不愿意和他聊天。
明明他是那么好的一个人,很体贴别人,肯接受意见,也愿意成长,为什么我总觉得和他说话格格不人呢?
有几次和他聊天,我仔细观察,才发现了其中的原因——和他说话时,我的耳中有时好像忽然会被插进一根针:一个“错”字!因为他会在你陈述一件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时,忽然声音响亮地说:“错!应该是”然后一本正经地以急促的语调解释起那个问题来,弄得我很无趣。
急于“拨乱反正”令人反感
比如,我回忆当时说我因数学太差害怕选必修微积分的系,不过是在聊天,他会像拿一把刀把你买来的菜切成两半似的说:“错!其实微积分跟数学好不好并没有直接关系”
比如,我问他说:“我某天要从高雄到嘉义,你是不是知道哪里可以雇用个人出租的轿车,单趟载我到”
他会说:“错!你那时是下班时间,搭火车比较快,不会在高速公路上堵车”
比如,我在闲聊间谈起一个工作压力忽然变大的朋友:“奇怪,他在公司卖的是进口豪华轿车,又不是卖水果,只是十天业绩不佳就被老板削得那么厉害?”他会说:
“错!现在卖车比卖水果竞争厉害得多了,因为”他讲的都对,都是好建议、好说法,但我耳里常被那个快捷的“错”字盘据,一时很难感激他的赐教,倒觉得有点尴尬。
我觉得他毛躁,是因为他在谈话时也会像开公司重要会议一样,急于“拨乱反正”;
觉得不想跟他聊天,是因为“错”字刺耳;觉得他难免有点无趣,是因为他把我的问题或陈述都当成是非题回答。
“错!”或许是对的批评,但一说出口,听在对方耳中真是平地一声雷。对方很难心平气和地继续谈话,修养差的会翻脸,因为你先大声否定他人的意见。
别把沟通频率搞错了
“你错了”可能是仅次于骂人“三字经”的最逆耳的话,却是很多人的口头禅,也曾经从我口中无意间溜出。说的人却不知道这句话为自己扣了多少友谊的分数。类似的话有:
“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不管你说的有多正确,被批评的人会觉得你在骂他白痴!)
“你这样说就不对了。”(语调温和了些,不过听者一定感到自己像个听训的小学生,脸上必青一阵白一阵。)
“我看你头脑烧坏了。”(这只比骂人家是猪委婉一点。)
以前我也看过更拙劣的沟通者,老板直接对提出意见的员工破口大骂:“笨蛋!”
不过这样的人开的公司都是留不住人的,生意也做不好。如果对方的说法有问题,我们不说出自己的主张会很闷的话,该怎么办呢?我归纳了很多说话方式,觉得最委婉而能使对方接受的是:“你这样说也有道理,不过,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想”或“如果我这么说,你觉得有没有道理?”不然,你也不必急着用“错”来否定,这样会急于赢得别人的否定。理性的用“错”的批评,很容易得到不理性的错的反弹。
“错”字以及上述否定性的发语词是多余的,有时只会使人们的耳朵在这个字后警戒地关上门。
“错”常把人们的沟通频率搞错了,变得对不上。你没错,他也没错,就是“错”字错了!
你是哪一国的?
总是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小时候玩游戏的景象。
自从我步人社会后,在人际关系上遭遇的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你是哪一国的?
小时候,在玩骑马打仗或跳砖块游戏时(这些游戏对现在玩电脑长大的孩子来说,是不是已经像古老的三叶虫一样遥远了呢),孩子们总会分成两国,好像我们打从出生就知道,有竞争才有进步。体力比较差的,没有选择权,只有被选择权。我总是眼巴巴地望着我所崇拜的“领袖们”看他们在猜拳猜赢之后,会不会很给面子地说,我要选“吴某某”不要让我沦落到最后一个还没被选到,被一个瞪白眼的队伍心不甘情不愿地接收,用那种看赔钱货的眼睛看着我。
我也发现,如果你习惯被选做谁的那一国,你自然必须要对习惯当另一国的那个人有敌意。尤其在竞赛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彼此间的推挤拉扯,或多或少造成一些直接或间接的皮肉伤。所以万一在上学的途中遇到那个“恶棍”一定要煞有介事地瞪那人一眼,骂他一句“不要脸”如果我们的好友有人说他不错,我们一定会反驳,把他的坏话说尽,要好友别中了那个人的计。过了两天,还要再三叮嘱,问好友:“喂,你是哪一国的?”
