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斜视女人症探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戴叶文集最新章节!
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 儒家的老祖宗孔子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相信夫子身后千秋万代众多的男人读这句话,都会有苏轼读庄子后的感叹:“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这是夫子一生唯一的一次表明对女性的态度。夫子是在什么情形下说这话的,论语中并无记载。一般情况是,当一个男人被另一个男人打败时,他也许会在心里反省自己的错误和弱点,但嘴上说的肯定是:“他是小人!君子哪能斗得过小人!”同样,当男人在女人面前感到无能为力时,会说:“好男不和女斗!”似乎和孔老先生的话意思差不多。
据说夫子曾经“出妻”也就是离了婚,将妻子送回娘家。个中原因,他的弟子们都讳莫如深,后人也就无法得知了。有可能是他主动休妻,也有可能是妻主动休夫。无论什么原因,离婚总是人生的一大失败,当事人不可能无动于衷,这一点应该是古今相同的。凭直觉,我总感到这句话和他的出妻是有联系的,似乎饱含着难以在弟子们面前坦露的婚姻失败后的辛酸。
道家的老祖宗庄子则是另一种作派。道家对于女性的态度和儒家不同。对于现实中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儒家是先势利地予以承认,再力图通过一整套礼乐制度将其合理化、权威化。所谓的“三纲五常”实质不过是君尊臣卑,长尊幼卑,男尊女卑。道家反对礼乐制度,幻想回复到一种原始的平等社会,所以并不歧视女性。在老子的书中甚至还保留着很多女性崇拜的痕迹。比如,他把道称为“玄牝之门”(女阴)和“谷神”(生育之神)并且“可以为天下之母”(第二十五章)。
庄子也没有歧视女性的言论。但他做过的一件事却很容易让人有这样的误解。庄子的妻子死了,他的朋友惠子急急忙忙赶去吊唁。一进门,却见庄子正盘腿坐在地上,面前摆着一个破脸盆,一边敲一边唱歌。惠子简直要气炸了肺,指着庄子的鼻子就问:“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倒也罢了,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份、太不近人情了吗?”(我怀疑这句原话可能是:你还算是个人吗?庄子写在纸上的时候嫌难听,纂改了。)庄子说:“她刚死的时候,我也很悲哀。后来想通了生死的道理,就不伤心了。”惠子很奇怪:“什么玄妙的道理啊,这么神?”庄子唾沫星飞溅起来:“她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还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还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之间,变而成气,气变而成形,形变而成生命,现在又变而为死。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全是顺着自然之理。现在她静静地安息于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哭哭啼啼,这不是太不通达了吗?”
庄子中没有交待这段话效果如何。想来是对于惠子这样难缠的对手,效果不佳,而庄子又不愿意睁着眼睛说瞎话,就有意回避了。后世的门徒及非门徒们看不到庄子内心深沉的悲哀和精神的超脱,只学到了无情的皮毛。如今民间丧礼上吹吹唱唱、说说笑笑,官场上流行的“中年男人三大喜事:升官、发财、死老婆”就是明证。
还有玩得最绝的——法家的重要人物吴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上说:“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瞧瞧这位,真够毒的——“无毒不丈夫”的“毒”!因为别人说自己坏话,就一下杀死三十多个人;为了作将军,残忍地杀死无辜的妻子;为了作卿相,忍心让母亲带着至死见不上儿子最后一面的遗憾走进坟墓。吴起用了什么手段杀妻,司马迁没说,不知道是知之不详还是怕承担宣扬暴力的恶名。我想,他一定是从背后,或者趁妻子熟睡之际下手的。他无法面对着妻子的眼睛痛下杀手。否则,那将是他一生走不出的梦魇。我在电视上看过,一个伙同他人杀人的嫌犯潜逃了十五年之后,自己走进了公安局自首了。