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 > 都市隐侠文集 > 纵横慷慨铁血为歌

纵横慷慨铁血为歌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都市隐侠文集最新章节!

    众所周知,唐诗宋词是中华国学最精髓的部分,而且除却宋词,几乎再没有其它时期的其它文化载体能与唐诗相媲美。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南宋王朝时期,是一个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期。女真族奴隶制政权在北中国的建立和女真族奴隶主统治集团不断向南方发动侵扰、掳掠的战争,不断激化了民族矛盾和主权斗争。反对女真族奴隶制的残暴野蛮统治,反对女真族奴隶主统治集团的侵扰、掳掠和民族压迫,反对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要求收复北方中原失地,恢复祖国统一,就成了这一时期的政治要求。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词人辛弃疾就生活在这个时期里。历代文人墨客爱把宋词分为婉约与豪放两大派别,诚然,苏东坡铁琵铜琶叹大江东去的放歌与柳三变歌台舞榭红牙粉板的低吟浅唱,在艺术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但这仅仅是艺术风格上的分别,在思想内容上,则又以苏辛并称。以苏、柳为代表的北宋词作,产生于歌舞升平之中,多止于花前月下;而以辛、陆为代表的南宋词篇,则大多发端于国家山河破碎之后的深哀巨痛,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斗争风貌。

    一、辛词的总体评说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人,生于靖康之难十三年之后的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卒于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

    辛弃疾生活的那个时期,民族矛盾异常激烈,人民群众的抗金斗争日益高涨。作为地主阶级的抗战派,辛弃疾站在统一祖国的立场上,和南宋统治集团及其投降政策进行了坚决而顽强的斗争,他以词为武器,愤怒地抗议金奴隶主统治集团的民族压迫,热情地宣传抗金、反对投降的政治主张,谴责和揭露南宋统治集团的投降误国罪行,热烈地赞颂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金斗争,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在南宋王朝统治下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辛弃疾的一生是抗金志士的一生。他的充满斗争的生活道路使他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把词的创作推向了时代的高峰。他举起抗金义旗,组织了两千多人的抗金队伍,率部参加了耿京领导的农民抗金义军,亲身参加了反对金奴隶主统治集团的民族解放成争。火热的斗争生活实践提高了他的思想,开阔了他的视野,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二十三岁,奉耿京之命,奉表归宋之后,在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的统治下,四十五年里,他始终不渝地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北伐,反对偏安。南宋统治者既利用他又怀疑他,表面上重视他,实质上不信任他。南宋统治者只把他放在地方官任上迁来调去,今天湖南湖北,明天江西福建’今天任“提点刑狱’’,明天任“安抚使”让他充当镇压人民的刽子手。只要他有一点点建树,只要他有一点点抗金的行动和要求,就千方百计地制造各种借口和编造各种罪名,贬谪,罢黜,直至把他放逐回家。

    在四十多年里,在地方官任上,他两度被迫退休,近二十年过着退隐家居的生活。他的反对投降、统’一祖国的宏愿、抗金的壮志化成了泡影;在地方官任上,他屡遭诬陷,频遭打击,这怎能不使他悲愤,怎能不令他愤慨。“愤怒出诗人”(恩格斯反杜林论)。辛弃疾的词就是这种愤怒的艺术结晶。

    从唐末五代以来,词这个新兴的文学样式,一直被封建文入视为“艳科”看作“诗之余”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论仍坚持“词别是一家’’的传统观念,这些都严重地束缚了词的发展。柳永的出现,尤其是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派的出现,在内容、形式以及风格上,都给词带来了新的特色,虽然苏词在当时仍被一些人批评为“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到了南宋,时代变了,词的题材扩大了,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影响到词的风格上的巨大变化。那种婉约柔媚、浅斟低唱的花间余绪一扫而光。词与社会现实政治斗争紧密联系起来,词成了时代的号角,成了抗金斗争的武器。从此,词这一文学样式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在一些大家的创造下,尤其在辛弃疾的大力创造之下,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创造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把宋词推向了新的高峰,成为文学史上和唐诗相媲美的两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南宋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人民群众的抗金斗争和辛弃疾的抗金志士的生活道路决定了他的文学创作的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政治倾向和独特的艺术成就。辛弃疾是集中全力写词的一个文学家,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代的人民群众的要求、情绪、理想和愿望。

    在词中,他揭示了南宋统治阶级内部抗战路线和投降路线的尖锐对立,愤怒地揭露和批判了南宋王朝统治集团投降误国、苟且偏安的罪行。

    在词中,他以满腔热情歌颂抗战和抗战派人物,要求恢复祖国统一;反对南北分裂,反对民族侵略和民族压迫。

    在词中,他以极大的愤怒揭露与控诉了南宋统治集团打击迫害抗战派的种种卑鄙行为,揭示了抗金志士壮志难酬、涛缨无路的深沉悲愤,反映了他虽遭打击而抗战意志至死不变的斗争精神。