你若跟他好,表示你不够朋友,不值得信赖,我就跟你绝交!你不是我这国,就是他那国。从小看歌仔戏长大的我,最早学到的成语就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不是朋友,就是敌人,要冤冤相报,大家的日子才可以多么不无聊啊终于有一天,我发现,怎么朋友越来越少,这么费力地玩敌人朋友游戏,好像没啥意思。后来越来越不喜欢跟大家玩团体游戏,宁愿待在家中看书,书中即使没有黄金屋,也没有人歧视我,更没人会骂我一句“三字经”不如自命清高算了。
撕去身上的标签
也许大学时候念的是比较冷漠的科系,周遭都是一群讲究理性思考的人;(所谓理性思考就是,没想清楚恨一个人会得到什么好处之前,千万别花力气恨一个人。)还有,念法律嘛,法官未判刑之前,人人平等。我总觉得,他又没犯法,我也没资格恨他,有人得罪我,算了算了;法律系的女生,至少学会不犯法即合法,我不需把敌人当仇人,把仇人当囚犯,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大家一起维护社会安宁与秩序和谐吧。
所以进了社会,身处大公司时,所谓斗争,让我实在不知所措,油然想起童年时玩两国相争的游戏。不,大部分时候还未必是“楚汉争霸”有时还会演变成“春秋五霸”或“战国七雄”公司规模不一定要大,好像只要超过三个人,就会有些童年时代的问题会发生。
“你是哪一国的?”成人世界常常在问这一句话,听不见声音的语言比直接说出的令人惶惑,不是吗?我很感激童年时没人要的经历,它让我发现,不要参与某些争执的游戏,这样不会容易有被冷落的感觉。但我也还是有一次男友辞职,连带自己也失业的经历。因为,即使我没给自己贴标签,人家也认定我和他是一国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鱼又把被烧到的痛苦加在对城门的印象上,当然连感情都没有好下场。
我常想起五代时候,在每一个取而代之的政权中都可以当宰相,辅佐了十多个各式各样怪脾气的皇帝,活到老得不得了,号称长乐老的冯道,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虽然讲气节的史官们都痛骂他无耻,但在文化保存上,他确实功不可没。讲证据的历史学者都找不到他为什么能够“混”这么久的证据。(历史上对生卒年的考订常常更重于对人格的探索,历史考古学的声音总是大于历史心理学——有历史心理学吗?)我想到了。原来,道理很简单,只要他不会表态说,他是哪一国的,他就不会被小气量惯了的皇帝“诛九族”!
有位在某大公家机关的朋友,也历经多次老板换人,他都面不改色地维持原来的轻松态度,继续贡献他的能力。而每一次新官上任三把火平熄之后,他的状况只有更好。
我问他如何能够应变,在他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仿佛看到冯道捻着白胡须说:“很简单,就是因为我并不巴结任何得势者,只把我的分内工作做好,下班就回家,我从来不跟任何一国的人应酬,也不跟任何一国的人同仇敌汽!”日子久了之后,用斗争力伪装自己能力的人终于会被看穿——主人不打猎时,是不会带着猎狗到宴会上去庆功的!