面对记者的镜头,他说,十五年了,他一闭上眼睛,就看见死者浑身是血的样子和充满乞求的眼神。这样的无名小辈,其心理承受力自然无法和吴起这样的大军事家相提并论,但吴起也还毕竟是人“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作秀之中应该也还有一些仁爱之心的。我只是不知道他的妻子和母亲临死之际,会不会想到这个男人,心里又会有如何的感慨。我想,她们是该流着泪,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然而无言的。法家就是这样,为了实现目标而采用非法手段,从而构成自身难以克服的悖论。这恐怕也是它无法为人们广泛接受从而取代儒家成为治国之大政的主要原因。
儒,道,法,都是百家中的显学。在中国的典籍文化的发端处,便有意无意地撒下星星点点男尊女卑的种子,从一开始就教着男人:看女人,要斜着眼!经过千余年的浸润乃至浇灌、培育,后世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其枝叶严严实实遮蔽了天空,其根系遍布大地,并深深扎进了地层深处。生在这片天空下,长在这块土地上的男人,无法拒绝其影响。男人的斜视症更是日渐一日地严重起来。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就是这棵大树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浇灌下结出的一个精彩的怪果。正是他,将歧视女性思想用通俗易懂的形象比喻表达出来,从而大大扩展了它的影响范围,提高了它的接受程度。其名言是:“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衣服是没有意愿的,可以随便挑拣,一切只取决于主人的意愿;穿旧了或者只是不喜欢了,过时了,就可以扔掉,再换件新的;一个人不可能只穿一件衣服,最起码要四季有别,还得有一套预备换洗的;酒喝得一时性起,可以顺手脱下衣服随便送人——如果天气不是太冷的话。在孔、庄、吴这些老祖宗眼里还能算人的女人,于此已经完全沦落成物了!——不知道这是谁的悲哀?
其实早在汉代,就已经有比这还“精彩”的比喻:“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这可不是村夫野老的饭后闲谈,否则不会明明白白记载在汉书郊祀志里。其著作权人是刘备的远祖、雄材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他的名言似乎远比不上刘备的流传广泛。其原因可能是,比起以资后世天子“引以为鉴”的正史“引车卖浆者流”所喜爱的小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说吸引力要大得多。另外一个原因恐怕是,这位天子说这话是有前提的:“嗟乎!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谁都明白像黄帝那样成仙只是一个虚妄的幻想。前提既不可能为真,结论自然也就不能为真了。武帝说这话时也许是十分真诚的,然而却使他成为了后世人们,尤其是史家暗地里的笑柄。罗贯中让刘备说那样的话,除了有三国志里记载的“先主”多次“弃妻子”的史实之外,还有这个“家传渊源”作根据的。
四大名著中另外两部,水浒传和西游记情况与三国演义类似。水浒传里的女人不是河东狮,就是贪贱淫。男人无论贵贱,美丑,少长,好像都是些铁打的冷面孔,对于女人,可以养,奸,杀,就是不爱。西游记里,妖精似乎都是女人,千方百计破坏取经事业。她们贪婪,总想吃唐僧肉以长生不老;要不就是好色,总想霸占唐僧这个小白脸,也不管人家愿意不愿意。而作为正面形象的男人们,唐僧,悟空,沙僧,好象一入佛门,人性就即时消失,心变为一片死海,除了取经,任什么也再不能激起些许微澜了。这时候还把他们称作男人已经名不符实了,虽然在生理意义上他们还是男人,但在心理意义上已经是中性人。倒是八戒还更像真正的男人,见了美眉就上前套近乎,献殷勤,一时性起,连天条也照犯不误,哪怕为此而被贬下界、脱生为猪也不改初衷。他不象患多疑症的悟空,再美的脸蛋也要看出妖气来,大煞风景。但八戒每次艳遇的下场总是不妙,不是被妖精捆成棕子一般吊在半空哼哼唧唧地叫,就是让师兄变个美女,小虫子之类戏弄一番。真是可怜煞也!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当红楼梦说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时,会有多么惊世骇俗!那效果应该是不亚于一场台风的!只可惜这样的高论实在是太少了!
