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 > 宕子文集 > 反讽之于陶渊明

反讽之于陶渊明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宕子文集最新章节!

      晋以来,谈论陶渊明的很不少,然各人心中自有一渊明在,我亦不过是谈我心中的陶渊明罢了。西谚云:太阳底下无新事。或许谈来谈去,也就那么些老话;不过,如克罗齐所云: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样一来,我心中的陶渊明或者亦有其存在的价值罢。

    在我,以为反讽不仅仅是一艺术手法,亦是一处世的态度与技巧。反讽总是带着某种自嘲或自我调侃的味道。尼采有诗云:我住在自己的家里我从未学过任何人的任何样子而且 我还嘲笑每一位没有嘲笑过自己的大师。可见自嘲要比等着别人来嘲笑你要来得明智。

    反讽根植于人类心理的合理化作用。人乃万物之灵长,总是要为自己的行为或生存寻找意义,否则,人可能没办法生活下去。“合理化作用又叫掩饰作用,是指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要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迫处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或愿望,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合理化作用是人们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其实质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行动的正确性,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常见的两种合理化作用是“酸葡萄”心理与“甜柠檬”心理。酸葡萄一词来源于伊索寓言:

    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

    而具有“甜柠檬”心理的人,不说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如果他得不到葡萄,只有柠檬,就认为柠檬是甜的,这样也可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痛苦。

    这两种心理,我想,凡是妇人所生,尚在太阳底下活动的一切有灵性的“两脚扁足虫”都无一能逃脱。即便圣贤如孔子,亦曾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似乎不能不说在这句话里兼有此两种心理存在。然反讽却非人人得而有之,因为反讽往往是智者心理的合理化作用。反讽是“清醒的疯狂”类似乎于孙悟空的“分身术”它表明着人类个体存在着一种永恒的两重性,即同是自己又是别人的能力。他从自身分化出来,将自已做为一个纯粹的客体来观照。反讽通过自我否定而见出世界的荒谬,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对自我或一程度上的肯定。在进一步讨论我们的问题以前,对反讽作一个界定似乎是很有必要的。然而,我以为倒不如回顾一下“反讽”发展的历史,并不去界定什么是反讽,以免缩小了反讽的多种含义,更能促进我们对反讽的较全面地把握。

    “反讽”(irony)一词来源于古西腊,原为希腊古典戏剧中的一种固定角色类型,即“佯作无知者”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前说傻话,但最后这些傻话证明是真理,从而使对方只得认输。在古典时期,尚有另外两种意思。其一曰苏格拉底式的反讽,使对方在他的请教和追问下不自觉露出破绽,有人称这种方式为“精神的助产士”我国的孟子也是用这种方法的行家里手。其二曰罗马式反讽,即字面意义与实指意义不符或相反,如人们称俄底浦斯王是"万全的人主,聪慧的神明",然而却不知他处在何处,他是怎样降生的。

    但是后来“反讽”的意思变成“讽刺”、“嘲弄”一直到十九世纪韧,德国浪漫主义文论家才又使这个概念扩大。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对反讽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使其从修辞学概念扩展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德国文论家弗。施莱格里就宣称,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反讽是“认识到一个事实:世界本质上是诡论式的,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才能抓住世界的矛盾整体性”20世纪到新批评手里,反讽得到了进一步阐发。艾略特、瑞恰兹、燕卜荪都谈到过反讽。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比较详备的解释,他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

    相对而言,以上的几种对“反讽”的解释,主要停留在形式的层面。以我的理解,对反讽的认识最深刻的应该是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本文对陶渊明的论述,主要的理论支柱来于克尔凯郭尔,并且兼用上面提到的几种反讽理论。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将贯穿对陶渊明分析的始终,故笔者不再将之一一列出来,以免产生重复或割裂之感。让我们先来看看陶渊明的情况。

    宋书。隐逸传曰: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恆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我们先从五柳先生传里来初歩地分析一下陶渊明与反讽的关系。“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怎么可能呢?这是陶的自传,显然,要么是故意装傻,要么这些话背后隐藏着其他的意思。从这里,我们似乎隐隐感觉到了陶与世界的某种疏离。然而,陶的故意装傻指向的是什么呢?在这句看似萧散平淡的话里,却隐藏着极大的愤世的情绪。这种情绪,我们从归去来辞中会得到印证:“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兴膳宏先生六朝文学论稿。陶渊明里说:

    “第四个陶渊明冷眼旁观自已的内心纠葛。这就是五柳先生传中从客观立场观察自已的手法,也就是内心世界的旁观者。内心矛盾越是激烈、认真,旁观者反倒越加冷静。陶渊明乃是以自已为素材,把人的复杂性和不可知性展现在我们面前。我想起安德烈。莫罗亚曾经说过:‘幽默家必须能够支配自已的感情’(河盛好藏精神与幽默,岩波新书)。陶渊明的作品令人感到一种类此的柔和的幽默。”

    所谓“第四个陶渊明”是指“形影神”三者之外的一个反思着自我的陶渊明。这种“类此的柔和的幽默”其实就是反讽,柔和指的是感情的节制,即上文所说的“够支配自已的感情”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与“不知何许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却似乎远不及后者来得沉痛、冷静。红楼梦第一回曰:“因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显然也与前二者具同一用心,其背后隐藏意思在后面的一副对联里得到了揭示: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上面所讨论的这几种情况,都属于反讽的范畴。反讽在这里的功能是通过对意义的遮蔽而使真正的意义得到强化。“反讽通常在真实与假相之间制造对立,使真实的东西带上假相的面具,而假相的东西又披上真实的外衣,从而将谈话对象诱入自我否定的圈套。因此反讽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服,而是为了使对手在自我矛盾中发现错误,从而为走向真理作好准备。因而,克尔凯郭尔认为,反讽是一种‘神圣的骗局’,它试图将人诱骗到真理之中。”我们不妨可以说,陶渊明所谓“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通过对自我的否定指向的是世界的荒谬,从而使自已对世界的拒绝与疏离合理化。

    陶渊明所生活其中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呢?答曰:乱世。即停云所谓“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容肇祖在魏晋的自然主义里说:“陶潜所处的时代,是东晋混乱的时代,淝水之战(公元383),是他少年所眼见的事。到了他三十二岁时,桓玄篡位;五十岁那年,刘裕便篡晋了。中间的骄将悍兵的跋扈,奔竞混浊的仕途,是使他看不过眼,不能安于其位的,他的感士不遇赋的序文说道,‘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这就是陶潜的思想所激发的地方,他的要辞官退处也都为此。”陶渊明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十个皇帝,容肇祖所论,大致并不错。但知道一个人所处的时代的或历史的语境,并不足以了解其人。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然而时代久远,流传下来的有关陶渊明身世的资料并不多,故我们欲知其人,不得不由其诗书了。

    以余拙见,陶渊明是个敏感、脆弱且颇有点自恋的人,心里充满了焦虑,有极强烈的生命意识与建功立业的意识,但他却又极清醒,如古人所云:“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故虽几番出仕,最终仍毅然辞归柴桑。在我看来,自恋并非什么坏事儿,也无损于陶的形象,只要不如古西腊的那喀索斯一般沉迷于自恋之中,最后变成顾影自怜的水仙。陶的自恋从他的命子里可以见出:“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他对自己的祖先充满了自豪感与优越感,这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屈原离骚的开头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将自已的身世追溯到一个辉煌的祖先,固然与魏晋时期重门第的风气有关,说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先生亦未能免俗,然而未必其中没有一点自恋的成分。鲁迅先生说中国的士人得意时是儒,失意时是道,而其弟周作人则言中国的隐士是政治的,西方的隐士是宗教的。应该说,这两种说法都是很到位的,对我们理解陶渊明将不无帮助。陶受儒家入世的思想影响是很深,颇怀远大之政治抱负与功利思想,所谓“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儒家思想在陶的诗文里留下了很多的痕迹,如“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等等。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研究陶渊明的人已经有了很多论述,我似乎不必再多言。然陶虽有济物利人之志,却缺少处理世俗事务的才能,或者如他自已所说“性刚才拙,与物多忤。”盖此翁乃自由散漫之人,很多常人都能忍受的一点小小的拘束在他都成了“生命中不能忍受之轻”故不能随波逐流,与世推移。不肯束带见督邮,不为五斗米折腰,我们似乎不应该将之过分地拔高,这固然可以说陶有气节“一生儿爱好是天然”何尝又不能说他的心灵太脆弱,象个天真的小孩子。以他的性情,再加上社会的黑暗,严峻而残酷的政治局势,他的抱负不能实现也是当然的。几度的求索与失落,使他对社会与自我都有了很清醒的认识,终于在四十一岁那年再度辞官归隐,不再出仕。