保持中立的立场最好
在斗争世界中,常觉得“他也好,你也不错”的我,无疑是属于体力上的弱者,我没有选择的进取心,通常沦为被动的被选择者。当想选择我的“领袖们’有声无声地希望我表示“我是你那一国的”的时候,我多半只能微笑离开,回家,自命清高地做自己的事情。想来真该感谢冯道无言的提醒。只是有时,遇到两个“他不错,他也不错”的朋友变成寇仇时,我还是会被“你哪一国的”的喧闹钟声,把我从和平的美梦中震醒。
“我这么讨厌他,你怎么还可以为他说话呢?”“他对我这么差,你怎么还能觉得他不错呢?”面对这些“你到底是不是对我比较好”的质疑,我还是无言以对,只能悠悠然想起余秋雨的话:村庄里有两个年轻农民刚刚吵架,就有无聊的老婆婆提供资讯,罗列他们两家从爷爷辈开始就有多少次的碰撞。老婆婆记性真好,于是今天的吵架也就连通了百年世仇,再也解不开了。不幸我们不少栖身于政坛、商界和社会各行各业边缘的智囊文胆、客卿谋士,常常近似于这些村庄老婆婆,专为加仇添恨提供资讯使互相伤害有了坚硬的学术支撑。我不想做村庄老婆婆,特别是在发现自己不是那么年轻后“老婆婆”三个字可能变成名副其实。不不不!
与愤怒针锋相对
我们都常说,就事论事,但就事论事,不让“战区”漫无止境地扩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我们无法控制愤怒时,与此事无关的人常常踩到地雷,受到波及;在我们企图表现风度压抑愤怒时,也总是会有无辜的伤残者出现,因为情绪并没真正地被收编了,它随时想找另一个出口流出来。
举些例子好了。
比如,丈夫自认为很得意的企划案,在公司的检讨大会中被批评得体无完肤。他会知道,这是兵家常事,在现场尽量心胸宽大地接纳大家的意见,尽管他觉得自己的看法才是对的。下了班,应酬的时候也好好的,闷闷地喝了几杯酒,刚刚对他大声讨伐的同事拍拍他的肩说:“喂,你知道,我是就事论事。”他也以善意的眼神回应了。
平安无事回到家之后,当他发现太太因为看连续剧太人神,为他热汤时水滚了都不知道,平时他会默默地把瓦斯炉关掉,但这一次,他却狠狠地大嚷:“你在家里到底在干吗?连煮个汤也不会啊?”另一场真正的战争爆发了。
一通电话,让公司倒了一半
还有,有一位公关公司的秘书在昨天发现自己的男朋友另有一个女人,气得哭了,第二天上班下眼睑都是肿的,接电话时没来由地声音就僵硬了些。就在她因一些杂务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有一个倒霉鬼三番两次打电话来。“老板正在见客户。”她冷冷地说“可不可以待会儿再打?”
“我可以留话吗?”
“留啊。”她不耐烦地说。
“七——七——八——八五五六。”
“现在不是已经八位数了吗?”她的声音像个训导主任“先生,你前面应该加个‘二’吧!”(台北市在彼时电话号码刚升格为八位数,很多人忘了加“二”)
“你可以自己加啊。”那头讷讷地说。
“贵姓?”她的语气显得更加厌烦,心想,赶快把这个讨厌鬼打发走。
“我姓林”就在这位秘书想要把电话挂断的时候,那边继续说“我是a公司董事长,告诉你们老板,如果连他的秘书公关都做得这么差,我们今天下午要签的续约不用签了!”
很不幸的,这位董事长今天心血来潮自己打电话,就发现了这个公关公司不会做公关的问题。而a公司的业务占该公司百分之五十以上!一通电话,让公司倒了一半。
我们还可以看到一超市收银员被上司骂了一顿,所以板起脸把顾客的东西乱“扔”进塑胶袋里,结果遭到申诉;一个计程车司机跟老婆吵架,不管三七二十一踩紧油门,一天就收到了三张罚单;你也可能因为电脑当机或提款卡被吃掉而跟男朋友或女朋友吵架。
刺耳的口头禅
有一个朋友,行事有条理,人也很善良诚恳,可是总让我对他有“毛毛躁躁”的印象,有时我并不愿意和他聊天。
明明他是那么好的一个人,很体贴别人,肯接受意见,也愿意成长,为什么我总觉得和他说话格格不人呢?
