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姑庙怀古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尘埃飘在云文集最新章节!
高台隐隐耸云霄, 积雪年深尚未消。
满地寒花堆榾柮, 一团清影散琼瑶。
仙翁赏处迷银鹿,神女欢时失玉翘。
千载博陵形胜地,巍峨楼阁望中遥。
这是明代文人耿熙登临安平圣姑庙时发自内心的慨叹。魏书*地形志载“安平有楼,女贵人神。”太平寰宇记载“安平城北有台,俗谓之神女楼。”安平旧县志人物志载“圣姑姓郝氏,字女君,耆宿相传,周末时,本郡节政通玄里会涡村人也。及笄,父母欲嫁之,女君曰‘无昆季备养,一旦适人,反贻其忧。’坚辞不许。其父偶值疽发背,医莫能效。女君忧惶,每夕致祷于北辰之下,时复吮其秽恶。或劝之曰‘若是,恐有害于汝。’女君答曰‘愿父病愈,以身代之,宁是之避耶?’未几,果愈”寰宇记载“一日,女君与邻女樵采滁滱二水之间。邻女还,言‘见车马自水中出,迎姑,姑忽不见。’人谓姑仙于水府矣,立祠祀之。后汉更始之乱,光武为萧王为王郎窘促,走经博陵,抵会涡村,人马渴甚。有女行道上,肩荷桶二,以水至前,众争饮之。女弃桶负杖走。侍从百余骑饮水,水自器旋盈。饮人马足,不竭,视女,不知所在,众以为神。已而出祠下,见姑像与女肖,前杖在焉。王大惊,后即位,思囊日郝女君以水济人马之功,赐以‘孝感圣姑’之号,故立庙于城北焉。”
以上记述虽有穿凿之痕,但不难看出,安平圣姑庙立祀之早,远溯周末。这在国内寥寥可数,穿越时空的张力让人震惊。发愿之始,并非为感念苍生大神、星宿列仙,而是为表彰一介善良而又年轻的女子的孝行、善行。其源于民间发自百姓的亲和力、感召力使人仰慕、追思。作为布衣之神的女君从远古走来,她身上折射的朴素的力量、善良的品性、惠济万民的宏德大度在安平广袤的原野上生生不息。
现存的圣姑台(庙)建成于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碑文载“皇元丙午,南平州帅赵澄,惜旧祠隘陋,增构庙室。”安平元太祖十九年(1224)改南平州,赵澄为帅,对圣姑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圣姑庙高台和工字形大殿由此而成。圣姑庙壁画和全庙利用天然木材不加斫削的榫卯建筑风格在古代建筑史上是一个奇观,为著名学者、建筑大师梁思成所赏识。可惜庙的全部建筑于1945年5月焚于行将败亡的日本侵略者,如今我们只能在河北博物院和清华大学建筑研究所见到一点仅存的遗迹了。扼腕之余,联想这一崔嵬高阁能在这沃野平川、膏腴之地保存千年,历经肆虐的滹沱河水患、风灾无数而不倒,不期竟终不能免于人祸
我想象着我的逝去的繁衍耕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的慈颜,他们或愁苦或欢欣或木呐的眼神中充溢、浸润着对女君的信仰和感恩。初一、十五望朔之日,他们风尘仆仆从几十、几百、上千里路赶来,高台巍巍,草香袅袅,梵乐飘飘。只为了向他们信仰的神祗诉求自己卑微的生的渴望、爱的荫护。这里没有金刚怒目、恶鬼狰狞、护法威吓,只有女君带一丝羞赧的平易的笑颜,这里的大殿像家一样有着氤氲的米谷香气;这里没有祭司的专断、道士的絮语、和尚的经幡,只有信众男女同女君如家人一样的问侯,似挚友一样的攀谈,同长者一样的启迪。人和神的界限混淆了,格格的笑声和着呢喃的祈祷,清脆的爆竹声拂动着祥和的空气。女君笑了。善良和孝行在这块土地上种子一样撒播,敕命的圣姑和仁慧的女君在百姓的心目中哪一个更真实些呢?
