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广播的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陈强文集最新章节!
对于熟悉农村生活的人来说,现在说起广播喇叭来,肯定还有清晰的记忆。在那个年代,农村里不管你穷也好富也罢,家家户户墙壁上的那只广播是一只也不会少的。这种强大的宣传工具,除了它的宣传功能外,事实上还成了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报时员、气象员、通讯员。其时,如果要说农村也有精神生活的话,那么这精神生活是全仗广播来完成的。
一根广播线在村子里绕过来绕过去,绕到哪家就在那家生出一个广播,活象田头地角藤蔓缠绕的喇叭花。所以村里也有人称广播为喇叭。考究点的广播外面套一个方正的红色木盒子,正面一个圆圈里雕着五角星,想必是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简单的广播干脆就是一个内蕊,圆圆的,黑黑的,跟现在音响里的蕊子一模一样。当初安装广播的时候,人们惊奇得要死,锅子盖一样的东西既能说话又会唱歌,愣是觉得不可思议,小心翼翼地凑上去摸一摸,这东西还伴随着声音会丝丝地颤抖,好象里面真有一张嘴巴似的。也实在想不出为什么会响的原理,最后就把它归结为科学的发达,觉得“四个现代化”果真不是一句空话,所以倍加农业学大寨多快好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去了。
我们孩子在兴奋了一阵之后,就眼热起广播背后装着的一样东西,这东西吸引得我们小孩子的眼睛也直直的了,那就是一块圆圆的吸铁石。我们小孩子想拥有一颗吸铁石的愿望太强烈了,其实我们并不要很大的一块,我们只要有那么一小颗就够满足了。吸铁石这玩意儿好就好在它遇着铁的东西就吸着不肯下来,我们可以用它作为“试金石”来判断什么东西是铁什么东西不是铁,还可以用它来做魔术,用一张白纸一枚钉头什么的,吸铁石在白纸反面,钉头在白纸正面,让钉头隔着白纸与吸铁石相遇,然后上演一场会跳舞的钉头这种魔术。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害得本来好端端的广播遭了殃,有些人家的广播就不明原因地突然不说话不唱歌了,广播哑得越多,我们小人们手头的吸铁石也越多,以至于后来我们拥有了整块整块的大吸铁石。我想后来重新安装上的广播之所以没有吸铁石也会说话唱歌,论功行赏起来,也一定与我们孩子们的强烈破坏欲探求欲也是密不可分的。
广播响得久听得久了,老百姓就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起来。那年头电视机估计还在发明创造阶段,收音机这东西属于资产阶级的情调,电影戏文一年到头比吃肉的机会还少,可老百姓却能唱戏文了。这也要归功于广播这老师的诲人不倦。我从学会大海航行靠舵手之后,就记得那时广播经常唱的都是很适合老百姓口味的各种戏文,象白蛇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黄老虎抢亲、红楼梦、天仙配、穆桂英挂帅、小刀会等等,反正墙壁上贴的广播里就有唱的,广播里唱过的墙壁上就有贴的。农民兄弟们边吃饭边听戏,时间一长,就完成了耳濡的过程,一个个吃得穷开心的时候,也会一边挑担一边“伊-伊-伊-伊-啦-啦-啦-啦”起来,尽管吐字有点稻麦不分牛头不对马嘴,但那调子还是八九不离十的。
当然也有闹出笑话的。这主要是听新闻和听气象听出来的结果。那时候,我们这个县城村子多,方言也不少,所以用土话说大家并不能全懂,而用普通话又未免太苛求于老百姓,那么广播里只能说不土不普的书面话。广播里唱过大海般行靠舵手或国歌之后,播音员就开场了:“各位听众,枫桥镇广播放大站,现在开始播音。”这样的开场多少直捷,可就有一位不识字的“老粗”愣是把“现在开始播音”听成了“现在开始骂宁(人)”于是每每广播里那位女同志说完了这句话,我们的这位“老粗”先生总是百思不得其解,逢人便愤愤地说:“你们听,你们听,她又开始骂人了,她怎么老是一开头就骂人,啊?”说得众人捧着肚皮笑落眼泪。广播节目快要完的时候,播音员还要向各位报告天气情况,那女同志又说:“今天明天晴转多云,午后到上半夜,局部地区阴有时有雷阵雨,偏南风二到三级,明天最高气温36度,气象播送完了。”那句“局部地区阴有时有雷阵雨”的话几乎每一次气象报告中都有。说的次数多了,听得遍数多了,这时,不是一位而是位数众多的“老粗”们便迷惑不解,说:“这老天怎么这样不公平,我们这里总是晴到多云,怎么直埠那个地方老是有雨呀,不晓得他们的稻是怎么割的?”真是七无巧不成书,这些人硬是把“局部地区”听成了我们这个县城的“直埠地区”笑掉了不少人的牙齿。