有几次和他聊天,我仔细观察,才发现了其中的原因——和他说话时,我的耳中有时好像忽然会被插进一根针:一个“错”字!因为他会在你陈述一件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时,忽然声音响亮地说:“错!应该是”然后一本正经地以急促的语调解释起那个问题来,弄得我很无趣。
急于“拨乱反正”令人反感
比如,我回忆当时说我因数学太差害怕选必修微积分的系,不过是在聊天,他会像拿一把刀把你买来的菜切成两半似的说:“错!其实微积分跟数学好不好并没有直接关系”
比如,我问他说:“我某天要从高雄到嘉义,你是不是知道哪里可以雇用个人出租的轿车,单趟载我到”
他会说:“错!你那时是下班时间,搭火车比较快,不会在高速公路上堵车”
比如,我在闲聊间谈起一个工作压力忽然变大的朋友:“奇怪,他在公司卖的是进口豪华轿车,又不是卖水果,只是十天业绩不佳就被老板削得那么厉害?”他会说:
“错!现在卖车比卖水果竞争厉害得多了,因为”他讲的都对,都是好建议、好说法,但我耳里常被那个快捷的“错”字盘据,一时很难感激他的赐教,倒觉得有点尴尬。
我觉得他毛躁,是因为他在谈话时也会像开公司重要会议一样,急于“拨乱反正”;
觉得不想跟他聊天,是因为“错”字刺耳;觉得他难免有点无趣,是因为他把我的问题或陈述都当成是非题回答。
“错!”或许是对的批评,但一说出口,听在对方耳中真是平地一声雷。对方很难心平气和地继续谈话,修养差的会翻脸,因为你先大声否定他人的意见。
别把沟通频率搞错了
“你错了”可能是仅次于骂人“三字经”的最逆耳的话,却是很多人的口头禅,也曾经从我口中无意间溜出。说的人却不知道这句话为自己扣了多少友谊的分数。类似的话有:
“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不管你说的有多正确,被批评的人会觉得你在骂他白痴!)
“你这样说就不对了。”(语调温和了些,不过听者一定感到自己像个听训的小学生,脸上必青一阵白一阵。)
“我看你头脑烧坏了。”(这只比骂人家是猪委婉一点。)
以前我也看过更拙劣的沟通者,老板直接对提出意见的员工破口大骂:“笨蛋!”
不过这样的人开的公司都是留不住人的,生意也做不好。如果对方的说法有问题,我们不说出自己的主张会很闷的话,该怎么办呢?我归纳了很多说话方式,觉得最委婉而能使对方接受的是:“你这样说也有道理,不过,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想”或“如果我这么说,你觉得有没有道理?”不然,你也不必急着用“错”来否定,这样会急于赢得别人的否定。理性的用“错”的批评,很容易得到不理性的错的反弹。
“错”字以及上述否定性的发语词是多余的,有时只会使人们的耳朵在这个字后警戒地关上门。
“错”常把人们的沟通频率搞错了,变得对不上。你没错,他也没错,就是“错”字错了!
你是哪一国的?
总是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小时候玩游戏的景象。
自从我步人社会后,在人际关系上遭遇的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你是哪一国的?
