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儒之死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淡泊秋阳文集最新章节!
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在明京师南京,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天,成千上万的燕兵呼啸着从金川门攻入皇宫应天府,宫中大火冲天,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一说被烧死)。燕王朱棣在众多文臣武将的簇拥下,气宇轩昂地步入宫中。史称“金门之变”
“金门之变”后,众多建文朝大臣纷纷向燕王投降,建文帝宠臣、侍讲学士方孝儒却拒不迎降,闭门不出。燕王召他前去,他不理不采;镇抚伍云等一班旧朝大臣将他拖来见朱棣。他身着丧服,当庭号哭不止。朱棣让方的学生廖镛等人劝说他,他对廖镛等人厉声斥道:“小子们跟我数年,难道还不知道道义之是非吗?” 朱棣此时不禁想起当年起兵南下时,谋士姚广孝对他的郑重嘱托:“方孝儒素有学行,城破之日,他必不肯降。这个时候,你一定不要杀他。因为,你杀了方孝儒,天下‘读书种子’就绝灭了。”嗬嗬,这个方孝儒还真有点倔啊!不过现在天下已经到手了,一介腐儒耿点倔点怕什么,对他态度好点还可以落个“明君”的好名声呢!朱棣将方孝儒关进监狱,派人继续劝谕他。
六月十七日燕王举行登基典礼,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乐”史称明成祖。燕王登基前照例要有人写劝进表,众大臣都说:此事非方孝儒莫属。于是燕王再一次召方出狱。谁知方孝儒仍是当众号哭,声震殿廷。燕王一时颇受感动,从殿上走下来,以手抚其背道:“先生无自苦,予欲效法周公辅成王耳。”方反问:“成王安在?”燕王说:“彼自焚死。”方又问:“何不立成王之子?”燕王道:“国赖长君。”方逼问:“何不立成王之弟?”燕王道:“此朕家事!”一边说,一边示意左右,将笔札等塞给方孝儒,并说:“诏天下,非先生不可!”方接笔在手,疾书“燕贼篡位”四字,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燕王终于按捺不住自己怒火,威胁道:“即死,汝不顾九族乎?” 方孝儒以更大声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燕王大怒,厉声道:“汝焉能遽死。当灭十族!”
“诛九族”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刑罚。据称“诛九族”是指除罪犯本人外,在直系方面,上下各杀四代,就是从罪犯的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直杀到罪犯的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已经是残暴之至了,方孝儒却说杀十他族也不在乎!盛怒的明成祖果真就来了个“诛十族”把方的朋党学生也算做一族。派人大肆搜捕其“十族”人员,逮解至京。每抓住一个就押给方孝儒看一下。方仍不为所动。六月二十五日,明成祖下令在午门内诛方孝儒及其十族,46岁的方孝儒被磔(把肢体分裂)死。方的妻子郑氏,儿子中宪、中愈在差官到来之前就上吊自杀了。方的两个女儿被逮系至京时,联袂投秦淮河而死。受此案株连的人很多,最后统计,被磔杀于市的即达873人,戍荒充军者更不可胜数。
我国封建社会里,几乎每一次王朝更迭都要死人。但因新皇登基而“诛十族”者,在几千年封建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
为何酿成了这样亘古未有的惨案?此事说来话长。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按理,此时应立太子朱标为皇帝,但太子朱标早在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病故。所以众臣就按朱元璋遗愿,立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为帝,是为建文帝。建文帝生性懦弱,缺乏治国治军本领。为取得智力上的支持,他登基不久即拜方孝儒为师。
