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时代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暗沙文集最新章节!
我有幸出生在七十年代,这个时代,正是国家从无序到有序的扭转时期,一切都待发展,一切都在完善起来。我接受了两代人的思想教育,精神成长在八十年代,承接着新文化的延续。
一
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紧靠黄河水,深受黄河文化的影响。这里黄土文化和游牧文化汇聚交融,荟萃了众多风姿独特、雄奇壮观的人文景观,比如万里长城的第一台镇北台,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遒劲有力,还有塞上湖泊等等。古迹遗风浓郁的地方自然也就流传着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剪纸艺术正印证了这点。在民间,活跃着大量的精通剪纸的老人和妇女,从她们的嘴里,一辈子也听不到“艺术”二字,但她们却用自己独特的对生活的理解方式剪裁着生活,再现着美和丑、善和恶。故乡的山歌更是独具韵味,歌声自由奔放,当地人称它们为“信天游”表现出黄土地人浩浩荡荡而又一泻千里的人生信念,但黄土地太贫瘠了,歌声婉转而凄凉、粗野而凝重,使我在以后辗转的日子里,耳畔总回荡着那粗犷而深情的信天游,久久不能释怀。
随着父母走他乡,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记忆最深的也就是家里唯一一盏台灯下总是挤着几颗脑袋,或者阅读,或者学习。八十年代初,文学杂志远没有现在的种类繁多,那时我最爱读民间故事和一些地方文艺类的杂志,再有就是图画书了,我们都叫小人书。说到小人书,当时也没感觉对自己会有什么影响,可当步入社会后,才发现我所知的许多的典故和历史知识竟缘于小人书,这个发现让我吃惊,同时也让我庆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接触一些世界名著,不过那时只是对故事情节感兴趣,根本不懂什么艺术。在我的印象里那个年代市面上流行的也都是十月、春风类的刊物,属纯文学类的,有着较高的艺术表现手法。因为所流行的刊物比较正规,兼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实的文化底蕴,所以大人们也很放心让我们阅读,有时还会就某个故事议论上一番。
为什么我总是谈到书籍呢?没办法,那个时候书籍不多,消费场所和娱乐场所更是谈不上,最大的享受就是看一场电影,或者看一部电视剧了。我看的第一场电影就是阿q正传,懵懂的我不懂阿q为什么会有那么些举动,直到读到初中才真正接触到鲁迅、矛盾、巴金等等二三十年代涌现的一批作家,也懂得了应该把文章放入一个时代背景下去阅读,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地了解一篇文章的内涵。
当我开始真正写第一篇作文的时候,正读小学四年级,苦于无法开头,更不知该写些什么内容,急的我抓耳挠腮,父亲走过来对我说,你昨天看过什么电视剧吗?我纳闷地说,舞台姐妹啊!那就对了,你可以写读后感,或者也可以记录一下当时围绕看电视而发生的事情啊!舞台姐妹记录的是旧社会里一对姐妹花为生存而挣扎的苦难历程,我一直被这个剧情吸引着,可父母怕耽误我学习,总不让我连续地看完。昨晚,我和他们达成协议在完成作业后由他们给我讲述,从父母的讲述中我明白了那个时代下必然会产生那种结果。想到这里,我根据父母的讲述写起了第一篇读后感。当作文交给老师后,老师惊讶于一个十岁的孩子竟然可以写出这么深刻的文来,这着实让我自豪了一回。
与文学结缘大概从那时起就开始了,我狂热地喜欢上了书籍,开始到处找书看。上了初中后已经开始阅读长篇小说了,只是没有任何选择性,不是名著就是言情小说,幸亏那时的书籍和杂志还是很单纯,父母对这点并不担心,担心的只是怕我因为阅读而影响学业。我的思想在阅读中深邃起来,喜欢独自思索,思索人生,思索自己的未来,并用粗浅的笔记录着每一天、每一个片段。
这个年代,万物还处在懵懂之中,一切都是单纯而且积极的,我们只是从这份单纯中摄取着美丽,充实着一颗蠢蠢欲动的心。
二
九十年代,文学市场相对充盈起来,时代的变革冲击着文学的内涵,单纯的环境中涌进了更多的色彩,就像单纯的校园内突然涌起了一大片的追星族,这是文学的幸还是不幸,我不得而知,也弄不清楚同学们为什么去追星,为什么文学突然开始涉入人性的绝密地带。