    在词中,他以深沉的悲愤反映了在被迫退隐家居的生活中种种抑郁痛苦情怀,揭示了他在政治迫害下坚持节操,不妥协,不动摇的高尚品质

    在词中,他以质朴的感情描写了他所见到的当时农村生活,反映了当时代的农村生活的各个侧面。应该注意,在辛弃疾笔下的农村生活是用来和封建官场作对比映衬的,辛弃疾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没有也不可能揭示封建社会农村的本质方面。

    他把词与现实斗争联系起来,成为抗金斗争的武器和号角;辛弃疾运用多样化的手法,融合多种文体,以散文入词,以诗、赋入词,以议论入词,打破诗、词、文、赋的传统界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思想性和社会作用,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力。

    塑造壮丽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在辛弃疾的笔下,一山一水,一人一物都富有鲜明的个性,都充满跳跃动荡的生命力,作者还善于运用浪漫的夸张的艺术手法表达丰富的想象,以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感染人,形成了独特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辛词的风格以豪放为主,但豪放中有沉郁,奔放中有婉约,大开大合中有波澜,在悲愤忧愁中出以“绮丽缠绵”形成千山万壑的气势。这种多样化的风格把词从五代花间词派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充分地发挥了词这种文学样式的艺术表现力。

    在词的语言上作出创造性的贡献。辛词扩大了文学语言的范围,经史语、楚骚和汉赋语、散文的虚字、句法、笔记小说的语言以及成语皆可入词。提炼口语入词,李清照已开其端,到了辛弃疾,更加有意识,也更有成绩,从而使词的语言词汇不断丰富扩大,大大提高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大量用典是辛词的一个鲜明特点,典故的使用加强了词的语言的精炼性和概括性;但另一.一方面又造成了词的内容的艰涩难懂的弊病。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而其词作内容也与其各阶段不同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二、早年在女真族铁蹄下的生活铸成了辛弃疾的爱国思想

    据唐圭璋所辑全宋词及孔凡礼全宋词补辑统计,辛弃疾存词629首,是宋人词集中除陆游而外最丰富的一家。其以山水田园为内容的篇什最多,却以体现光复河山理想的篇章最为突出,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二十三岁南渡以前的青少年时期,是辛弃疾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辛弃疾出生之前,宋室就已遭逢“靖康之难”中原被金人占领。辛弃疾祖父辛赞为家计所累,未能脱身南下,曾出仕于金,在亳州谯县为县令。辛弃疾因父亲辛文郁早亡,幼年即随祖父在谯县任所读书,从小就目睹和亲历了在女真族铁蹄下人们的悲惨生活,并受祖父爱国思想薰陶。他曾受业于亳州刘瞻,刘瞻擅长写诗,曾任金史馆编修,门生众多,其中辛弃疾和党怀英最为优秀,二人才华相当,并称“辛党”后来党怀英在金贵显,而辛弃疾走上了抗金的道路。在谯县时,辛赞因不忘家国,每逢闲暇,即带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并曾两次令其“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希望争取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美芹十论)。祖父的爱国思想,影响了辛弃疾成长的全过程,也注定了辛弃疾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斗争的一生。在绍兴二十四(1154)年十四岁和绍兴二十七年十七岁时,辛弃疾曾两度赴燕京应考,就是受祖父之命所进行的两次实地考察,绘制地图,为日后收复失地作准备。

    绍兴三十一(1161)年夏秋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我国北方各族人民也掀起了抗金起义高潮,大名王友直、海州魏胜、胶州开赵、济南耿京,纷纷聚义。燕山以南、淮河以北,数以百万计的抗金义军蜂涌而起。这时辛赞已经去世,二十二岁的辛弃疾散尽家资招兵买马,在济南南部山区集结起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部队,随后率部归于耿京麾下,任掌书记。

    抗金时期,北方义军虽然数量庞大,但缺乏有效组织的训练,形成不了强大战斗力。鉴于这种情况,辛弃疾力劝耿京“决策南向”与南宋朝廷正规军配合,共同抗击金兵。绍兴三十二年正月,辛弃疾奉表归宋,经楚州,于正月十八日到达建康(今南京市),朝见宋高宗赵构,接洽南投事宜。辛弃疾被授承务郎,准备北上引导部队南下。闰二月,辛弃疾在北返途中,惊闻叛徒张安国杀害了义军首领耿京,窃取义军领导权,裹胁义军向金投降。辛弃疾怒不可遏,率领50名骑兵轻装疾进,迅速抵达济南,乘女真人不备,闯入五万金兵大营,力擒叛徒张安国,慷慨陈词,号召旧部反正,一同突围而出,长驱渡淮,到达南宋,将叛徒张安国押赴建康斩首。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辛弃疾因此名重一时,南宋最高统治者也大为惊异,委任其为江阴签判。从此,辛弃疾便留在南宋,娶邢台范子美之女为妻,希望实现其恢复中原的理想。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促谋。”

