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光秃秃山
推荐阅读:覆雨翻云风流传、特种兵学校密事、那一汪肥水的流淌、我们夫凄这些年、我和30岁女王的故事、我的地下情人、曰本皇后被奷记、异地夫凄、香火、优衣库真相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神州行最新章节!
我要用我有限的体力和财力去我最感兴趣的地方!那应当是什么地方呢?我扒在被窝里,再次摊开地图:从太原向西而去,越过吕梁山,登上陕北高原,那便是延安啦。那是个令我无比神往的地方,可是,我突然迟疑起来。
从太原去延安能有路吗?我仔细地查看着地图,希望能找到一条从太原去延安的道路,可是地图上没有去延安的路,怎么办?难道还得返回北京再经西安去延安?我最不愿走回头路,干脆就一步一步地往前挪,挪到哪里算哪里,即使去不了延安也可沿途看看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这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对,明天就走,什么晋祠、双塔的,拜拜吧!第二天清晨我来到简陋脏乱的长途汽车站,候车室里充溢着令人作呕的臭味,大厅里吵吵嚷嚷,坑坑洼洼的水泥地面上满是污水、黄痰、破报纸、废弃的塑料袋。
一群群脸色灰黄、头发蓬乱的农民嘴里叼着旱烟袋,低劣的烟叶散发出剌鼻的气味,这些人大多穿着黑色油亮的棉衣,令我吃惊的是,黑乎乎的棉衣里面竟然没有衬衣,裸露着肮脏的肉身。
他们席地而坐,有的人脚前脏黑的地面上还放着一碗清水,一个满脸大胡子的中年汉子就着一碗清水啃食着一块干硬的馒头。
我登上一辆开往吕梁山区的长途汽车,汽车驶出太原,经交城、文水、汾阳缓缓驶进了吕梁山,这又是一番全新的景色。我第一次真实地看到了窑洞,这一西北独有的景观!
这是一条贫瘠的山脉,绵延于整个山西省西部,我仿佛突然落入山的海洋,放眼望去,到处是山,山连着山,无止无休,永远也看不见尽头,汽车沿着山坡漫无目的地转过来再转过去,象是在跟大山捉迷藏。
当地贫苦的农民们世世代代依着山坡凿洞穴而居,我们将其称之为窑洞。这是一种极其经济的居住方式,它省却了砖石、水泥、木材,洞穴凿成后只须在洞口按上门窗即可安心入住了。
一走进窑洞内,顿生一种无以名状的压抑感,好像儿时钻过的防空洞,阴暗潮湿,室内的陈设简单到了极点,吃喝洗漱睡觉尽在一室。
基本每家窑洞口前的一块小平地上都能看到一座小石磨,显示出一派陕北农家独特的景观,每当汽车驶到一处乡镇,司机便要下车检修车辆,人们此时便三三两两的走下汽车,有的去找厕所,有的去讨水喝。
在路边的小吃摊前,提供给旅客们的食物是小米粥、黄面饼、煮鸡蛋让人感觉很有一番觉情趣。
西北的老大妈很是和蔼慈善,吃过她两个煮鸡蛋,她会免费赠送你一大碗凉开水。水在这里是极其珍贵的,人们吃水要从山坡下往山坡上挑,家家都是如此,人人都得挑水吃。丰华正茂、身材健壮的陕北姑娘非常麻利地从古井里汲出两桶清水。
然后很自信地担在肩上,快步如飞地走上陡斜的山坡,一鼓作气便挑到山顶上自家门口,而气喘吁吁的老汉则对此显出无奈的神色,他挑着沉重的担子,一步一步地挪动着,当发觉我在审视他时,他抬起淌满汗水的脸,很不友好地注视着你,似乎在跟我说:“看什么?这有什么好看的?老子当年可不是这样啊,人老了不提当年勇啦!”
然后回转过身去,踏着光滑的石阶艰难地往家里爬去,的确,正值盛年的汉子对此则不以为然,挑着满满的一担水,风也似的奔跑着,嘴里还快乐地哼唱着小曲,当与你走个对面时,他很友好地闪到路边让你先行走过去。
同时还笑合合地向你频频点着头。从清晨到傍晚,汽车驶过一座又一座乡村、县城,跨过了混浊的黄河,驶入陕西境内。
离石、柳林、吴堡这些地名早已在书中有所知晓,一提起这些地名便会使人回想起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想起新儿女英雄传、想起小兵张嘎,想起今日能够脚踏实地的站在这里,倍感无尚亲切。这里的贫困落后世人皆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丝毫也不显过份。
但是这里的人民却是勇敢的、不怕流血牺牲的,这是一座处处流传着英雄故事的大山。半个世纪前日本人占领了山西,这里穷苦的乡民没有屈服,他们缺少基本的抵抗工具,同全付现代化武装的日本军队根本不能相提前论。
但是,这里农民们就是用长矛、大刀、土制的地雷同日本人常年周旋,真正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
我读过许多这方面的小说,一种钦佩之情促使我迫切希望到这里来看上一眼。我敬佩这里的人民。
但看到他们的生活丝毫没有任何改善,我又为他们感到难过、痛心,他们的子孙至今依然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
经过两天的漫长旅行,越上漫漫黄土的高原,望眼欲穿的延安终于像个含羞的灰姑娘似地显现在我的眼前,啊,延安,这就是延安!
