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断臂方丈最新章节!
统阅了一番百官和三教名流论说佛道二教的奏折后,武帝已经成竹在胸了。
他又令内史官下诏:召集大周文武百官和境内黄老名士、释迦高僧和儒家名流,就释道儒三教于百姓国家的功过利弊进行廷辩。
浩阔的大德殿前隐隐透出一种肃穆而焦灼的气息。今天,众人似乎都有了一种预感,此番廷辩极可能关乎着各教的存亡去留。廷辩开始后,各教首领之间争辩甚是激烈。道教首先攻击佛教奢华不净,佛教则揭露黄老之玄虚不实。儒家名流则从维护朝廷政权、国家稳定和中夏正统文化为本,不仅对佛教的“捐六亲,舍礼义”给以无情驳斥,也对道教的虚幻荒诞发起了激烈的抨击。
三教各自虽引经据典、据理以争,但佛道二教明显已感到了某种不祥的征兆渐渐逼近廷辩结束后,释老二教几家大寺庙的住持不甘罢休,私下的争辩仍在激烈持续着。
后来,两教中几家名寺大庙的掌门和住持竟然向对方公开挑战,最后决定摆下擂阵以决胜负!此番擂阵不以武力制胜,也不以论辩而服人,而是以两教共同修炼的功课——坐禅斗法一决雌雄。
斗法的擂台设在嵩山大法王寺前的开阔地上。
两教各自将本教的主要经卷并排摆列在草地上,封上树枝,周围架上柴堆,然后点火焚烧。
火把投入柴堆后,一股山风骤然而至,风卷火舌呼啸着一下扑向了两教成捆成摞的木竹经卷或是纸绢经卷法物之上。
中岳少室、太室两山七十二峰各寺庙道观的两教住持和弟子数千人,在各自教主的带领下,环围火阵,道徒居东,僧众居西,开始阖目跏趺禅坐,各自或是念咒或是持号。
四处围观的百姓和看客约有近万人之多。众人眼见柴堆上的火苗腾天而起,巨大的浓烟挟着柴草树木的哔剥炸裂声滚滚入云。
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喉咙眼里——人们眼见着那熊熊大火中一串串的黑蝴蝶随风而舞飘向半空,也听见那些用竹木所写的经卷书册在火中令人心惊的哔剥炸响声。
整整一个时辰后,众人才把燃烧已尽的烟灰扒开,一齐围上前去瞅时,只见灰烬下面所有佛教经卷法物竟然全部安好无恙!其余各经卷器物全部化为乌有。
周围的观看者和两教徒众无不为之感到惊骇!觉得冥冥之中似有一种无以言说的神秘气息笼罩在这片圣山佛林和神仙福地目睹了两教斗法的全部场景和过程,慧忍陪师父回少林寺的路上,对刚刚发生的一切感到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奇。他询问大禅师何故?大禅师沉默良久后问他:“柴火点燃时,徒儿心想何事?”慧忍道:“徒儿一心默诵佛号,祈求佛祖佑护那些珍贵的经卷法物。”大禅师点头道:“众僧一心,心诚则灵啊。”武帝志在废黜佛道,独尊儒术。
在决定断除二教之前,武帝先自躬省沉思了数日:佛道二教如此泛滥,朝廷国家其实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一是这些年来朝廷对宗教过于放任;二是国家为了积蓄财力对齐开战,使民间赋役过重。加之瘟疫、旱涝、疾病和其他灾难,百姓们自然想要寻求借助神佛的力量保佑自己并释放身心的压抑和沉重,寄托梦想于来世来生。
然而,黎民百姓想要安居乐业,首先要保证国家不被他国入侵掠夺。而不被他国侵略,必得有足够的兵力抗敌御寇。抗敌举兵,自然会加重民间百姓的赋役;去国伐兵,当然会有生死离别。大周士兵皆是百姓子弟,自从军征战的第一天起生死便系于一旦了。如此,对于前线杀敌的将士,朝廷今后要对其家中格外减免赋税,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百姓不再惧怕子弟出征打仗甚至流血牺牲。
再一样就是继续实行均田制和释放杂户奴隶。佛道二教对国家朝廷利益的损害,主要就是对土地和人口的大量占有。同样的弊端也存在于大周王公大臣和各级地方官吏当中——从前朝大魏至今,因战争被俘的大量他国人口士兵,全被各王公豪门和官府衙门占为私家奴隶,有些王公大臣的府上甚至拥有数以万计的奴隶杂户。虽说朝廷过去已几番诏令释放,但许多王公豪门只是做做样子,仅把年老体弱的奴隶放出去充数罢了。武帝诏令:即日起,无论官府还是个人府第,要尽皆释放所有奴隶杂户,还其自由百姓的身份。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羁留,凡查出仍有家养奴隶者,必从重处罚。
