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少林方丈最新章节!
慧忍求师父为自己拦挡说服公主早早离寺回宫,莫再执着痴妄。
师父叹道:“心如洪水,堵而汹汹,拦则溃溃,疏之渐渐。”
贺公主虽说对父皇心存怨恨,但静下来还是有些感激父皇的——在宫中,她耳闻目睹前朝和当朝那些和自己一样出身尊贵的公主和郡主们,很多都是在自己父皇、皇兄甚至母后的
威逼下,为了皇族王权的存亡或是国家朝廷的利益,或是下嫁已经实际把揽了朝廷军国大权的年老鳏夫,或是含泪忍悲远嫁他国异域。而最终的结果,有的很可能因此就成了千古罪人之妇,或被逼再嫁,或不得已出家为尼。有的甚至终生都难再有和骨肉亲人团聚的一天了。
父皇对自己毕竟还是心存三分仁慈,因投鼠忌器之故,虽诏令翰成去职归里,却并没有祸及他的性命,甚至也没有把奶娘驱逐皇宫的意思。
当贺公主闻知翰成哥再次出家的实情后,直急得喉咙喑哑,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若翰成哥和自己一样,不过只是躲避一时之痛和眼下之祸避难山寺倒也罢了;若他果真勘破红尘而遁入佛门的话,恐怕一切都将无法挽回了。
公主决计出宫一趟,探看一番虚实。
翰成自重归祖庭,脱下锦袍皮屦,重新着上僧衣麻屦,大周太子阵前的扬威将军,又成了少林寺昔日的慧忍和尚。
一段日子的修持以来,慧忍的心神开始平复和宁静了一些。如今乍闻贺公主从京城一路寻到寺里,一颗心一时又痛楚又惶乱,情知见了公主必会重陷红尘困厄,只怕再难挣脱,只好恳请师父为自己拦挡一番,求师父能替自己说服公主早些回宫,莫因一时痴妄而害了亲近之人,最终也祸及寺院和众僧。
师父道:“慧忍,人心譬如洪水,拦则溃溃,抑而汹汹,疏之渐渐。”
慧忍似有所悟。师父清楚凭他眼下的修持,虽能躲得开公主“形”的纠扯,却无法逃得开公主“神”的缠扰,更无法真正斩断红尘凡间那段儿女之恋。设若自己的修持和定力能抵得住红尘诱惑,自可斩断千丝万缕的儿女情丝,又何须拦挡回避?若心有挂碍,即使拦堵一时,即使永世不见,只那一种挥之不去的缱眷和相思之痛,只那一番萦系神魂的恋欲之苦,远比形体肌肤的聚合离散更难让人勘破幻相,更难以让人真正超渡爱别离苦海的沉浮陷落,其实才更是禅悟和修持的大敌。
公主坐在方丈的客房,眼见门前的那抹阳光一点一点地悄悄向西移动。整整三个时辰了,翰成哥仍旧没有出面。但她却是主意笃定:不当面问个清楚,她是不会离开寺院的。
她终于看到了一身纳衣麻屦的那个熟悉身影了。
他的步履也显得有些踉跄和犹豫。他穿过高高低低的银杏树和大叶杨浓绿而稠密的叶丛朝这边走近,看得出他的神情憔悴得厉害。
他的目光依旧幽潭一般澄澈。
一俟望见他的身影,公主觉得自己以往所有的凄痛和委屈于刹时得到了最大的回报。透过迷朦的泪眼,她呆呆地望着在自己面前站定的翰成。
然而,乍见的激动很快被一种莫名的恐惧代替:她看见多日不见的翰成哥微笑着,然而,那微笑却含着慈悲,酷似大雄宝殿里那尊金碧辉煌的佛的微笑。那微笑是属于万事万物和芸芸众生的,是亲切而神秘的,也是遥不可及的
“阿弥陀佛!施主辛苦了。”他的语调宁静而温厚到近乎漠然,好像是从遥远的梦中传来一般。贺公主望着他那熟悉的脸庞眉眼,听着他熟悉的声音,却分明看到了模样声音完全相同,然而却根本是另外一个完全不相干、完全陌生的人。
初秋的殿堂骤然吹来一阵来自北面少室山透骨的凉风。公主顿然冷得打颤。她望着他的脸,惊得半晌说不出话!
“请问,施主”
贺公主咬着泪,定定地望着他好一会儿,才抖着嘴唇叫了声:“慧忍法师!”
乍听公主竟这般称呼,慧忍的眉毛微微抖了一下。
“慧忍法师!宇文贺有一事不明,还请法师指点迷津。”公主强抑着从骨子里涌出来的一阵阵冷意和颤栗说。
“施主请讲。”慧忍望着公主苍白的脸和哆嗦的嘴,心里一痛。
“法师,一个人若果然得悟,便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从此得六根清净之自在、脱六道轮回之苦海。若故作玄虚、矫情清高,甚至连故人都不敢相认,是否也是一种执着和痴妄呢?”公主紧盯着慧忍的眼睛问。
“阿弥陀佛施主。”慧忍急忙阖目念佛,抚弄佛珠的手却分明有些发抖了。
贺公主咬住泪:“周大哥哥!我不是你的什么施主!我是你一奶所哺的妹妹,心心相许的亲人!你若真能放得下我,今天就请当着佛祖明明白白地告诉我,说你从今往后不管我宇文贺是死是活,是殉情还是远嫁,你果然真能不痛不苦、无惧无畏、不惊不怖、无动于衷的话,从今往后你尽管为你的佛祖静心修信;我就去为我父皇的一统王业北上和亲或是南下联姻,以我一人之躯去换取突厥或是南陈的数十万兵马箭弦,从此无论是死是活、是伤是残,宇文贺决不再牵累你修行和尚半分了!”
贺公主再也忍不住泪水的汪洋恣肆、喷涌而出了。
慧忍脸上那超然的微笑一下子化为无法遏抑的悲怆,刹时间断肠裂肺的痛楚袭上身心。他当然清楚这个贺妹妹,凭她的性情,一旦心生绝望,她当然会毫不犹豫地去走另一条“苦修”之路,做另一样的“头佗僧”或者更甚
他一面竭力遏抑着巨大的痛楚,一面默诵佛号强令自己不为所动。可是,他的嘴唇和两手却开始拚命颤抖起来。这时,他见满脸是泪的公主转过身去,双膝一屈直挺挺地跪在佛像前流泪呜咽道:“佛祖在上,弟子宇文贺不敢打妄语,纵然佛祖在我翰成哥心里,翰成哥也仍将永在宇文贺梦中。此生非我翰成哥誓不嫁二人,若宇文贺冒犯亵渎了佛祖,请佛祖让我一人下地狱受尽诸苦,不关我翰成哥半点罪过!”
慧忍直觉胸口如同万箭乱攒般痛楚!公主如此执着,他又如何能真的净下心来修持?然而他清知自己和公主之间隔着一条根本无法逾越的天堑,与其执着不舍地等待大祸临头,到最终再累及众人,何如此时咬紧牙关、硬起心肠,也好让公主早些死心,早些解脱这爱别离和求不得的双重苦难?
慧忍忍痛暗自思忖,如何说话才能使公主不致太过绝望而自伤,又不令她因依旧心存幻相而更加痴迷?
“公主,慧忍既已皈依佛门,岂敢再挟儿女私情?公主若如此相逼,慧忍一人生死实不足惜,只恐最终祸及佛门。所以慧忍无奈之下,也只有以自裁而了却俗身肉体,从此断踪灭迹。若公主能为佛门和慧忍俗家父母安危所虑,就请公主暂回宫中,也好容慧忍从长筹划。”
公主一下子惊呆住了!
“了却俗身、断踪灭迹”这是她万有料到的结果!她当然不想佛门寺院和奶娘一家子因自己的原故致祸,更不愿逼得翰成哥身灭形遁!
