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盛世 第二章 新丞相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新汉最新章节!
对于大汉国皇后萧昕来说,汉十五年是个有喜有悲的年份。喜的是终于熬成正果,嫁入皇家,成了天下之母,悲的是汉十五年八月,她的父亲,大汉国丞相萧何因年纪老迈,因病逝世了。
贵为皇后,萧昕自然没法回家替父亲守孝,只能在出殡那天,和皇帝一起,回到相府替父亲送丧,平日在宫里时,也穿上素衣,以示哀思罢了。
不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皇后哀思尚未消失,另外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摆在了大汉国君臣的面前:该再挑谁来做丞相呢?
丞相乃是三公之首,职官之最,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也。
和后世的朝代贬抑相权不同,在汉朝能够做到丞相,那是真正的“位极人臣”。基本上在汉朝,全国的事务除了特别重大的皇帝过问一下,其余的都归丞相处置,皇帝和丞相之间,更象今天的董事长和CEO之间的关系。
当然,对于极有知人之明,又有自知之明的高皇帝刘邦来说,采用这个方案是绝对正确的。他以一个泥腿子身份,做到了大汉国的皇帝,却依然对处理那些庶务没什么兴趣。
于是,他采用了一个最简单的法子,那就是找一个善于处理这些事务的人物,比如说萧何,将政务一股脑的推给了他,并给他极大的权利,颇有后世的大家族企业花高价雇用CEO管理企业的意思。
对于老爹的做法,刘常满是举双手赞成。就算是自己处在那个境地,也没有什么更好的法子可以实行,刘邦天赋聪明,善于用人,正是他能开国当皇帝的关键原因之一。
不过现在自己的情况不同了。
实际上,从汉十一年冬,刘邦萧何双双老去,大汉国的国政,大半就是由刘常满来处理的,而经过四年多的改良,大汉国百姓对于自己这位年轻的皇帝,那是心悦诚服,敬佩得不得了。
其实刘常满觉得自己也没做什么,只不过想着天下初定,刘邦萧何制订的“休养生息”政策固然不错,但未免有些太不积极了。因此在萧何制度的基础上,刘常满又增加了一条:扶贫助民。
国家初定的时候,适当的德政,确实能很好的赢得天下人心。刘常满即位之初,当即宣布,天下税赋,从汉十三年起,一律降为十五税一!
就算是学者们嘴里的“三代”,也就是夏商周三朝,号称“圣人之治”的三代盛世,通行的税率,也都是“井田制”,也即十税一制,而大皇帝一上台,就把税率减了一半!而且,是全天下一齐减掉的!
要知道,就算是“三代盛世”,天子的命令,也不可能真正的在全天下执行。其实,三代时候,按照分封制的特点,天子的命令,不过在都城附近执行得还好,五百里外,恐怕就没人理会了。
但大汉国不同。大皇帝上台后,首先发布高皇帝遗诏,封自己的几个兄弟为王。但接着,又发布了一封皇太后的旨意,说是诸王年幼,封国路遥,恐路上失于调养,因此,除已经就国的代王、赵王、齐王外,其余四个年幼的小王,都留在都城,待傅籍后再令归国。梁、淮南诸国,由汉廷派国相、内史前往治理。
这样一来,四个诸候国的政权,就完全的收归了中央。毕竟高皇帝驾崩时,梁王、淮南王、燕王等人,最大的才五岁,最小的才一岁,要等十七岁成年,还得十几年呢!
其余的诸候国,齐王刘肥一向唯大皇帝之命是从,代王刘恒、赵王如意年幼,吕后又不肯遣代王太后、赵王太后归国,因此国政也完全由汉廷把持。
除了大皇帝的七个兄弟都被封王,充当藩国之外,尚有刘盈的四叔刘交、堂叔刘贾分别作着楚王、荆王。
除此之外,高皇帝封的异姓诸候王,则只有长沙王吴臣,而吴氏父子素来极为恭谨,对于汉廷的规定,连丝毫都不敢僭越。
汉廷规定,诸候王不得从汉国买马,更不得与其他诸候交通,买卖军马、军械等物资。长沙国本不产马,又因为这个原因,不能随便买马,以至于吴臣有一次前往长安朝见时,竟然只坐了一辆两匹马拉的普通马车!
