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102)大清洗的开始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新中华再起最新章节!
对方的这种态度张华轩也并不介意,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夫妻尚且如此,更遑论是一场政治婚姻所带来的亲戚关系。而且诛心来说,丁宝桢也好,沈葆桢也罢,相当部分的幕僚都正是年轻人,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一心想跟着张华轩做一场事业出来。
而翁同书就显然不同,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那种年轻人的热血与冲动显然已经荡然无存,张华轩现在的处境极为微妙,在京师只给他革职留任的处置后,任何明眼人心里都是清楚,朝廷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一个巡抚与提督死于舒城,而张华轩就在半天之后就进了城,说是与这一场兵变没有关系,任是谁也不会相信。
而且,舒城之变过后不久,有关于这一场兵变的小道消息就传遍了大江南北,那些被砍下脑袋当成兵变淮军士兵的尸体其实是绿营兵的传闻早就传了开来,而与这些传闻结合到一起之后再来看张华轩的一举一动,其中的不臣之意昭然若揭,不需要再多加分析。
翁家毕竟是当时的清流世家,书香门弟,想让这样的世家轻率的参与到一场与造反有关的事业中来,显然不仅翁心存不会参与,就是翁同书也肯定敬谢不敏,事实上在张华轩回来之前,翁同书就有几次告病,不过当时由张五常控制着淮安城,当然不可能放翁同书走人,而到了此时此刻,张华轩回来理事,想来看着翁同书与自己的郎舅之亲,并不会特别的为难自己。
对翁同书的这种打算与想法张华轩当然是心知肚明,他在肚里冷笑一声,当下不再理他,只是向着众人郑重道:“风起于清萍之末啊……朝廷相信奸邪小人,以为我有异志,欲削我权,夺我兵,不过淮军是我一手带起来的,岂能任人揉捏而全无反应?舒城之变非我之愿,在场的大伙儿全是我的心腹幕僚,大伙凭心而言,舒城之前,我对朝廷可有异志,可有抗令不遵,在地方行事,可有造反的模样儿?”
张华轩自己主动提起舒城之事,一直处于微妙气氛中的众多幕僚都是精神一振,这会子看到张华轩振振有词,言说自己无辜,各人虽然明知他与朝廷虚与委蛇,淮军的行动向来都是利已主义,无利不起早的生意不做,不过到了这个时候,倒也没有必要和他在这种细枝末节上纠弹,各人都是连连点头称是。
丁宝桢更是粗鲁,当下瞪着眼道:“谁说大人有不臣之心,大人兴教育,办实业造工厂,岂不都是体恤百姓,难道非得和其余督抚一样盘削百姓就是好的了?我看哪,还是那些士绅们不满自己家的利益被大人削夺,这才恶言中伤。”
他自己因为土改的事做的太猛,早就有不少御史在京师上书弹劾于他,虽然被张华轩用办法压了下来,不过显然还记恨在心,这个时候提将起来,自然也是满腹愤慨。
张华轩微微一笑,笑容里有种说不出来的味道,看的众人一征,各人只听他又道:“舒城的事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诸位都是淮军效力,都有官职在身,和兄弟一处应该也只是求个升腾,舒城的事出来,朝廷日后对兄弟如何处置尚不清楚,所以若是有求去之意,但请直说,不妨事的。”
他说罢咧嘴一笑,一嘴白牙在昏黄的灯光下闪闪发光,刚刚那一番话说的极有诚意,就差是潸然泪下了,可惜眼前的这些个幕僚谁不知道张华轩的为人?甭看他说的极有诚意,可事实如此,估计是与他话语间表达出来的东西相差万里了。