听不懂广播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广播这东西后来成了生活须臾离不开的宝贝。倒不是它的内容,而更主要的是它时间一到便响的功能。那时候,广播一天响五次,早中晚是县里的广播电台播出的节目,我们依次叫天亮广播、中饭广播、夜饭广播,上午九点和下午三点是乡政府广播放大站播出的节目,我们一律叫点心广播。农民朋友当时因为买得起手表的不多,所以广播真正起到了比太阳还重要的计时作用。那时候晚上睡觉的时候,约定第二天早晨起床的时间,说得最多的一句要么是“鸡叫头遍就起床”要么是“天亮广播响就爬起”鸡有时候难免不犯错误,而勤劳的广播六点钟响就不会六点零一分响,所以后来公鸡就没有广播这样受宠。大人骂孩子或女人骂男人睡懒觉,也总是离不开广播的,一句“广播都老早息掉了,你还困在床上”吆喝过去,那意思是已经早上八点多了。农民们在田间地头挣工分的时候,广播的声音就更是神圣不可侵犯,只要广播一响,不管手头还有多要紧的活要干,一律直起身子,扔掉农具,说声“广播响了,好吃饭啦”或者“息,点心广播响呢”就纷纷爬上田塍。所以,其时广播响就是圣旨到,回家吃饭或打盹的自由是广播赋予的,谁也阻止不了谁。
广播后来没落了。广播没落是生活现代化制造出来的。诚如电脑的普及带来了纸质文化的逐渐消亡一样,老百姓生活宽裕了,有了收音机就忘了广播响,有了电视机就摘了广播喇叭,有了立体声就不再听平面的广播歌曲,广播只能寿终正寝了。现在农村里通广播也不如从前那样人见人爱,于是一些村子里将死了人似的寂静,一些村子里满村子是“噼里啪啦”的织机声,以至于现在政府再次要求村村通广播喇叭,可这是何其难以一统呀,所以不得不以“通响工程”的名义来号召来狠抓这项“复古”的事情。
对于熟悉农村生活的人来说,现在说起广播喇叭来,肯定还有清晰的记忆。在那个年代,农村里不管你穷也好富也罢,家家户户墙壁上的那只广播是一只也不会少的。这种强大的宣传工具,除了它的宣传功能外,事实上还成了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报时员、气象员、通讯员。其时,如果要说农村也有精神生活的话,那么这精神生活是全仗广播来完成的。
一根广播线在村子里绕过来绕过去,绕到哪家就在那家生出一个广播,活象田头地角藤蔓缠绕的喇叭花。所以村里也有人称广播为喇叭。考究点的广播外面套一个方正的红色木盒子,正面一个圆圈里雕着五角星,想必是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简单的广播干脆就是一个内蕊,圆圆的,黑黑的,跟现在音响里的蕊子一模一样。当初安装广播的时候,人们惊奇得要死,锅子盖一样的东西既能说话又会唱歌,愣是觉得不可思议,小心翼翼地凑上去摸一摸,这东西还伴随着声音会丝丝地颤抖,好象里面真有一张嘴巴似的。也实在想不出为什么会响的原理,最后就把它归结为科学的发达,觉得“四个现代化”果真不是一句空话,所以倍加农业学大寨多快好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去了。
我们孩子在兴奋了一阵之后,就眼热起广播背后装着的一样东西,这东西吸引得我们小孩子的眼睛也直直的了,那就是一块圆圆的吸铁石。我们小孩子想拥有一颗吸铁石的愿望太强烈了,其实我们并不要很大的一块,我们只要有那么一小颗就够满足了。吸铁石这玩意儿好就好在它遇着铁的东西就吸着不肯下来,我们可以用它作为“试金石”来判断什么东西是铁什么东西不是铁,还可以用它来做魔术,用一张白纸一枚钉头什么的,吸铁石在白纸反面,钉头在白纸正面,让钉头隔着白纸与吸铁石相遇,然后上演一场会跳舞的钉头这种魔术。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害得本来好端端的广播遭了殃,有些人家的广播就不明原因地突然不说话不唱歌了,广播哑得越多,我们小人们手头的吸铁石也越多,以至于后来我们拥有了整块整块的大吸铁石。我想后来重新安装上的广播之所以没有吸铁石也会说话唱歌,论功行赏起来,也一定与我们孩子们的强烈破坏欲探求欲也是密不可分的。