小时候,在玩骑马打仗或跳砖块游戏时(这些游戏对现在玩电脑长大的孩子来说,是不是已经像古老的三叶虫一样遥远了呢),孩子们总会分成两国,好像我们打从出生就知道,有竞争才有进步。体力比较差的,没有选择权,只有被选择权。我总是眼巴巴地望着我所崇拜的“领袖们”看他们在猜拳猜赢之后,会不会很给面子地说,我要选“吴某某”不要让我沦落到最后一个还没被选到,被一个瞪白眼的队伍心不甘情不愿地接收,用那种看赔钱货的眼睛看着我。
我也发现,如果你习惯被选做谁的那一国,你自然必须要对习惯当另一国的那个人有敌意。尤其在竞赛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彼此间的推挤拉扯,或多或少造成一些直接或间接的皮肉伤。所以万一在上学的途中遇到那个“恶棍”一定要煞有介事地瞪那人一眼,骂他一句“不要脸”如果我们的好友有人说他不错,我们一定会反驳,把他的坏话说尽,要好友别中了那个人的计。过了两天,还要再三叮嘱,问好友:“喂,你是哪一国的?”
你若跟他好,表示你不够朋友,不值得信赖,我就跟你绝交!你不是我这国,就是他那国。从小看歌仔戏长大的我,最早学到的成语就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不是朋友,就是敌人,要冤冤相报,大家的日子才可以多么不无聊啊终于有一天,我发现,怎么朋友越来越少,这么费力地玩敌人朋友游戏,好像没啥意思。后来越来越不喜欢跟大家玩团体游戏,宁愿待在家中看书,书中即使没有黄金屋,也没有人歧视我,更没人会骂我一句“三字经”不如自命清高算了。
撕去身上的标签
也许大学时候念的是比较冷漠的科系,周遭都是一群讲究理性思考的人;(所谓理性思考就是,没想清楚恨一个人会得到什么好处之前,千万别花力气恨一个人。)还有,念法律嘛,法官未判刑之前,人人平等。我总觉得,他又没犯法,我也没资格恨他,有人得罪我,算了算了;法律系的女生,至少学会不犯法即合法,我不需把敌人当仇人,把仇人当囚犯,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大家一起维护社会安宁与秩序和谐吧。
所以进了社会,身处大公司时,所谓斗争,让我实在不知所措,油然想起童年时玩两国相争的游戏。不,大部分时候还未必是“楚汉争霸”有时还会演变成“春秋五霸”或“战国七雄”公司规模不一定要大,好像只要超过三个人,就会有些童年时代的问题会发生。
“你是哪一国的?”成人世界常常在问这一句话,听不见声音的语言比直接说出的令人惶惑,不是吗?我很感激童年时没人要的经历,它让我发现,不要参与某些争执的游戏,这样不会容易有被冷落的感觉。但我也还是有一次男友辞职,连带自己也失业的经历。因为,即使我没给自己贴标签,人家也认定我和他是一国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鱼又把被烧到的痛苦加在对城门的印象上,当然连感情都没有好下场。
我常想起五代时候,在每一个取而代之的政权中都可以当宰相,辅佐了十多个各式各样怪脾气的皇帝,活到老得不得了,号称长乐老的冯道,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虽然讲气节的史官们都痛骂他无耻,但在文化保存上,他确实功不可没。讲证据的历史学者都找不到他为什么能够“混”这么久的证据。(历史上对生卒年的考订常常更重于对人格的探索,历史考古学的声音总是大于历史心理学——有历史心理学吗?)我想到了。原来,道理很简单,只要他不会表态说,他是哪一国的,他就不会被小气量惯了的皇帝“诛九族”!
有位在某大公家机关的朋友,也历经多次老板换人,他都面不改色地维持原来的轻松态度,继续贡献他的能力。而每一次新官上任三把火平熄之后,他的状况只有更好。
我问他如何能够应变,在他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仿佛看到冯道捻着白胡须说:“很简单,就是因为我并不巴结任何得势者,只把我的分内工作做好,下班就回家,我从来不跟任何一国的人应酬,也不跟任何一国的人同仇敌汽!”日子久了之后,用斗争力伪装自己能力的人终于会被看穿——主人不打猎时,是不会带着猎狗到宴会上去庆功的!
