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为何没有史诗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曹谁文集最新章节!
胡适曾断言:“汉民族没有神话史诗”黑格尔也说:“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史诗,因为他们的观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关于汉族的史诗问题,现在我国许多书籍习惯上把诗经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合称为“周民族史诗”这种称法不无道理。从生民里对周始祖后稷的灵异与功绩的记叙,到公刘率部族人民由邰迁豳,到绵中古公亶父迁国开基,驱逐混夷,再到皇矣、大明里热情赞扬周文王、武王父子的创业史,它们完整勾画了一部宏伟壮阔的周民族兴盛史。但史诗是指用韵文或韵散结合的“说唱体”式叙述的篇幅巨大的叙述。作为史诗,是指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塑造著名英雄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着幻想和神话色彩。而诗经雅的这五篇叙事诗在篇幅上十分短小。较长的一篇皇矣不过三十一句,与世界上其它长篇诗史比起来就显得非常单薄。并且这五篇诗散落排列,没有独立成篇,说明当时它们并不是被当作一个整体而流传。自诗经产生时起,人们就没有把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看作一个连贯的整体。况且它只是记载周族的兴起的,每当中国改朝换代后,每一皇族都要给自己的祖先附会一个神圣的起源的,它并未为整个汉民族接受。1982年,胡祟峻在神农架林区一户农民家中发现了一部手抄本的孝歌唱本,即黑暗传,它基本上以七字一句和五字一句的形式,按韵脚进行问答对唱,讲述了天地如何起源,盘古开天,洪水泛滥,人类出现,三皇五帝等内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史诗是指古代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通常指以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古代长篇民间叙事诗。史诗主要歌颂每个民族在其形史诗成和发展过程中战胜所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克服自然灾害、抵御外侮的斗争及其英雄业绩。而其产生年代还有待考证,不过据何新论证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是伴随佛教从印度而来,在内容上根本不能作为汉族的创世史诗。(另一部氵员山祭祀歌同黑暗传类似)
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日耳曼史诗希尔德布兰特之歌、尼伯龙根之歌,盎格鲁萨克逊史诗贝奥武甫,法国史诗罗兰之歌,俄罗斯史诗伊戈尔远征记,西班牙史诗熙德、冰岛史诗埃达、萨迦,芬兰史诗卡勒瓦拉,日本史诗古事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古巴比伦史诗吉尔迦美什,波斯史诗列王记,格鲁吉亚史诗虎皮武士,阿根廷史诗马丁菲耶罗,亚美尼亚史诗撒逊的大卫,非洲史诗松迪亚塔等等,是世界著名的流传久远的长篇史诗。但是汉族为什么没有史诗呢?
首先是汉民族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特有的思维方式造成的,面对大自然,文明早熟的汉人更愿意相信现实。虽然脱胎于原始巫术的上帝神和祖宗神二元崇拜在商代一度间繁盛,并形成了十分规范化的祭神仪式,但继商人之后的周人所建立的礼教及其宗法制度则完全丢弃了前朝宗教的庄严意味,将神圣价值直接面向尘世世俗。中国上古的神话很不发达,从仅存的资料里只能发现一些零散的片段,没能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颇具规模的整体。而且中国上古神话多是描述人与自然的斗争,较少涉及神际关系。神话情节的单一也制约史诗的产生。宗教方面,中国古代的巫术文化曾有其辉煌鼎盛的一页,但依然不够成熟、完善,只局限于形式的繁华,而没有在思想上进一步的发展。殷商时期浓厚的巫术宗教终于到了周代日渐消减。在周代时已经基本摆脱巫术的限制,孔子说:不知人事,焉问鬼事。春秋战国时代的许多思想家基本上摆脱了不确定的神巫的信念,他们的理论的根据一般在“上古先人”这就决定他们不会去特意编造一个宏伟的故事去指导他们。其后现世的儒家的传统主宰中国两千年,更没有机会产生史诗了。周代以来敬礼重德的理性精神使各种神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怀疑和否定。以后的儒家思想更将这种尚礼之风推向极致。汉人更崇敬自己的祖先,汉人的宗教其实是祖先崇拜。诗经雅中的五篇颇具史诗气质的叙事诗,它们重视史实的再现,重视诗的功用,重视歌功颂德,这都不难理解了。但也正因此,张扬的人物个性,大胆缥缈的幻想,这些诗史特有的浪漫色彩在中国古代记史类叙事诗中不复存在。到了战国,历史散文的勃兴更使以诗记史的方式的可能性完全封杀。