还是吕太后看他寒伧,问起他来,才知道他是路上马死,进入关中后,因为遵守汉廷规定,不敢私自在关中买马所致。
于是吕后当即赐他良马十匹,高车一驾,以褒奖他的耿耿忠心。买马不过区区小事,长沙王父子尚且如此,更不必说国政大事了,基本上汉廷说什么,他便照着做什么,丝毫也不肯违拗。
故梁王彭越已经逝世,大婚过后,大皇帝当即下诏,恢复了淮阴候韩信的王爵。
楚地已经一分为二,分给了自己的两个叔叔,刘常满当然不会再去把楚地夺回来给韩信,而是将他封为陇王,封地便是秦关之外的整个河套平原。
此诏一下,群臣议论纷纷。特别是那些丰沛故人们,都认为刘常满此举太过鲁莽。毕竟那韩信的军事能力极端强大,河套又在关中之北,将他放在这么近的地方,一旦他起了异心,恐怕就不可收拾。
然而不到三个月,韩信就让朝中所有的人闭了嘴。
出关时候,韩信带着所有家眷,却没要大汉国一兵一卒。待秦莹、公冶长从撤往萧关时,冒顿见大汉国兵马尽去,顿时感觉机会来了,便率着匈奴大队人马,准备夺回河套。
谁知几场战斗下来,韩信只用河套本地的居民,就在北方边境线上,将匈奴主力击得大败,冒顿也受伤呕血,不数日而死!
就在群臣又惊又惧之时,突然韩信又带着两个儿子,回到了关中。
对于在自己国内做惯了国王的诸候们来说,主动去朝拜皇帝,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毕竟伴君如伴虎,谁知道去朝拜皇帝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反正韩信上次丢掉王位,就是在前往陈县朝拜皇帝的时候发生的。
而对一立下大功的诸候,朝见皇帝更是大忌,一般人都是能不前往就不前往的。但韩信不同,刚刚恢复王位,又立了大功,他却毫不犹豫的回到京城,朝见了皇帝不说,还把他的两个儿子,全都留下给皇帝当了侍卫!
韩信已经四十岁,在子嗣上素来艰难的他,总共就只有这两个儿子,如今全都留在汉廷,那意思不言而喻。
在韩信要留下儿子在此的时候,刘常满就告诉他自己信得过他,让他不必如此,不过韩信却说“臣失国已久,赖陛下恩德,方能复国。但臣身为陇王,封国与朝廷近在咫尺,倘不如此,非忧陛下不信为臣,乃是恐诸候不信为臣也!”
他的话说到这个份上,刘常满想了想,也就让他把儿子给留下了。
因此,韩信对于刘常满的命令,也是无条件执行的。地方上的全力支持,才是刘常满这“十五税一”的德政,能够在全国颁行,并使天下百姓欢欣鼓舞,甘愿为皇帝大婚祈福的原因。
也因为如此,汉十五年的时候,汉朝廷的实控面积其实极大,再加上政令统一,君臣齐心,汉国的经济恢复得极快,老百姓的生活,虽然不敢说一天一个样儿,但确实比以前好过得多了。
经过五六年的推广,生产日期短的占城稻,已经开始和小麦轮作,这大大提高了产量;而从新齐王田横和沧海王卢绾那里送回来的美洲作物,也开始在关中小面积试种了。
红薯和玉米的亩产量,在汉朝的时候,比小麦和水稻的产量,那可是大得多了。刘常满估计,只要红薯——这就是民间称为“田候瓜”的作物了,在大汉国的名声,早就超过了需要高端嫁接技术的东陵瓜——推广开来,那估计从此之后,不但江南水乡,就是北方比较干旱的地区,老百姓也会极少挨饿了。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切的根本,一旦粮食产量大大提高,那就会有更多的人从“望天刨食”中解放出来,投身于其他行业,这正是刘常满想看到的。在大汉历十五年,这种情况已经初见端倪。
刘邦活着的时候,曾认为曹参继任萧何做丞相比较合适,萧何自己也这么说过。可刘常满不这么认为。
随着一年两熟制的推广,大汉国的粮食产量,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因此,社会的复杂性,开始大大增加。
曹参这个人恬淡无为,若是在单纯的“休养生息”阶段,他倒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可如今,大汉国的情况,已经到了必须大展手脚,加快发展的时段,曹参看起来就很不适合了。
因此,要想确定大汉国的第二任丞相,就比原来要复杂了许多。但这丞相是自己最重要的助手之一,刘常满也不想马虎,因此一直拖了两个多月,这丞相的人选,还没有确定下来。(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对于大汉国皇后萧昕来说,汉十五年是个有喜有悲的年份。喜的是终于熬成正果,嫁入皇家,成了天下之母,悲的是汉十五年八月,她的父亲,大汉国丞相萧何因年纪老迈,因病逝世了。
贵为皇后,萧昕自然没法回家替父亲守孝,只能在出殡那天,和皇帝一起,回到相府替父亲送丧,平日在宫里时,也穿上素衣,以示哀思罢了。
不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皇后哀思尚未消失,另外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摆在了大汉国君臣的面前:该再挑谁来做丞相呢?