一个普普通通的西北小城,具有西北小城所有特点和风韵,你因毛泽东而闻名于世。啊,延安,我来啦,我迫不急耐地投入到延安的怀抱里。童年时代我曾在图画本上不知多少次描绘过延安的窑洞、延安的宝塔山以及缓缓流淌着的延河水。今天,我如愿以偿地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延安!
深黄色的、浑浊的延水河流经整个小城,一座平凡的水泥大桥把小城连为一体,远处高高的山头上耸立着一座没有什么独特之处的六角形方塔,那是延安的象征,也是中国革命的象征。
没有几个中国不认识这个平凡的宝塔。这就是延安,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现代的工业,没有繁华的街路、商店,更缺少可以休闲的娱乐场所。
人们穿着朴素,默默地、平和地,同时也是很幸福进行着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这从他们友善、详和的面容上可以得印证,每一位延安人说起话都是和和气气的。延安的生活是平静而清贫的。
“哎,快来帮帮忙啊!”身后传来一位姑娘银铃般的喊叫着,我循声转过身去,一位芳龄女子正艰难地从一口水井里往上汲水,看到我站在附近东张西望便求我帮助她,我快步跑过去,伸出两只手来很快便把水桶拉出水井,姑娘柔和地说道:“谢谢你!”
“小姐,你们这里没有自来水吗?”我问道。“唉”姑娘一面往肩上担着扁担一面叹息着:“还自来水呢,满城就这么两眼古井啊!”说完,担水沉甸甸的两只大水桶头也不回地飞奔而去。
她是个娇弱的女孩,在家里肯定不时常担水,并不陡峻的山坡她作过数次的停歇,同时皱着眉头死死地盯着两只大水桶。我从未担过水,更别提往山坡上担水啦,我没有勇气帮助她把水担到山顶上去。
就在宝塔山下,就在延水河边,就在延河大桥头旁,有几家小饭店,如果称它是“饭店”同家乡的饭店相比,他们只能算做是“小吃”部啦。
我钻进了一家小饭店,屋内没有一个人吃饭,老板是个二十几岁的青年,见我进来慌忙搬来一个木橙子示意让我坐下,然后询问我想吃点什么,问明以后又把双手在油污的围裙上擦了几下。
然后钻进里间去给我端菜、端饭、拿酒。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共产党的军队被蒋介石统帅的国军彻底击溃,几十万败军由南方开始溃逃,途经六七个省份,数年间行程万余公里,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所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最后的一些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在延安这个陕北的小城找到了栖身之所。蒋介石觉得“穷寇末追”再追下去这些慌不择路的人们将越过大沙漠跑到苏联去。
同时蒋介石觉得他们在这不毛之地毛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不会对他的统治构成新的威胁,后来的事实证明蒋犯了至命的错误。毛泽东在这里得以喘息,他睡在延安的土窑洞里,吃着延安的黄面饼,喝着西北的小米粥,吸着陕北的大旱烟,穿着当地老百姓织就的粗布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最终住进了北京的中南海,从此延安也名噪天下。
平凡、贫穷的延安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毛泽东的旧居是普通的西北窑洞、新华通讯社使用的是一座破庙,大生产运动开垦出来的南泥湾如今种植着不很茂盛的庄稼。
夜晚,躺在延安阴暗的窑洞里,我难以入睡。窑洞纸糊的窗户裂开了几道大口子,冷风趁机而入,就势往被窝里钻,搞得我周身冰凉,一动也不敢动弹。毛泽东能够屈尊于延安一隅从而得天下,确实是天意。
延安没有工厂可给毛的军队制造武器装备,可怜的一点不很肥沃的耕地不足以供应庞大军队的口粮。
毛泽东是靠什么来维持他的军政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的呢,我对此问题始终百思不得其解。难道真的像毛泽东所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大生产运动!”?