保持中立的立场最好
在斗争世界中,常觉得“他也好,你也不错”的我,无疑是属于体力上的弱者,我没有选择的进取心,通常沦为被动的被选择者。当想选择我的“领袖们’有声无声地希望我表示“我是你那一国的”的时候,我多半只能微笑离开,回家,自命清高地做自己的事情。想来真该感谢冯道无言的提醒。只是有时,遇到两个“他不错,他也不错”的朋友变成寇仇时,我还是会被“你哪一国的”的喧闹钟声,把我从和平的美梦中震醒。
“我这么讨厌他,你怎么还可以为他说话呢?”“他对我这么差,你怎么还能觉得他不错呢?”面对这些“你到底是不是对我比较好”的质疑,我还是无言以对,只能悠悠然想起余秋雨的话:村庄里有两个年轻农民刚刚吵架,就有无聊的老婆婆提供资讯,罗列他们两家从爷爷辈开始就有多少次的碰撞。老婆婆记性真好,于是今天的吵架也就连通了百年世仇,再也解不开了。不幸我们不少栖身于政坛、商界和社会各行各业边缘的智囊文胆、客卿谋士,常常近似于这些村庄老婆婆,专为加仇添恨提供资讯使互相伤害有了坚硬的学术支撑。我不想做村庄老婆婆,特别是在发现自己不是那么年轻后“老婆婆”三个字可能变成名副其实。不不不!
与愤怒针锋相对
我们都常说,就事论事,但就事论事,不让“战区”漫无止境地扩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我们无法控制愤怒时,与此事无关的人常常踩到地雷,受到波及;在我们企图表现风度压抑愤怒时,也总是会有无辜的伤残者出现,因为情绪并没真正地被收编了,它随时想找另一个出口流出来。
举些例子好了。
比如,丈夫自认为很得意的企划案,在公司的检讨大会中被批评得体无完肤。他会知道,这是兵家常事,在现场尽量心胸宽大地接纳大家的意见,尽管他觉得自己的看法才是对的。下了班,应酬的时候也好好的,闷闷地喝了几杯酒,刚刚对他大声讨伐的同事拍拍他的肩说:“喂,你知道,我是就事论事。”他也以善意的眼神回应了。
平安无事回到家之后,当他发现太太因为看连续剧太人神,为他热汤时水滚了都不知道,平时他会默默地把瓦斯炉关掉,但这一次,他却狠狠地大嚷:“你在家里到底在干吗?连煮个汤也不会啊?”另一场真正的战争爆发了。
一通电话,让公司倒了一半
还有,有一位公关公司的秘书在昨天发现自己的男朋友另有一个女人,气得哭了,第二天上班下眼睑都是肿的,接电话时没来由地声音就僵硬了些。就在她因一些杂务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有一个倒霉鬼三番两次打电话来。“老板正在见客户。”她冷冷地说“可不可以待会儿再打?”
“我可以留话吗?”
“留啊。”她不耐烦地说。
“七——七——八——八五五六。”
“现在不是已经八位数了吗?”她的声音像个训导主任“先生,你前面应该加个‘二’吧!”(台北市在彼时电话号码刚升格为八位数,很多人忘了加“二”)
“你可以自己加啊。”那头讷讷地说。
“贵姓?”她的语气显得更加厌烦,心想,赶快把这个讨厌鬼打发走。
“我姓林”就在这位秘书想要把电话挂断的时候,那边继续说“我是a公司董事长,告诉你们老板,如果连他的秘书公关都做得这么差,我们今天下午要签的续约不用签了!”
很不幸的,这位董事长今天心血来潮自己打电话,就发现了这个公关公司不会做公关的问题。而a公司的业务占该公司百分之五十以上!一通电话,让公司倒了一半。
我们还可以看到一超市收银员被上司骂了一顿,所以板起脸把顾客的东西乱“扔”进塑胶袋里,结果遭到申诉;一个计程车司机跟老婆吵架,不管三七二十一踩紧油门,一天就收到了三张罚单;你也可能因为电脑当机或提款卡被吃掉而跟男朋友或女朋友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