方孝儒(1357--1402),字希直,号逊志,明初台州宁海人。又被人称为“方正学”幼聪慧,6岁能诗,13岁时能写一手好文章,文风颇类韩愈“乡人呼为‘小韩子’”方孝儒的父亲方克勤,是当时颇有名望的理学家,曾官至济宁知府。孝儒20岁时,拜当时文坛领袖宋濂为师。在父、师影响下,孝儒对宋儒理学评价很高,将其看成是封建社会的强心剂,处处推崇宋儒理学“世咸以为程、朱复出”朱元璋在世之时,曾两次召见了他,对其才学也很欣赏;但也明确指出:“今非用孝儒时。”朱元璋病逝后,方孝儒的命运才发生了根本转折。他从陕西汉中府学教授任上来到建文帝身边。先任翰林博士,旋升侍讲学士。次年,值文渊阁。建文帝对其十分倚重“每有疑即召孝儒释之。临时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儒就屏风前批答。”君臣契合,方孝儒极为兴奋。正当他全力辅佐建文帝,决心建立一番功业的时候,明王朝祸起萧墙“靖难之役”爆发了。
原来,朱元璋在世时,为防止将来朝臣篡权,曾大封藩王,各藩王均领有护卫甲士。边塞诸王还统领重兵。这些藩王的存在,大大削弱了中央政权。建文帝即位后,采纳了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的建议,全力推行削藩政策“未及期年,削夺五王”但这一政策遭到以朱棣为首的诸王的坚决反对。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26个儿子中的第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11岁时(洪武三年)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在军队中很有影响。建文帝推行削藩政策后,他深感自己地位受到威胁。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五日,竖起“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公开在北平起兵“靖难”建文帝急调兵马镇压。双方鏖战了不到四年时间,燕军就攻入京师南京,建文朝宣告灭亡。
毫无疑义,此时的方孝儒面临着“是效忠先皇,还是投诚新帝”的问题。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什么艰难的选择。因为早在770多年前的唐朝,名臣魏征就已给他树立了榜样。魏征原为李建成宠臣,在李建成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他曾献过“早除秦王”的秘策。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杀,秦王登基,他即宣告向李世民投降,此后数十年间与李世民合演了一出君明臣忠的好戏。方孝儒只要向魏征学习,不仅可以保全自己及家人性命,还可以继续当他的大明宠臣。退一步说,他如果顾惜自己名声,也可以不事新朝,早早遁入江湖,隐居一隅,著书立说,传之后世。但方孝儒从自己的政治理念出发,既不降,也不逃,反而迎着燕王的刀锋冲了上去。
实事求是地说,此时的燕王朱棣不但不想杀死方孝儒,反而希望方能够站出来助他一臂之力。因为他的帝位既不是明太祖钦定的,也不是建文帝禅让的;而是起兵造反夺来的。按封建法规:造反篡位,罪莫大焉!虽然他雄兵在握,没有谁能治他的罪,但在历史上留一个“篡位”的罪名也不光彩啊!如果方孝儒这个“天下读书种子”能够带头劝进,自己不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登上帝位吗?因此,开始燕王对方孝儒甚至是低声下气恳求的。然而方孝儒却一点也不听使唤。或者说,方压根儿就是在对着干。“要我劝进,做你的千秋美梦吧!建文帝对我有知遇之恩,我方孝儒要尽忠报国,决不怯懦求生,当历史的罪人!”为了“千古一名”此时的方孝儒不仅对自己生死置之度外,而且对种种利害关系也无暇考虑。当燕王威胁道:“即死,汝不顾九族乎?”他甚至赌气地顶上一句:“便十族奈我何?!”他的嘴巴是痛快了,却使他的众多朋友学生因此走上了断头台。
以前,人们都把这场悲剧归罪于明成祖朱棣的残暴。不错,朱棣的暴戾,一点也不比其老子朱元璋逊色。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晚年,曾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大杀功臣。仅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案,就杀人十万之多。方孝儒的父亲就是因“空印案”牵连而惨遭杀害的。朱棣登基之初,既需要笼络人心,也需要杀人立威。在笼络不成的情况下,他自然要大开杀戒。但是,在这一空前惨烈的事件当中,方孝儒难道一点责任也没有吗?