可是她也决不愿就此罢休。独自流了半晌泪,咬着牙说:“翰成哥,妹妹听哥哥的话就是了。妹妹这就下山回宫去,但也请哥哥记住妹妹的一句话:无论哥哥是出家还是出走,也无论哥哥是上刀山还是下油锅,是身灭还是形遁,是死还是活,贺妹妹永远都会等着哥哥、陪着哥哥的”
公主离开寺院后,慧忍虽连着几天入定禅坐、静心观息。可是他发觉自己根本无法真正入静。而且每每念及公主便满心痛怜如搅,末了竟至昏倒在寮房。
醒来后,他听师兄师弟们说他竟然整整昏睡了三天三夜。这三天三夜里,师父一直都是亲自守在他身边,亲自为他煎药喂服、发功扶气。
望着越发显得苍老清瘦的师父,慧忍不觉潸然泪下,心内涌过一阵一阵的感念之情。回想从自己最初入寺学艺,到整整四年中师父对他格外付出的心血和教诲,及自这次重皈佛门,师父以一介伤残之躯的年迈老人,竟然通宵达旦地守在自己的病榻前,又是亲自煎药喂药,又是发功理气的,即令生身父母也不过如此。复念及自己命途如此,竟是既难入俗做人,也难安心做僧了
大禅师从外面回来,走到慧忍身边,摸了摸他的额头道:“徒儿,其实修佛信佛,不过是我佛弟子得以乘坐佛法之舟渡越漫漫苦海的行程罢了。在未达彼岸的途中,风浪之苦、颠宕之痛自然要折磨扰困我等凡心肉体。也只有那些经得住诸多劫数苦难,坚心修信者,最终方能得证菩提而达极乐佛境。”
“师父,弟子此生只怕难以真正放得下贺公主,只怕最终会辜负师父,也难达极乐彼岸了。如今弟子一人难脱苦海事小,弟子只担心长此以往,不仅会害苦了公主和徒儿生身父母,也会连累佛门和公主的胞兄母妃,这般漫漫苦海真不知何时才能修渡彼岸?请师父指点迷津”
“徒儿今世合当有此苦劫。”大禅师阖目道。
“弟子愚钝,请师父略述一二。”
“此生,你注定与红尘凡世有缘无份,而最终得证圆觉的机缘却恰恰只在红尘世间、沙场阵前”师父似在梦中呓语般。
慧忍惶乱不安了:“师父,若弟子此生注定不能和公主团聚,弟子决不想再回红尘凡世受此裂心无妄之苦了。求师父指点迷途,弟子情愿一生一世守在寺中敬奉师父,一生一世清清净净地修行持戒,赎尽前生、得证圆满。”
师父阖目道:“不久将来的那场大灾厄,佛影潜形,佛音喑寂,那时你还必得重返俗世,为我佛道场的重新弘扬而造化机缘”
慧忍禅悟着师父话中的玄机,不觉惊出一身冷汗——原来一切皆是定数,非人力可逆转。看来他能做的只有强令自己克制痴妄,清静神志,勘破幻相,一心修持,以期最终能够度公主,度自身,度众生
而师父的谶言中,慧忍唯有一样尚未悟透,那便是“不久将来的那场灾厄后,佛影潜行,佛音喑寂”究竟指的什么?是天火还是地震?是人为还是神力?还是注定的劫数?
慧忍开始潜心入定后,渐渐觉得已感觉到了佛那安祥温暖的气息,感觉到了它对苦难众生无所不在的关怀和抚慰此时,慧忍便觉得自己疲累焦灼的身心沉浸于佛法清凉如水的温润安抚中,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自在、宁静和满足
然而,贺公主的影子仍旧还会不时萦徊浮现于他的面前,侵入他的梦境,心底深处对她的那份牵挂仍旧难以割舍得尽。为了这份情缘,他还是情愿饮尽天下苦难,只要最终能有和公主相聚的一天。
他求师父为自己廓清迷惑。
“慧忍,当年达摩祖师整整面壁九年方才得悟证果。若解脱轮回、成佛得道那般容易,一经剃度,一入佛寺便真的就能六根清净,很快就能超脱五苦轮回,何说修持?何来禅悟?修佛,实在是遁入易,修持难;有所悟易,彻悟难啊。”师父道。
慧忍阖目禅悟久久。
自太子两番率兵长途跋涉,先后靖定突厥和吐谷浑之乱,边鄙平静,大周国外交内睦,着实休养生息了一段日子,也积蓄了一定的国力后,武帝决定一举实现他举兵灭齐的雄图大业了。
是时,大周派往北齐的密探频频传报回来——
北齐天象出现异兆:皇城邺都上空,连着几夜有巨大慧星坠现。青州等数州数月未雨,出现罕有的亢旱,饿殍遍野,人相食齐国太子继位后,纵其所欲,骄奢淫逸,盛修宫苑,穷极壮丽,百工土木,日夜不息,夜则燃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泥
新宫方成,又凿整座西山屏障造释迦大像,一夜然油万盆,巨光照天,光映皇宫后宫宠姬宝衣玉食,竞奇赛艳。珠翠垂地,罗绮铺床
皇家如此,把持齐国朝政的“朝中八贵”个个也是饕餮放横、贪婪无度之辈。上行下效,下面各州郡县的地方官吏对百姓更是恣意榨取、层层盘剥。皇家的奢华,官吏的贪腐,赋役如虎加上天灾人祸,民间更加生计艰困、怨声载道
如此种种,看来,称霸北方多年的北齐气数要尽了!
遥想太祖当年以一州之地,君臣一心,克精励治,对北齐和南梁边地不断伐兵攻城,最终与北齐并雄中夏。后来又经过多年的养精蓄锐,大周国盘马弯弓以待发,而今,天时、地利、人和俱备,一举灭齐的时机终于来到了!
武帝召朝中三品以上的大将军于正武殿前,豪气干云地宣诏:朕自亲揽万机以来,一直欲图东讨。伪齐涂炭百姓、滥杀忠良,天命运数已尽。大周当替天行道、一举灭之。朕将招揽天下壮士,训练三军,讲武赛骑,待明春黄河冰化,朕亲率六军、数道出兵、水陆并发、直捣齐境,诸公以为如何?”
众将群情激昂,三呼万岁。呼声如潮如雷,偌大的正武殿回声久旋。
武帝令内史即刻拟旨,诏告在大周境内各郡府州县和王公封邑地,储集粮草以备军需,同时加征兵役十万,补充分编到水、步、骑三军中,教习演练,准备发兵。
孰知,当朝廷加征兵役的诏布宣发下去以后,各州府县竟然相继有奏表上报朝廷:俱言各地可征集的青壮丁力严重不足,实难完成朝廷诏征的定额。
武帝不禁感到愕然:这几年来,大周境内并未遇有什么重大的瘟疫和大面积的天灾,对外也并无动用大规模的兵事,对一些遭遇旱涝州郡的地方,朝廷也都亲派大员尽力赈济,各地司掌户籍的地方官吏报到朝廷的册笈也都显示出百姓人口逐年递增。如今,国家要动兵征役时,怎么突然出现了兵丁不足之事来?
待各州郡奉诏查明原委并禀报朝廷后,武帝不觉大惊!原来,自佛教传入中夏以来,许多人或为躲避役赋战争,或为忧惧世事沉重、命运莫测,或为祈福消灾,大兴寺庙,求助神佛。甚至纷纷皈依释老,为僧为道。近年来竟致佛道二教在境内成泛滥之势。
据悉,大周境内佛道二教的寺院庙宇竟已高达四万多所!这些寺庙无不香火兴旺、信徒繁众。各寺庙不仅拥有大量的寺产庙田、修信弟子,更拥有大量的佃户和奴婢。仅东西两都长安洛阳附近的各大寺院内,释老弟子便已高达三百万之众,黄服之徒也已高达百万,竟已夺大周百姓人口的三分且一。
武帝不觉怒火中烧——自贺公主以礼佛为由的抗婚之变后,又有两位皇族女子也以礼佛为由拒婚出家。那时他虽对佛教已生出几许的厌恶,却并未引起警觉。以为佛道二教毕竟可以帮助朝廷教化民众,替朝廷安抚民心。如今才发觉,放任二教的结果,竟已导致国家御敌作战已无可征之夫,百姓居家耕田也无成年丁力了!