城市的夜空突然没有了繁星密布的景观,呈现在视线里的总是闪烁迷离的霓虹灯,青春的激情遮挡了一份宁静,甚至连昆虫的聒噪也消失怠尽。偶尔,极力让自己的视线延伸地更高、更远、更深,才可以看到隐约镶嵌在空中的星星,那微弱的光多了几分清冷和孤寂,静静地望着脚下那片强劲的光色,然后悄然而退。每当这时,我总会想起仰靠在麦垛下的情景,明亮的星星眨着眼睛,似乎距离自己很近,一种亲切感油然升起,我陶醉在一片宁静而祥和的海洋中,任思绪的音符跟着星光跳跃。只是这样的日子总是很短暂,为了求学,我早早地离开了家乡,无聊的时候,伴随我的也就是书籍。在书的海洋中,我读完了巨人传、百年孤独、安娜、卡列妮娜等等文学巨著,同时也阅读了许多的武侠、言情小说,似乎后者对我影响更大,我沉醉在一种似梦非梦的幻想中,对于已经初露端倪的关于暴力和情欲类型的小说接触还不多,只是在懵懂中感知着一个时代的蓬勃发展,感知着一种新文学理念的渗入。
九十年代末,我终于可以独立于社会了,也意味着开始睁开眼好好地打量这个世界了,可惜性格内向的我终不能好好融入社会,也弄不清楚派系斗争和人与人之间那些复杂的矛盾,只好闲来埋头于书本中,当然这时读的书籍就繁杂了,而且多数是娱乐和流行文学。娱乐文学大多数是人物传记,而且主要是红遍娱乐界的人物介绍,对这类型的文章我一向是走马观花,所以每当人们就某一明星歌星议论纷纷时,我总是含混不清,只能用心听,竟然也了解了不少生活之外的事情。对于流行文学,我被其中尖锐的故事吸引着,因为它贴近生活,也解说着一种社会现象。从对这些文学的阅读中,我感到周围的环境中似乎隐藏着一些罂粟花,人们的心灵徘徊在花的周围,时刻想着去尝试一口。对生活的怀疑就这样没有原由地产生了,而且随着对社会生活的深入,一种忧患意识也随之成长起来。
仰望蓝天,白云像成堆的棉絮一般拥挤,形成了一座座白色的山峰,山峰和山峰间透出一抹湛蓝来,给每座峰顶罩上了一层淡淡的青色。我用近乎贪婪的眼神望着那一片片蓝色,内心升起一丝感动来,白云无论如何变换,终还是生活在一片蔚蓝的背景下,顿时愉悦又回到胸间,让搁浅已久的笔重新运作起来,描绘着内心一圈圈的涟漪。
三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互联网已普及全球,网络时代的文化似乎更促进了人性的回归,形成了一个具有很强的心理凝聚力和新社区。人们开始虚拟时代,时代在顺应潮流,现实和虚拟逐渐地向一体化靠拢,回归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解放,似乎原始的本能正在露出端倪,进一步形成荒诞的悖论和梦幻式的精神意境。最明显的表现在文学方面,抑或文学本来就是为时代服务的,它有着自己的时代背景,与那个时代下的人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二、三十年代时期,文学以呼唤民众为主题,通过表达精神的郁闷、压抑以及思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等等,寻求着黎明、解放、和平。记得我初读巴金的寒夜时,为主人公始终没能看到寒冷的冬夜后的黎明而感到难过,虽然他死在黎明的炮火声中,但他遭遇的那一个个寒冷的冬夜却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我流泪了,为一个鲜活的生命的逝去,为一个为了生存在寒夜中奔波和彷徨的青年的痛苦而哭泣。我憎恨那个时代的黑夜,同情在铁蹄下被蹂躏的一个个灵魂。我就这样被点燃了,被一部时代下的作品感染了,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文学的时代精神。
如果说进入八十年代后,和平时期的文学写意了一种祥和和平静,写意了一种蓬勃发展的积极氛围,这也正是当时国家发展的主题 ,顺应了经济发展的潮流,推动了一切向着现代、文明以及科学化的发展,处处充满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憧憬之情。那么到了九十年代初期,正逢中国社会内在变革的剧烈时期,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代的主题被点燃了,各种尝试已显锋芒,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有部分文学家称之为诗的年代。但到了中期,则呈现为一种无主潮的杂乱时期,人们的经济理念影响着精神追求,文学开始出现多元化,写实类的文学开始显露头角,传统和民族特色文学冷清下来,许多的文学爱好者陷入了困惑中。到了后期、二十一世纪,写实和时尚类、流行类的文学占据了文学的顶峰,纯文学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甚至有人大肆呼其为虚伪文学,初期和中期的回避终于演绎为末期文学思想矛盾的深入,文学语言也从含蓄变为直接,意境美变为感官刺激,而且愈演愈烈,出现了“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之类的名词。
