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终点,起点:最后的朋友们(3)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明朝那些事儿1最新章节!
三十岁的朱元璋用刀剑去争夺自己的天下,三十岁的朱棣用隐忍去谋划自己的将来。
朱棣就像一个优秀的体操运动员,省略了所有花哨和不必要的动作,将全部的心力放在那最后的腾跃,以获得冠军的奖赏——皇位。
当然,当时的朱棣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做到这一点,他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把俘虏人数清点好,然后回去复命。
似乎是上天特意要体现朱棣的丰功伟绩,与他同时出征的晋王是个胆小鬼,根本没有进入蒙古腹地。用今天的话来说,他还没有进人家的门,在门口放了两枪,吆喝两声就走人了。
有这么个窝囊的兄弟帮忙,朱棣一时之间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全国人民都把他当成民族英雄。朱元璋也很高兴,他赏赐朱棣一张支票——面额一百万锭的宝钞(明朝纸币)。
其实这个赏赐不算丰厚,因为我们前面介绍过,洪武年间的纸币发行是没有准备金的,估计朱元璋很有可能是在见朱棣之前,才让人准备好了纸张,印上了一百万锭的数字。反正他是皇帝,想写多大数字都行。
如果朱棣聪明的话,就应该早点把这张支票折现,换粮食也好,换布匹也好,总之是在通货膨胀让这张支票变成卫生纸之前。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朱棣通过这一次的成功表演让朱元璋看到了他的价值,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其实演得好不好倒在其次,至少先混了个脸熟。
但这次远征带给朱棣的也只有这些,并没有人认为他能够成为皇位的继承者,他心里也清楚,无论自己如何表演,也无非是从龙套变成配角,要想当上主角,必须得到朱元璋导演的同意。可是很明显,朱导演并无意换人。
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满怀抱负的朱棣可能最终会成为朱标的好弟弟、国家的边界守护者,他的能力将用来为国效力,他的野心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被永远埋葬。
就在看似事情已经定局的情况下,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的死使得一切似乎都有了转机。
朱标死了,主角的位置终于空了出来,时机到了!
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不过是个毫无经验、年幼无知的少年,这样的人怎么能承担帝国发展的重任,换人吧,也该搞个公开招考之类的玩意儿了。退一步说,就算不搞公开竞争,也该给个抓阄的机会啊,老爹,不能再搞一言堂了,多少给点民主吧。
朱棣曾经有过无限的期待,他相信只要公开竞争,自己是很有优势的。那个小毛孩子懂得什么,论处理政事、出兵打仗,谁能比得上我!当然,宁王打仗也很厉害,不过他只是一介武夫,这样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家伙也想继承皇位?
除了我,还有谁!
然而出乎他的意料,朱元璋对朱标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又一次搞了暗箱操作,他真的任命只有十五岁的朱允炆为太子。
白干了,这下真是白干了。
等待时机的到来
朱标虽然文弱,到底是自己的哥哥,长兄为父,论资排辈,心理上还说得过去,毕竟人家参加工作早,可那个十五岁的小毛孩居然也敢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无论如何想不通,无论如何办不到!
但这是事实,一旦父亲死去,这个小孩子就会成为帝国皇位的继任者,到时不管自己是否愿意,都将跪倒在这个人的面前,发誓效忠于他。他懂得什么?既无战功,又无政绩,凭什么当皇帝?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结局却无法改变。
如果说之前的朱棣只是抱怨,那么朱允炆继位后的朱棣就是真的准备图谋不轨了。用法律术语来说,这是一个从犯罪预想到犯罪预备的过程。
但朱棣可以不服气,却不能不服从。洪武二十九年(1396),明太祖决定对北元再次发动远征,主帅仍然是朱棣。这也是朱元璋一生中制定的最后一个作战计划。
他真的老了,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纵马驰骋只能在脑海中回味了。但他的意识还很清楚,必须在自己死之前把所有的事情都解决掉,这样大明帝国才能不断地延续下去,永远强大繁荣。国内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卓越的军事直觉告诉他,北元仍然是国家最强大的敌人,一定要把这个邻居连根拔除!
而朱棣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统帅,虽然他已经不再愿意去干这些活,毕竟自己只是打工的,每个月按时拿工资,出兵打仗成了义务劳动,干好了是老板的功劳,干坏了还要负责任,这样的差事谁愿意干?
可是即将卸任的老板朱元璋不是一个可以商量的人,谁让你当年表现得那么好,就是你了!不干也得干!