桃李灼灼的三月,武帝带着七八个侍卫悄悄出京,一路微服潜行,分别到大周境内各大伽蓝寺院暗察私访。
一行人来到少林寺时,正赶上一场法会。
虽说在东西两都附近,武帝也见识了各寺庙道观香火旺盛、信众如云的场面。他却没有料到,就连这深藏于嵩山幽谷中的寺院竟也是烟火信众如此繁盛!
刚一踏入少室山地界,武帝便被法事的盛大场景震惊了:从四面八方赶来朝拜的善男信女们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地径直涌向掩隐于密林幽谷中的少林寺。站在半山向下望去,只见各处山路和官道之上,成百上千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成群结队的各自携着布施香火,沿着崎岖小路或是官道马路涌向寺院。人人一脸敬仰,个个口中念佛。未及山门,朝山拜佛的信众们便开始匍匐跪在地上,对着山门三步一叩、五步一拜起来。
过了少林寺山门,大雄宝殿前便是**会会场。面对讲经说法的主持和高僧大德们,信众们更是无比虔诚地顶膜礼拜、万口一声地祷祝默颂。他们的神情眉目之间,他们的语气心灵中洋溢着无法遏抑的圣洁敬慕,决无半点的勉强和做作。
亲临其境,谁也不能不承认:这些信众对教会长老的崇拜确实是发自肺腑的仰望和敬畏!是来自灵魂深处的渴望和拥戴。
香烟萦绕之中、钟鼓齐鸣之后,高僧讲经说法正式开始。偌大寺院、数万信众顿然鸦雀无声。挤满角角落落的数万徒众一色地合十打坐、潜心屏息听说经法。
武帝亲眼目睹了宗教信众对佛菩萨、对高僧大德的崇仰信奉,远远超过了百姓朝臣们对帝王君主的崇仰之情。他站在那里,望着面前法会的盛况,联想到俗世的百姓朝臣们,虽对至高无上皇权帝威充满敬畏,却又怎生得似这种发自内心的崇仰亲敬?
俗世中臣民们,在他们表面的卑恭之下,其实随时可能隐藏着谋逆和仇杀,觊觎和巅覆。也许,这正是王权与宗教的不同。王权只有首先靠血淋淋的战争杀伐和强权武力才能达到征服天下治理天下的目的,而宗教则是通过安抚、感化、关爱、劝诲而使信众们心甘情愿地皈驯一如羔羊。
武帝冷冷地打量着身着金绣袈裟、正在讲经说法高僧大德们,沉碧的眸子中隐藏着威严
的阴郁之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己才是大周国真正的主人,他岂容任何个人来分割帝王权威、任何阶层凌驾于朝廷臣僚之上!
自前朝北魏至今,朝廷对佛道二教始终都持着宽容温和的态度。这是因为宗教寺院确有着它可以帮助朝廷教化民众、抚慰民心的作用,是众生身心疲累不堪时、苦难沉重时一方寄托梦想的特殊场地。然而,一个国家的百姓不能全都跑到佛寺道观里来做梦!更不能和王权统治形成竞势和抗衡!因为,没有朝廷国家强大的财力人力,没有军队将士的杀敌御土,谁又能保证一方水土上众生的安宁?
身着丝布常服的武帝伫立在人群当中,眼望着法会盛景,耳听着寺内钟鼓齐发的雄浑回响,在撼人心魂的佛号声中伫立不动。
他虽藏身于众生之中,却高于众生。他俯视着天下,冷冷地打量高僧大德如何带着他们的虔诚信众共同做着一个飞达天国极乐、飞向大自在、大自由的美梦。
几位平民着扮的宫中武士,貌似在听经说法,实则却是在严密地巡视着四周,警觉万分地保护着陛下的安全。
法事将要结束时,信众们在高僧们的带领下共同持号诵经之声一如雷声穿过云层,之回荡于中岳嵩山群峰诸崖间
亲自勘察了境内佛道两教实情后,武帝立马召集文武百官,就佛道二教泛滥对国家百姓的弊端,令朝中文武群臣和民间人士上疏奏明各自见解。
几天后,上大夫来和转来了一份题为省寺减僧疏的奏折,武帝当时就被这份奏折给吸引住了。他一边披阅一边叫好,还不时用红笔圈圈点点,如“国治不在浮图。唐、虞无佛图而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无浮图以治国,而国得安”奏折中还反复论说朝廷不应为少数僧侣谋,而应为天下百姓谋。若能“废除佛道,便可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从此,一个“六合无怨纣之声,八荒有歌周之咏”的清明盛世便会呈现于人间。
阅完奏折,武帝把来和召来细细询问了一番,来和奏明武帝,说上这份奏疏的是一位来自益州的游士,姓卫名元嵩。此人不仅精通阴阳历术,且善于触物唱咏。
有关他的出身经历,最令武帝感兴趣就是这个卫元嵩原也是佛门僧人,只因亲眼目历近世以来佛道二教过盛过滥,预感任其泛滥下去不仅将成国家百姓之祸患,因水满必溢之故,最终佛教本身也会因此滋生灾厄,受到连累。于是在师父的支持下毅然去寺还俗并开始游说于天下。
武帝从这份省寺减僧疏奏折中,发觉得此人不仅文采过人、胸襟不凡。于是令来和亲自传旨,召卫元嵩进宫。
卫元嵩奉旨进宫觐见时,引经据典、畅所欲言,并当面奏请武帝以为国家百姓为重,立即削减二教。同时还提议以朝廷之名召集三教名流成立一个信道观。专门研究释、道、儒三教的精髓义理,以博采众家之长,从中撷取出可以辅佐朝廷治理国家、教化百姓的一套要策。
这个提议也令武帝觉得耳目一新。因为三教中的许多名流其实都是博学多才之士,如此一来,他们的才学便可拿来为朝廷治理国家所用了。
与卫元嵩的一席叙谈,武帝发觉这个其貌不扬、一身布衣的游方贤士,不仅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宗教义理和治政方略上又有一套过人的见地,决计破例晋拔为大周文治的辅臣。并即刻召宫伊和内史官拟诏下去:立即成立信道观;任卫元嵩为掌管信道观的要员,同时晋封卫元嵩为蜀郡公,邑两千户。
统阅了一番百官和三教名流论说佛道二教的奏折后,武帝已经成竹在胸了。
他令内史官下诏:召集大周文武百官和境内黄老名士、释迦高僧和儒家名流,就释道儒三教于百姓国家的功过利弊进行廷辩。
浩阔的大德殿前隐隐透出一种肃穆而焦灼的气息。今天,众人似乎都有了一种预感,此番廷辩极可能关乎着各教的存亡去留。廷辩开始后,各教首领之间争辩甚是激烈。道教首先攻击佛教的奢华不净,佛教则揭露黄老之玄虚不实。儒家名流则从维护朝廷政权、国家稳定和中夏正统文化为本,不仅对佛教的“捐六亲,舍礼义”给以无情的驳斥,也对道教的虚幻荒诞发起了激烈的抨击。
三教各自虽引经据典、据理以争,但佛道二教明显已感到了某种不祥的渐渐逼近
廷辩结束后,释老二教几家大寺庙的主持仍旧不甘罢休,私下的争辩仍在激烈持续着。
后来,两教中几家名寺大庙的掌门和主持竟然向对方公开挑战。最后决定摆下擂阵、以决胜负!