非也!明清时期的不少学者就已认识到,这场悲剧乃“激之使然”例如,皇明表忠记的作者钱士升即写道:“孝儒十族之诛,有以激之也。愈激愈杀,愈杀愈激,至于断舌碎骨,湛宗燔墓而不顾。而万乘之威,亦几于殚矣。”这就是说,正是方孝儒的“激”才导致了“杀”如果方不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去激怒明成祖,这场惨剧有可能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了,也会局限在较小范围之内,不至于闹出一个空前的“诛十族”来。以反封建为己任的鲁迅先生在谈到此事时,既称赞了方孝儒“台州式的硬氣”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他“頗有点迂”
以今人的眼光看,方孝儒甘为建文帝殉葬的行为,实质是一种“愚忠”皇帝是由燕王朱棣来当,或是由建文帝的儿子或者弟弟来当,这里面有什么颠扑不破的真理吗?于国于民究竟有什么区别吗?何况这甚至不是改朝换代。正如明成祖所说,谁来当皇帝,这是他们朱家的“家事”旁人何须操那么多闲心呢?而且事实证明,明成祖比建文帝更有作为。明成祖北平起兵时,身边只有800壮士,建文朝庭“以天下制一隅”明成祖以一隅抗天下。然而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转战,明成祖就夺取了天下。明成祖在位22年时间里,办了不少大事。如:他首创了中央办事机构的“内阁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派人疏浚了京杭大运河,修建了北京紫禁城;他五次参加边疆保卫战,巩固了祖国的疆土;他七次派郑和舰队下西洋,扩大了中华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事实上明成祖是一个很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遗憾的是在方孝儒等人眼里,当皇帝是要按老规矩来的,能力再强也不行。方孝儒如果不是“愚忠”而是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明成祖,他也可以像魏征一样,为国家做出很多事情。可惜的是“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的儒家正统观念害死了他,还捎带了870余条无辜的生命。“一将功成万骨枯”!今日南京雨花台上,方孝儒的墓、祠还巍然屹立,每天接受无数游人的膜拜;可是有谁能听见暗夜里那800多冤魂的痛哭呢! 2004。06。26
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在明京师南京,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天,成千上万的燕兵呼啸着从金川门攻入皇宫应天府,宫中大火冲天,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一说被烧死)。燕王朱棣在众多文臣武将的簇拥下,气宇轩昂地步入宫中。史称“金门之变”
“金门之变”后,众多建文朝大臣纷纷向燕王投降,建文帝宠臣、侍讲学士方孝儒却拒不迎降,闭门不出。燕王召他前去,他不理不采;镇抚伍云等一班旧朝大臣将他拖来见朱棣。他身着丧服,当庭号哭不止。朱棣让方的学生廖镛等人劝说他,他对廖镛等人厉声斥道:“小子们跟我数年,难道还不知道道义之是非吗?” 朱棣此时不禁想起当年起兵南下时,谋士姚广孝对他的郑重嘱托:“方孝儒素有学行,城破之日,他必不肯降。这个时候,你一定不要杀他。因为,你杀了方孝儒,天下‘读书种子’就绝灭了。”嗬嗬,这个方孝儒还真有点倔啊!不过现在天下已经到手了,一介腐儒耿点倔点怕什么,对他态度好点还可以落个“明君”的好名声呢!朱棣将方孝儒关进监狱,派人继续劝谕他。
六月十七日燕王举行登基典礼,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乐”史称明成祖。燕王登基前照例要有人写劝进表,众大臣都说:此事非方孝儒莫属。于是燕王再一次召方出狱。谁知方孝儒仍是当众号哭,声震殿廷。燕王一时颇受感动,从殿上走下来,以手抚其背道:“先生无自苦,予欲效法周公辅成王耳。”方反问:“成王安在?”燕王说:“彼自焚死。”方又问:“何不立成王之子?”燕王道:“国赖长君。”方逼问:“何不立成王之弟?”燕王道:“此朕家事!”一边说,一边示意左右,将笔札等塞给方孝儒,并说:“诏天下,非先生不可!”方接笔在手,疾书“燕贼篡位”四字,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燕王终于按捺不住自己怒火,威胁道:“即死,汝不顾九族乎?” 方孝儒以更大声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燕王大怒,厉声道:“汝焉能遽死。当灭十族!”