薛福成与薛福保兄弟相视一笑,他们是幕僚中最坚定的保张派,也是怂恿张华轩造反起兵的始作俑者,舒城之变以后,等于是张华轩必须走上造反这一条路,最少也是一个割据的局面,对他们来说,自然是要算上一份首先拥戴的功劳。
阎敬铭若有所思,丁宝桢双眼看天,刚刚他表态的有些问题,现在正在后悔,沈葆桢满脸忧虑,翁同书则是板着脸不语。
其余几人在亲疏关系上远不如这些人重要,诸人不语,其余人当然也是噤口不语,一时间房内便的寂静下来。
其实幕僚们的表现完全不出张华轩的所料,与那些坚定甚至是狂热的淮军将领与中层军官们相比,幕僚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的立场不可能迅速的转变过来,在清朝越是得益越大的,便越是不想改变。翁同书已经做过方面大员,其余是当朝大学士,就算是造反成功,翁家的地位又能提升多少?造成的成本过高,收益与成本不能成正比的时候,那么选择就是不言而喻的。
不过张华轩此时显然已经不能给这些人选择的权力,他手里的人才太少,求是学堂的的成果最少也要等上两年之后,他等不了这么久。
就在房间里沉默下来的时候,外面突然传来了一阵突兀的脚步声响,在张华轩议事的时候,张府的下人从来不敢打扰,而这一次在外面传来的脚步声明显很响,显然并不是一个人所能发出来的响动。
由于刚刚提到了舒城之变,面对突如其来的响动座中的诸人都很紧张,不少资历浅的幕僚甚至满脸苍白,其余诸人也是面露紧张之色。张华轩自然知道外面是出了什么事―――他一笑起身,向着各人道:“想必是五常带着诸将到了。”
果然也是如此,等两个张府的下人推开房门,却正是张五常带着大票的淮军军官守在门外,一见张华轩出来,张五常行了一个军礼,然后道:“大人,今晚要处置逃兵等一干人犯,淮军哨长以上已经全部在城外候着,请大人示下。”
天早就黑的透了,此时半轮弯月悬在半空,洒下一点若有若无的月光,大票的淮军将士都打着火把等候在府中,一见张华轩出来,上千人一起行淮军的新式军礼,整个府门内外只听得啪啪作响―――那是敬礼时发出来的声响,只听他们一起暴喝道:“大人安好。”
“好,诸位免礼。”
虽然要处决一大批人,张华轩的模样儿却是一点也没有变化,信步而出,甚至有那么一点悠然自得的味道。
在张五常身后,是淮军的大票将官,王云峰、苗以德、张树声、刘铭传等管带一级的站在最前,然后便是帮统、副统、哨官、哨长,挤挤挨挨的站满了整个院子,不少低级别的军官没有资格进张府的大院,直接干脆就站在了街上。
连络到舒城之变的小道消息,街面上早就空无一人,附近的所有居民都闪电般的躲进了自己家里,关上房门用东西堵死,还有不少人家选择躲到地窖或是床底下。
就是站在张华轩身边的那些幕僚也都感受到了磅礴的压力,以当时的军队而言,没有纪律没有姿态或者什么都没有都并不出奇,可怕的是淮军什么都有,军纪与军姿形成的气场让人有很强烈的恐惧与压迫感,而崭新的军服与闪闪发光的铜军扣形成了一个漂亮的整体,可以说,今晚的军官们如果扛上火枪打上刺刀,就会使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选择落荒而逃。
对于张华轩来说,此时唯一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爽。
他是这支军队的缔造者,所以这支让人看成洪水猛兽般的军队只能让他感觉骄傲与安全,淮军在手天下我有,到了这个阶段,其实在心底已经有了这样的成算与把握。
待众军官见礼之后,张华轩略一点头,然后又转身向着诸幕僚道:“今晚淮军要行军法,处置逃兵与暗中图谋不轨者,诸位仁兄,同去如何?”
到了这会子各人哪敢有什么意见,便是脾气强横如丁宝桢也是满脸惨白,各人面面相觑,不少人都心道:“杀鸡骇猴吗?”