此番擂阵不以武力而制胜,也不以论辩而服人,而是以两教共同修练的功课——坐禅斗法一决雌雄。
斗法的擂台设在嵩山**王寺前的开阔地上。
两教各自将本教的主要经卷并排摆列在草地上,封上树枝,周围架上柴堆,然后点火焚烧。
火把投入柴堆后,一股山风骤然而至,风卷着火舌、呼啸着一下扑向了两教成捆成摞的木竹经卷或是纸绢经卷法物之上。
中岳少室、太室两山七十二峰各寺庙道观的两教住持和弟子数千人,在各自教主的带领下,环围火阵,道徒居东,僧众居西,开始阖目跏趺禅坐,各自或是念咒或是持号。
四处围观的百姓和看客约有近万人之多。众人眼见柴堆上的火苗腾天而起,巨大的浓烟挟着柴草树木的噼剥炸裂声滚滚入云。
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喉咙眼里——
人们眼见着那熊熊大火中一串串的黑蝴蝶随风而舞、飘向半空,也听见那些用竹木所写的经卷书册在火中令人心惊的哔剥炸响声。
整整一个时辰后,众人才把燃烧已尽的烟灰扒开,一齐围上前去瞅时,只见灰烬下面所有佛教经卷法物竟然全部安好无恙!其余各经卷器物全部化为乌有。
周围的观看者和两教徒众无不为之感到惊骇!觉得冥冥之中似有一种无以言说的神秘气息笼罩在这片圣山佛林和神仙福地
目睹了两教斗法的全部场景和过程,慧忍陪师父回少林寺的路上,对刚刚发生的一切感到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奇。他询问大禅师何故?
大禅师沉默良久后问他:“火柴点燃时,徒儿心想何事?”
慧忍道:“徒儿一心默诵佛号,祈求佛祖佑护那些珍贵的经卷法物。”
大禅师点头道:“众僧一心,心诚则灵啊。”
武帝志在废黜佛道、独尊儒术。
在决定断除二教之前,武帝先自躬省沉思了数日:佛道二教如此泛滥,朝廷国家其实也有不可推托的责任。一是这些年来朝廷对宗教过于放任;二是国家为了积蓄财力对齐开战,使民间赋役过重,加之瘟疫、旱涝、疾病和其它灾难,百姓们对命运和生存无望,自然想要寻求借助神佛的力量保佑自己并释放身心的压抑和沉重,寄托梦想和来世来生。
然而,百姓黎民想要安居乐业,首先要保证国家不被他国入侵掠夺。而不被他国侵略,必得有足够的兵力抗敌御土。抗敌举兵,自然会加重民间百姓的赋役,去国伐兵,当然会有死亡离别。大周士兵皆是百姓子弟,自从军征战的第一天起生死便系于一旦了。如此,对于前线杀敌的将士,朝廷今后要对其家中格外减免赋税,以解除服役将士的后顾之忧,使百姓不再惧怕子弟出征打仗甚至流血牺牲。
再一样就是继续实行均田制和释放杂户奴隶。佛道二教对国家朝廷利益的损害,主要就是对土地和人口的大量占有。同样的弊端也存在于大周王公大臣和各级地方官吏当中——从前朝大魏至今,因战争被俘的大量他国人口士兵,全被各王公豪门和官府衙门占为私家奴隶。有些王公大臣的府上甚至拥有数以万计的奴隶杂户。虽说朝廷过去已几番诏令释放,但许多王公豪门只是做做样子,仅把壮年丁奴之外年老体弱的奴隶放出去充数罢了武帝诏令:即日起,无论官府还是个人府第,要尽皆释放所有奴隶杂户,还其自由百姓的身份。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羁留,凡查出仍有家养奴隶者,必从重处罚。
几样新政颁布以后,武帝正式下诏:
大周境内各州县郡一律削减半成以上的寺庙道观和释迦黄老之徒,详细上报各地所削减寺庙道观的名称、数目并还俗教徒名册。同时集中通道观儒、道、佛三家名流、掌门、学士百余人,由朝廷统一供给衣食并中上品官职俸禄,着令探析宏深的“至道”和幽玄的“理极”限期理出一套以儒家为治国之本、汇纳佛道二教精妙义理,博纳众家之长为一体的经世方略。
那场将会使众僧流离失所、弘法道场也因之寂灭多年的佛门大灾厄到来之前,大禅师事先便有了预感。
自朝廷召集的第二次廷辩结束回到山寺后,大禅师便开始令几位弟子每天夜深人静时,一趟一趟地悄悄往山中隐秘山洞转移祖师们传下的重要经卷和法物法器了。
师父平静地等待着那一天的来临。他说,福祸荣辱皆有定数,该来的总归要来,挡不住也躲不开。一如日月升落、潮汐涨退。一如任何事物都有的兴衰替代、因果轮回。
慧忍也感觉到了寺院僧众的躁动异常。虽说众僧依旧早课晚殿、禅武值守,山寺依旧晨钟暮鼓、烟火袅袅,却分明潜伏着某种不安的气息。自从朝廷先后两次廷辨并下诏削减半数寺庙和教徒之后,一些勘破无常的高僧大德,都在不张不扬地开始带领弟子悄悄离开,或是南下或是东奔,或是云游异国他乡或是隐遁少室太室两山深处。还有一些无处可投、听天由命的,开始造塔刻像、雕经吃斋,准备后事。当然更有一些原本就动机不纯、信念不坚者,纷纷还俗回里或是重返红尘世间去了。
虽说眼下寺中仍旧还有近千僧众,然而往日那种高僧大德动辄云集山寺、三天两头法会不断,男女老少居士们成群结队进香朝山的繁华盛景,明显然已经不复再现了。
这段日子,师父更加督促慧忍对禅武功课的修习。
此番回归山门之后,虽说慧忍从此不愿再归凡尘,更不想重新领兵杀人了,可是师父仍旧催逼他**领兵布阵之术,并反复嘱咐他:他得证菩提的机缘只在世间,不在山寺。慧忍不敢违逆师命,只得勉力修习,倒也从兵法将术之中渐得智慧。而且,他发觉师父近日秘授给自己的“将兵”之术和禅武修行,更加幽秘高深了。这些天夜晚,他在**洗髓经和易筋经两套少林秘传内功时,突然发觉随着入定入境的渐深,似乎听见自己全身的筋骨发出仿如高粱拔节的咔咔响声。而全身经脉、骨髓、血液也发出了类似溪流喧响的声音。此时的他突然生出一种妙不可言大自在。那时的他开始觉得轻盈之灵骤然超越了沉浊之躯,于九霄云外曼妙飞扬、飘逸如云。
这真是一种超越身心的“极乐”体验啊。
师父闻知后惊喜不已:“徒儿果然不负我望啊!坚持下去,你的禅武功夫将来上可为国家朝廷效力御敌,下可治病救苦度化众生,为弘扬佛法建下功德。”
慧忍谨记师嘱,越发勤奋修持,不敢有半点松懈骄纵。
寺院虽说恢复了它应有的肃穆和寂寥,但慧忍心下却有些隐隐不安:他不知公主的断发礼佛和拒婚不嫁,与朝廷下诏削减佛寺和僧众有否有直接的关连?是否有因自己之故而牵累佛门的嫌疑?
大禅师劝慰他道:“大周国主宇文邕是一位志在天下、雄心勃勃的帝王。他决不会仅仅因为儿女之事就做出如此重大甚或会动摇国基的决定。真正的原故只能与他的江山社稷和帝王大业有关。恐怕朝廷最近还会再有一次廷辩的。廷辩结束之时,也许就是我佛传入中夏以来的第二次大灾厄到来之时。”
慧忍惊愕万分:“师父,佛法无边,难道就没有办法避免佛门的灾难么?”