几样新政颁布以后,武帝正式下诏:大周境内各州县郡,一律削减半成以上的寺庙道观和释迦黄老之徒,详细上报各地所削减寺庙道观的名称、数目并还俗教徒名册。同时集中儒、道、佛三家名流、掌门、学士百余人,由朝廷统一供给衣食并中上品官职俸禄,着令探析宏深的“至道”和幽玄的“理极”限期理出一套以儒家为治国之本、汇纳佛道二教精妙义理和博纳众家之长为一体的经世方略。
那场使众僧流离失所、弘法道场也因之寂灭多年的佛门大灾厄到来之前,大禅师事先便有了预感。
自朝廷召集的第二次廷辩结束回到山寺后,大禅师便开始令几位弟子每天夜深人静时,一趟一趟地悄悄往山中隐秘山洞转移祖师们传下的重要经卷和法物法器了。
师父平静地等待着那一天的来临。他说,福祸荣辱皆有定数。该来的总归要来,挡不住也躲不开,一如日月升落、潮汐涨退,一如任何事物都有的兴衰替代、因果轮回。
慧忍也感觉到了寺院僧众的躁动异常。虽说众僧依旧早课晚殿、禅武值守,山寺依旧晨钟暮鼓、烟火袅袅,却分明潜伏着某种不安的气息。自从朝廷先后两次廷辩并下诏削减半数寺庙和教徒之后,一些勘破无常的高僧大德,都在不张不扬地带领弟子悄悄离开,或是南下或是东奔,或是云游异国他乡或是隐遁山林深处。还有一些无处可投、听天由命的,开始造塔刻像、雕经吃斋,准备后事。当然更有一些原本就动机不纯、信念不坚者,纷纷还俗回里或是重返红尘世间去了。
虽说眼下寺中仍旧还有近千僧众,然而往日那种高僧大德动辄云集山寺、三天两头法会不断、男女老少居士成群结队进香朝山的繁华盛景,显然已经不复再现了。
这段日子,师父更加督促慧忍对禅武功课的修习。
此番回归山门之后,虽说慧忍从此不愿再归凡尘,更不想重新领兵杀人了,可是师父仍旧催逼他修炼领兵布阵之术,并反复嘱咐他:他得证菩提的机缘只在世间,不在山寺。
慧忍不敢违逆师命,只得勉力修习,倒也从兵法将术之中渐得智慧。而且,他发觉师父近日秘授给自己的“将兵”之术和禅武修行,更加幽秘高深了。这些天夜晚,他在修炼洗髓经和易筋经两套少林秘传内功时,突然发觉随着入定入境的渐深,似乎听见自己全身的筋骨发出仿如高粱拔节的“咔咔”响声,而全身经脉、骨髓、血液也发出了类似溪流喧响的声音。此时,他突然生出一种妙不可言的大自在,他开始觉得轻盈之灵骤然超越了沉浊之躯,于九霄云外曼妙飞扬、飘逸如云。
这真是一种超越身心的“极乐”体验啊。
师父闻知后惊喜不已:“徒儿果然不负我望啊!坚持下去,你的禅武功夫将来上可为国家朝廷效力御敌,下可治病救苦度化众生,为弘扬佛法建下功德。”慧忍谨记师嘱,越发勤奋修持,不敢有半点松懈骄纵。
寺院虽说恢复了它应有的肃穆和寂寥,但慧忍心下却有些隐隐不安:他不知公主的断发礼佛和拒婚不嫁,与朝廷下诏削减佛寺和僧众有否直接关联?是否因自己之故而牵累了佛门?大禅师劝慰他道:“大周国主宇文邕是一位志在天下、雄心勃勃的帝王,他绝不会仅仅因为儿女之事就作出如此重大甚或动摇国基的决定。真正的缘故只能与他的江山社稷和帝王大业有关,恐怕朝廷最近还会再有一次廷辩的。廷辩结束之时,也许就是我佛传入中夏以来的第二次大灾厄到来之时。”慧忍惊愕万分:“师父,佛法无边。难道就没有办法避免佛门的灾难吗?”“此乃天劫啊”大禅师所料不差:时隔不久,朝廷果然再次下诏,召集儒释道三教名流,就三教教义对于国家百姓的利弊得失再次进行廷辩。
尽管几次廷辩之后,境内佛教高僧和黄老弟子皆有过议论猜测,怀疑朝廷削减二教五成以上寺庙和释老数目的诏令恐怕只是第一步,众人也都预感到了朝廷很可能还会有再次削减二教的诏书发下,但在这么短时间内再次下诏廷辩,事情实在太突然了。
接到诏书后,大禅师带领慧忍等几位弟子,带着干粮,背着行囊,告别寺院众僧,开始一路西行徒步朝京城赶去。
黎明尚未来临时,皇宫内外早已是阵列森严了。
宫中甬道两旁的宫灯映着天上的半钩晨月、数点寥星,显得很是孤寂寥落。半昏半亮中,隐隐约约见有成排成列荷刀扶戟的宫中侍卫们树桩一般层层伫立于皇宫四周各甬道台阶。蓝蒙蒙的天光微曦下,远远近近鳞次栉比的飞檐画栋显得层层叠叠深不可测,各色绣有龙雀虎豹图形的旄旌麾旗于凛冽的风中呼呼猎猎地飘响。
在一阵悦耳庄重的宫廷钟磬鼓乐声中,来自各州郡府县及东西两都的饱学儒士名流大家和各伽蓝寺院、道观庙堂的释道之徒高僧大德一千多人,加上朝廷和地方文武百官一千多人,随着鼓笙钟磬之声缓缓地步上甬道,上阶、下阶,最后聚齐在太极殿前的青砖平台上,依序排列席地而坐。
蓦地,只听一阵鼓乐声响,人们神情也随之一振,就见冕旒龙袍的武帝在一片凤鸾龙驾和鼓乐声中,在众宫人、侍卫的簇拥下,在人们雷声般山呼万岁声中缓缓地步上铺着大红毡毯的高高台阶,最后在太极殿前正中铺着明黄锦绣垫袱的龙椅上坐定。
