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费故我在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宕子文集最新章节!
4月19日成都晚报载,四川师范大学20多个大一到大三的学生,拿着摄像机、数码相机,转遍了学校的4个食堂,耗时一个多星期,真实地记录下了一百多张近百名同学浪费粮食的镜头。他们本想借此唤醒同学们节约粮食的意识,没有想到昨日在将部分照片挂到网站上后,遭到很多同学的指责。本想做一个照片“曝光台”放在食堂外,结果也不得不流产。
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是个不折不扣的“穷国”可国民的浪费现象之随处可见却令西方人瞠目结舌,自叹弗如。且不说上亿美金的豪宅、90吨啤酒的喷泉、倒入垃圾桶的20万人民币的“满汉全席”、“政绩工程”或“形象工程”所耗费的大量钱财等等,据统计,光普通人每年餐桌上倒掉的饭菜的价值就高达600个亿。可见,浪费在中国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那么,中国式浪费是怎样形成的呢?中华民族一直自称为,同时被人称为勤劳节俭的民族,似乎应该与浪费无缘。其实,中国人既勤劳节俭,又奢侈浪费,二者并行不悖。细心的观察者会发现,中国人的浪费一般都与“公”有关,要么浪费的是公物,要么是在公共空间的浪费,而对于私物或在私人空间,中国人确实又称得上是勤劳节俭。学生食堂的浪费,虽然如那位同学所说“我自己出的钱,倒掉跟你有什么关系!”她那么理直气壮,并不是因为倒掉的是自己的东西,恰恰是因为在公共场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式浪费是一种仪式性的浪费,不但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心理问题。中国式的浪费显然并不昭示产品的丰裕与过剩,而是国人精神的贫困。这种精神贫困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即国人公共精神和责任感的缺失。这主要表现在对于公共物品的不珍惜上;其二,国人将具有浪费的能力当成了一种“身份符号”当成了衡量一个人有没有“面子”的重要指标。因此,浪费在国人是一种用来填充精神的空虚与无聊重要方式,在此意义上,它是一种巫术仪式性的消费,是一种“夸富”仪式,它普适的公式便是“我消费(浪费),故我在”——这是国人应对其存在性焦虑的一种方式。让•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说“所有社会都是在极为必需的范围之内浪费、侵吞、花费与消费。简单之极的道理是,个人与社会一样,在浪费出现盈余或多余情况下,才会感到不仅是生存而且是生活。这种消费可以发展为‘消耗’,是地地道道的破坏,而且具有特别的社会功能。印第安人在交换礼物的宗教节日里就是这样,巩固社会组织是通过对宝贵财富的竟相破坏来实现的。克瓦基于特尔人放弃棉被、独木舟和刻有花纹的铜器,把它们焚烧掉或扔进大海,以此来‘维系他们的血液’与证明他们的价值。在任何时代,君主贵族都是通过无益的浪费来证明他们的优越感的。”人类文化学家马塞尔•莫斯在论馈赠里谈到原始部落的“夸富宴”时说“每一位酋长首领必须为自己,为子女、女婿和家族的去世者举办夸富宴。他惟有证明自己为神灵和财富所选,被其附身,而又确拥有万贯财富,方能维持自己在部落、村子的首领甚至家庭里的家长地位,以及在部落的内外关系中酋长应有的地位。要想证明拥有财富,惟有慷慨给予,四处赠送自己的所有来羞辱他人,使他人处于自己名字的‘阴影之下’”又说“因为夸富之故,等级于是便在首领和其臣属之间、臣属和其附庸之间确立下来了”可见,浪费与夸富是伴随着等级制社会产生的,是传统社会结构、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的建构性因素,是社会分层的重要标识物。因此,浪费源于极其严重的精神空虚与无能感,因此,只要人的精神的空虚与无能感存在一天“夸富”仪式就会继续下去,浪费现象就不可能在中国得到根除。
公共领域内的奢侈浪费固然可以用法律或法规来制约,但私人领域的奢侈浪费却除了无力的道德谴责之外,似乎也拿不出什么强有力的法宝来。若从根子上着手,则不外两种途径。其一,即打破等级制的社会结构,提倡自由与平等,使社会由价值一元化向价值多元化转换,这样,也就削弱了浪费性的“夸富”仪式对于“身份符号”的贡献;其二,提升知识与文化的价值,创造一个宽松而自由的有利于思想创新的平台,以便使尽可能多的人消除精神的空虚与无能感“夸富”仪式也就受到了强有力的抑制,并且,最终将失去其存在的理由。