“此乃天劫啊”
慧忍求师父为自己拦挡说服公主早早离寺回宫,莫再执着痴妄。
师父叹道:“心如洪水,堵而汹汹,拦则溃溃,疏之渐渐。”
贺公主虽说对父皇心存怨恨,但静下来还是有些感激父皇的——在宫中,她耳闻目睹前朝和当朝那些和自己一样出身尊贵的公主和郡主们,很多都是在自己父皇、皇兄甚至母后的
威逼下,为了皇族王权的存亡或是国家朝廷的利益,或是下嫁已经实际把揽了朝廷军国大权的年老鳏夫,或是含泪忍悲远嫁他国异域。而最终的结果,有的很可能因此就成了千古罪人之妇,或被逼再嫁,或不得已出家为尼。有的甚至终生都难再有和骨肉亲人团聚的一天了。
父皇对自己毕竟还是心存三分仁慈,因投鼠忌器之故,虽诏令翰成去职归里,却并没有祸及他的性命,甚至也没有把奶娘驱逐皇宫的意思。
当贺公主闻知翰成哥再次出家的实情后,直急得喉咙喑哑,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若翰成哥和自己一样,不过只是躲避一时之痛和眼下之祸避难山寺倒也罢了;若他果真勘破红尘而遁入佛门的话,恐怕一切都将无法挽回了。
公主决计出宫一趟,探看一番虚实。
翰成自重归祖庭,脱下锦袍皮屦,重新着上僧衣麻屦,大周太子阵前的扬威将军,又成了少林寺昔日的慧忍和尚。
一段日子的修持以来,慧忍的心神开始平复和宁静了一些。如今乍闻贺公主从京城一路寻到寺里,一颗心一时又痛楚又惶乱,情知见了公主必会重陷红尘困厄,只怕再难挣脱,只好恳请师父为自己拦挡一番,求师父能替自己说服公主早些回宫,莫因一时痴妄而害了亲近之人,最终也祸及寺院和众僧。
师父道:“慧忍,人心譬如洪水,拦则溃溃,抑而汹汹,疏之渐渐。”
慧忍似有所悟。师父清楚凭他眼下的修持,虽能躲得开公主“形”的纠扯,却无法逃得开公主“神”的缠扰,更无法真正斩断红尘凡间那段儿女之恋。设若自己的修持和定力能抵得住红尘诱惑,自可斩断千丝万缕的儿女情丝,又何须拦挡回避?若心有挂碍,即使拦堵一时,即使永世不见,只那一种挥之不去的缱眷和相思之痛,只那一番萦系神魂的恋欲之苦,远比形体肌肤的聚合离散更难让人勘破幻相,更难以让人真正超渡爱别离苦海的沉浮陷落,其实才更是禅悟和修持的大敌。
公主坐在方丈的客房,眼见门前的那抹阳光一点一点地悄悄向西移动。整整三个时辰了,翰成哥仍旧没有出面。但她却是主意笃定:不当面问个清楚,她是不会离开寺院的。
她终于看到了一身纳衣麻屦的那个熟悉身影了。
他的步履也显得有些踉跄和犹豫。他穿过高高低低的银杏树和大叶杨浓绿而稠密的叶丛朝这边走近,看得出他的神情憔悴得厉害。
他的目光依旧幽潭一般澄澈。
一俟望见他的身影,公主觉得自己以往所有的凄痛和委屈于刹时得到了最大的回报。透过迷朦的泪眼,她呆呆地望着在自己面前站定的翰成。
然而,乍见的激动很快被一种莫名的恐惧代替:她看见多日不见的翰成哥微笑着,然而,那微笑却含着慈悲,酷似大雄宝殿里那尊金碧辉煌的佛的微笑。那微笑是属于万事万物和芸芸众生的,是亲切而神秘的,也是遥不可及的
“阿弥陀佛!施主辛苦了。”他的语调宁静而温厚到近乎漠然,好像是从遥远的梦中传来一般。贺公主望着他那熟悉的脸庞眉眼,听着他熟悉的声音,却分明看到了模样声音完全相同,然而却根本是另外一个完全不相干、完全陌生的人。
初秋的殿堂骤然吹来一阵来自北面少室山透骨的凉风。公主顿然冷得打颤。她望着他的脸,惊得半晌说不出话!
“请问,施主”
贺公主咬着泪,定定地望着他好一会儿,才抖着嘴唇叫了声:“慧忍法师!”
乍听公主竟这般称呼,慧忍的眉毛微微抖了一下。
“慧忍法师!宇文贺有一事不明,还请法师指点迷津。”公主强抑着从骨子里涌出来的一阵阵冷意和颤栗说。
“施主请讲。”慧忍望着公主苍白的脸和哆嗦的嘴,心里一痛。
“法师,一个人若果然得悟,便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从此得六根清净之自在、脱六道轮回之苦海。若故作玄虚、矫情清高,甚至连故人都不敢相认,是否也是一种执着和痴妄呢?”公主紧盯着慧忍的眼睛问。
“阿弥陀佛施主。”慧忍急忙阖目念佛,抚弄佛珠的手却分明有些发抖了。
贺公主咬住泪:“周大哥哥!我不是你的什么施主!我是你一奶所哺的妹妹,心心相许的亲人!你若真能放得下我,今天就请当着佛祖明明白白地告诉我,说你从今往后不管我宇文贺是死是活,是殉情还是远嫁,你果然真能不痛不苦、无惧无畏、不惊不怖、无动于衷的话,从今往后你尽管为你的佛祖静心修信;我就去为我父皇的一统王业北上和亲或是南下联姻,以我一人之躯去换取突厥或是南陈的数十万兵马箭弦,从此无论是死是活、是伤是残,宇文贺决不再牵累你修行和尚半分了!”
贺公主再也忍不住泪水的汪洋恣肆、喷涌而出了。
慧忍脸上那超然的微笑一下子化为无法遏抑的悲怆,刹时间断肠裂肺的痛楚袭上身心。他当然清楚这个贺妹妹,凭她的性情,一旦心生绝望,她当然会毫不犹豫地去走另一条“苦修”之路,做另一样的“头佗僧”或者更甚
他一面竭力遏抑着巨大的痛楚,一面默诵佛号强令自己不为所动。可是,他的嘴唇和两手却开始拚命颤抖起来。这时,他见满脸是泪的公主转过身去,双膝一屈直挺挺地跪在佛像前流泪呜咽道:“佛祖在上,弟子宇文贺不敢打妄语,纵然佛祖在我翰成哥心里,翰成哥也仍将永在宇文贺梦中。此生非我翰成哥誓不嫁二人,若宇文贺冒犯亵渎了佛祖,请佛祖让我一人下地狱受尽诸苦,不关我翰成哥半点罪过!”
慧忍直觉胸口如同万箭乱攒般痛楚!公主如此执着,他又如何能真的净下心来修持?然而他清知自己和公主之间隔着一条根本无法逾越的天堑,与其执着不舍地等待大祸临头,到最终再累及众人,何如此时咬紧牙关、硬起心肠,也好让公主早些死心,早些解脱这爱别离和求不得的双重苦难?
慧忍忍痛暗自思忖,如何说话才能使公主不致太过绝望而自伤,又不令她因依旧心存幻相而更加痴迷?
“公主,慧忍既已皈依佛门,岂敢再挟儿女私情?公主若如此相逼,慧忍一人生死实不足惜,只恐最终祸及佛门。所以慧忍无奈之下,也只有以自裁而了却俗身肉体,从此断踪灭迹。若公主能为佛门和慧忍俗家父母安危所虑,就请公主暂回宫中,也好容慧忍从长筹划。”
公主一下子惊呆住了!
“了却俗身、断踪灭迹”这是她万有料到的结果!她当然不想佛门寺院和奶娘一家子因自己的原故致祸,更不愿逼得翰成哥身灭形遁!