慧忍虽曾在太子东宫值守数月,也曾两三次远远地瞻仰过陛下的龙仪圣威。但距这么近的地方,静静地端望着武帝,却还是第一次。
慧忍坐在师父旁边,望着高高在上、一身明黄衮袍冕旒的陛下,心内突然有些莫名地激动起来,眼睛竟不由自主地湿润起来。
他说不清这是什么缘故。
是因为他是贺公主的亲生父亲,还是因为他是九五之尊的当今帝王?慧忍曾效力大周朝廷,无论在阵前还是后宫,他所闻听的当今大周国主是一位励精图治、克己垂范的一代明主他是一个佛门弟子、出家僧人,可是面对这位分明能主宰自己荣辱生死、幸福苦难的至尊至上的俗家帝王,他却无法做到漠然和超然。他也说不清,自己内心对他究竟几分是怨恨、几分是敬爱。
一阵撼人魂魄的钟磬鼓钹之乐的余音萦萦飘散之后,廷辩正式开始了。
除了儒家名流,佛道二教的首领和徒众对这次廷辩的形式和胜负已不大在乎了。他们只想知道这次廷辩之后,朝廷将会发什么诏布。
佛道二教徒众一色地阖目打坐、默默不语,神情一如长空游云。这也许正是出家之人与俗世之人的不同之处。
释道二教奉旨先后宣读了两教在信道观内探析汇拢的精妙义理对国家朝廷的辅佐之功。接着,蜀郡公卫元嵩宣读了自己的省寺减僧疏,朝廷内史又令儒家名流宣读了撰写的治国齐民策。
策书中引用南朝范缜的神灭论驳斥二教:“浮屠害政,桑门蠹俗,风惊雾起,驰荡不休。惑以茫昧之言,惧以阿鼻之苦,诱以虚诞之辞,使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兵卒挫于军阵,吏空于官府,其流莫已,其病无限近世以来,佛道二教糜费过度。过盛则滥,违逆贵本清静之教义。为使国家稳定富庶,百姓安居乐业,臣等奏请朝廷对境内释老全面断除”此时,偌大的太极殿前突然死一般的沉寂。
众人听出来了:以这两份廷辩论文的语调和气势,分明有代朝廷挑明今日廷辩目的之意。
极远处有一阵低沉的闷雷隆隆滚过。天空开始阴沉而昏暗下来,空气也开始因郁闷而显得燥热不安起来。
没有一丝风。四处的彩旌旄旗死气沉沉地垂成一缕,纹丝不动。
参与廷辩的佛徒众僧一色的僧袍葛屦,个个阖目打坐、不出一言。他们虽已预感到将要来临的灭顶之灾,但仍旧寄着一线希望,等待朝廷的诏布和最后的结局。
而参与廷辩的五百黄老之徒反应似乎迟钝了一些。他们以为自己道教的头目张宾一向与武帝和朝廷几位大臣私交甚好,以为朝廷此番廷辩主要针对佛教而来。
果然,三教义理分别宣读完毕,张道士便抢先要过主持廷辩的朝廷内史、襄城公手中的玉如意,气势逼人地登上高座,率先高声发言道:“大道清虚,淳一无杂;祈恩请福,上通天曹。白日升仙,寿同天地。乃我中夏自古相传之国教,不似释迦出自异邦,佛法虚幻,言过其实。客居中华,不服本土。凭借百姓之愚敦,惑其因果之诡说”大禅师的师弟、少林寺等行禅师闻言愤而起身,要过玉如意准备上前奋起反驳。大禅师见状急忙扯着等行禅师的法衣低声劝阻:“师弟,大周皇帝在此。师弟虽佛法大海,但关乎佛门存亡大计,应对之间还须以辩才机智方可使人理服。”大禅师一边说,一边早已把等行手中的玉如意要了过来,与左右高僧低声商议一番后,递给素以辩才著名的秦蜀僧人智炫。
智炫神色安定地登上高座后,转脸询问张宾:“请问张道士,道教诞生于何时何地?佛教又诞生于何时何地?”张宾不屑地打量了他一眼:“圣人出世,有何定时?说教兴行,有何定处?总之,我道教乃中国本来旧有之教,佛教则是近期从西域异国传来。”智炫辩驳他道:“言说道教本来旧有,此话本身便是虚幻。圣人出世,竟然无时?说教兴行,便无定处?盘古开天,女娲补裂,三皇五帝皆有定时。即令道教寿同天地,又岂能言说无始?”张宾冷笑道:“此乃枝节,本道不屑与你解释。但说自佛教传入中夏,肆意剃度,广蓄资财,金佛银殿,极尽奢华。更甚者,近年来寺院之间攀比成风,繁盛无度。一次法会,动辄万金。哗众取宠,糜费惊人。此违背了佛教贵本清静的教义,实乃罪恶之首。”智炫抗辩道:“修信者众,绝非佛门之过,红尘苦难才是根本。众生迷茫,心无所依,佛教辅助朝廷安抚人心、教化敦民,使我百姓苍生各自安运守命,遵奉王法,何罪之有?”张宾指着智炫道:“佛教泛滥,迁累我道教深受其害,实在罪大难赦!你们这些和尚僧人,若是生在前朝魏国太武帝那会儿,哪里还用得着和你们如此废话?早就把你们全都杀掉了!”见辩不过智炫,张宾凭着武帝平素与他的私交密切,竟以居高临下口吻斥责起众僧来了。