男人的斜视症,其实也不全是男人的错,女人自己,尤其是那些作为母亲的女人们,实在也还是要承担一些责任的。试想,假如吴起的母亲从他吚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候起,就教育他要爱亲人,尊重他人,爱护一切生命,给他一颗善良的心,而不是由着父亲,甚至是帮着父亲,将孩子培养成冷酷无情的政治动物,那么也许中国历史上会少了一个军事家,但吴起的母亲会有一个好儿子,妻子会有一个好丈夫。如果让我来替她们在这两者中选择一个的话,我一定会选择后者。但也许会有更多的人做出和我不一样的选择。
在中国古代,孟子的母亲可以说是最善于教育子女的母亲。“孟母三迁”、“断机教子”几乎尽人皆知。即使当儿子已经成年,娶妻之后,她也仍然没有放弃教育的责任。韩诗外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出妇。
“踞”即“箕踞”就是把两腿伸开、象簸箕似的坐着。这是一种很不礼貌的坐姿。礼数的要求是要将两脚盘于腿下。孟子以此为由欲休妻,但他母亲说:“你进门没有按礼的要求高声叫门,这是你的失礼,而不是你妻子失礼。”和孔雀东南飞中刁横无理的焦母比起来,她通情达理而又立场公正,毫不偏袒自己的儿子;和“二十四孝”里“涌泉跃鲤”中姜诗的母亲相比较,她不那么昏庸冷漠,眼睁睁地看着儿子愚蠢地赶走无辜的妻子而不置一言。最可贵的还是她的聪明机智。她不是以母亲的“势”来压制儿子,强迫他接受自己的观点,也不是摆出一幅导师的样子,苦口婆心地进行谆谆教导,而是抓住了孟子自己的行为和他所以轻视妻子的标准——礼——之间的矛盾来批评他,让他无法辩解,也无法反驳。中国历史上,多的是只作为母亲的“慈母”和作为道德范式的“善母”少的是孟母这样既有智慧、又懂教育的“智母”
在孟子一书中,我们看不到有任何歧视女性的地方。相反,倒时时能看到他对女性的关怀。他指点梁惠王“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要求“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他与淳于髡辩论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在“齐人有一妻一妾”这个故事里,齐人的妻子远比那个愚蠢而骄傲自大的齐人要聪明实在得多。如此的入情入理,如此的灵活权变,又如此的深察世情,哪里是后世的腐儒可以望其项背的!孟母成功地预防和纠正了儿子的斜视症,为后世的母亲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只可惜后世女性少有德、智、才能和她比肩者。
关于孟子的身世,现在知道的很少。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刘向的列女传都只提其母,不提其父,可以推测其父可能早亡。有些书说“三岁而孤”不知所据为何。这对孟子来说未尝不是幸事。在那个年代,缺少了权威比天大、却远不如天之宽阔包容的父亲“智母”会发挥更大的影响,儿子也就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恐怕也正是那么多名垂青史的古人,如王粲、韩愈、元稹、欧阳修、晏殊等,能够取得骄人的成就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刚才偶然查资料,才发现三国演义里的刘备竟然也是“幼孤,事母至孝”真不知道他母亲怎么教育的他,竟让他说出那一番能让所有女性捋起袖子“雄赳赳、气昂昂”走上战场的狗屁话来。有人说,当一个女人宣称“世上没有一个男人是好东西”的时候,她是把自己的父亲、兄弟等排除在外的。那么同样,刘备说这话的时候,就如同夫子的“女人难养说”一样,是把自己的母亲排除在外的。这就使这话的真理性大打折扣了。试想,如果每个男人都把自己的母亲排除在外,这世上难养的女人、如衣服的女人,还会剩下多少?再查三国志,却是“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先主和他母亲只是贩鞋织席的小商人,先主都没读多少书,他母亲恐怕也好不到哪儿去,和智慧明礼的孟母差远了。看来母亲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儿子的高度。母亲不正眼看女人,难怪儿子会斜视。
但当斜视成为一种流行,一种公认的真理的时候,也许母亲的对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抗会变得微不足道吧?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