对文化的背叛被端上了舞台,矛盾文学奖便显得冷清和孤寂起来,人们大肆谈论的是“木子美”而不是奖章的获得者,个性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被提到了文学的前列,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呐喊出时代的口号。文学就这样出现了一种畸形和时代阴暗面之下的扭曲,无论是第三者还是婚外情、暴力还是变态、健康和非健康的文学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让我想到了夜幕下的舞厅、卡厅等等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一种不适应和困惑使我对自己的价值观乃至人生观产生了怀疑。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珍品,究竟文学的风帆会驶向哪里?虽然文学市场混乱,但许多文友都持肯定态度,他们说好的东西就是好的,并不会因表面沾染了尘埃而被否定,当尘埃落定后,珍品自然会被阳光普照。
四
我本不懂文学,只是作为读者在这里谈论它,势必带着愤懑地情绪,为文学的发展与自己所受思想教育的不相适宜,也为不懂艺术的而去贬斥艺术的呐喊者。
说到文学和艺术,我想起这样一段话来“世界上最永恒的文学,莫过于神话、童话和寓言,而在神话、童话和寓言中,无一不贯穿着浓烈的游戏秉性”对于这段话,我始终不能领悟贯通,透彻理解,这当然与自己的认识高度和深度有关,何况延伸到“超脱”二字呢!我从来就不能把自己放入世界之外认识世界,脱离时代之外理解时代,而且许多作家也一样如此,在这个前提下写的作品自然与世界和时代挂钩,处处反映出一种愤懑、欢快或者忧伤来。时代再变,文学的主潮也在变,那种超脱的、表现文学终极意义的作品极难寻觅,大多数都是被动的、直接的同情或者批判,掺杂进了作者本人的情绪,这有时也会有失公正,但我们都无法脱离开时代,只能在这个圈子中去感受生活,感受一些隐藏在深处的实质,通过文字再反馈到时代中去,只是文字已非时代的表观,而是延伸到其内在和实质。
当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后,语言便成为母亲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我们在语言的环绕中长大,最先接触的总是童话、神话,童话、神话的世界没有跟着时代而变,这种永恒就是一种美的象征,永远地留在了心灵的底片上。为着追求这种美,我们开始远足,这就是文学的终极意义,积极的、活泼的,引导人们向着更高境界行进,探索另外一种未知的领域。但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作为时代的孩子,总也脱离不了根系。站在时代的旋涡中,我们感知着文学的航向,无论是二、三十年代的文学作品,还是八、九十年代的都有其主潮,表现为一种时代的主题,随着人们价值观、人生观的改变而改变着。到了二十一世纪,流行文学终于演变为一种让读者感到迷茫和困惑的小姿文学或者颓废文学,不是爱就是性,或者是围绕自然风光发一通感慨,那种豪放的、颇具气势的、震慑人灵魂的作品似乎被隐匿在了某个角落,寻觅起来极费功夫,没有张力的作品实在引不起读者多少共鸣,只好让自己的视线退回到二、三十年代甚至更遥远的时期,去追踪古者或者逝者的灵魂,跟着实实在在地体验一回时代的浪潮!
当然,我并没有鞭笞时代的意思,只是为真正的文人而感到不平,为清冷的纯文学呐喊几声罢了。文学和艺术相结合之下的产物当属纯文学,它是文人们呕心沥血的精神劳作结晶,包含了许多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我们不得不赞美它,也不得不继续寻觅它,让它们站在历史的最高度、时代的最前沿讲话,呼唤人性的真、善、美,引导民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点化历史朝着美的方向发展和壮大!