其次是因为上古时期的汉民族在面临政治管理时,几乎是必然般的选择了家族式社会管理,即所谓“家天下”汉人的家族概念比任何民族都强,而他们的行而上的东西可以说最显著的是祖先崇拜。因此,当一个王族试图编写“史诗”的时候,编出来的就只能是“家族史”如商颂,公刘。齐人自认是姜氏后裔,编造“炎帝”的神话,周人自认是姬氏后裔,便编造“黄帝”神话,于是便有了“炎黄子孙”的神话。每当一个王朝新出现,他们便为自己的祖先安排神话传说,以证明是“天之子”几乎每个王朝的始祖都可以上溯到炎黄时期。
最后,从史诗的载体看,中国古代诗歌简约、清隽的风格决定了中国古代不会产生鸿篇巨制的诗史。伊里亚特中光描写俄德修斯的一个伤疤就用了七十五行诗。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绝不会出现的。以诗经雅生民为例,短短一句“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讲述了姜嫄踏帝趾印生子而后得人帮助的经过。这种言简意赅、意蕴深远的风格制约了古诗创作的篇幅长短,使其不可能向长篇史诗发展。不过从深层次上看它仍然是民族意识决定的,因为史诗的载体不是文字而是说唱。李朝认为原因是汉字的早熟,因为既然有了发达的书面语言就不需要史诗的传诵了,但是西亚的文字要比汉字早熟一到两千年,他们同样有史诗,所以仍然应归结到汉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上。
汉民族是否有史诗当然还不能下断论,但至少据目前的发现来说是没有的,兴许在将来的某处发现,就像苏美尔(sumer)写在十二块泥版上的吉尔伽美什。黑格尔说:(史诗)“事实就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书或圣经。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这样绝对原始的书,来表现全民族所特有的原始精神。在这个意义上,史诗这种纪念物简直就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意识基础。”据一位芬兰学者的意见,史诗应该是表达共同体间“表达认同”的超级故事。所谓“认同”就是史诗所表达的价值观念、文化符号和情感被共同体间所接受和认同,乃至成为他们自我辨识的寄托。但是没有史诗这种这种人文的、现实的、入世的文化传统本身便是汉民族的独特的民族意识。
2004-12-25
胡适曾断言:“汉民族没有神话史诗”黑格尔也说:“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史诗,因为他们的观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关于汉族的史诗问题,现在我国许多书籍习惯上把诗经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合称为“周民族史诗”这种称法不无道理。从生民里对周始祖后稷的灵异与功绩的记叙,到公刘率部族人民由邰迁豳,到绵中古公亶父迁国开基,驱逐混夷,再到皇矣、大明里热情赞扬周文王、武王父子的创业史,它们完整勾画了一部宏伟壮阔的周民族兴盛史。但史诗是指用韵文或韵散结合的“说唱体”式叙述的篇幅巨大的叙述。作为史诗,是指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塑造著名英雄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着幻想和神话色彩。而诗经雅的这五篇叙事诗在篇幅上十分短小。较长的一篇皇矣不过三十一句,与世界上其它长篇诗史比起来就显得非常单薄。并且这五篇诗散落排列,没有独立成篇,说明当时它们并不是被当作一个整体而流传。自诗经产生时起,人们就没有把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看作一个连贯的整体。况且它只是记载周族的兴起的,每当中国改朝换代后,每一皇族都要给自己的祖先附会一个神圣的起源的,它并未为整个汉民族接受。1982年,胡祟峻在神农架林区一户农民家中发现了一部手抄本的孝歌唱本,即黑暗传,它基本上以七字一句和五字一句的形式,按韵脚进行问答对唱,讲述了天地如何起源,盘古开天,洪水泛滥,人类出现,三皇五帝等内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史诗是指古代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通常指以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古代长篇民间叙事诗。史诗主要歌颂每个民族在其形史诗成和发展过程中战胜所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克服自然灾害、抵御外侮的斗争及其英雄业绩。而其产生年代还有待考证,不过据何新论证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是伴随佛教从印度而来,在内容上根本不能作为汉族的创世史诗。(另一部氵员山祭祀歌同黑暗传类似)
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日耳曼史诗希尔德布兰特之歌、尼伯龙根之歌,盎格鲁萨克逊史诗贝奥武甫,法国史诗罗兰之歌,俄罗斯史诗伊戈尔远征记,西班牙史诗熙德、冰岛史诗埃达、萨迦,芬兰史诗卡勒瓦拉,日本史诗古事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古巴比伦史诗吉尔迦美什,波斯史诗列王记,格鲁吉亚史诗虎皮武士,阿根廷史诗马丁菲耶罗,亚美尼亚史诗撒逊的大卫,非洲史诗松迪亚塔等等,是世界著名的流传久远的长篇史诗。但是汉族为什么没有史诗呢?