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 儒家的老祖宗孔子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相信夫子身后千秋万代众多的男人读这句话,都会有苏轼读庄子后的感叹:“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这是夫子一生唯一的一次表明对女性的态度。夫子是在什么情形下说这话的,论语中并无记载。一般情况是,当一个男人被另一个男人打败时,他也许会在心里反省自己的错误和弱点,但嘴上说的肯定是:“他是小人!君子哪能斗得过小人!”同样,当男人在女人面前感到无能为力时,会说:“好男不和女斗!”似乎和孔老先生的话意思差不多。
据说夫子曾经“出妻”也就是离了婚,将妻子送回娘家。个中原因,他的弟子们都讳莫如深,后人也就无法得知了。有可能是他主动休妻,也有可能是妻主动休夫。无论什么原因,离婚总是人生的一大失败,当事人不可能无动于衷,这一点应该是古今相同的。凭直觉,我总感到这句话和他的出妻是有联系的,似乎饱含着难以在弟子们面前坦露的婚姻失败后的辛酸。
道家的老祖宗庄子则是另一种作派。道家对于女性的态度和儒家不同。对于现实中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儒家是先势利地予以承认,再力图通过一整套礼乐制度将其合理化、权威化。所谓的“三纲五常”实质不过是君尊臣卑,长尊幼卑,男尊女卑。道家反对礼乐制度,幻想回复到一种原始的平等社会,所以并不歧视女性。在老子的书中甚至还保留着很多女性崇拜的痕迹。比如,他把道称为“玄牝之门”(女阴)和“谷神”(生育之神)并且“可以为天下之母”(第二十五章)。
庄子也没有歧视女性的言论。但他做过的一件事却很容易让人有这样的误解。庄子的妻子死了,他的朋友惠子急急忙忙赶去吊唁。一进门,却见庄子正盘腿坐在地上,面前摆着一个破脸盆,一边敲一边唱歌。惠子简直要气炸了肺,指着庄子的鼻子就问:“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倒也罢了,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份、太不近人情了吗?”(我怀疑这句原话可能是:你还算是个人吗?庄子写在纸上的时候嫌难听,纂改了。)庄子说:“她刚死的时候,我也很悲哀。后来想通了生死的道理,就不伤心了。”惠子很奇怪:“什么玄妙的道理啊,这么神?”庄子唾沫星飞溅起来:“她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还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还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之间,变而成气,气变而成形,形变而成生命,现在又变而为死。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全是顺着自然之理。现在她静静地安息于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哭哭啼啼,这不是太不通达了吗?”
庄子中没有交待这段话效果如何。想来是对于惠子这样难缠的对手,效果不佳,而庄子又不愿意睁着眼睛说瞎话,就有意回避了。后世的门徒及非门徒们看不到庄子内心深沉的悲哀和精神的超脱,只学到了无情的皮毛。如今民间丧礼上吹吹唱唱、说说笑笑,官场上流行的“中年男人三大喜事:升官、发财、死老婆”就是明证。
还有玩得最绝的——法家的重要人物吴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上说:“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瞧瞧这位,真够毒的——“无毒不丈夫”的“毒”!因为别人说自己坏话,就一下杀死三十多个人;为了作将军,残忍地杀死无辜的妻子;为了作卿相,忍心让母亲带着至死见不上儿子最后一面的遗憾走进坟墓。吴起用了什么手段杀妻,司马迁没说,不知道是知之不详还是怕承担宣扬暴力的恶名。我想,他一定是从背后,或者趁妻子熟睡之际下手的。他无法面对着妻子的眼睛痛下杀手。否则,那将是他一生走不出的梦魇。我在电视上看过,一个伙同他人杀人的嫌犯潜逃了十五年之后,自己走进了公安局自首了。面对记者的镜头,他说,十五年了,他一闭上眼睛,就看见死者浑身是血的样子和充满乞求的眼神。