武帝见张宾说话离了题儿,忙令人扶他下座,自己亲自登上高座,质问智炫:“朕断除佛教是为了以息虚幻。佛教中有三不净:一是教主释迦牟尼娶过妃子并生有儿子;二是经律中允许吃‘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三种净肉;三是僧人多有犯法造罪者。而且即令释迦在世时,弟子之间也是相互攻击。还有,佛说众生皆平等。可是朕在寺中,却处处可见贵贱有别,尊卑不同。不仅有奴隶苦作,更有责打处罚。这便是你的平等圆融?朕据此以为,佛、法、僧有虚幻欺人和不净。你若不能证明佛教无此三不净,便是虚幻欺人。”智炫答道:“陛下,如果因佛门中有个别弟子违规犯戒或是虚妄不净,便要取消佛教,那么历朝历代凡尘世间的逆子、叛臣、贪官污吏层出不穷,陛下便因此而取消臣僚官吏吗?”武帝道:“战争、瘟疫、天灾,乃天下众生百姓三大灾难。天灾人祸,只有王权可以放赈济民;战乱匪寇,也只有朝廷国家可以率兵抵抗杀掠。佛门众生口称弥陀,言必普度,果然能解救国家百姓诸如此类的燃眉之急吗?你若不能以此国家百姓三大忧患作出令人信服的释辩,朕就要断除佛法,决不姑息!”坐在前排的洪遵此时忽地站起来,高声辩道:“陛下,以贫僧之见,战争的本质还是因为王权之争。正是王权之争给百姓带来了最大的无常,而无常才促兴了佛教。佛教虽不能为国家百姓解决燃眉之急,毕竟可以帮助朝廷安抚民怨,向善顺忍。佛道泛盛,红尘苦难乃是本源,并非佛门之过。陛下若为国家百姓计,削减佛法情有可原,我等愿意拥赞。
然而断灭佛法,贫僧以为实乃因噎废食、舍本求末之举。”武帝道:“佛道在中夏已呈泛滥,缁衣之众、黄老之徒高达数百万,夺我大周百姓竟达半数之多!这些僧侣又多系年轻力壮之人,捐六亲者,不能为家尽人父、人夫、人子之责;舍礼义者,不能为国尽人臣、人民、人丁之职!致百姓黎民无耕地之夫、无养老之子,国家朝廷也无御敌报国之兵!一旦强敌入侵之日,国破家亡之际,何禅能克敌?何佛能御寇?何经又能救民于水火、抵异邦之铁蹄、挡强盗之杀掠?诸如种种,何来慈悲?何言仁善?又如何敢称普救万民众生?”武帝声音渐高,情绪也开始激愤起来。
等行这时也站起身来,大声辩道:“陛下,若天下万民皆来信佛,中外南北处处向善,人人友爱平等,事事圆融和顺,众生度尽,皆升极乐。不抗敌而敌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御土而土自富饶丰登。有何不好?”武帝哈哈大笑:“这一番胡话,只怕连你自己也信不过!竟说什么教化之功?根本就是蛊惑虚妄之术!”洪遵道:“陛下,佛教乃胡人所创之教。陛下本是胡人,莫非要毁掉祖宗之教?”武帝厉声道:“朕不是胡人!”等行问道:“陛下不是胡人,莫非是汉人不成?”武帝道:“朕是华夏人!”众人一时无语大禅师这时站起身来:“陛下,佛祖释迦牟尼,乔答摩?悉达多原是迦毗罗卫国太子,宁可放弃已有的至尊王位和荣华,离开爱妃娇子,寻求解脱众生苦难的至理,难道不值得众生崇敬?贫僧以为,王力虽能缓解众生百姓一时困厄,仍旧无法最终断绝灾难和无常啊!佛教毕竟可以助王权教化并抚慰众生,使天下向善、荡清五浊,贫僧还请陛下三思。”武帝冷笑道:“大周不是迦毗罗卫国,朕也不是乔答摩?悉达多!朕是大周国主宇文邕,朕有朕的治国救民之道!自东晋末年迄今二百年来,天下分裂,纷杀不断,兵燹战火,连绵不绝。庶民百姓深受其苦,佛教却是越来越盛!有谁眼见你们度了哪一方的灾民?又谁耳闻佛经息了哪一场的战乱?朕也许不能终究断绝战争,但朕至少可以率六军灭掉入侵者,可以减少战乱!朕不需要那些虚幻哄人的东西,朕就想做些实实在在能使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大事,就想做能使九州一统、永熄战火的一代国主!”言罢,他冷冷地睃巡了全场一番后,突然不容置辩地高声宣诏:“断除佛道,利国利民!朕意已决,刻不容缓!”少林寺慧远法师从僧众中猛地站起来,高声抗辩:“陛下!陛下今天仗恃王力强权破灭三宝,就不怕下地狱吗?”武帝大笑了一声,目光灼灼地望定众人,一字一句地说:“不废佛道,朝廷终将灭亡!百姓终致家败!只要能使百姓得乐,国家强盛,九州清明,天下大统,朕就算到地狱闯他一遭又有何妨?”当内史官诏布廷辩结束,并以佛道两教糜费过度、徒众流滥而诏令即日起大周境内彻底断除佛道二教,要各地官兵立即焚经毁像、登记二教徒众田产时,殿前阶下的五百众僧突然大放悲声!哭声翻过太极殿,回荡于整个皇家宫院,震得脚下的地面隐隐撼动。
内史官在众僧的悲啕声中继续宣诏:“即日起,境内断绝佛道二教。各地着即融佛焚经,驱僧破塔。一切经像尽毁于火,寺院财产簿录入官,寺院奴隶尽数释放各州寺庙四万余所尽皆赐予大周有功之臣为宅。三百万僧尼道士全部还俗,为各郡县分别编户造册”