丞相乃是三公之首,职官之最,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也。
和后世的朝代贬抑相权不同,在汉朝能够做到丞相,那是真正的“位极人臣”。基本上在汉朝,全国的事务除了特别重大的皇帝过问一下,其余的都归丞相处置,皇帝和丞相之间,更象今天的董事长和CEO之间的关系。
当然,对于极有知人之明,又有自知之明的高皇帝刘邦来说,采用这个方案是绝对正确的。他以一个泥腿子身份,做到了大汉国的皇帝,却依然对处理那些庶务没什么兴趣。
于是,他采用了一个最简单的法子,那就是找一个善于处理这些事务的人物,比如说萧何,将政务一股脑的推给了他,并给他极大的权利,颇有后世的大家族企业花高价雇用CEO管理企业的意思。
对于老爹的做法,刘常满是举双手赞成。就算是自己处在那个境地,也没有什么更好的法子可以实行,刘邦天赋聪明,善于用人,正是他能开国当皇帝的关键原因之一。
不过现在自己的情况不同了。
实际上,从汉十一年冬,刘邦萧何双双老去,大汉国的国政,大半就是由刘常满来处理的,而经过四年多的改良,大汉国百姓对于自己这位年轻的皇帝,那是心悦诚服,敬佩得不得了。
其实刘常满觉得自己也没做什么,只不过想着天下初定,刘邦萧何制订的“休养生息”政策固然不错,但未免有些太不积极了。因此在萧何制度的基础上,刘常满又增加了一条:扶贫助民。
国家初定的时候,适当的德政,确实能很好的赢得天下人心。刘常满即位之初,当即宣布,天下税赋,从汉十三年起,一律降为十五税一!
就算是学者们嘴里的“三代”,也就是夏商周三朝,号称“圣人之治”的三代盛世,通行的税率,也都是“井田制”,也即十税一制,而大皇帝一上台,就把税率减了一半!而且,是全天下一齐减掉的!
要知道,就算是“三代盛世”,天子的命令,也不可能真正的在全天下执行。其实,三代时候,按照分封制的特点,天子的命令,不过在都城附近执行得还好,五百里外,恐怕就没人理会了。
但大汉国不同。大皇帝上台后,首先发布高皇帝遗诏,封自己的几个兄弟为王。但接着,又发布了一封皇太后的旨意,说是诸王年幼,封国路遥,恐路上失于调养,因此,除已经就国的代王、赵王、齐王外,其余四个年幼的小王,都留在都城,待傅籍后再令归国。梁、淮南诸国,由汉廷派国相、内史前往治理。
这样一来,四个诸候国的政权,就完全的收归了中央。毕竟高皇帝驾崩时,梁王、淮南王、燕王等人,最大的才五岁,最小的才一岁,要等十七岁成年,还得十几年呢!
其余的诸候国,齐王刘肥一向唯大皇帝之命是从,代王刘恒、赵王如意年幼,吕后又不肯遣代王太后、赵王太后归国,因此国政也完全由汉廷把持。
除了大皇帝的七个兄弟都被封王,充当藩国之外,尚有刘盈的四叔刘交、堂叔刘贾分别作着楚王、荆王。
除此之外,高皇帝封的异姓诸候王,则只有长沙王吴臣,而吴氏父子素来极为恭谨,对于汉廷的规定,连丝毫都不敢僭越。
汉廷规定,诸候王不得从汉国买马,更不得与其他诸候交通,买卖军马、军械等物资。长沙国本不产马,又因为这个原因,不能随便买马,以至于吴臣有一次前往长安朝见时,竟然只坐了一辆两匹马拉的普通马车!