这样的无名小辈,其心理承受力自然无法和吴起这样的大军事家相提并论,但吴起也还毕竟是人“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作秀之中应该也还有一些仁爱之心的。我只是不知道他的妻子和母亲临死之际,会不会想到这个男人,心里又会有如何的感慨。我想,她们是该流着泪,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然而无言的。法家就是这样,为了实现目标而采用非法手段,从而构成自身难以克服的悖论。这恐怕也是它无法为人们广泛接受从而取代儒家成为治国之大政的主要原因。
儒,道,法,都是百家中的显学。在中国的典籍文化的发端处,便有意无意地撒下星星点点男尊女卑的种子,从一开始就教着男人:看女人,要斜着眼!经过千余年的浸润乃至浇灌、培育,后世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其枝叶严严实实遮蔽了天空,其根系遍布大地,并深深扎进了地层深处。生在这片天空下,长在这块土地上的男人,无法拒绝其影响。男人的斜视症更是日渐一日地严重起来。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就是这棵大树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浇灌下结出的一个精彩的怪果。正是他,将歧视女性思想用通俗易懂的形象比喻表达出来,从而大大扩展了它的影响范围,提高了它的接受程度。其名言是:“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衣服是没有意愿的,可以随便挑拣,一切只取决于主人的意愿;穿旧了或者只是不喜欢了,过时了,就可以扔掉,再换件新的;一个人不可能只穿一件衣服,最起码要四季有别,还得有一套预备换洗的;酒喝得一时性起,可以顺手脱下衣服随便送人——如果天气不是太冷的话。在孔、庄、吴这些老祖宗眼里还能算人的女人,于此已经完全沦落成物了!——不知道这是谁的悲哀?
其实早在汉代,就已经有比这还“精彩”的比喻:“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这可不是村夫野老的饭后闲谈,否则不会明明白白记载在汉书郊祀志里。其著作权人是刘备的远祖、雄材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他的名言似乎远比不上刘备的流传广泛。其原因可能是,比起以资后世天子“引以为鉴”的正史“引车卖浆者流”所喜爱的小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说吸引力要大得多。另外一个原因恐怕是,这位天子说这话是有前提的:“嗟乎!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谁都明白像黄帝那样成仙只是一个虚妄的幻想。前提既不可能为真,结论自然也就不能为真了。武帝说这话时也许是十分真诚的,然而却使他成为了后世人们,尤其是史家暗地里的笑柄。罗贯中让刘备说那样的话,除了有三国志里记载的“先主”多次“弃妻子”的史实之外,还有这个“家传渊源”作根据的。
四大名著中另外两部,水浒传和西游记情况与三国演义类似。水浒传里的女人不是河东狮,就是贪贱淫。男人无论贵贱,美丑,少长,好像都是些铁打的冷面孔,对于女人,可以养,奸,杀,就是不爱。西游记里,妖精似乎都是女人,千方百计破坏取经事业。她们贪婪,总想吃唐僧肉以长生不老;要不就是好色,总想霸占唐僧这个小白脸,也不管人家愿意不愿意。而作为正面形象的男人们,唐僧,悟空,沙僧,好象一入佛门,人性就即时消失,心变为一片死海,除了取经,任什么也再不能激起些许微澜了。这时候还把他们称作男人已经名不符实了,虽然在生理意义上他们还是男人,但在心理意义上已经是中性人。倒是八戒还更像真正的男人,见了美眉就上前套近乎,献殷勤,一时性起,连天条也照犯不误,哪怕为此而被贬下界、脱生为猪也不改初衷。他不象患多疑症的悟空,再美的脸蛋也要看出妖气来,大煞风景。但八戒每次艳遇的下场总是不妙,不是被妖精捆成棕子一般吊在半空哼哼唧唧地叫,就是让师兄变个美女,小虫子之类戏弄一番。真是可怜煞也!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当红楼梦说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时,会有多么惊世骇俗!那效果应该是不亚于一场台风的!只可惜这样的高论实在是太少了!