张华轩当然不至于如此浅薄,眼前的各人少说也都是进士或是举人出身,而且与那些蠹虫不同,多是脾气强横之辈,功名利碌不放在眼里,倒也不会被淮军内部杀几个人就吓倒,不过这一次行动实在是一个开始,他已经决意用铁腕加鲜血来完全的肃清淮安,使之完全的笼罩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而对淮军内的动摇者与异已份子的清洗,不过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在张五常的带领下,苗以德护卫着张华轩居中而行,其余的幕僚们与淮军军官们默然跟随在后,一起往着城外的刑场而去。
因为这是一次内部的惩戒行动,将被处死的淮军将士们并没有被捆绑起来,而只是被剥掉了上身的军服,不少人披着百姓的衣服,或是干脆只穿着衬衣,在月色与火把下,这些军官和士兵们的脸毫无例外的一片惨白。(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对方的这种态度张华轩也并不介意,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夫妻尚且如此,更遑论是一场政治婚姻所带来的亲戚关系。而且诛心来说,丁宝桢也好,沈葆桢也罢,相当部分的幕僚都正是年轻人,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一心想跟着张华轩做一场事业出来。
而翁同书就显然不同,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那种年轻人的热血与冲动显然已经荡然无存,张华轩现在的处境极为微妙,在京师只给他革职留任的处置后,任何明眼人心里都是清楚,朝廷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一个巡抚与提督死于舒城,而张华轩就在半天之后就进了城,说是与这一场兵变没有关系,任是谁也不会相信。
而且,舒城之变过后不久,有关于这一场兵变的小道消息就传遍了大江南北,那些被砍下脑袋当成兵变淮军士兵的尸体其实是绿营兵的传闻早就传了开来,而与这些传闻结合到一起之后再来看张华轩的一举一动,其中的不臣之意昭然若揭,不需要再多加分析。
翁家毕竟是当时的清流世家,书香门弟,想让这样的世家轻率的参与到一场与造反有关的事业中来,显然不仅翁心存不会参与,就是翁同书也肯定敬谢不敏,事实上在张华轩回来之前,翁同书就有几次告病,不过当时由张五常控制着淮安城,当然不可能放翁同书走人,而到了此时此刻,张华轩回来理事,想来看着翁同书与自己的郎舅之亲,并不会特别的为难自己。
对翁同书的这种打算与想法张华轩当然是心知肚明,他在肚里冷笑一声,当下不再理他,只是向着众人郑重道:“风起于清萍之末啊……朝廷相信奸邪小人,以为我有异志,欲削我权,夺我兵,不过淮军是我一手带起来的,岂能任人揉捏而全无反应?舒城之变非我之愿,在场的大伙儿全是我的心腹幕僚,大伙凭心而言,舒城之前,我对朝廷可有异志,可有抗令不遵,在地方行事,可有造反的模样儿?”
张华轩自己主动提起舒城之事,一直处于微妙气氛中的众多幕僚都是精神一振,这会子看到张华轩振振有词,言说自己无辜,各人虽然明知他与朝廷虚与委蛇,淮军的行动向来都是利已主义,无利不起早的生意不做,不过到了这个时候,倒也没有必要和他在这种细枝末节上纠弹,各人都是连连点头称是。
丁宝桢更是粗鲁,当下瞪着眼道:“谁说大人有不臣之心,大人兴教育,办实业造工厂,岂不都是体恤百姓,难道非得和其余督抚一样盘削百姓就是好的了?我看哪,还是那些士绅们不满自己家的利益被大人削夺,这才恶言中伤。”
他自己因为土改的事做的太猛,早就有不少御史在京师上书弹劾于他,虽然被张华轩用办法压了下来,不过显然还记恨在心,这个时候提将起来,自然也是满腹愤慨。
张华轩微微一笑,笑容里有种说不出来的味道,看的众人一征,各人只听他又道:“舒城的事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诸位都是淮军效力,都有官职在身,和兄弟一处应该也只是求个升腾,舒城的事出来,朝廷日后对兄弟如何处置尚不清楚,所以若是有求去之意,但请直说,不妨事的。”
他说罢咧嘴一笑,一嘴白牙在昏黄的灯光下闪闪发光,刚刚那一番话说的极有诚意,就差是潸然泪下了,可惜眼前的这些个幕僚谁不知道张华轩的为人?甭看他说的极有诚意,可事实如此,估计是与他话语间表达出来的东西相差万里了。
薛福成与薛福保兄弟相视一笑,他们是幕僚中最坚定的保张派,也是怂恿张华轩造反起兵的始作俑者,舒城之变以后,等于是张华轩必须走上造反这一条路,最少也是一个割据的局面,对他们来说,自然是要算上一份首先拥戴的功劳。