“诛九族”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刑罚。据称“诛九族”是指除罪犯本人外,在直系方面,上下各杀四代,就是从罪犯的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直杀到罪犯的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已经是残暴之至了,方孝儒却说杀十他族也不在乎!盛怒的明成祖果真就来了个“诛十族”把方的朋党学生也算做一族。派人大肆搜捕其“十族”人员,逮解至京。每抓住一个就押给方孝儒看一下。方仍不为所动。六月二十五日,明成祖下令在午门内诛方孝儒及其十族,46岁的方孝儒被磔(把肢体分裂)死。方的妻子郑氏,儿子中宪、中愈在差官到来之前就上吊自杀了。方的两个女儿被逮系至京时,联袂投秦淮河而死。受此案株连的人很多,最后统计,被磔杀于市的即达873人,戍荒充军者更不可胜数。
我国封建社会里,几乎每一次王朝更迭都要死人。但因新皇登基而“诛十族”者,在几千年封建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
为何酿成了这样亘古未有的惨案?此事说来话长。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按理,此时应立太子朱标为皇帝,但太子朱标早在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病故。所以众臣就按朱元璋遗愿,立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为帝,是为建文帝。建文帝生性懦弱,缺乏治国治军本领。为取得智力上的支持,他登基不久即拜方孝儒为师。
方孝儒(1357--1402),字希直,号逊志,明初台州宁海人。又被人称为“方正学”幼聪慧,6岁能诗,13岁时能写一手好文章,文风颇类韩愈“乡人呼为‘小韩子’”方孝儒的父亲方克勤,是当时颇有名望的理学家,曾官至济宁知府。孝儒20岁时,拜当时文坛领袖宋濂为师。在父、师影响下,孝儒对宋儒理学评价很高,将其看成是封建社会的强心剂,处处推崇宋儒理学“世咸以为程、朱复出”朱元璋在世之时,曾两次召见了他,对其才学也很欣赏;但也明确指出:“今非用孝儒时。”朱元璋病逝后,方孝儒的命运才发生了根本转折。他从陕西汉中府学教授任上来到建文帝身边。先任翰林博士,旋升侍讲学士。次年,值文渊阁。建文帝对其十分倚重“每有疑即召孝儒释之。临时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儒就屏风前批答。”君臣契合,方孝儒极为兴奋。正当他全力辅佐建文帝,决心建立一番功业的时候,明王朝祸起萧墙“靖难之役”爆发了。
原来,朱元璋在世时,为防止将来朝臣篡权,曾大封藩王,各藩王均领有护卫甲士。边塞诸王还统领重兵。这些藩王的存在,大大削弱了中央政权。建文帝即位后,采纳了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的建议,全力推行削藩政策“未及期年,削夺五王”但这一政策遭到以朱棣为首的诸王的坚决反对。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26个儿子中的第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11岁时(洪武三年)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在军队中很有影响。建文帝推行削藩政策后,他深感自己地位受到威胁。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五日,竖起“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公开在北平起兵“靖难”建文帝急调兵马镇压。双方鏖战了不到四年时间,燕军就攻入京师南京,建文朝宣告灭亡。
毫无疑义,此时的方孝儒面临着“是效忠先皇,还是投诚新帝”的问题。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什么艰难的选择。因为早在770多年前的唐朝,名臣魏征就已给他树立了榜样。魏征原为李建成宠臣,在李建成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他曾献过“早除秦王”的秘策。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杀,秦王登基,他即宣告向李世民投降,此后数十年间与李世民合演了一出君明臣忠的好戏。方孝儒只要向魏征学习,不仅可以保全自己及家人性命,还可以继续当他的大明宠臣。退一步说,他如果顾惜自己名声,也可以不事新朝,早早遁入江湖,隐居一隅,著书立说,传之后世。但方孝儒从自己的政治理念出发,既不降,也不逃,反而迎着燕王的刀锋冲了上去。