    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就是辛弃疾奉表归宋后面对南宋统治集团妥协投降的政治现实,怀古抒发忧虑之情。开篇以问起,大有“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的感觉。作者借古喻今,以怀念历史人物孙权来呼吁统治者兴兵北代,收得中原。这一时期虽然辛弃疾词作不多,但其学习与斗争经历,已经为其主霸南宋词坛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其词作中的爱国思想也已初现端睨。

    三、青壮年时期壮志难酬郁积成满腔忧愤

    南归之后,辛弃疾的生活道路并不平坦。四十余年间,或赋闲散居,或沉沦下僚,不得尽其才。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十三岁至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四十二岁革职退隐的十九年间,是辛弃疾一生中的游宦时期。这一时期他雄心勃勃,壮志凌云,对于恢复祖国河山的事业充满信心与希望,他虽然官职低微,却不断上书进献谋略。乾道元年(1165),辛弃疾奏进美芹十论(即御戎十论)。十论前三篇审势、察情、观衅论女真虚弱不足畏,且有“离合之衅”可乘,形势有利于我,不利于敌。后七篇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提出自治强国的一系列具体规划和措施,力陈抗金抚国方略。宋孝宗乾道六年,辛弃疾作九议上宰相虞允文,论用人、论长期作战、论敌我长短、论攻守、论阴谋、论虚张声势、论富国强兵、论迁都、论团结,进一步阐发十论思想。十论与九议,充分显示出辛弃疾经纶济世的非凡才能。南归之初,辛弃疾斗志高昂、豪气干云,曾歌唱:“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鹏翼垂空”)但是,他的意见得不到采纳,他的进取计谋也得不到同情与支持。归宋后最初十年间,他只是在江阴通判、建康府通判以及司农主簿任上干些不关轻重的职务。他于乾道四年(1168)二十九岁时就任建康通判,在任五年;然后又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凭据也在建康。这期间他常登临怀古,词作多是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登临处,眼见山河破碎,他渴望时代风雨的到来,渴望激烈地展开抗金斗争,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然而“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南宋统治集团却奉行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投降路线,词人空怀壮志“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他期待走上抗金前线,朝廷却给他个什么事也干不了的闲职,使他只能“长日惟消棋局”(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他的抗战主张不仅没有为统治者所采纳,反而因此受到排挤压制“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属镂是当年吴王赐伍子胥自尽的剑名,辛弃疾以伍子胥自喻,表达他对投降派的不满以及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淑潜赋)。在一个中秋夜晚,他从赏月着笔,展开浪漫的艺术联想,要乘风直上青天总览祖国山河,可是月中桂枝遮挡了明月之光,使山河留下了大片阴影,使他看不清楚,因此他渴望能斫除桂枝(朝中奉行投降主义的统治者)。但以皇帝为首的投降派始终处于强势地位,从康王南渡建立南宋政权以后,主战派从来就没占过上风。“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何处说兴亡?燕双双”(酒泉子?无题),他只剩得“一身都是愁”(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乾道八年(1172),辛弃疾出知滁州(今安徽滁县),开始了南归后第二个十年的仕途生涯。十年期间,辛弃疾不仅仍未被派往抗金前线,相反,却被委派去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平定内乱。辛弃疾内心充满矛盾,他既不满意朝廷偃武修文,感叹“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又竭力为之效忠;既视民为寇,在他历任江西提点刑狱及湖北、湖南、江西各地安抚使时,对茶民、农民暴动进行坚决镇压;又曾上奏疏,指出民之为盗,乃郡县官吏豪富盗贼为害所致,对于“田野之民”的苦痛寄予深切的同情。既希望“金印明年如斗大”(满江红?贺王宣子产湖南寇),有朝一日,转赴抗金前线;又早有“更乞鉴湖东”(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的思想准备。不过,在这第二个十年中,辛弃疾还是尽职尽忠,政绩卓著。乾道八年,在滁州办荒政,半年大见成效:“自是流逋四来,商旅毕集,人情愉愉,上下绥泰,乐生兴事,民用富庶”(崔敦礼代严子文滁州奠枕楼记)。淳熙二年(1175)在江西督捕茶商军,整日从事于兵车羽檄之间,略无少暇,迅速讨平茶民暴动。淳熙七年在湖南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宋史?辛弃疾传)。辛弃疾希望国富兵强,再图恢复大计。但南宋统治集团昏庸腐败,他的改革与整顿“不为众人所容”终于于淳熙八年受革职处分而退隐。