第二天一大早我便匆匆离开了延安,再次坐在长途汽车里,开车后不久我发觉自已感冒了,汽车在无边无际的山脉像头蒙上双眼的毛驴机械地一圈一圈转着。山,光秃秃的山,毫无生气的山。
衣着破旧的农夫赶着枯瘦的黄牛,慢悠悠地犁着山坡边那一小块一小块贫瘠的田地。村妇坐在窑洞口一边缝补着旧衣服,一边照看着淘气的孩子。孩子手中握着半穗烤熟的老玉米,一边啃食着一边到处乱跑,他的妈妈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吆喝着。
我要用我有限的体力和财力去我最感兴趣的地方!那应当是什么地方呢?我扒在被窝里,再次摊开地图:从太原向西而去,越过吕梁山,登上陕北高原,那便是延安啦。那是个令我无比神往的地方,可是,我突然迟疑起来。
从太原去延安能有路吗?我仔细地查看着地图,希望能找到一条从太原去延安的道路,可是地图上没有去延安的路,怎么办?难道还得返回北京再经西安去延安?我最不愿走回头路,干脆就一步一步地往前挪,挪到哪里算哪里,即使去不了延安也可沿途看看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这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对,明天就走,什么晋祠、双塔的,拜拜吧!第二天清晨我来到简陋脏乱的长途汽车站,候车室里充溢着令人作呕的臭味,大厅里吵吵嚷嚷,坑坑洼洼的水泥地面上满是污水、黄痰、破报纸、废弃的塑料袋。
一群群脸色灰黄、头发蓬乱的农民嘴里叼着旱烟袋,低劣的烟叶散发出剌鼻的气味,这些人大多穿着黑色油亮的棉衣,令我吃惊的是,黑乎乎的棉衣里面竟然没有衬衣,裸露着肮脏的肉身。
他们席地而坐,有的人脚前脏黑的地面上还放着一碗清水,一个满脸大胡子的中年汉子就着一碗清水啃食着一块干硬的馒头。
我登上一辆开往吕梁山区的长途汽车,汽车驶出太原,经交城、文水、汾阳缓缓驶进了吕梁山,这又是一番全新的景色。我第一次真实地看到了窑洞,这一西北独有的景观!
这是一条贫瘠的山脉,绵延于整个山西省西部,我仿佛突然落入山的海洋,放眼望去,到处是山,山连着山,无止无休,永远也看不见尽头,汽车沿着山坡漫无目的地转过来再转过去,象是在跟大山捉迷藏。
当地贫苦的农民们世世代代依着山坡凿洞穴而居,我们将其称之为窑洞。这是一种极其经济的居住方式,它省却了砖石、水泥、木材,洞穴凿成后只须在洞口按上门窗即可安心入住了。
一走进窑洞内,顿生一种无以名状的压抑感,好像儿时钻过的防空洞,阴暗潮湿,室内的陈设简单到了极点,吃喝洗漱睡觉尽在一室。
基本每家窑洞口前的一块小平地上都能看到一座小石磨,显示出一派陕北农家独特的景观,每当汽车驶到一处乡镇,司机便要下车检修车辆,人们此时便三三两两的走下汽车,有的去找厕所,有的去讨水喝。
在路边的小吃摊前,提供给旅客们的食物是小米粥、黄面饼、煮鸡蛋让人感觉很有一番觉情趣。
西北的老大妈很是和蔼慈善,吃过她两个煮鸡蛋,她会免费赠送你一大碗凉开水。水在这里是极其珍贵的,人们吃水要从山坡下往山坡上挑,家家都是如此,人人都得挑水吃。丰华正茂、身材健壮的陕北姑娘非常麻利地从古井里汲出两桶清水。
然后很自信地担在肩上,快步如飞地走上陡斜的山坡,一鼓作气便挑到山顶上自家门口,而气喘吁吁的老汉则对此显出无奈的神色,他挑着沉重的担子,一步一步地挪动着,当发觉我在审视他时,他抬起淌满汗水的脸,很不友好地注视着你,似乎在跟我说:“看什么?这有什么好看的?老子当年可不是这样啊,人老了不提当年勇啦!”
然后回转过身去,踏着光滑的石阶艰难地往家里爬去,的确,正值盛年的汉子对此则不以为然,挑着满满的一担水,风也似的奔跑着,嘴里还快乐地哼唱着小曲,当与你走个对面时,他很友好地闪到路边让你先行走过去。
同时还笑合合地向你频频点着头。从清晨到傍晚,汽车驶过一座又一座乡村、县城,跨过了混浊的黄河,驶入陕西境内。
离石、柳林、吴堡这些地名早已在书中有所知晓,一提起这些地名便会使人回想起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想起新儿女英雄传、想起小兵张嘎,想起今日能够脚踏实地的站在这里,倍感无尚亲切。这里的贫困落后世人皆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丝毫也不显过份。
但是这里的人民却是勇敢的、不怕流血牺牲的,这是一座处处流传着英雄故事的大山。半个世纪前日本人占领了山西,这里穷苦的乡民没有屈服,他们缺少基本的抵抗工具,同全付现代化武装的日本军队根本不能相提前论。
但是,这里农民们就是用长矛、大刀、土制的地雷同日本人常年周旋,真正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
我读过许多这方面的小说,一种钦佩之情促使我迫切希望到这里来看上一眼。我敬佩这里的人民。
但看到他们的生活丝毫没有任何改善,我又为他们感到难过、痛心,他们的子孙至今依然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
经过两天的漫长旅行,越上漫漫黄土的高原,望眼欲穿的延安终于像个含羞的灰姑娘似地显现在我的眼前,啊,延安,这就是延安!