我有幸出生在七十年代,这个时代,正是国家从无序到有序的扭转时期,一切都待发展,一切都在完善起来。我接受了两代人的思想教育,精神成长在八十年代,承接着新文化的延续。
一
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紧靠黄河水,深受黄河文化的影响。这里黄土文化和游牧文化汇聚交融,荟萃了众多风姿独特、雄奇壮观的人文景观,比如万里长城的第一台镇北台,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遒劲有力,还有塞上湖泊等等。古迹遗风浓郁的地方自然也就流传着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剪纸艺术正印证了这点。在民间,活跃着大量的精通剪纸的老人和妇女,从她们的嘴里,一辈子也听不到“艺术”二字,但她们却用自己独特的对生活的理解方式剪裁着生活,再现着美和丑、善和恶。故乡的山歌更是独具韵味,歌声自由奔放,当地人称它们为“信天游”表现出黄土地人浩浩荡荡而又一泻千里的人生信念,但黄土地太贫瘠了,歌声婉转而凄凉、粗野而凝重,使我在以后辗转的日子里,耳畔总回荡着那粗犷而深情的信天游,久久不能释怀。
随着父母走他乡,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记忆最深的也就是家里唯一一盏台灯下总是挤着几颗脑袋,或者阅读,或者学习。八十年代初,文学杂志远没有现在的种类繁多,那时我最爱读民间故事和一些地方文艺类的杂志,再有就是图画书了,我们都叫小人书。说到小人书,当时也没感觉对自己会有什么影响,可当步入社会后,才发现我所知的许多的典故和历史知识竟缘于小人书,这个发现让我吃惊,同时也让我庆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接触一些世界名著,不过那时只是对故事情节感兴趣,根本不懂什么艺术。在我的印象里那个年代市面上流行的也都是十月、春风类的刊物,属纯文学类的,有着较高的艺术表现手法。因为所流行的刊物比较正规,兼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实的文化底蕴,所以大人们也很放心让我们阅读,有时还会就某个故事议论上一番。
为什么我总是谈到书籍呢?没办法,那个时候书籍不多,消费场所和娱乐场所更是谈不上,最大的享受就是看一场电影,或者看一部电视剧了。我看的第一场电影就是阿q正传,懵懂的我不懂阿q为什么会有那么些举动,直到读到初中才真正接触到鲁迅、矛盾、巴金等等二三十年代涌现的一批作家,也懂得了应该把文章放入一个时代背景下去阅读,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地了解一篇文章的内涵。
当我开始真正写第一篇作文的时候,正读小学四年级,苦于无法开头,更不知该写些什么内容,急的我抓耳挠腮,父亲走过来对我说,你昨天看过什么电视剧吗?我纳闷地说,舞台姐妹啊!那就对了,你可以写读后感,或者也可以记录一下当时围绕看电视而发生的事情啊!舞台姐妹记录的是旧社会里一对姐妹花为生存而挣扎的苦难历程,我一直被这个剧情吸引着,可父母怕耽误我学习,总不让我连续地看完。昨晚,我和他们达成协议在完成作业后由他们给我讲述,从父母的讲述中我明白了那个时代下必然会产生那种结果。想到这里,我根据父母的讲述写起了第一篇读后感。当作文交给老师后,老师惊讶于一个十岁的孩子竟然可以写出这么深刻的文来,这着实让我自豪了一回。
与文学结缘大概从那时起就开始了,我狂热地喜欢上了书籍,开始到处找书看。上了初中后已经开始阅读长篇小说了,只是没有任何选择性,不是名著就是言情小说,幸亏那时的书籍和杂志还是很单纯,父母对这点并不担心,担心的只是怕我因为阅读而影响学业。我的思想在阅读中深邃起来,喜欢独自思索,思索人生,思索自己的未来,并用粗浅的笔记录着每一天、每一个片段。
这个年代,万物还处在懵懂之中,一切都是单纯而且积极的,我们只是从这份单纯中摄取着美丽,充实着一颗蠢蠢欲动的心。
二
九十年代,文学市场相对充盈起来,时代的变革冲击着文学的内涵,单纯的环境中涌进了更多的色彩,就像单纯的校园内突然涌起了一大片的追星族,这是文学的幸还是不幸,我不得而知,也弄不清楚同学们为什么去追星,为什么文学突然开始涉入人性的绝密地带。