可是她也决不愿就此罢休。独自流了半晌泪,咬着牙说:“翰成哥,妹妹听哥哥的话就是了。妹妹这就下山回宫去,但也请哥哥记住妹妹的一句话:无论哥哥是出家还是出走,也无论哥哥是上刀山还是下油锅,是身灭还是形遁,是死还是活,贺妹妹永远都会等着哥哥、陪着哥哥的”
公主离开寺院后,慧忍虽连着几天入定禅坐、静心观息。可是他发觉自己根本无法真正入静。而且每每念及公主便满心痛怜如搅,末了竟至昏倒在寮房。
醒来后,他听师兄师弟们说他竟然整整昏睡了三天三夜。这三天三夜里,师父一直都是亲自守在他身边,亲自为他煎药喂服、发功扶气。
望着越发显得苍老清瘦的师父,慧忍不觉潸然泪下,心内涌过一阵一阵的感念之情。回想从自己最初入寺学艺,到整整四年中师父对他格外付出的心血和教诲,及自这次重皈佛门,师父以一介伤残之躯的年迈老人,竟然通宵达旦地守在自己的病榻前,又是亲自煎药喂药,又是发功理气的,即令生身父母也不过如此。复念及自己命途如此,竟是既难入俗做人,也难安心做僧了
大禅师从外面回来,走到慧忍身边,摸了摸他的额头道:“徒儿,其实修佛信佛,不过是我佛弟子得以乘坐佛法之舟渡越漫漫苦海的行程罢了。在未达彼岸的途中,风浪之苦、颠宕之痛自然要折磨扰困我等凡心肉体。也只有那些经得住诸多劫数苦难,坚心修信者,最终方能得证菩提而达极乐佛境。”
“师父,弟子此生只怕难以真正放得下贺公主,只怕最终会辜负师父,也难达极乐彼岸了。如今弟子一人难脱苦海事小,弟子只担心长此以往,不仅会害苦了公主和徒儿生身父母,也会连累佛门和公主的胞兄母妃,这般漫漫苦海真不知何时才能修渡彼岸?请师父指点迷津”
“徒儿今世合当有此苦劫。”大禅师阖目道。
“弟子愚钝,请师父略述一二。”
“此生,你注定与红尘凡世有缘无份,而最终得证圆觉的机缘却恰恰只在红尘世间、沙场阵前”师父似在梦中呓语般。
慧忍惶乱不安了:“师父,若弟子此生注定不能和公主团聚,弟子决不想再回红尘凡世受此裂心无妄之苦了。求师父指点迷途,弟子情愿一生一世守在寺中敬奉师父,一生一世清清净净地修行持戒,赎尽前生、得证圆满。”
师父阖目道:“不久将来的那场大灾厄,佛影潜形,佛音喑寂,那时你还必得重返俗世,为我佛道场的重新弘扬而造化机缘”
慧忍禅悟着师父话中的玄机,不觉惊出一身冷汗——原来一切皆是定数,非人力可逆转。看来他能做的只有强令自己克制痴妄,清静神志,勘破幻相,一心修持,以期最终能够度公主,度自身,度众生
而师父的谶言中,慧忍唯有一样尚未悟透,那便是“不久将来的那场灾厄后,佛影潜行,佛音喑寂”究竟指的什么?是天火还是地震?是人为还是神力?还是注定的劫数?
慧忍开始潜心入定后,渐渐觉得已感觉到了佛那安祥温暖的气息,感觉到了它对苦难众生无所不在的关怀和抚慰此时,慧忍便觉得自己疲累焦灼的身心沉浸于佛法清凉如水的温润安抚中,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自在、宁静和满足
然而,贺公主的影子仍旧还会不时萦徊浮现于他的面前,侵入他的梦境,心底深处对她的那份牵挂仍旧难以割舍得尽。为了这份情缘,他还是情愿饮尽天下苦难,只要最终能有和公主相聚的一天。
他求师父为自己廓清迷惑。
“慧忍,当年达摩祖师整整面壁九年方才得悟证果。若解脱轮回、成佛得道那般容易,一经剃度,一入佛寺便真的就能六根清净,很快就能超脱五苦轮回,何说修持?何来禅悟?修佛,实在是遁入易,修持难;有所悟易,彻悟难啊。”师父道。
慧忍阖目禅悟久久。
自太子两番率兵长途跋涉,先后靖定突厥和吐谷浑之乱,边鄙平静,大周国外交内睦,着实休养生息了一段日子,也积蓄了一定的国力后,武帝决定一举实现他举兵灭齐的雄图大业了。
是时,大周派往北齐的密探频频传报回来——
北齐天象出现异兆:皇城邺都上空,连着几夜有巨大慧星坠现。青州等数州数月未雨,出现罕有的亢旱,饿殍遍野,人相食齐国太子继位后,纵其所欲,骄奢淫逸,盛修宫苑,穷极壮丽,百工土木,日夜不息,夜则燃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泥
新宫方成,又凿整座西山屏障造释迦大像,一夜然油万盆,巨光照天,光映皇宫后宫宠姬宝衣玉食,竞奇赛艳。珠翠垂地,罗绮铺床
皇家如此,把持齐国朝政的“朝中八贵”个个也是饕餮放横、贪婪无度之辈。上行下效,下面各州郡县的地方官吏对百姓更是恣意榨取、层层盘剥。皇家的奢华,官吏的贪腐,赋役如虎加上天灾人祸,民间更加生计艰困、怨声载道
如此种种,看来,称霸北方多年的北齐气数要尽了!
遥想太祖当年以一州之地,君臣一心,克精励治,对北齐和南梁边地不断伐兵攻城,最终与北齐并雄中夏。后来又经过多年的养精蓄锐,大周国盘马弯弓以待发,而今,天时、地利、人和俱备,一举灭齐的时机终于来到了!
武帝召朝中三品以上的大将军于正武殿前,豪气干云地宣诏:朕自亲揽万机以来,一直欲图东讨。伪齐涂炭百姓、滥杀忠良,天命运数已尽。大周当替天行道、一举灭之。朕将招揽天下壮士,训练三军,讲武赛骑,待明春黄河冰化,朕亲率六军、数道出兵、水陆并发、直捣齐境,诸公以为如何?”
众将群情激昂,三呼万岁。呼声如潮如雷,偌大的正武殿回声久旋。
武帝令内史即刻拟旨,诏告在大周境内各郡府州县和王公封邑地,储集粮草以备军需,同时加征兵役十万,补充分编到水、步、骑三军中,教习演练,准备发兵。
孰知,当朝廷加征兵役的诏布宣发下去以后,各州府县竟然相继有奏表上报朝廷:俱言各地可征集的青壮丁力严重不足,实难完成朝廷诏征的定额。
武帝不禁感到愕然:这几年来,大周境内并未遇有什么重大的瘟疫和大面积的天灾,对外也并无动用大规模的兵事,对一些遭遇旱涝州郡的地方,朝廷也都亲派大员尽力赈济,各地司掌户籍的地方官吏报到朝廷的册笈也都显示出百姓人口逐年递增。如今,国家要动兵征役时,怎么突然出现了兵丁不足之事来?
待各州郡奉诏查明原委并禀报朝廷后,武帝不觉大惊!原来,自佛教传入中夏以来,许多人或为躲避役赋战争,或为忧惧世事沉重、命运莫测,或为祈福消灾,大兴寺庙,求助神佛。甚至纷纷皈依释老,为僧为道。近年来竟致佛道二教在境内成泛滥之势。
据悉,大周境内佛道二教的寺院庙宇竟已高达四万多所!这些寺庙无不香火兴旺、信徒繁众。各寺庙不仅拥有大量的寺产庙田、修信弟子,更拥有大量的佃户和奴婢。仅东西两都长安洛阳附近的各大寺院内,释老弟子便已高达三百万之众,黄服之徒也已高达百万,竟已夺大周百姓人口的三分且一。
武帝不觉怒火中烧——自贺公主以礼佛为由的抗婚之变后,又有两位皇族女子也以礼佛为由拒婚出家。那时他虽对佛教已生出几许的厌恶,却并未引起警觉。以为佛道二教毕竟可以帮助朝廷教化民众,替朝廷安抚民心。如今才发觉,放任二教的结果,竟已导致国家御敌作战已无可征之夫,百姓居家耕田也无成年丁力了!