统阅了一番百官和三教名流论说佛道二教的奏折后,武帝已经成竹在胸了。
他又令内史官下诏:召集大周文武百官和境内黄老名士、释迦高僧和儒家名流,就释道儒三教于百姓国家的功过利弊进行廷辩。
浩阔的大德殿前隐隐透出一种肃穆而焦灼的气息。今天,众人似乎都有了一种预感,此番廷辩极可能关乎着各教的存亡去留。廷辩开始后,各教首领之间争辩甚是激烈。道教首先攻击佛教奢华不净,佛教则揭露黄老之玄虚不实。儒家名流则从维护朝廷政权、国家稳定和中夏正统文化为本,不仅对佛教的“捐六亲,舍礼义”给以无情驳斥,也对道教的虚幻荒诞发起了激烈的抨击。
三教各自虽引经据典、据理以争,但佛道二教明显已感到了某种不祥的征兆渐渐逼近廷辩结束后,释老二教几家大寺庙的住持不甘罢休,私下的争辩仍在激烈持续着。
后来,两教中几家名寺大庙的掌门和住持竟然向对方公开挑战,最后决定摆下擂阵以决胜负!此番擂阵不以武力制胜,也不以论辩而服人,而是以两教共同修炼的功课——坐禅斗法一决雌雄。
斗法的擂台设在嵩山大法王寺前的开阔地上。
两教各自将本教的主要经卷并排摆列在草地上,封上树枝,周围架上柴堆,然后点火焚烧。
火把投入柴堆后,一股山风骤然而至,风卷火舌呼啸着一下扑向了两教成捆成摞的木竹经卷或是纸绢经卷法物之上。
中岳少室、太室两山七十二峰各寺庙道观的两教住持和弟子数千人,在各自教主的带领下,环围火阵,道徒居东,僧众居西,开始阖目跏趺禅坐,各自或是念咒或是持号。
四处围观的百姓和看客约有近万人之多。众人眼见柴堆上的火苗腾天而起,巨大的浓烟挟着柴草树木的哔剥炸裂声滚滚入云。
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喉咙眼里——人们眼见着那熊熊大火中一串串的黑蝴蝶随风而舞飘向半空,也听见那些用竹木所写的经卷书册在火中令人心惊的哔剥炸响声。
整整一个时辰后,众人才把燃烧已尽的烟灰扒开,一齐围上前去瞅时,只见灰烬下面所有佛教经卷法物竟然全部安好无恙!其余各经卷器物全部化为乌有。
周围的观看者和两教徒众无不为之感到惊骇!觉得冥冥之中似有一种无以言说的神秘气息笼罩在这片圣山佛林和神仙福地目睹了两教斗法的全部场景和过程,慧忍陪师父回少林寺的路上,对刚刚发生的一切感到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奇。他询问大禅师何故?大禅师沉默良久后问他:“柴火点燃时,徒儿心想何事?”慧忍道:“徒儿一心默诵佛号,祈求佛祖佑护那些珍贵的经卷法物。”大禅师点头道:“众僧一心,心诚则灵啊。”武帝志在废黜佛道,独尊儒术。
在决定断除二教之前,武帝先自躬省沉思了数日:佛道二教如此泛滥,朝廷国家其实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一是这些年来朝廷对宗教过于放任;二是国家为了积蓄财力对齐开战,使民间赋役过重。加之瘟疫、旱涝、疾病和其他灾难,百姓们自然想要寻求借助神佛的力量保佑自己并释放身心的压抑和沉重,寄托梦想于来世来生。
然而,黎民百姓想要安居乐业,首先要保证国家不被他国入侵掠夺。而不被他国侵略,必得有足够的兵力抗敌御寇。抗敌举兵,自然会加重民间百姓的赋役;去国伐兵,当然会有生死离别。大周士兵皆是百姓子弟,自从军征战的第一天起生死便系于一旦了。如此,对于前线杀敌的将士,朝廷今后要对其家中格外减免赋税,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百姓不再惧怕子弟出征打仗甚至流血牺牲。
再一样就是继续实行均田制和释放杂户奴隶。佛道二教对国家朝廷利益的损害,主要就是对土地和人口的大量占有。同样的弊端也存在于大周王公大臣和各级地方官吏当中——从前朝大魏至今,因战争被俘的大量他国人口士兵,全被各王公豪门和官府衙门占为私家奴隶,有些王公大臣的府上甚至拥有数以万计的奴隶杂户。虽说朝廷过去已几番诏令释放,但许多王公豪门只是做做样子,仅把年老体弱的奴隶放出去充数罢了。武帝诏令:即日起,无论官府还是个人府第,要尽皆释放所有奴隶杂户,还其自由百姓的身份。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羁留,凡查出仍有家养奴隶者,必从重处罚。
几样新政颁布以后,武帝正式下诏:大周境内各州县郡,一律削减半成以上的寺庙道观和释迦黄老之徒,详细上报各地所削减寺庙道观的名称、数目并还俗教徒名册。同时集中儒、道、佛三家名流、掌门、学士百余人,由朝廷统一供给衣食并中上品官职俸禄,着令探析宏深的“至道”和幽玄的“理极”限期理出一套以儒家为治国之本、汇纳佛道二教精妙义理和博纳众家之长为一体的经世方略。