同年三月,朱棣带着复杂的心情从北平出发了。此次他的战略和上一次大致相同,在军队抵达大宁后,他先派出骑兵去侦察元兵的方位,在确定元军所在位置之后,他带兵翻山越岭,在彻彻儿山找到了元军,这一次他没有再玩怀柔的那套把戏,连杀带赶,把北元军赶到了数百里外,并活捉了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等人。
按说任务已经完成,也该班师回朝了,北元的难兄难弟也在远处等着呢,既然仗打完了,人也杀了,帐篷也烧了,您就早点走吧,等您走后,我们再建设。但这一次朱棣似乎心情不好,于是北元就成为了他发泄的对象。他一气追出几百里,一直追到兀良哈秃城,打败了北元大将哈剌兀,这才威风凛凛地回了家。
郁闷的人真是惹不得啊。
朱棣得胜回朝,却没有以往的兴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朱元璋的心思却大不相同,在他看来,国家又多了一名优秀的将领,朱允炆又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好叔叔,当然,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
朱元璋的归宿
此时的朱元璋才真正感觉到一种解脱,他打了一辈子仗,忙了一辈子公务,不但干了自己的工作,连儿子孙子的那份他也代劳了。
此时的大明帝国已经恢复了生机和活力,人民安居乐业,商业活动也有相当的发展,朝鲜归顺了大明,北元已经被打成了游击队。而朱元璋对他制定的那套政策更是信心爆棚,在他看来,后世子孙只要有着基本的行为能力,就能根据他的政策治理大明,并保万世平安。
都安排好了,我也可以放心地走了。
对大臣们来说,朱元璋可能不是个好君主,但是对朱元璋的子孙们来说,朱元璋绝对是个好父亲、好祖父。其实朱元璋的这种行为反差的理由也很简单,就如同今天独生子女的家长,特别是那些当年曾经挨过饿的人,自然不忍心让孩子受自己那样的苦,他们恨不得代替子女去承担他们将来要经受的苦难。
朱元璋确确实实是一个好父亲,他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团结一致,共同辅佐他选定的继承人朱允炆。但就如今天所谓的“代沟”一样,子孙们有自己的打算,特别是皇族的子孙,他们是无法体会朱元璋这种深厚的父爱的,在他们看来,这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早就应该领退休金走人了。他们关注的只是这个老者所坐的那把椅子。
朱元璋奋斗一生,为子孙积攒下了大笔的财富,可当他走到人生的终点时,他的子孙的眼睛却只盯着他手中握着的那笔财富,投向这个老人的只是冷冰冰的目光。
这无疑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悲哀。
是时候了,让我们给朱元璋一个公正的评价吧。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追逐,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
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是的,谁会想到几十年前的那个衣衫褴褛、沿街乞讨的乞丐会成为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
是的,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他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当朱元璋回望自己几十年的峥嵘岁月,回望自己一手建立的强大国家时,他有充足的理由为之骄傲和自豪!
我是朱元璋,是大明天下的缔造者!
六百多年过去了,但笼罩在朱元璋身上的争论似乎并没有停止的迹象。他有过不朽的功勋,也有过严重的过失,这些争论可能再过六百年也不会停止。
朱元璋,你就是你,历经时间的磨砺、岁月的侵蚀,你还依然屹立在那里,你的丰功伟绩和成败得失都被记录在史册上,供后人评说。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黄昏,京郊马场
这本是一片宽阔的农田,在一次政府征地中被征收,种上了草,并成为了皇室的专用马场。
朱元璋现在就站在这片专属于他的土地上,多年的马上征战使得他对于骑马这项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始终不能忘怀当年纵马驰骋的岁月。
岁月催人!
当年的风华少年,如今已经年华老去,当年的同伴好友,如今皆已不见踪影。
回望这一生,我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为了建立这个伟大的帝国,他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精力,牺牲了爱人、朋友和属下,他杀了很多人,做错了很多事,现在终于走到了终点。
一个孤独的老人守护着一个庞大的帝国,这就是最终的结局。
他又一次跨上了马匹,虽然他的身体早已不适合骑马,也不复当年之勇,但当他骑上马、挥动马鞭,一股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是的,一切又回来了:
皇觉寺里,明月相伴,孤灯一盏;
濠州城中,谨小慎微,奋发图强;
鄱阳湖畔,碧波千里,火光冲天!
茫茫大漠,金戈铁马,剑舞黄沙!
开创帝国,保世宏规,光耀后代!
他纵马驰奔,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脚下,锦绣山川被他抛在身后。
一个个的身影在他眼前浮现:郭子兴、马皇后、陈友谅、徐达、常遇春、王保保、胡惟庸、蓝玉,有的他爱过,有的他恨过,有的他信任过,有的他背叛过,有的是他的朋友,有的是他的敌人。
此生足矣,足矣!
少贫贱兮壮志扬!
千军如烈怒弦张!
我雄武兮大明强!
我雄武兮天下壮!