我常想,假若圣姑庙隐之于深山险隘或许能得以保全,这也许是愚者的自私与狭隘。两千年前的女君,那个美丽、智慧、善良的女子,思绪似乎穿透了世俗的迷雾,她坚持着她的审美,她的朴质无华的行动抨击质问嘲弄着惯于诘责的政客骚人;她于无言处书写大义,在时间的迁延里直斥庸人们信守奉行的哲学底限。或许她并不太在意一座庙的毁弃,而在我们内心,不应该毁弃的恐怕远远不止一座精致的庙宇
站在台上,仰头素月流天,台下的土地早已成了车水马龙的干道。大车小辆、俊男靓女们络绎不绝忙碌着各自的事情。一台之隔,台下的喧嚣与台上的清净恍然两个世界,使人溢满一种悬浮时空的虚无感,连想象也无从着力。台下穿梭着的女君的乡亲们已很难从形形色色的现代生活中抽出空闲来看望她、聆听她,而女君宽容的笑颜依然平静地等待着历史将今天如一颗浮尘似的轻轻掠过。
高台无言
此时,耳边依稀有几句铭文破空而来“自古名胜多落寞,沧海桑田哪可略。君不见江水淮山清历历,汉殿秦阕冷寂寂。是非高节贯古今,何以芳踪垂不朽?吁嗟乎,女子之事能兴起,世间男儿徒七尺,画祗常,附青史,立身扬名早应尔,不然郭外巍巍千岁台,佑我后人何为哉”
高台隐隐耸云霄, 积雪年深尚未消。
满地寒花堆榾柮, 一团清影散琼瑶。
仙翁赏处迷银鹿,神女欢时失玉翘。
千载博陵形胜地,巍峨楼阁望中遥。
这是明代文人耿熙登临安平圣姑庙时发自内心的慨叹。魏书*地形志载“安平有楼,女贵人神。”太平寰宇记载“安平城北有台,俗谓之神女楼。”安平旧县志人物志载“圣姑姓郝氏,字女君,耆宿相传,周末时,本郡节政通玄里会涡村人也。及笄,父母欲嫁之,女君曰‘无昆季备养,一旦适人,反贻其忧。’坚辞不许。其父偶值疽发背,医莫能效。女君忧惶,每夕致祷于北辰之下,时复吮其秽恶。或劝之曰‘若是,恐有害于汝。’女君答曰‘愿父病愈,以身代之,宁是之避耶?’未几,果愈”寰宇记载“一日,女君与邻女樵采滁滱二水之间。邻女还,言‘见车马自水中出,迎姑,姑忽不见。’人谓姑仙于水府矣,立祠祀之。后汉更始之乱,光武为萧王为王郎窘促,走经博陵,抵会涡村,人马渴甚。有女行道上,肩荷桶二,以水至前,众争饮之。女弃桶负杖走。侍从百余骑饮水,水自器旋盈。饮人马足,不竭,视女,不知所在,众以为神。已而出祠下,见姑像与女肖,前杖在焉。王大惊,后即位,思囊日郝女君以水济人马之功,赐以‘孝感圣姑’之号,故立庙于城北焉。”
以上记述虽有穿凿之痕,但不难看出,安平圣姑庙立祀之早,远溯周末。这在国内寥寥可数,穿越时空的张力让人震惊。发愿之始,并非为感念苍生大神、星宿列仙,而是为表彰一介善良而又年轻的女子的孝行、善行。其源于民间发自百姓的亲和力、感召力使人仰慕、追思。作为布衣之神的女君从远古走来,她身上折射的朴素的力量、善良的品性、惠济万民的宏德大度在安平广袤的原野上生生不息。
现存的圣姑台(庙)建成于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碑文载“皇元丙午,南平州帅赵澄,惜旧祠隘陋,增构庙室。”安平元太祖十九年(1224)改南平州,赵澄为帅,对圣姑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圣姑庙高台和工字形大殿由此而成。圣姑庙壁画和全庙利用天然木材不加斫削的榫卯建筑风格在古代建筑史上是一个奇观,为著名学者、建筑大师梁思成所赏识。可惜庙的全部建筑于1945年5月焚于行将败亡的日本侵略者,如今我们只能在河北博物院和清华大学建筑研究所见到一点仅存的遗迹了。扼腕之余,联想这一崔嵬高阁能在这沃野平川、膏腴之地保存千年,历经肆虐的滹沱河水患、风灾无数而不倒,不期竟终不能免于人祸
我想象着我的逝去的繁衍耕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的慈颜,他们或愁苦或欢欣或木呐的眼神中充溢、浸润着对女君的信仰和感恩。初一、十五望朔之日,他们风尘仆仆从几十、几百、上千里路赶来,高台巍巍,草香袅袅,梵乐飘飘。只为了向他们信仰的神祗诉求自己卑微的生的渴望、爱的荫护。这里没有金刚怒目、恶鬼狰狞、护法威吓,只有女君带一丝羞赧的平易的笑颜,这里的大殿像家一样有着氤氲的米谷香气;这里没有祭司的专断、道士的絮语、和尚的经幡,只有信众男女同女君如家人一样的问侯,似挚友一样的攀谈,同长者一样的启迪。人和神的界限混淆了,格格的笑声和着呢喃的祈祷,清脆的爆竹声拂动着祥和的空气。女君笑了。善良和孝行在这块土地上种子一样撒播,敕命的圣姑和仁慧的女君在百姓的心目中哪一个更真实些呢?
我常想,假若圣姑庙隐之于深山险隘或许能得以保全,这也许是愚者的自私与狭隘。两千年前的女君,那个美丽、智慧、善良的女子,思绪似乎穿透了世俗的迷雾,她坚持着她的审美,她的朴质无华的行动抨击质问嘲弄着惯于诘责的政客骚人;她于无言处书写大义,在时间的迁延里直斥庸人们信守奉行的哲学底限。或许她并不太在意一座庙的毁弃,而在我们内心,不应该毁弃的恐怕远远不止一座精致的庙宇
站在台上,仰头素月流天,台下的土地早已成了车水马龙的干道。大车小辆、俊男靓女们络绎不绝忙碌着各自的事情。一台之隔,台下的喧嚣与台上的清净恍然两个世界,使人溢满一种悬浮时空的虚无感,连想象也无从着力。台下穿梭着的女君的乡亲们已很难从形形色色的现代生活中抽出空闲来看望她、聆听她,而女君宽容的笑颜依然平静地等待着历史将今天如一颗浮尘似的轻轻掠过。
高台无言
此时,耳边依稀有几句铭文破空而来“自古名胜多落寞,沧海桑田哪可略。君不见江水淮山清历历,汉殿秦阕冷寂寂。是非高节贯古今,何以芳踪垂不朽?吁嗟乎,女子之事能兴起,世间男儿徒七尺,画祗常,附青史,立身扬名早应尔,不然郭外巍巍千岁台,佑我后人何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