那场使众僧流离失所、弘法道场也因之寂灭多年的佛门大灾厄到来之前,大禅师事先便有了预感。
自朝廷召集的第二次廷辩结束回到山寺后,大禅师便开始令几位弟子每天夜深人静时,一趟一趟地悄悄往山中隐秘山洞转移祖师们传下的重要经卷和法物法器了。
师父平静地等待着那一天的来临。他说,福祸荣辱皆有定数。该来的总归要来,挡不住也躲不开,一如日月升落、潮汐涨退,一如任何事物都有的兴衰替代、因果轮回。
慧忍也感觉到了寺院僧众的躁动异常。虽说众僧依旧早课晚殿、禅武值守,山寺依旧晨钟暮鼓、烟火袅袅,却分明潜伏着某种不安的气息。自从朝廷先后两次廷辩并下诏削减半数寺庙和教徒之后,一些勘破无常的高僧大德,都在不张不扬地带领弟子悄悄离开,或是南下或是东奔,或是云游异国他乡或是隐遁山林深处。还有一些无处可投、听天由命的,开始造塔刻像、雕经吃斋,准备后事。当然更有一些原本就动机不纯、信念不坚者,纷纷还俗回里或是重返红尘世间去了。
虽说眼下寺中仍旧还有近千僧众,然而往日那种高僧大德动辄云集山寺、三天两头法会不断、男女老少居士成群结队进香朝山的繁华盛景,显然已经不复再现了。
这段日子,师父更加督促慧忍对禅武功课的修习。
此番回归山门之后,虽说慧忍从此不愿再归凡尘,更不想重新领兵杀人了,可是师父仍旧催逼他修炼领兵布阵之术,并反复嘱咐他:他得证菩提的机缘只在世间,不在山寺。
慧忍不敢违逆师命,只得勉力修习,倒也从兵法将术之中渐得智慧。而且,他发觉师父近日秘授给自己的“将兵”之术和禅武修行,更加幽秘高深了。这些天夜晚,他在修炼洗髓经和易筋经两套少林秘传内功时,突然发觉随着入定入境的渐深,似乎听见自己全身的筋骨发出仿如高粱拔节的“咔咔”响声,而全身经脉、骨髓、血液也发出了类似溪流喧响的声音。此时,他突然生出一种妙不可言的大自在,他开始觉得轻盈之灵骤然超越了沉浊之躯,于九霄云外曼妙飞扬、飘逸如云。
这真是一种超越身心的“极乐”体验啊。
师父闻知后惊喜不已:“徒儿果然不负我望啊!坚持下去,你的禅武功夫将来上可为国家朝廷效力御敌,下可治病救苦度化众生,为弘扬佛法建下功德。”慧忍谨记师嘱,越发勤奋修持,不敢有半点松懈骄纵。
寺院虽说恢复了它应有的肃穆和寂寥,但慧忍心下却有些隐隐不安:他不知公主的断发礼佛和拒婚不嫁,与朝廷下诏削减佛寺和僧众有否直接关联?是否因自己之故而牵累了佛门?大禅师劝慰他道:“大周国主宇文邕是一位志在天下、雄心勃勃的帝王,他绝不会仅仅因为儿女之事就作出如此重大甚或动摇国基的决定。真正的缘故只能与他的江山社稷和帝王大业有关,恐怕朝廷最近还会再有一次廷辩的。廷辩结束之时,也许就是我佛传入中夏以来的第二次大灾厄到来之时。”慧忍惊愕万分:“师父,佛法无边。难道就没有办法避免佛门的灾难吗?”“此乃天劫啊”大禅师所料不差:时隔不久,朝廷果然再次下诏,召集儒释道三教名流,就三教教义对于国家百姓的利弊得失再次进行廷辩。
尽管几次廷辩之后,境内佛教高僧和黄老弟子皆有过议论猜测,怀疑朝廷削减二教五成以上寺庙和释老数目的诏令恐怕只是第一步,众人也都预感到了朝廷很可能还会有再次削减二教的诏书发下,但在这么短时间内再次下诏廷辩,事情实在太突然了。
接到诏书后,大禅师带领慧忍等几位弟子,带着干粮,背着行囊,告别寺院众僧,开始一路西行徒步朝京城赶去。
黎明尚未来临时,皇宫内外早已是阵列森严了。
宫中甬道两旁的宫灯映着天上的半钩晨月、数点寥星,显得很是孤寂寥落。半昏半亮中,隐隐约约见有成排成列荷刀扶戟的宫中侍卫们树桩一般层层伫立于皇宫四周各甬道台阶。蓝蒙蒙的天光微曦下,远远近近鳞次栉比的飞檐画栋显得层层叠叠深不可测,各色绣有龙雀虎豹图形的旄旌麾旗于凛冽的风中呼呼猎猎地飘响。
在一阵悦耳庄重的宫廷钟磬鼓乐声中,来自各州郡府县及东西两都的饱学儒士名流大家和各伽蓝寺院、道观庙堂的释道之徒高僧大德一千多人,加上朝廷和地方文武百官一千多人,随着鼓笙钟磬之声缓缓地步上甬道,上阶、下阶,最后聚齐在太极殿前的青砖平台上,依序排列席地而坐。
蓦地,只听一阵鼓乐声响,人们神情也随之一振,就见冕旒龙袍的武帝在一片凤鸾龙驾和鼓乐声中,在众宫人、侍卫的簇拥下,在人们雷声般山呼万岁声中缓缓地步上铺着大红毡毯的高高台阶,最后在太极殿前正中铺着明黄锦绣垫袱的龙椅上坐定。
慧忍虽曾在太子东宫值守数月,也曾两三次远远地瞻仰过陛下的龙仪圣威。但距这么近的地方,静静地端望着武帝,却还是第一次。