首先是汉民族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特有的思维方式造成的,面对大自然,文明早熟的汉人更愿意相信现实。虽然脱胎于原始巫术的上帝神和祖宗神二元崇拜在商代一度间繁盛,并形成了十分规范化的祭神仪式,但继商人之后的周人所建立的礼教及其宗法制度则完全丢弃了前朝宗教的庄严意味,将神圣价值直接面向尘世世俗。中国上古的神话很不发达,从仅存的资料里只能发现一些零散的片段,没能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颇具规模的整体。而且中国上古神话多是描述人与自然的斗争,较少涉及神际关系。神话情节的单一也制约史诗的产生。宗教方面,中国古代的巫术文化曾有其辉煌鼎盛的一页,但依然不够成熟、完善,只局限于形式的繁华,而没有在思想上进一步的发展。殷商时期浓厚的巫术宗教终于到了周代日渐消减。在周代时已经基本摆脱巫术的限制,孔子说:不知人事,焉问鬼事。春秋战国时代的许多思想家基本上摆脱了不确定的神巫的信念,他们的理论的根据一般在“上古先人”这就决定他们不会去特意编造一个宏伟的故事去指导他们。其后现世的儒家的传统主宰中国两千年,更没有机会产生史诗了。周代以来敬礼重德的理性精神使各种神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怀疑和否定。以后的儒家思想更将这种尚礼之风推向极致。汉人更崇敬自己的祖先,汉人的宗教其实是祖先崇拜。诗经雅中的五篇颇具史诗气质的叙事诗,它们重视史实的再现,重视诗的功用,重视歌功颂德,这都不难理解了。但也正因此,张扬的人物个性,大胆缥缈的幻想,这些诗史特有的浪漫色彩在中国古代记史类叙事诗中不复存在。到了战国,历史散文的勃兴更使以诗记史的方式的可能性完全封杀。
其次是因为上古时期的汉民族在面临政治管理时,几乎是必然般的选择了家族式社会管理,即所谓“家天下”汉人的家族概念比任何民族都强,而他们的行而上的东西可以说最显著的是祖先崇拜。因此,当一个王族试图编写“史诗”的时候,编出来的就只能是“家族史”如商颂,公刘。齐人自认是姜氏后裔,编造“炎帝”的神话,周人自认是姬氏后裔,便编造“黄帝”神话,于是便有了“炎黄子孙”的神话。每当一个王朝新出现,他们便为自己的祖先安排神话传说,以证明是“天之子”几乎每个王朝的始祖都可以上溯到炎黄时期。
最后,从史诗的载体看,中国古代诗歌简约、清隽的风格决定了中国古代不会产生鸿篇巨制的诗史。伊里亚特中光描写俄德修斯的一个伤疤就用了七十五行诗。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绝不会出现的。以诗经雅生民为例,短短一句“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讲述了姜嫄踏帝趾印生子而后得人帮助的经过。这种言简意赅、意蕴深远的风格制约了古诗创作的篇幅长短,使其不可能向长篇史诗发展。不过从深层次上看它仍然是民族意识决定的,因为史诗的载体不是文字而是说唱。李朝认为原因是汉字的早熟,因为既然有了发达的书面语言就不需要史诗的传诵了,但是西亚的文字要比汉字早熟一到两千年,他们同样有史诗,所以仍然应归结到汉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上。
汉民族是否有史诗当然还不能下断论,但至少据目前的发现来说是没有的,兴许在将来的某处发现,就像苏美尔(sumer)写在十二块泥版上的吉尔伽美什。黑格尔说:(史诗)“事实就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书或圣经。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这样绝对原始的书,来表现全民族所特有的原始精神。在这个意义上,史诗这种纪念物简直就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意识基础。”据一位芬兰学者的意见,史诗应该是表达共同体间“表达认同”的超级故事。所谓“认同”就是史诗所表达的价值观念、文化符号和情感被共同体间所接受和认同,乃至成为他们自我辨识的寄托。但是没有史诗这种这种人文的、现实的、入世的文化传统本身便是汉民族的独特的民族意识。
200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