男人的斜视症,其实也不全是男人的错,女人自己,尤其是那些作为母亲的女人们,实在也还是要承担一些责任的。试想,假如吴起的母亲从他吚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候起,就教育他要爱亲人,尊重他人,爱护一切生命,给他一颗善良的心,而不是由着父亲,甚至是帮着父亲,将孩子培养成冷酷无情的政治动物,那么也许中国历史上会少了一个军事家,但吴起的母亲会有一个好儿子,妻子会有一个好丈夫。如果让我来替她们在这两者中选择一个的话,我一定会选择后者。但也许会有更多的人做出和我不一样的选择。
在中国古代,孟子的母亲可以说是最善于教育子女的母亲。“孟母三迁”、“断机教子”几乎尽人皆知。即使当儿子已经成年,娶妻之后,她也仍然没有放弃教育的责任。韩诗外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出妇。
“踞”即“箕踞”就是把两腿伸开、象簸箕似的坐着。这是一种很不礼貌的坐姿。礼数的要求是要将两脚盘于腿下。孟子以此为由欲休妻,但他母亲说:“你进门没有按礼的要求高声叫门,这是你的失礼,而不是你妻子失礼。”和孔雀东南飞中刁横无理的焦母比起来,她通情达理而又立场公正,毫不偏袒自己的儿子;和“二十四孝”里“涌泉跃鲤”中姜诗的母亲相比较,她不那么昏庸冷漠,眼睁睁地看着儿子愚蠢地赶走无辜的妻子而不置一言。最可贵的还是她的聪明机智。她不是以母亲的“势”来压制儿子,强迫他接受自己的观点,也不是摆出一幅导师的样子,苦口婆心地进行谆谆教导,而是抓住了孟子自己的行为和他所以轻视妻子的标准——礼——之间的矛盾来批评他,让他无法辩解,也无法反驳。中国历史上,多的是只作为母亲的“慈母”和作为道德范式的“善母”少的是孟母这样既有智慧、又懂教育的“智母”
在孟子一书中,我们看不到有任何歧视女性的地方。相反,倒时时能看到他对女性的关怀。他指点梁惠王“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要求“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他与淳于髡辩论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在“齐人有一妻一妾”这个故事里,齐人的妻子远比那个愚蠢而骄傲自大的齐人要聪明实在得多。如此的入情入理,如此的灵活权变,又如此的深察世情,哪里是后世的腐儒可以望其项背的!孟母成功地预防和纠正了儿子的斜视症,为后世的母亲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只可惜后世女性少有德、智、才能和她比肩者。
关于孟子的身世,现在知道的很少。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刘向的列女传都只提其母,不提其父,可以推测其父可能早亡。有些书说“三岁而孤”不知所据为何。这对孟子来说未尝不是幸事。在那个年代,缺少了权威比天大、却远不如天之宽阔包容的父亲“智母”会发挥更大的影响,儿子也就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恐怕也正是那么多名垂青史的古人,如王粲、韩愈、元稹、欧阳修、晏殊等,能够取得骄人的成就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刚才偶然查资料,才发现三国演义里的刘备竟然也是“幼孤,事母至孝”真不知道他母亲怎么教育的他,竟让他说出那一番能让所有女性捋起袖子“雄赳赳、气昂昂”走上战场的狗屁话来。有人说,当一个女人宣称“世上没有一个男人是好东西”的时候,她是把自己的父亲、兄弟等排除在外的。那么同样,刘备说这话的时候,就如同夫子的“女人难养说”一样,是把自己的母亲排除在外的。这就使这话的真理性大打折扣了。试想,如果每个男人都把自己的母亲排除在外,这世上难养的女人、如衣服的女人,还会剩下多少?再查三国志,却是“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先主和他母亲只是贩鞋织席的小商人,先主都没读多少书,他母亲恐怕也好不到哪儿去,和智慧明礼的孟母差远了。看来母亲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儿子的高度。母亲不正眼看女人,难怪儿子会斜视。
但当斜视成为一种流行,一种公认的真理的时候,也许母亲的对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抗会变得微不足道吧?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编者按 这篇文章的可读之处,在于它的选题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穿越种种引述材料的时候、穿越尘封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刻关注作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