他勒住马头,迎着落日的最后一丝阳光,向壮美河山投下最后的一瞥,仰天大笑: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
三十岁的朱元璋用刀剑去争夺自己的天下,三十岁的朱棣用隐忍去谋划自己的将来。
朱棣就像一个优秀的体操运动员,省略了所有花哨和不必要的动作,将全部的心力放在那最后的腾跃,以获得冠军的奖赏——皇位。
当然,当时的朱棣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做到这一点,他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把俘虏人数清点好,然后回去复命。
似乎是上天特意要体现朱棣的丰功伟绩,与他同时出征的晋王是个胆小鬼,根本没有进入蒙古腹地。用今天的话来说,他还没有进人家的门,在门口放了两枪,吆喝两声就走人了。
有这么个窝囊的兄弟帮忙,朱棣一时之间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全国人民都把他当成民族英雄。朱元璋也很高兴,他赏赐朱棣一张支票——面额一百万锭的宝钞(明朝纸币)。
其实这个赏赐不算丰厚,因为我们前面介绍过,洪武年间的纸币发行是没有准备金的,估计朱元璋很有可能是在见朱棣之前,才让人准备好了纸张,印上了一百万锭的数字。反正他是皇帝,想写多大数字都行。
如果朱棣聪明的话,就应该早点把这张支票折现,换粮食也好,换布匹也好,总之是在通货膨胀让这张支票变成卫生纸之前。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朱棣通过这一次的成功表演让朱元璋看到了他的价值,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其实演得好不好倒在其次,至少先混了个脸熟。
但这次远征带给朱棣的也只有这些,并没有人认为他能够成为皇位的继承者,他心里也清楚,无论自己如何表演,也无非是从龙套变成配角,要想当上主角,必须得到朱元璋导演的同意。可是很明显,朱导演并无意换人。
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满怀抱负的朱棣可能最终会成为朱标的好弟弟、国家的边界守护者,他的能力将用来为国效力,他的野心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被永远埋葬。
就在看似事情已经定局的情况下,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的死使得一切似乎都有了转机。
朱标死了,主角的位置终于空了出来,时机到了!
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不过是个毫无经验、年幼无知的少年,这样的人怎么能承担帝国发展的重任,换人吧,也该搞个公开招考之类的玩意儿了。退一步说,就算不搞公开竞争,也该给个抓阄的机会啊,老爹,不能再搞一言堂了,多少给点民主吧。
朱棣曾经有过无限的期待,他相信只要公开竞争,自己是很有优势的。那个小毛孩子懂得什么,论处理政事、出兵打仗,谁能比得上我!当然,宁王打仗也很厉害,不过他只是一介武夫,这样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家伙也想继承皇位?
除了我,还有谁!
然而出乎他的意料,朱元璋对朱标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又一次搞了暗箱操作,他真的任命只有十五岁的朱允炆为太子。
白干了,这下真是白干了。
等待时机的到来
朱标虽然文弱,到底是自己的哥哥,长兄为父,论资排辈,心理上还说得过去,毕竟人家参加工作早,可那个十五岁的小毛孩居然也敢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无论如何想不通,无论如何办不到!
但这是事实,一旦父亲死去,这个小孩子就会成为帝国皇位的继任者,到时不管自己是否愿意,都将跪倒在这个人的面前,发誓效忠于他。他懂得什么?既无战功,又无政绩,凭什么当皇帝?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结局却无法改变。
如果说之前的朱棣只是抱怨,那么朱允炆继位后的朱棣就是真的准备图谋不轨了。用法律术语来说,这是一个从犯罪预想到犯罪预备的过程。
但朱棣可以不服气,却不能不服从。洪武二十九年(1396),明太祖决定对北元再次发动远征,主帅仍然是朱棣。这也是朱元璋一生中制定的最后一个作战计划。
他真的老了,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纵马驰骋只能在脑海中回味了。但他的意识还很清楚,必须在自己死之前把所有的事情都解决掉,这样大明帝国才能不断地延续下去,永远强大繁荣。国内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卓越的军事直觉告诉他,北元仍然是国家最强大的敌人,一定要把这个邻居连根拔除!
而朱棣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统帅,虽然他已经不再愿意去干这些活,毕竟自己只是打工的,每个月按时拿工资,出兵打仗成了义务劳动,干好了是老板的功劳,干坏了还要负责任,这样的差事谁愿意干?
可是即将卸任的老板朱元璋不是一个可以商量的人,谁让你当年表现得那么好,就是你了!不干也得干!