慧忍坐在师父旁边,望着高高在上、一身明黄衮袍冕旒的陛下,心内突然有些莫名地激动起来,眼睛竟不由自主地湿润起来。
他说不清这是什么缘故。
是因为他是贺公主的亲生父亲,还是因为他是九五之尊的当今帝王?慧忍曾效力大周朝廷,无论在阵前还是后宫,他所闻听的当今大周国主是一位励精图治、克己垂范的一代明主他是一个佛门弟子、出家僧人,可是面对这位分明能主宰自己荣辱生死、幸福苦难的至尊至上的俗家帝王,他却无法做到漠然和超然。他也说不清,自己内心对他究竟几分是怨恨、几分是敬爱。
一阵撼人魂魄的钟磬鼓钹之乐的余音萦萦飘散之后,廷辩正式开始了。
除了儒家名流,佛道二教的首领和徒众对这次廷辩的形式和胜负已不大在乎了。他们只想知道这次廷辩之后,朝廷将会发什么诏布。
佛道二教徒众一色地阖目打坐、默默不语,神情一如长空游云。这也许正是出家之人与俗世之人的不同之处。
释道二教奉旨先后宣读了两教在信道观内探析汇拢的精妙义理对国家朝廷的辅佐之功。接着,蜀郡公卫元嵩宣读了自己的省寺减僧疏,朝廷内史又令儒家名流宣读了撰写的治国齐民策。
策书中引用南朝范缜的神灭论驳斥二教:“浮屠害政,桑门蠹俗,风惊雾起,驰荡不休。惑以茫昧之言,惧以阿鼻之苦,诱以虚诞之辞,使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兵卒挫于军阵,吏空于官府,其流莫已,其病无限近世以来,佛道二教糜费过度。过盛则滥,违逆贵本清静之教义。为使国家稳定富庶,百姓安居乐业,臣等奏请朝廷对境内释老全面断除”此时,偌大的太极殿前突然死一般的沉寂。
众人听出来了:以这两份廷辩论文的语调和气势,分明有代朝廷挑明今日廷辩目的之意。
极远处有一阵低沉的闷雷隆隆滚过。天空开始阴沉而昏暗下来,空气也开始因郁闷而显得燥热不安起来。
没有一丝风。四处的彩旌旄旗死气沉沉地垂成一缕,纹丝不动。
参与廷辩的佛徒众僧一色的僧袍葛屦,个个阖目打坐、不出一言。他们虽已预感到将要来临的灭顶之灾,但仍旧寄着一线希望,等待朝廷的诏布和最后的结局。
而参与廷辩的五百黄老之徒反应似乎迟钝了一些。他们以为自己道教的头目张宾一向与武帝和朝廷几位大臣私交甚好,以为朝廷此番廷辩主要针对佛教而来。
果然,三教义理分别宣读完毕,张道士便抢先要过主持廷辩的朝廷内史、襄城公手中的玉如意,气势逼人地登上高座,率先高声发言道:“大道清虚,淳一无杂;祈恩请福,上通天曹。白日升仙,寿同天地。乃我中夏自古相传之国教,不似释迦出自异邦,佛法虚幻,言过其实。客居中华,不服本土。凭借百姓之愚敦,惑其因果之诡说”大禅师的师弟、少林寺等行禅师闻言愤而起身,要过玉如意准备上前奋起反驳。大禅师见状急忙扯着等行禅师的法衣低声劝阻:“师弟,大周皇帝在此。师弟虽佛法大海,但关乎佛门存亡大计,应对之间还须以辩才机智方可使人理服。”大禅师一边说,一边早已把等行手中的玉如意要了过来,与左右高僧低声商议一番后,递给素以辩才著名的秦蜀僧人智炫。
智炫神色安定地登上高座后,转脸询问张宾:“请问张道士,道教诞生于何时何地?佛教又诞生于何时何地?”张宾不屑地打量了他一眼:“圣人出世,有何定时?说教兴行,有何定处?总之,我道教乃中国本来旧有之教,佛教则是近期从西域异国传来。”智炫辩驳他道:“言说道教本来旧有,此话本身便是虚幻。圣人出世,竟然无时?说教兴行,便无定处?盘古开天,女娲补裂,三皇五帝皆有定时。即令道教寿同天地,又岂能言说无始?”张宾冷笑道:“此乃枝节,本道不屑与你解释。但说自佛教传入中夏,肆意剃度,广蓄资财,金佛银殿,极尽奢华。更甚者,近年来寺院之间攀比成风,繁盛无度。一次法会,动辄万金。哗众取宠,糜费惊人。此违背了佛教贵本清静的教义,实乃罪恶之首。”智炫抗辩道:“修信者众,绝非佛门之过,红尘苦难才是根本。众生迷茫,心无所依,佛教辅助朝廷安抚人心、教化敦民,使我百姓苍生各自安运守命,遵奉王法,何罪之有?”张宾指着智炫道:“佛教泛滥,迁累我道教深受其害,实在罪大难赦!你们这些和尚僧人,若是生在前朝魏国太武帝那会儿,哪里还用得着和你们如此废话?早就把你们全都杀掉了!”见辩不过智炫,张宾凭着武帝平素与他的私交密切,竟以居高临下口吻斥责起众僧来了。