一个普普通通的西北小城,具有西北小城所有特点和风韵,你因毛泽东而闻名于世。啊,延安,我来啦,我迫不急耐地投入到延安的怀抱里。童年时代我曾在图画本上不知多少次描绘过延安的窑洞、延安的宝塔山以及缓缓流淌着的延河水。今天,我如愿以偿地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延安!
深黄色的、浑浊的延水河流经整个小城,一座平凡的水泥大桥把小城连为一体,远处高高的山头上耸立着一座没有什么独特之处的六角形方塔,那是延安的象征,也是中国革命的象征。
没有几个中国不认识这个平凡的宝塔。这就是延安,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现代的工业,没有繁华的街路、商店,更缺少可以休闲的娱乐场所。
人们穿着朴素,默默地、平和地,同时也是很幸福进行着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这从他们友善、详和的面容上可以得印证,每一位延安人说起话都是和和气气的。延安的生活是平静而清贫的。
“哎,快来帮帮忙啊!”身后传来一位姑娘银铃般的喊叫着,我循声转过身去,一位芳龄女子正艰难地从一口水井里往上汲水,看到我站在附近东张西望便求我帮助她,我快步跑过去,伸出两只手来很快便把水桶拉出水井,姑娘柔和地说道:“谢谢你!”
“小姐,你们这里没有自来水吗?”我问道。“唉”姑娘一面往肩上担着扁担一面叹息着:“还自来水呢,满城就这么两眼古井啊!”说完,担水沉甸甸的两只大水桶头也不回地飞奔而去。
她是个娇弱的女孩,在家里肯定不时常担水,并不陡峻的山坡她作过数次的停歇,同时皱着眉头死死地盯着两只大水桶。我从未担过水,更别提往山坡上担水啦,我没有勇气帮助她把水担到山顶上去。
就在宝塔山下,就在延水河边,就在延河大桥头旁,有几家小饭店,如果称它是“饭店”同家乡的饭店相比,他们只能算做是“小吃”部啦。
我钻进了一家小饭店,屋内没有一个人吃饭,老板是个二十几岁的青年,见我进来慌忙搬来一个木橙子示意让我坐下,然后询问我想吃点什么,问明以后又把双手在油污的围裙上擦了几下。
然后钻进里间去给我端菜、端饭、拿酒。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共产党的军队被蒋介石统帅的国军彻底击溃,几十万败军由南方开始溃逃,途经六七个省份,数年间行程万余公里,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所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最后的一些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在延安这个陕北的小城找到了栖身之所。蒋介石觉得“穷寇末追”再追下去这些慌不择路的人们将越过大沙漠跑到苏联去。
同时蒋介石觉得他们在这不毛之地毛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不会对他的统治构成新的威胁,后来的事实证明蒋犯了至命的错误。毛泽东在这里得以喘息,他睡在延安的土窑洞里,吃着延安的黄面饼,喝着西北的小米粥,吸着陕北的大旱烟,穿着当地老百姓织就的粗布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最终住进了北京的中南海,从此延安也名噪天下。
平凡、贫穷的延安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毛泽东的旧居是普通的西北窑洞、新华通讯社使用的是一座破庙,大生产运动开垦出来的南泥湾如今种植着不很茂盛的庄稼。
夜晚,躺在延安阴暗的窑洞里,我难以入睡。窑洞纸糊的窗户裂开了几道大口子,冷风趁机而入,就势往被窝里钻,搞得我周身冰凉,一动也不敢动弹。毛泽东能够屈尊于延安一隅从而得天下,确实是天意。
延安没有工厂可给毛的军队制造武器装备,可怜的一点不很肥沃的耕地不足以供应庞大军队的口粮。
毛泽东是靠什么来维持他的军政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的呢,我对此问题始终百思不得其解。难道真的像毛泽东所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大生产运动!”?
第二天一大早我便匆匆离开了延安,再次坐在长途汽车里,开车后不久我发觉自已感冒了,汽车在无边无际的山脉像头蒙上双眼的毛驴机械地一圈一圈转着。山,光秃秃的山,毫无生气的山。
衣着破旧的农夫赶着枯瘦的黄牛,慢悠悠地犁着山坡边那一小块一小块贫瘠的田地。村妇坐在窑洞口一边缝补着旧衣服,一边照看着淘气的孩子。孩子手中握着半穗烤熟的老玉米,一边啃食着一边到处乱跑,他的妈妈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吆喝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