广播响得久听得久了,老百姓就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起来。那年头电视机估计还在发明创造阶段,收音机这东西属于资产阶级的情调,电影戏文一年到头比吃肉的机会还少,可老百姓却能唱戏文了。这也要归功于广播这老师的诲人不倦。我从学会大海航行靠舵手之后,就记得那时广播经常唱的都是很适合老百姓口味的各种戏文,象白蛇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黄老虎抢亲、红楼梦、天仙配、穆桂英挂帅、小刀会等等,反正墙壁上贴的广播里就有唱的,广播里唱过的墙壁上就有贴的。农民兄弟们边吃饭边听戏,时间一长,就完成了耳濡的过程,一个个吃得穷开心的时候,也会一边挑担一边“伊-伊-伊-伊-啦-啦-啦-啦”起来,尽管吐字有点稻麦不分牛头不对马嘴,但那调子还是八九不离十的。
当然也有闹出笑话的。这主要是听新闻和听气象听出来的结果。那时候,我们这个县城村子多,方言也不少,所以用土话说大家并不能全懂,而用普通话又未免太苛求于老百姓,那么广播里只能说不土不普的书面话。广播里唱过大海般行靠舵手或国歌之后,播音员就开场了:“各位听众,枫桥镇广播放大站,现在开始播音。”这样的开场多少直捷,可就有一位不识字的“老粗”愣是把“现在开始播音”听成了“现在开始骂宁(人)”于是每每广播里那位女同志说完了这句话,我们的这位“老粗”先生总是百思不得其解,逢人便愤愤地说:“你们听,你们听,她又开始骂人了,她怎么老是一开头就骂人,啊?”说得众人捧着肚皮笑落眼泪。广播节目快要完的时候,播音员还要向各位报告天气情况,那女同志又说:“今天明天晴转多云,午后到上半夜,局部地区阴有时有雷阵雨,偏南风二到三级,明天最高气温36度,气象播送完了。”那句“局部地区阴有时有雷阵雨”的话几乎每一次气象报告中都有。说的次数多了,听得遍数多了,这时,不是一位而是位数众多的“老粗”们便迷惑不解,说:“这老天怎么这样不公平,我们这里总是晴到多云,怎么直埠那个地方老是有雨呀,不晓得他们的稻是怎么割的?”真是七无巧不成书,这些人硬是把“局部地区”听成了我们这个县城的“直埠地区”笑掉了不少人的牙齿。
听不懂广播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广播这东西后来成了生活须臾离不开的宝贝。倒不是它的内容,而更主要的是它时间一到便响的功能。那时候,广播一天响五次,早中晚是县里的广播电台播出的节目,我们依次叫天亮广播、中饭广播、夜饭广播,上午九点和下午三点是乡政府广播放大站播出的节目,我们一律叫点心广播。农民朋友当时因为买得起手表的不多,所以广播真正起到了比太阳还重要的计时作用。那时候晚上睡觉的时候,约定第二天早晨起床的时间,说得最多的一句要么是“鸡叫头遍就起床”要么是“天亮广播响就爬起”鸡有时候难免不犯错误,而勤劳的广播六点钟响就不会六点零一分响,所以后来公鸡就没有广播这样受宠。大人骂孩子或女人骂男人睡懒觉,也总是离不开广播的,一句“广播都老早息掉了,你还困在床上”吆喝过去,那意思是已经早上八点多了。农民们在田间地头挣工分的时候,广播的声音就更是神圣不可侵犯,只要广播一响,不管手头还有多要紧的活要干,一律直起身子,扔掉农具,说声“广播响了,好吃饭啦”或者“息,点心广播响呢”就纷纷爬上田塍。所以,其时广播响就是圣旨到,回家吃饭或打盹的自由是广播赋予的,谁也阻止不了谁。
广播后来没落了。广播没落是生活现代化制造出来的。诚如电脑的普及带来了纸质文化的逐渐消亡一样,老百姓生活宽裕了,有了收音机就忘了广播响,有了电视机就摘了广播喇叭,有了立体声就不再听平面的广播歌曲,广播只能寿终正寝了。现在农村里通广播也不如从前那样人见人爱,于是一些村子里将死了人似的寂静,一些村子里满村子是“噼里啪啦”的织机声,以至于现在政府再次要求村村通广播喇叭,可这是何其难以一统呀,所以不得不以“通响工程”的名义来号召来狠抓这项“复古”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