城市的夜空突然没有了繁星密布的景观,呈现在视线里的总是闪烁迷离的霓虹灯,青春的激情遮挡了一份宁静,甚至连昆虫的聒噪也消失怠尽。偶尔,极力让自己的视线延伸地更高、更远、更深,才可以看到隐约镶嵌在空中的星星,那微弱的光多了几分清冷和孤寂,静静地望着脚下那片强劲的光色,然后悄然而退。每当这时,我总会想起仰靠在麦垛下的情景,明亮的星星眨着眼睛,似乎距离自己很近,一种亲切感油然升起,我陶醉在一片宁静而祥和的海洋中,任思绪的音符跟着星光跳跃。只是这样的日子总是很短暂,为了求学,我早早地离开了家乡,无聊的时候,伴随我的也就是书籍。在书的海洋中,我读完了巨人传、百年孤独、安娜、卡列妮娜等等文学巨著,同时也阅读了许多的武侠、言情小说,似乎后者对我影响更大,我沉醉在一种似梦非梦的幻想中,对于已经初露端倪的关于暴力和情欲类型的小说接触还不多,只是在懵懂中感知着一个时代的蓬勃发展,感知着一种新文学理念的渗入。
九十年代末,我终于可以独立于社会了,也意味着开始睁开眼好好地打量这个世界了,可惜性格内向的我终不能好好融入社会,也弄不清楚派系斗争和人与人之间那些复杂的矛盾,只好闲来埋头于书本中,当然这时读的书籍就繁杂了,而且多数是娱乐和流行文学。娱乐文学大多数是人物传记,而且主要是红遍娱乐界的人物介绍,对这类型的文章我一向是走马观花,所以每当人们就某一明星歌星议论纷纷时,我总是含混不清,只能用心听,竟然也了解了不少生活之外的事情。对于流行文学,我被其中尖锐的故事吸引着,因为它贴近生活,也解说着一种社会现象。从对这些文学的阅读中,我感到周围的环境中似乎隐藏着一些罂粟花,人们的心灵徘徊在花的周围,时刻想着去尝试一口。对生活的怀疑就这样没有原由地产生了,而且随着对社会生活的深入,一种忧患意识也随之成长起来。
仰望蓝天,白云像成堆的棉絮一般拥挤,形成了一座座白色的山峰,山峰和山峰间透出一抹湛蓝来,给每座峰顶罩上了一层淡淡的青色。我用近乎贪婪的眼神望着那一片片蓝色,内心升起一丝感动来,白云无论如何变换,终还是生活在一片蔚蓝的背景下,顿时愉悦又回到胸间,让搁浅已久的笔重新运作起来,描绘着内心一圈圈的涟漪。
三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互联网已普及全球,网络时代的文化似乎更促进了人性的回归,形成了一个具有很强的心理凝聚力和新社区。人们开始虚拟时代,时代在顺应潮流,现实和虚拟逐渐地向一体化靠拢,回归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解放,似乎原始的本能正在露出端倪,进一步形成荒诞的悖论和梦幻式的精神意境。最明显的表现在文学方面,抑或文学本来就是为时代服务的,它有着自己的时代背景,与那个时代下的人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二、三十年代时期,文学以呼唤民众为主题,通过表达精神的郁闷、压抑以及思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等等,寻求着黎明、解放、和平。记得我初读巴金的寒夜时,为主人公始终没能看到寒冷的冬夜后的黎明而感到难过,虽然他死在黎明的炮火声中,但他遭遇的那一个个寒冷的冬夜却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我流泪了,为一个鲜活的生命的逝去,为一个为了生存在寒夜中奔波和彷徨的青年的痛苦而哭泣。我憎恨那个时代的黑夜,同情在铁蹄下被蹂躏的一个个灵魂。我就这样被点燃了,被一部时代下的作品感染了,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文学的时代精神。
如果说进入八十年代后,和平时期的文学写意了一种祥和和平静,写意了一种蓬勃发展的积极氛围,这也正是当时国家发展的主题 ,顺应了经济发展的潮流,推动了一切向着现代、文明以及科学化的发展,处处充满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憧憬之情。那么到了九十年代初期,正逢中国社会内在变革的剧烈时期,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代的主题被点燃了,各种尝试已显锋芒,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有部分文学家称之为诗的年代。但到了中期,则呈现为一种无主潮的杂乱时期,人们的经济理念影响着精神追求,文学开始出现多元化,写实类的文学开始显露头角,传统和民族特色文学冷清下来,许多的文学爱好者陷入了困惑中。到了后期、二十一世纪,写实和时尚类、流行类的文学占据了文学的顶峰,纯文学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甚至有人大肆呼其为虚伪文学,初期和中期的回避终于演绎为末期文学思想矛盾的深入,文学语言也从含蓄变为直接,意境美变为感官刺激,而且愈演愈烈,出现了“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之类的名词。