    由于社会动荡与王朝频繁更迭,陶感到世事的大无常,我们读他的诗,感觉到他总是生活在一种刹那生灭的不确定性中,且有很强烈的惧祸心理。阮籍是“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召。”“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而陶渊明这种充满焦虑的诗又何尝少:

    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亏。  ——杂诗四首。其二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  ——荣木。其一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  ——荣木。其二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五首。其二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五首。其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归园田居五首。其五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杂诗八首。其一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杂诗八首。其五

    此类诗尚多,兹不一一例举。朱子语类云:“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贷。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晋宋时的士人功利心颇强,很少有人能做识时务的俊杰,激流勇退,但往往最后成为政治的殉葬品。晋惠帝永康元年张华、裴頠、石崇、欧阳建皆为赵王伦所杀;惠帝太安二年,陆机兵败,受谗被诛,陆云坐兄机事,被害;晋明帝太宁二年,郭璞阻止王敦谋反,被害。这些事例,都发生在陶的生活年代之前的几十年,陶应该颇为熟悉,他对当时社会的描绘是:“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故他的归隐未尝没有一点惧祸的成分。

    陶有极强的生命意识,这一点,前人所论亦甚伙,兹不具论。“你来自尘土,终当归于尘土。”人是终有一死的,这是人不得不面对的最大的真实。有一次,穆罕默德对大山说:“山呀,过来吧!”然而山竟不过来,当然,山不会过来,因为山没有耳朵,听不见穆圣的话,虽然它也有“脚”却走得很慢,桑田沧海的变幻只有神仙一流人物才能目睹。穆罕默德于是说:“既然大山不能走到穆罕默德跟前,那就让穆罕默德走到大山跟前吧。”我们无法真正做到象驼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堆里,对现实视而不见。人们既然无法改变现实,则不妨改变自我,以化解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对死亡的恐惧乃是对我们一无所知的事情的恐惧。化解对死亡的恐惧,有如下三法:一曰寻求生命的意义;二曰消解死亡的严重性或解构死亡;三曰逃避自我。陶渊明则兼此三者而用之。第一种方式是儒者的方式。儒者有三立与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但如前面所说,陶所处的历史语境与自已的性格因素阻断了他立功立德的道路,故他对于生命之意义仅只能通过“立言”而寻求罢了。魏正申先生在陶渊明评传一书里论证陶有“以诗文传世”的思想,固然颇有道理,但我以为“立言”也就是陶渊明诗的写作对陶的意义并不仅在于传世,而在于生命意义的重建。退隐使陶渊明挣脱了时代强加给生存并为同代人所默认的虚假的意义,同时又使他不能不面对他生存的困境,即生命意义的缺失。故他不得不重建生命的意义,使自已的存在合理化。“大海无平期,我心无定时。”陶徒然地在意义的缺失与重建这双重困境之中挣扎着,然而,他仍然并未找到新的意义。他从现实的蒙骗中解放了出来,但他仍然是空虚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是怎样以“酸葡萄”心理与“甜柠檬”心理维持心理的平衡的。“酸葡萄”心理在陶的诗文中表现得比较含蓄隐讳,譬如称追逐功名之士为“狂驰子”或者说“少无适俗韵”“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或者渲染行役之苦曰“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或者用死亡或虚无消解别人的成就“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彼德。桑迪曰:“凡是他所遇到的东西,他都用无限的尺度加以衡量,从而破坏这种东西。”“甜柠檬”心理则几乎满眼皆是。陶渊明喋喋不休地在诉说着自已的乞食、贫穷、田园生活,并追怀古之贫士、圣人、君子,使自已的贫穷合理化与神圣化,从而变得可以忍受,甚至足以自豪,什么“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什么“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什么“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他用诗文使自已的生活艺术化,构建着自已精神的空中楼阁。然而,他毕竟太清醒了,其饮酒二十首第二首云:“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桃花源记里的那个渔夫,再也找不到回桃园的路,实大有深意存焉。“如果地球是方的,隐士就有角落藏身;偏偏地球是圆的,隐士不得不面对这个世界。”盖他清醒地知道桃源之虚无,且不得不直面这个虚无,这正是陶渊明的伟大之处。他是一个伟大的反讽者“反讽者与其生存的分离,他对现实就获得了一种新的眼光。这种眼光使他能够穿透现实强加给他的幻觉而获得自由。他跨越了他的时代、他的同代人,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变得日益孤独。他不再是大众的一员,而是一个个体,一个否定性的个体。尽管他的生存是否定性的,但他对此具有足够的自我意识。”“反讽使人获得自由,从而他可以诗意地创造自我。克尔凯郭尔认为,这种自我只是幻象;他实际上并未获得任何实质性的内容。他太自由了,以致在他眼前呈现的除了想象的可能性,什么都没有。因而他无从选择。他只能诗意地、虚拟地或情绪化地生活;没有内容,没有任何稳定性,甚至都没有一个用以自我观照的立足点。他的生活由一些旋生旋灭的瞬间构成,其中没有连续性,也没有原则。”