实事求是地说,此时的燕王朱棣不但不想杀死方孝儒,反而希望方能够站出来助他一臂之力。因为他的帝位既不是明太祖钦定的,也不是建文帝禅让的;而是起兵造反夺来的。按封建法规:造反篡位,罪莫大焉!虽然他雄兵在握,没有谁能治他的罪,但在历史上留一个“篡位”的罪名也不光彩啊!如果方孝儒这个“天下读书种子”能够带头劝进,自己不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登上帝位吗?因此,开始燕王对方孝儒甚至是低声下气恳求的。然而方孝儒却一点也不听使唤。或者说,方压根儿就是在对着干。“要我劝进,做你的千秋美梦吧!建文帝对我有知遇之恩,我方孝儒要尽忠报国,决不怯懦求生,当历史的罪人!”为了“千古一名”此时的方孝儒不仅对自己生死置之度外,而且对种种利害关系也无暇考虑。当燕王威胁道:“即死,汝不顾九族乎?”他甚至赌气地顶上一句:“便十族奈我何?!”他的嘴巴是痛快了,却使他的众多朋友学生因此走上了断头台。
以前,人们都把这场悲剧归罪于明成祖朱棣的残暴。不错,朱棣的暴戾,一点也不比其老子朱元璋逊色。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晚年,曾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大杀功臣。仅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案,就杀人十万之多。方孝儒的父亲就是因“空印案”牵连而惨遭杀害的。朱棣登基之初,既需要笼络人心,也需要杀人立威。在笼络不成的情况下,他自然要大开杀戒。但是,在这一空前惨烈的事件当中,方孝儒难道一点责任也没有吗?
非也!明清时期的不少学者就已认识到,这场悲剧乃“激之使然”例如,皇明表忠记的作者钱士升即写道:“孝儒十族之诛,有以激之也。愈激愈杀,愈杀愈激,至于断舌碎骨,湛宗燔墓而不顾。而万乘之威,亦几于殚矣。”这就是说,正是方孝儒的“激”才导致了“杀”如果方不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去激怒明成祖,这场惨剧有可能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了,也会局限在较小范围之内,不至于闹出一个空前的“诛十族”来。以反封建为己任的鲁迅先生在谈到此事时,既称赞了方孝儒“台州式的硬氣”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他“頗有点迂”
以今人的眼光看,方孝儒甘为建文帝殉葬的行为,实质是一种“愚忠”皇帝是由燕王朱棣来当,或是由建文帝的儿子或者弟弟来当,这里面有什么颠扑不破的真理吗?于国于民究竟有什么区别吗?何况这甚至不是改朝换代。正如明成祖所说,谁来当皇帝,这是他们朱家的“家事”旁人何须操那么多闲心呢?而且事实证明,明成祖比建文帝更有作为。明成祖北平起兵时,身边只有800壮士,建文朝庭“以天下制一隅”明成祖以一隅抗天下。然而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转战,明成祖就夺取了天下。明成祖在位22年时间里,办了不少大事。如:他首创了中央办事机构的“内阁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派人疏浚了京杭大运河,修建了北京紫禁城;他五次参加边疆保卫战,巩固了祖国的疆土;他七次派郑和舰队下西洋,扩大了中华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事实上明成祖是一个很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遗憾的是在方孝儒等人眼里,当皇帝是要按老规矩来的,能力再强也不行。方孝儒如果不是“愚忠”而是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明成祖,他也可以像魏征一样,为国家做出很多事情。可惜的是“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的儒家正统观念害死了他,还捎带了870余条无辜的生命。“一将功成万骨枯”!今日南京雨花台上,方孝儒的墓、祠还巍然屹立,每天接受无数游人的膜拜;可是有谁能听见暗夜里那800多冤魂的痛哭呢! 2004。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