对文化的背叛被端上了舞台,矛盾文学奖便显得冷清和孤寂起来,人们大肆谈论的是“木子美”而不是奖章的获得者,个性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被提到了文学的前列,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呐喊出时代的口号。文学就这样出现了一种畸形和时代阴暗面之下的扭曲,无论是第三者还是婚外情、暴力还是变态、健康和非健康的文学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让我想到了夜幕下的舞厅、卡厅等等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一种不适应和困惑使我对自己的价值观乃至人生观产生了怀疑。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珍品,究竟文学的风帆会驶向哪里?虽然文学市场混乱,但许多文友都持肯定态度,他们说好的东西就是好的,并不会因表面沾染了尘埃而被否定,当尘埃落定后,珍品自然会被阳光普照。
四
我本不懂文学,只是作为读者在这里谈论它,势必带着愤懑地情绪,为文学的发展与自己所受思想教育的不相适宜,也为不懂艺术的而去贬斥艺术的呐喊者。
说到文学和艺术,我想起这样一段话来“世界上最永恒的文学,莫过于神话、童话和寓言,而在神话、童话和寓言中,无一不贯穿着浓烈的游戏秉性”对于这段话,我始终不能领悟贯通,透彻理解,这当然与自己的认识高度和深度有关,何况延伸到“超脱”二字呢!我从来就不能把自己放入世界之外认识世界,脱离时代之外理解时代,而且许多作家也一样如此,在这个前提下写的作品自然与世界和时代挂钩,处处反映出一种愤懑、欢快或者忧伤来。时代再变,文学的主潮也在变,那种超脱的、表现文学终极意义的作品极难寻觅,大多数都是被动的、直接的同情或者批判,掺杂进了作者本人的情绪,这有时也会有失公正,但我们都无法脱离开时代,只能在这个圈子中去感受生活,感受一些隐藏在深处的实质,通过文字再反馈到时代中去,只是文字已非时代的表观,而是延伸到其内在和实质。
当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后,语言便成为母亲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我们在语言的环绕中长大,最先接触的总是童话、神话,童话、神话的世界没有跟着时代而变,这种永恒就是一种美的象征,永远地留在了心灵的底片上。为着追求这种美,我们开始远足,这就是文学的终极意义,积极的、活泼的,引导人们向着更高境界行进,探索另外一种未知的领域。但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作为时代的孩子,总也脱离不了根系。站在时代的旋涡中,我们感知着文学的航向,无论是二、三十年代的文学作品,还是八、九十年代的都有其主潮,表现为一种时代的主题,随着人们价值观、人生观的改变而改变着。到了二十一世纪,流行文学终于演变为一种让读者感到迷茫和困惑的小姿文学或者颓废文学,不是爱就是性,或者是围绕自然风光发一通感慨,那种豪放的、颇具气势的、震慑人灵魂的作品似乎被隐匿在了某个角落,寻觅起来极费功夫,没有张力的作品实在引不起读者多少共鸣,只好让自己的视线退回到二、三十年代甚至更遥远的时期,去追踪古者或者逝者的灵魂,跟着实实在在地体验一回时代的浪潮!
当然,我并没有鞭笞时代的意思,只是为真正的文人而感到不平,为清冷的纯文学呐喊几声罢了。文学和艺术相结合之下的产物当属纯文学,它是文人们呕心沥血的精神劳作结晶,包含了许多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我们不得不赞美它,也不得不继续寻觅它,让它们站在历史的最高度、时代的最前沿讲话,呼唤人性的真、善、美,引导民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点化历史朝着美的方向发展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