4月19日成都晚报载,四川师范大学20多个大一到大三的学生,拿着摄像机、数码相机,转遍了学校的4个食堂,耗时一个多星期,真实地记录下了一百多张近百名同学浪费粮食的镜头。他们本想借此唤醒同学们节约粮食的意识,没有想到昨日在将部分照片挂到网站上后,遭到很多同学的指责。本想做一个照片“曝光台”放在食堂外,结果也不得不流产。
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是个不折不扣的“穷国”可国民的浪费现象之随处可见却令西方人瞠目结舌,自叹弗如。且不说上亿美金的豪宅、90吨啤酒的喷泉、倒入垃圾桶的20万人民币的“满汉全席”、“政绩工程”或“形象工程”所耗费的大量钱财等等,据统计,光普通人每年餐桌上倒掉的饭菜的价值就高达600个亿。可见,浪费在中国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那么,中国式浪费是怎样形成的呢?中华民族一直自称为,同时被人称为勤劳节俭的民族,似乎应该与浪费无缘。其实,中国人既勤劳节俭,又奢侈浪费,二者并行不悖。细心的观察者会发现,中国人的浪费一般都与“公”有关,要么浪费的是公物,要么是在公共空间的浪费,而对于私物或在私人空间,中国人确实又称得上是勤劳节俭。学生食堂的浪费,虽然如那位同学所说“我自己出的钱,倒掉跟你有什么关系!”她那么理直气壮,并不是因为倒掉的是自己的东西,恰恰是因为在公共场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式浪费是一种仪式性的浪费,不但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心理问题。中国式的浪费显然并不昭示产品的丰裕与过剩,而是国人精神的贫困。这种精神贫困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即国人公共精神和责任感的缺失。这主要表现在对于公共物品的不珍惜上;其二,国人将具有浪费的能力当成了一种“身份符号”当成了衡量一个人有没有“面子”的重要指标。因此,浪费在国人是一种用来填充精神的空虚与无聊重要方式,在此意义上,它是一种巫术仪式性的消费,是一种“夸富”仪式,它普适的公式便是“我消费(浪费),故我在”——这是国人应对其存在性焦虑的一种方式。让•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说“所有社会都是在极为必需的范围之内浪费、侵吞、花费与消费。简单之极的道理是,个人与社会一样,在浪费出现盈余或多余情况下,才会感到不仅是生存而且是生活。这种消费可以发展为‘消耗’,是地地道道的破坏,而且具有特别的社会功能。印第安人在交换礼物的宗教节日里就是这样,巩固社会组织是通过对宝贵财富的竟相破坏来实现的。克瓦基于特尔人放弃棉被、独木舟和刻有花纹的铜器,把它们焚烧掉或扔进大海,以此来‘维系他们的血液’与证明他们的价值。在任何时代,君主贵族都是通过无益的浪费来证明他们的优越感的。”人类文化学家马塞尔•莫斯在论馈赠里谈到原始部落的“夸富宴”时说“每一位酋长首领必须为自己,为子女、女婿和家族的去世者举办夸富宴。他惟有证明自己为神灵和财富所选,被其附身,而又确拥有万贯财富,方能维持自己在部落、村子的首领甚至家庭里的家长地位,以及在部落的内外关系中酋长应有的地位。要想证明拥有财富,惟有慷慨给予,四处赠送自己的所有来羞辱他人,使他人处于自己名字的‘阴影之下’”又说“因为夸富之故,等级于是便在首领和其臣属之间、臣属和其附庸之间确立下来了”可见,浪费与夸富是伴随着等级制社会产生的,是传统社会结构、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的建构性因素,是社会分层的重要标识物。因此,浪费源于极其严重的精神空虚与无能感,因此,只要人的精神的空虚与无能感存在一天“夸富”仪式就会继续下去,浪费现象就不可能在中国得到根除。
公共领域内的奢侈浪费固然可以用法律或法规来制约,但私人领域的奢侈浪费却除了无力的道德谴责之外,似乎也拿不出什么强有力的法宝来。若从根子上着手,则不外两种途径。其一,即打破等级制的社会结构,提倡自由与平等,使社会由价值一元化向价值多元化转换,这样,也就削弱了浪费性的“夸富”仪式对于“身份符号”的贡献;其二,提升知识与文化的价值,创造一个宽松而自由的有利于思想创新的平台,以便使尽可能多的人消除精神的空虚与无能感“夸富”仪式也就受到了强有力的抑制,并且,最终将失去其存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