桃李灼灼的三月,武帝带着七八个侍卫悄悄出京,一路微服潜行,分别到大周境内各大伽蓝寺院暗察私访。
一行人来到少林寺时,正赶上一场法会。
虽说在东西两都附近,武帝也见识了各寺庙道观香火旺盛、信众如云的场面。他却没有料到,就连这深藏于嵩山幽谷中的寺院竟也是烟火信众如此繁盛!
刚一踏入少室山地界,武帝便被法事的盛大场景震惊了:从四面八方赶来朝拜的善男信女们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地径直涌向掩隐于密林幽谷中的少林寺。站在半山向下望去,只见各处山路和官道之上,成百上千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成群结队的各自携着布施香火,沿着崎岖小路或是官道马路涌向寺院。人人一脸敬仰,个个口中念佛。未及山门,朝山拜佛的信众们便开始匍匐跪在地上,对着山门三步一叩、五步一拜起来。
过了少林寺山门,大雄宝殿前便是**会会场。面对讲经说法的主持和高僧大德们,信众们更是无比虔诚地顶膜礼拜、万口一声地祷祝默颂。他们的神情眉目之间,他们的语气心灵中洋溢着无法遏抑的圣洁敬慕,决无半点的勉强和做作。
亲临其境,谁也不能不承认:这些信众对教会长老的崇拜确实是发自肺腑的仰望和敬畏!是来自灵魂深处的渴望和拥戴。
香烟萦绕之中、钟鼓齐鸣之后,高僧讲经说法正式开始。偌大寺院、数万信众顿然鸦雀无声。挤满角角落落的数万徒众一色地合十打坐、潜心屏息听说经法。
武帝亲眼目睹了宗教信众对佛菩萨、对高僧大德的崇仰信奉,远远超过了百姓朝臣们对帝王君主的崇仰之情。他站在那里,望着面前法会的盛况,联想到俗世的百姓朝臣们,虽对至高无上皇权帝威充满敬畏,却又怎生得似这种发自内心的崇仰亲敬?
俗世中臣民们,在他们表面的卑恭之下,其实随时可能隐藏着谋逆和仇杀,觊觎和巅覆。也许,这正是王权与宗教的不同。王权只有首先靠血淋淋的战争杀伐和强权武力才能达到征服天下治理天下的目的,而宗教则是通过安抚、感化、关爱、劝诲而使信众们心甘情愿地皈驯一如羔羊。
武帝冷冷地打量着身着金绣袈裟、正在讲经说法高僧大德们,沉碧的眸子中隐藏着威严
的阴郁之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己才是大周国真正的主人,他岂容任何个人来分割帝王权威、任何阶层凌驾于朝廷臣僚之上!
自前朝北魏至今,朝廷对佛道二教始终都持着宽容温和的态度。这是因为宗教寺院确有着它可以帮助朝廷教化民众、抚慰民心的作用,是众生身心疲累不堪时、苦难沉重时一方寄托梦想的特殊场地。然而,一个国家的百姓不能全都跑到佛寺道观里来做梦!更不能和王权统治形成竞势和抗衡!因为,没有朝廷国家强大的财力人力,没有军队将士的杀敌御土,谁又能保证一方水土上众生的安宁?
身着丝布常服的武帝伫立在人群当中,眼望着法会盛景,耳听着寺内钟鼓齐发的雄浑回响,在撼人心魂的佛号声中伫立不动。
他虽藏身于众生之中,却高于众生。他俯视着天下,冷冷地打量高僧大德如何带着他们的虔诚信众共同做着一个飞达天国极乐、飞向大自在、大自由的美梦。
几位平民着扮的宫中武士,貌似在听经说法,实则却是在严密地巡视着四周,警觉万分地保护着陛下的安全。
法事将要结束时,信众们在高僧们的带领下共同持号诵经之声一如雷声穿过云层,之回荡于中岳嵩山群峰诸崖间
亲自勘察了境内佛道两教实情后,武帝立马召集文武百官,就佛道二教泛滥对国家百姓的弊端,令朝中文武群臣和民间人士上疏奏明各自见解。
几天后,上大夫来和转来了一份题为省寺减僧疏的奏折,武帝当时就被这份奏折给吸引住了。他一边披阅一边叫好,还不时用红笔圈圈点点,如“国治不在浮图。唐、虞无佛图而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无浮图以治国,而国得安”奏折中还反复论说朝廷不应为少数僧侣谋,而应为天下百姓谋。若能“废除佛道,便可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从此,一个“六合无怨纣之声,八荒有歌周之咏”的清明盛世便会呈现于人间。
阅完奏折,武帝把来和召来细细询问了一番,来和奏明武帝,说上这份奏疏的是一位来自益州的游士,姓卫名元嵩。此人不仅精通阴阳历术,且善于触物唱咏。
有关他的出身经历,最令武帝感兴趣就是这个卫元嵩原也是佛门僧人,只因亲眼目历近世以来佛道二教过盛过滥,预感任其泛滥下去不仅将成国家百姓之祸患,因水满必溢之故,最终佛教本身也会因此滋生灾厄,受到连累。于是在师父的支持下毅然去寺还俗并开始游说于天下。
武帝从这份省寺减僧疏奏折中,发觉得此人不仅文采过人、胸襟不凡。于是令来和亲自传旨,召卫元嵩进宫。
卫元嵩奉旨进宫觐见时,引经据典、畅所欲言,并当面奏请武帝以为国家百姓为重,立即削减二教。同时还提议以朝廷之名召集三教名流成立一个信道观。专门研究释、道、儒三教的精髓义理,以博采众家之长,从中撷取出可以辅佐朝廷治理国家、教化百姓的一套要策。
这个提议也令武帝觉得耳目一新。因为三教中的许多名流其实都是博学多才之士,如此一来,他们的才学便可拿来为朝廷治理国家所用了。
与卫元嵩的一席叙谈,武帝发觉这个其貌不扬、一身布衣的游方贤士,不仅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宗教义理和治政方略上又有一套过人的见地,决计破例晋拔为大周文治的辅臣。并即刻召宫伊和内史官拟诏下去:立即成立信道观;任卫元嵩为掌管信道观的要员,同时晋封卫元嵩为蜀郡公,邑两千户。
统阅了一番百官和三教名流论说佛道二教的奏折后,武帝已经成竹在胸了。
他令内史官下诏:召集大周文武百官和境内黄老名士、释迦高僧和儒家名流,就释道儒三教于百姓国家的功过利弊进行廷辩。
浩阔的大德殿前隐隐透出一种肃穆而焦灼的气息。今天,众人似乎都有了一种预感,此番廷辩极可能关乎着各教的存亡去留。廷辩开始后,各教首领之间争辩甚是激烈。道教首先攻击佛教的奢华不净,佛教则揭露黄老之玄虚不实。儒家名流则从维护朝廷政权、国家稳定和中夏正统文化为本,不仅对佛教的“捐六亲,舍礼义”给以无情的驳斥,也对道教的虚幻荒诞发起了激烈的抨击。
三教各自虽引经据典、据理以争,但佛道二教明显已感到了某种不祥的渐渐逼近
廷辩结束后,释老二教几家大寺庙的主持仍旧不甘罢休,私下的争辩仍在激烈持续着。
后来,两教中几家名寺大庙的掌门和主持竟然向对方公开挑战。最后决定摆下擂阵、以决胜负!