同年三月,朱棣带着复杂的心情从北平出发了。此次他的战略和上一次大致相同,在军队抵达大宁后,他先派出骑兵去侦察元兵的方位,在确定元军所在位置之后,他带兵翻山越岭,在彻彻儿山找到了元军,这一次他没有再玩怀柔的那套把戏,连杀带赶,把北元军赶到了数百里外,并活捉了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等人。
按说任务已经完成,也该班师回朝了,北元的难兄难弟也在远处等着呢,既然仗打完了,人也杀了,帐篷也烧了,您就早点走吧,等您走后,我们再建设。但这一次朱棣似乎心情不好,于是北元就成为了他发泄的对象。他一气追出几百里,一直追到兀良哈秃城,打败了北元大将哈剌兀,这才威风凛凛地回了家。
郁闷的人真是惹不得啊。
朱棣得胜回朝,却没有以往的兴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朱元璋的心思却大不相同,在他看来,国家又多了一名优秀的将领,朱允炆又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好叔叔,当然,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
朱元璋的归宿
此时的朱元璋才真正感觉到一种解脱,他打了一辈子仗,忙了一辈子公务,不但干了自己的工作,连儿子孙子的那份他也代劳了。
此时的大明帝国已经恢复了生机和活力,人民安居乐业,商业活动也有相当的发展,朝鲜归顺了大明,北元已经被打成了游击队。而朱元璋对他制定的那套政策更是信心爆棚,在他看来,后世子孙只要有着基本的行为能力,就能根据他的政策治理大明,并保万世平安。
都安排好了,我也可以放心地走了。
对大臣们来说,朱元璋可能不是个好君主,但是对朱元璋的子孙们来说,朱元璋绝对是个好父亲、好祖父。其实朱元璋的这种行为反差的理由也很简单,就如同今天独生子女的家长,特别是那些当年曾经挨过饿的人,自然不忍心让孩子受自己那样的苦,他们恨不得代替子女去承担他们将来要经受的苦难。
朱元璋确确实实是一个好父亲,他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团结一致,共同辅佐他选定的继承人朱允炆。但就如今天所谓的“代沟”一样,子孙们有自己的打算,特别是皇族的子孙,他们是无法体会朱元璋这种深厚的父爱的,在他们看来,这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早就应该领退休金走人了。他们关注的只是这个老者所坐的那把椅子。
朱元璋奋斗一生,为子孙积攒下了大笔的财富,可当他走到人生的终点时,他的子孙的眼睛却只盯着他手中握着的那笔财富,投向这个老人的只是冷冰冰的目光。
这无疑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悲哀。
是时候了,让我们给朱元璋一个公正的评价吧。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追逐,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
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是的,谁会想到几十年前的那个衣衫褴褛、沿街乞讨的乞丐会成为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
是的,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他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当朱元璋回望自己几十年的峥嵘岁月,回望自己一手建立的强大国家时,他有充足的理由为之骄傲和自豪!
我是朱元璋,是大明天下的缔造者!
六百多年过去了,但笼罩在朱元璋身上的争论似乎并没有停止的迹象。他有过不朽的功勋,也有过严重的过失,这些争论可能再过六百年也不会停止。
朱元璋,你就是你,历经时间的磨砺、岁月的侵蚀,你还依然屹立在那里,你的丰功伟绩和成败得失都被记录在史册上,供后人评说。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黄昏,京郊马场
这本是一片宽阔的农田,在一次政府征地中被征收,种上了草,并成为了皇室的专用马场。
朱元璋现在就站在这片专属于他的土地上,多年的马上征战使得他对于骑马这项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始终不能忘怀当年纵马驰骋的岁月。
岁月催人!
当年的风华少年,如今已经年华老去,当年的同伴好友,如今皆已不见踪影。
回望这一生,我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为了建立这个伟大的帝国,他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精力,牺牲了爱人、朋友和属下,他杀了很多人,做错了很多事,现在终于走到了终点。
一个孤独的老人守护着一个庞大的帝国,这就是最终的结局。
他又一次跨上了马匹,虽然他的身体早已不适合骑马,也不复当年之勇,但当他骑上马、挥动马鞭,一股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是的,一切又回来了:
皇觉寺里,明月相伴,孤灯一盏;
濠州城中,谨小慎微,奋发图强;
鄱阳湖畔,碧波千里,火光冲天!
茫茫大漠,金戈铁马,剑舞黄沙!
开创帝国,保世宏规,光耀后代!
他纵马驰奔,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脚下,锦绣山川被他抛在身后。
一个个的身影在他眼前浮现:郭子兴、马皇后、陈友谅、徐达、常遇春、王保保、胡惟庸、蓝玉,有的他爱过,有的他恨过,有的他信任过,有的他背叛过,有的是他的朋友,有的是他的敌人。
此生足矣,足矣!
少贫贱兮壮志扬!
千军如烈怒弦张!
我雄武兮大明强!
我雄武兮天下壮!
他勒住马头,迎着落日的最后一丝阳光,向壮美河山投下最后的一瞥,仰天大笑: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