还是吕太后看他寒伧,问起他来,才知道他是路上马死,进入关中后,因为遵守汉廷规定,不敢私自在关中买马所致。
于是吕后当即赐他良马十匹,高车一驾,以褒奖他的耿耿忠心。买马不过区区小事,长沙王父子尚且如此,更不必说国政大事了,基本上汉廷说什么,他便照着做什么,丝毫也不肯违拗。
故梁王彭越已经逝世,大婚过后,大皇帝当即下诏,恢复了淮阴候韩信的王爵。
楚地已经一分为二,分给了自己的两个叔叔,刘常满当然不会再去把楚地夺回来给韩信,而是将他封为陇王,封地便是秦关之外的整个河套平原。
此诏一下,群臣议论纷纷。特别是那些丰沛故人们,都认为刘常满此举太过鲁莽。毕竟那韩信的军事能力极端强大,河套又在关中之北,将他放在这么近的地方,一旦他起了异心,恐怕就不可收拾。
然而不到三个月,韩信就让朝中所有的人闭了嘴。
出关时候,韩信带着所有家眷,却没要大汉国一兵一卒。待秦莹、公冶长从撤往萧关时,冒顿见大汉国兵马尽去,顿时感觉机会来了,便率着匈奴大队人马,准备夺回河套。
谁知几场战斗下来,韩信只用河套本地的居民,就在北方边境线上,将匈奴主力击得大败,冒顿也受伤呕血,不数日而死!
就在群臣又惊又惧之时,突然韩信又带着两个儿子,回到了关中。
对于在自己国内做惯了国王的诸候们来说,主动去朝拜皇帝,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毕竟伴君如伴虎,谁知道去朝拜皇帝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反正韩信上次丢掉王位,就是在前往陈县朝拜皇帝的时候发生的。
而对一立下大功的诸候,朝见皇帝更是大忌,一般人都是能不前往就不前往的。但韩信不同,刚刚恢复王位,又立了大功,他却毫不犹豫的回到京城,朝见了皇帝不说,还把他的两个儿子,全都留下给皇帝当了侍卫!
韩信已经四十岁,在子嗣上素来艰难的他,总共就只有这两个儿子,如今全都留在汉廷,那意思不言而喻。
在韩信要留下儿子在此的时候,刘常满就告诉他自己信得过他,让他不必如此,不过韩信却说“臣失国已久,赖陛下恩德,方能复国。但臣身为陇王,封国与朝廷近在咫尺,倘不如此,非忧陛下不信为臣,乃是恐诸候不信为臣也!”
他的话说到这个份上,刘常满想了想,也就让他把儿子给留下了。
因此,韩信对于刘常满的命令,也是无条件执行的。地方上的全力支持,才是刘常满这“十五税一”的德政,能够在全国颁行,并使天下百姓欢欣鼓舞,甘愿为皇帝大婚祈福的原因。
也因为如此,汉十五年的时候,汉朝廷的实控面积其实极大,再加上政令统一,君臣齐心,汉国的经济恢复得极快,老百姓的生活,虽然不敢说一天一个样儿,但确实比以前好过得多了。
经过五六年的推广,生产日期短的占城稻,已经开始和小麦轮作,这大大提高了产量;而从新齐王田横和沧海王卢绾那里送回来的美洲作物,也开始在关中小面积试种了。
红薯和玉米的亩产量,在汉朝的时候,比小麦和水稻的产量,那可是大得多了。刘常满估计,只要红薯——这就是民间称为“田候瓜”的作物了,在大汉国的名声,早就超过了需要高端嫁接技术的东陵瓜——推广开来,那估计从此之后,不但江南水乡,就是北方比较干旱的地区,老百姓也会极少挨饿了。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切的根本,一旦粮食产量大大提高,那就会有更多的人从“望天刨食”中解放出来,投身于其他行业,这正是刘常满想看到的。在大汉历十五年,这种情况已经初见端倪。
刘邦活着的时候,曾认为曹参继任萧何做丞相比较合适,萧何自己也这么说过。可刘常满不这么认为。
随着一年两熟制的推广,大汉国的粮食产量,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因此,社会的复杂性,开始大大增加。
曹参这个人恬淡无为,若是在单纯的“休养生息”阶段,他倒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可如今,大汉国的情况,已经到了必须大展手脚,加快发展的时段,曹参看起来就很不适合了。
因此,要想确定大汉国的第二任丞相,就比原来要复杂了许多。但这丞相是自己最重要的助手之一,刘常满也不想马虎,因此一直拖了两个多月,这丞相的人选,还没有确定下来。(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