    寻求生命的意义没有结果,很自然地会转向解构死亡,这应该说是道者的方式。其一曰“齐物论”齐万物而一死生,泯灭生死的界限,顺其自然,视死如归: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

    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

    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  ——杂诗八首。其七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挽歌诗三首。其一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挽歌诗三首。其三

    其二曰虚无论,或极言人生之无常,或贬低生命的价值,从而使死亦变得微不足道。这种做法颇具悲剧色彩,在陶诗中亦多见,上面所谓的“充满焦虑的诗”便属于此类,故不再征引。

    逃避自我的方式,主要指纵欲和麻醉,其实纵欲即自我麻醉之一法。在陶渊明,纵欲与麻醉表现为饮酒。萧统陶渊明集序说:“有疑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晋书载:“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宋书载:“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故此酒名曰忘忧。老子曰:“吾之所以为大患者,以吾有身也;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哉。”然麻醉也只是暂时的,如鲁迅先生所言,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酒醒之后,忧愁与死亡仍是依旧,如一座大山,横亘在他的眼前。当代诗人布留先生的陶渊明一诗,对陶的这种生之无奈把握得颇为到位,其诗如下:

    清香源于他脚旁黄杨木的矮桌上一只陶制的黑色酒壶而这个菊花一样恬静的人独坐疏篱茅舍此时正心不在焉地把玩一只粗糙的酒杯目光梳理着远处岩石上一棵松树翠绿的发丝

    白鸟高高地奔跃在山上它们越过松树远去于是这个人叹息一声低头啜饮才发现酒杯里早已空空如也

    渊明诗中好用“且”与“聊”二字: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荣木。其四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责子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杂诗八首。其八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饮酒。其六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饮酒。其九

    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  ——还旧居

    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游斜川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咏荆轲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和郭主薄二首。其一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  ——丙辰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饮酒。其七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饮酒。十九

    人事固以拙,聊得长相从。  ——咏贫士。其六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除去四言诗9首,有五言共116首,其中用用“且”与“聊”二字并表让步转折之意的竟有15处之多,占陶诗的百分之一十强。“且”与“聊”二字表现了陶对现实对人生深切的无奈之情,乃强做解脱与达观语也,实质上正说明了他的无法解脱,故灵魂如处于炼狱般挣扎于其中。兴膳宏先生六朝文学论稿。陶渊明对此亦有论述:“这两个字都有表示感情游移的微妙作用,表现了面对十分强大而且紧迫的死亡的恐怖时,想把满怀的悲观转化为乐观的心理活动。”

    有人盛赞陶诗的和平静穆,果真如此么?陶临死前写的自祭文曰:“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为陶的一生划下了一个沉重的句号。

本站推荐:重生之老子是皇帝医妃惊世采红回到宋朝当暴君回到明朝当王爷嫡长孙四季锦史上最强帝后清穿之四爷宠妃毒妃在上,邪王在下

宕子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品小说只为原作者宕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宕子并收藏宕子文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