武帝见张宾说话离了题儿,忙令人扶他下座,自己亲自登上高座,质问智炫:“朕断除佛教是为了以息虚幻。佛教中有三不净:一是教主释迦牟尼娶过妃子并生有儿子;二是经律中允许吃‘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三种净肉;三是僧人多有犯法造罪者。而且即令释迦在世时,弟子之间也是相互攻击。还有,佛说众生皆平等。可是朕在寺中,却处处可见贵贱有别,尊卑不同。不仅有奴隶苦作,更有责打处罚。这便是你的平等圆融?朕据此以为,佛、法、僧有虚幻欺人和不净。你若不能证明佛教无此三不净,便是虚幻欺人。”智炫答道:“陛下,如果因佛门中有个别弟子违规犯戒或是虚妄不净,便要取消佛教,那么历朝历代凡尘世间的逆子、叛臣、贪官污吏层出不穷,陛下便因此而取消臣僚官吏吗?”武帝道:“战争、瘟疫、天灾,乃天下众生百姓三大灾难。天灾人祸,只有王权可以放赈济民;战乱匪寇,也只有朝廷国家可以率兵抵抗杀掠。佛门众生口称弥陀,言必普度,果然能解救国家百姓诸如此类的燃眉之急吗?你若不能以此国家百姓三大忧患作出令人信服的释辩,朕就要断除佛法,决不姑息!”坐在前排的洪遵此时忽地站起来,高声辩道:“陛下,以贫僧之见,战争的本质还是因为王权之争。正是王权之争给百姓带来了最大的无常,而无常才促兴了佛教。佛教虽不能为国家百姓解决燃眉之急,毕竟可以帮助朝廷安抚民怨,向善顺忍。佛道泛盛,红尘苦难乃是本源,并非佛门之过。陛下若为国家百姓计,削减佛法情有可原,我等愿意拥赞。
然而断灭佛法,贫僧以为实乃因噎废食、舍本求末之举。”武帝道:“佛道在中夏已呈泛滥,缁衣之众、黄老之徒高达数百万,夺我大周百姓竟达半数之多!这些僧侣又多系年轻力壮之人,捐六亲者,不能为家尽人父、人夫、人子之责;舍礼义者,不能为国尽人臣、人民、人丁之职!致百姓黎民无耕地之夫、无养老之子,国家朝廷也无御敌报国之兵!一旦强敌入侵之日,国破家亡之际,何禅能克敌?何佛能御寇?何经又能救民于水火、抵异邦之铁蹄、挡强盗之杀掠?诸如种种,何来慈悲?何言仁善?又如何敢称普救万民众生?”武帝声音渐高,情绪也开始激愤起来。
等行这时也站起身来,大声辩道:“陛下,若天下万民皆来信佛,中外南北处处向善,人人友爱平等,事事圆融和顺,众生度尽,皆升极乐。不抗敌而敌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御土而土自富饶丰登。有何不好?”武帝哈哈大笑:“这一番胡话,只怕连你自己也信不过!竟说什么教化之功?根本就是蛊惑虚妄之术!”洪遵道:“陛下,佛教乃胡人所创之教。陛下本是胡人,莫非要毁掉祖宗之教?”武帝厉声道:“朕不是胡人!”等行问道:“陛下不是胡人,莫非是汉人不成?”武帝道:“朕是华夏人!”众人一时无语大禅师这时站起身来:“陛下,佛祖释迦牟尼,乔答摩?悉达多原是迦毗罗卫国太子,宁可放弃已有的至尊王位和荣华,离开爱妃娇子,寻求解脱众生苦难的至理,难道不值得众生崇敬?贫僧以为,王力虽能缓解众生百姓一时困厄,仍旧无法最终断绝灾难和无常啊!佛教毕竟可以助王权教化并抚慰众生,使天下向善、荡清五浊,贫僧还请陛下三思。”武帝冷笑道:“大周不是迦毗罗卫国,朕也不是乔答摩?悉达多!朕是大周国主宇文邕,朕有朕的治国救民之道!自东晋末年迄今二百年来,天下分裂,纷杀不断,兵燹战火,连绵不绝。庶民百姓深受其苦,佛教却是越来越盛!有谁眼见你们度了哪一方的灾民?又谁耳闻佛经息了哪一场的战乱?朕也许不能终究断绝战争,但朕至少可以率六军灭掉入侵者,可以减少战乱!朕不需要那些虚幻哄人的东西,朕就想做些实实在在能使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大事,就想做能使九州一统、永熄战火的一代国主!”言罢,他冷冷地睃巡了全场一番后,突然不容置辩地高声宣诏:“断除佛道,利国利民!朕意已决,刻不容缓!”少林寺慧远法师从僧众中猛地站起来,高声抗辩:“陛下!陛下今天仗恃王力强权破灭三宝,就不怕下地狱吗?”武帝大笑了一声,目光灼灼地望定众人,一字一句地说:“不废佛道,朝廷终将灭亡!百姓终致家败!只要能使百姓得乐,国家强盛,九州清明,天下大统,朕就算到地狱闯他一遭又有何妨?”当内史官诏布廷辩结束,并以佛道两教糜费过度、徒众流滥而诏令即日起大周境内彻底断除佛道二教,要各地官兵立即焚经毁像、登记二教徒众田产时,殿前阶下的五百众僧突然大放悲声!哭声翻过太极殿,回荡于整个皇家宫院,震得脚下的地面隐隐撼动。
内史官在众僧的悲啕声中继续宣诏:“即日起,境内断绝佛道二教。各地着即融佛焚经,驱僧破塔。一切经像尽毁于火,寺院财产簿录入官,寺院奴隶尽数释放各州寺庙四万余所尽皆赐予大周有功之臣为宅。三百万僧尼道士全部还俗,为各郡县分别编户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