此番擂阵不以武力而制胜,也不以论辩而服人,而是以两教共同修练的功课——坐禅斗法一决雌雄。
斗法的擂台设在嵩山**王寺前的开阔地上。
两教各自将本教的主要经卷并排摆列在草地上,封上树枝,周围架上柴堆,然后点火焚烧。
火把投入柴堆后,一股山风骤然而至,风卷着火舌、呼啸着一下扑向了两教成捆成摞的木竹经卷或是纸绢经卷法物之上。
中岳少室、太室两山七十二峰各寺庙道观的两教住持和弟子数千人,在各自教主的带领下,环围火阵,道徒居东,僧众居西,开始阖目跏趺禅坐,各自或是念咒或是持号。
四处围观的百姓和看客约有近万人之多。众人眼见柴堆上的火苗腾天而起,巨大的浓烟挟着柴草树木的噼剥炸裂声滚滚入云。
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喉咙眼里——
人们眼见着那熊熊大火中一串串的黑蝴蝶随风而舞、飘向半空,也听见那些用竹木所写的经卷书册在火中令人心惊的哔剥炸响声。
整整一个时辰后,众人才把燃烧已尽的烟灰扒开,一齐围上前去瞅时,只见灰烬下面所有佛教经卷法物竟然全部安好无恙!其余各经卷器物全部化为乌有。
周围的观看者和两教徒众无不为之感到惊骇!觉得冥冥之中似有一种无以言说的神秘气息笼罩在这片圣山佛林和神仙福地
目睹了两教斗法的全部场景和过程,慧忍陪师父回少林寺的路上,对刚刚发生的一切感到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奇。他询问大禅师何故?
大禅师沉默良久后问他:“火柴点燃时,徒儿心想何事?”
慧忍道:“徒儿一心默诵佛号,祈求佛祖佑护那些珍贵的经卷法物。”
大禅师点头道:“众僧一心,心诚则灵啊。”
武帝志在废黜佛道、独尊儒术。
在决定断除二教之前,武帝先自躬省沉思了数日:佛道二教如此泛滥,朝廷国家其实也有不可推托的责任。一是这些年来朝廷对宗教过于放任;二是国家为了积蓄财力对齐开战,使民间赋役过重,加之瘟疫、旱涝、疾病和其它灾难,百姓们对命运和生存无望,自然想要寻求借助神佛的力量保佑自己并释放身心的压抑和沉重,寄托梦想和来世来生。
然而,百姓黎民想要安居乐业,首先要保证国家不被他国入侵掠夺。而不被他国侵略,必得有足够的兵力抗敌御土。抗敌举兵,自然会加重民间百姓的赋役,去国伐兵,当然会有死亡离别。大周士兵皆是百姓子弟,自从军征战的第一天起生死便系于一旦了。如此,对于前线杀敌的将士,朝廷今后要对其家中格外减免赋税,以解除服役将士的后顾之忧,使百姓不再惧怕子弟出征打仗甚至流血牺牲。
再一样就是继续实行均田制和释放杂户奴隶。佛道二教对国家朝廷利益的损害,主要就是对土地和人口的大量占有。同样的弊端也存在于大周王公大臣和各级地方官吏当中——从前朝大魏至今,因战争被俘的大量他国人口士兵,全被各王公豪门和官府衙门占为私家奴隶。有些王公大臣的府上甚至拥有数以万计的奴隶杂户。虽说朝廷过去已几番诏令释放,但许多王公豪门只是做做样子,仅把壮年丁奴之外年老体弱的奴隶放出去充数罢了武帝诏令:即日起,无论官府还是个人府第,要尽皆释放所有奴隶杂户,还其自由百姓的身份。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羁留,凡查出仍有家养奴隶者,必从重处罚。
几样新政颁布以后,武帝正式下诏:
大周境内各州县郡一律削减半成以上的寺庙道观和释迦黄老之徒,详细上报各地所削减寺庙道观的名称、数目并还俗教徒名册。同时集中通道观儒、道、佛三家名流、掌门、学士百余人,由朝廷统一供给衣食并中上品官职俸禄,着令探析宏深的“至道”和幽玄的“理极”限期理出一套以儒家为治国之本、汇纳佛道二教精妙义理,博纳众家之长为一体的经世方略。
那场将会使众僧流离失所、弘法道场也因之寂灭多年的佛门大灾厄到来之前,大禅师事先便有了预感。
自朝廷召集的第二次廷辩结束回到山寺后,大禅师便开始令几位弟子每天夜深人静时,一趟一趟地悄悄往山中隐秘山洞转移祖师们传下的重要经卷和法物法器了。
师父平静地等待着那一天的来临。他说,福祸荣辱皆有定数,该来的总归要来,挡不住也躲不开。一如日月升落、潮汐涨退。一如任何事物都有的兴衰替代、因果轮回。
慧忍也感觉到了寺院僧众的躁动异常。虽说众僧依旧早课晚殿、禅武值守,山寺依旧晨钟暮鼓、烟火袅袅,却分明潜伏着某种不安的气息。自从朝廷先后两次廷辨并下诏削减半数寺庙和教徒之后,一些勘破无常的高僧大德,都在不张不扬地开始带领弟子悄悄离开,或是南下或是东奔,或是云游异国他乡或是隐遁少室太室两山深处。还有一些无处可投、听天由命的,开始造塔刻像、雕经吃斋,准备后事。当然更有一些原本就动机不纯、信念不坚者,纷纷还俗回里或是重返红尘世间去了。
虽说眼下寺中仍旧还有近千僧众,然而往日那种高僧大德动辄云集山寺、三天两头法会不断,男女老少居士们成群结队进香朝山的繁华盛景,明显然已经不复再现了。
这段日子,师父更加督促慧忍对禅武功课的修习。
此番回归山门之后,虽说慧忍从此不愿再归凡尘,更不想重新领兵杀人了,可是师父仍旧催逼他**领兵布阵之术,并反复嘱咐他:他得证菩提的机缘只在世间,不在山寺。慧忍不敢违逆师命,只得勉力修习,倒也从兵法将术之中渐得智慧。而且,他发觉师父近日秘授给自己的“将兵”之术和禅武修行,更加幽秘高深了。这些天夜晚,他在**洗髓经和易筋经两套少林秘传内功时,突然发觉随着入定入境的渐深,似乎听见自己全身的筋骨发出仿如高粱拔节的咔咔响声。而全身经脉、骨髓、血液也发出了类似溪流喧响的声音。此时的他突然生出一种妙不可言大自在。那时的他开始觉得轻盈之灵骤然超越了沉浊之躯,于九霄云外曼妙飞扬、飘逸如云。
这真是一种超越身心的“极乐”体验啊。
师父闻知后惊喜不已:“徒儿果然不负我望啊!坚持下去,你的禅武功夫将来上可为国家朝廷效力御敌,下可治病救苦度化众生,为弘扬佛法建下功德。”
慧忍谨记师嘱,越发勤奋修持,不敢有半点松懈骄纵。
寺院虽说恢复了它应有的肃穆和寂寥,但慧忍心下却有些隐隐不安:他不知公主的断发礼佛和拒婚不嫁,与朝廷下诏削减佛寺和僧众有否有直接的关连?是否有因自己之故而牵累佛门的嫌疑?
大禅师劝慰他道:“大周国主宇文邕是一位志在天下、雄心勃勃的帝王。他决不会仅仅因为儿女之事就做出如此重大甚或会动摇国基的决定。真正的原故只能与他的江山社稷和帝王大业有关。恐怕朝廷最近还会再有一次廷辩的。廷辩结束之时,也许就是我佛传入中夏以来的第二次大灾厄到来之时。”
慧忍惊愕万分:“师父,佛法无边,难道就没有办法避免佛门的灾难么?”
“此乃天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