    四、中晚年时期受尽排挤依然满怀光复祖国河山的美好愿望

    辛弃疾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四十三岁至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六十三岁,是一生中最郁闷的时期。这期间除了除了绍熙三年(1192)至五年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一直隐居在江西上饶城外的带湖和铅山东北与上饶邻接的期思渡旁边的瓢泉二地前后余十八年,期间两次遭弹劾。如果说他的中青年是宦游时期,中晚年则是被迫归隐时期。“一腔忠愤,无处发泄”不得不“自诡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这位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一世之豪”被迫过着“宜醉宜游宜睡”“管竹管山管水”(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的无聊生活。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成为一代词宗。

    在长期隐居生活中,他寄情田园,留恋山水,追慕陶渊明,写了大量田园词,山水词,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爱国激情在某些唱和赠答词中,也有强烈表达。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追念少年时事戏作)。这位曾经理繁治剧的封疆大吏,退隐时年仅四十二岁,闲置无事,虽然善于自我开解,但是“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水调歌头?汤朝美司谏见和用韵为射),在无可奈何之时,一种莫名的寂寞之感却常常难以排遣,只能“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而“平生塞北江南”“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他永远忘不了恢复祖国旧河山的事业。淳熙十五年(1188),辛弃疾曾在瓢泉附近的鹅湖寺约会爱国志士陈亮。陈亮和辛弃疾、陆游一样,既是坚决主张抗战北伐的志士,又是文武全才的人才,可惜他一生未仕,到绍熙四年(1193)才考上进士且成为该科状元,却于第二年忧愤而死。陈亮来带湖,辛弃疾十分激动,相约到鹅湖盘桓十日“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共商抗金北伐大计。这是继朱熹、陆九渊之后又一次著名的“鹅湖之会”传为词坛佳话。两人分手后,彼此唱和,写下贺新郎词数阕,既显示出对主和投降派那种偏安一隅“残山剩水无态度”的无奈,又满怀“起望衣冠神州路”、“南共北,正分裂”的忧虑,更多的则是表达了“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坚贞志操。辛弃疾著名词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就是这时的作品: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的确是壮词,是辛弃疾一生期待而终未实现的为恢复中原而驰骋疆场的战斗生活,是他永远的梦想。

    四、风烛残年屡召屡罢仍念念不忘北伐事业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至开禧三年(1207),辛弃疾六十四岁到六十八岁四年间,是词人最后的岁月。

    嘉泰三年,辛弃疾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此时他虽然年事已高,辛但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欣然奉令赴任。这个时期,在金国北部的蒙古族势力逐渐强大,金国受到严重威胁,对北方各族人民的掠夺、压迫也更加残酷。太行山东西以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人民纷纷奋起反抗。辛弃疾恰逢此时走马上任,感到多年的心愿终于又有实现的希望了,登上北固亭北望江山“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英雄气概油然而生。在这首词中,他还提出了对当局冒昧轻进的看法,认为当局应该充实国力,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再北伐,避免“元嘉草草”的败事发生。在提出看法的同时,他在任所积极准备,新版实践之,预制了一万套军衣,并计划招募一万名兵丁,练一支队伍为渡淮击敌之用。然而就在他紧锣密鼓务战这际,再次受到弹劾,于开禧元年(1205)秋,辛弃疾失望地从镇江回到铅山。二年五月,宋廷正式发布北伐命令,各路军队在韩侂胄的指挥下遭到惨败。十二月,宋廷向金国求和。开禧三年秋,金人以索取韩侂胄的首级为议和条件。韩侂胄因此而大怒,再次对金用兵,并想请辛弃疾出山声援,而诏命到达铅山之日,辛弃疾病已沉重。九月十日,这位文武全才的忠诚爱国者,终于“抱恨入地”赍志以殁。而辛弃疾中晚年后在用武无地、报国无路、恢复无望的情况下,将其全部精力与才情用于填词,对于词的艺术世界进行了多方探索,成为南宋最杰出的词人。

    参考书目:

    1、辛稼轩诗文钞存,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2、稼轩词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62。

    3、稼轩长短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4、宋史?辛弃疾传,网络版。

    5、历代名家词选,北京出版社,1982。

    6、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宋词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

    8、辛弃疾词选,中华书局,2005。

    9、辛弃疾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10、辛弃疾词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

本站推荐:重生之老子是皇帝医妃惊世采红回到宋朝当暴君回到明朝当王爷嫡长孙四季锦史上最强帝后清穿之四爷宠妃毒妃在上,邪王在下

都市隐侠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品小说只为原作者都市隐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都市隐侠并收藏都市隐侠文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