阎敬铭若有所思,丁宝桢双眼看天,刚刚他表态的有些问题,现在正在后悔,沈葆桢满脸忧虑,翁同书则是板着脸不语。
其余几人在亲疏关系上远不如这些人重要,诸人不语,其余人当然也是噤口不语,一时间房内便的寂静下来。
其实幕僚们的表现完全不出张华轩的所料,与那些坚定甚至是狂热的淮军将领与中层军官们相比,幕僚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的立场不可能迅速的转变过来,在清朝越是得益越大的,便越是不想改变。翁同书已经做过方面大员,其余是当朝大学士,就算是造反成功,翁家的地位又能提升多少?造成的成本过高,收益与成本不能成正比的时候,那么选择就是不言而喻的。
不过张华轩此时显然已经不能给这些人选择的权力,他手里的人才太少,求是学堂的的成果最少也要等上两年之后,他等不了这么久。
就在房间里沉默下来的时候,外面突然传来了一阵突兀的脚步声响,在张华轩议事的时候,张府的下人从来不敢打扰,而这一次在外面传来的脚步声明显很响,显然并不是一个人所能发出来的响动。
由于刚刚提到了舒城之变,面对突如其来的响动座中的诸人都很紧张,不少资历浅的幕僚甚至满脸苍白,其余诸人也是面露紧张之色。张华轩自然知道外面是出了什么事―――他一笑起身,向着各人道:“想必是五常带着诸将到了。”
果然也是如此,等两个张府的下人推开房门,却正是张五常带着大票的淮军军官守在门外,一见张华轩出来,张五常行了一个军礼,然后道:“大人,今晚要处置逃兵等一干人犯,淮军哨长以上已经全部在城外候着,请大人示下。”
天早就黑的透了,此时半轮弯月悬在半空,洒下一点若有若无的月光,大票的淮军将士都打着火把等候在府中,一见张华轩出来,上千人一起行淮军的新式军礼,整个府门内外只听得啪啪作响―――那是敬礼时发出来的声响,只听他们一起暴喝道:“大人安好。”
“好,诸位免礼。”
虽然要处决一大批人,张华轩的模样儿却是一点也没有变化,信步而出,甚至有那么一点悠然自得的味道。
在张五常身后,是淮军的大票将官,王云峰、苗以德、张树声、刘铭传等管带一级的站在最前,然后便是帮统、副统、哨官、哨长,挤挤挨挨的站满了整个院子,不少低级别的军官没有资格进张府的大院,直接干脆就站在了街上。
连络到舒城之变的小道消息,街面上早就空无一人,附近的所有居民都闪电般的躲进了自己家里,关上房门用东西堵死,还有不少人家选择躲到地窖或是床底下。
就是站在张华轩身边的那些幕僚也都感受到了磅礴的压力,以当时的军队而言,没有纪律没有姿态或者什么都没有都并不出奇,可怕的是淮军什么都有,军纪与军姿形成的气场让人有很强烈的恐惧与压迫感,而崭新的军服与闪闪发光的铜军扣形成了一个漂亮的整体,可以说,今晚的军官们如果扛上火枪打上刺刀,就会使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选择落荒而逃。
对于张华轩来说,此时唯一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爽。
他是这支军队的缔造者,所以这支让人看成洪水猛兽般的军队只能让他感觉骄傲与安全,淮军在手天下我有,到了这个阶段,其实在心底已经有了这样的成算与把握。
待众军官见礼之后,张华轩略一点头,然后又转身向着诸幕僚道:“今晚淮军要行军法,处置逃兵与暗中图谋不轨者,诸位仁兄,同去如何?”
到了这会子各人哪敢有什么意见,便是脾气强横如丁宝桢也是满脸惨白,各人面面相觑,不少人都心道:“杀鸡骇猴吗?”
张华轩当然不至于如此浅薄,眼前的各人少说也都是进士或是举人出身,而且与那些蠹虫不同,多是脾气强横之辈,功名利碌不放在眼里,倒也不会被淮军内部杀几个人就吓倒,不过这一次行动实在是一个开始,他已经决意用铁腕加鲜血来完全的肃清淮安,使之完全的笼罩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而对淮军内的动摇者与异已份子的清洗,不过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在张五常的带领下,苗以德护卫着张华轩居中而行,其余的幕僚们与淮军军官们默然跟随在后,一起往着城外的刑场而去。
因为这是一次内部的惩戒行动,将被处死的淮军将士们并没有被捆绑起来,而只是被剥掉了上身的军服,不少人披着百姓的衣服,或是干脆只穿着衬衣,在月色与火把下,这些军官和士兵们的脸毫无例外的一片惨白。(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