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桦树皮书签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独泊伊河文集最新章节!
那天,我正在拾掇旧书,听见啪的一声从书中滑落一件东西,拾起来放在手心上看,那是一枚桦树皮书签,五寸长,三寸宽,上面用碳素墨笔写着一首冰心先生的繁星: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诗句浅显平易,但诗意隽永。诗人老了,诗意却不老,仍能撞出青春的火花。书写的字体是刚劲秀挺的行楷。这诗这字,让我想起多年前教我中学语文的王老师。
王老师的课讲得很出色,尤其是在讲授诗歌或在教学中穿插介绍名作时,他会更投入。
记得那堂课上,他带来了几本花花绿绿的书,他笑着说,要给我们加餐,给我们培养一点文学细胞。文学也有细胞吗?我们惊奇地睁大了眼,这细胞有多大个儿呢?我们不懂,却哄堂大笑起来。他也笑了。
他小心翼翼地翻开一本漂亮的诗集,开始为我们朗读一些美妙又难解的句子。他读诗的样子很可爱,不像三味书屋里的老先生读线装书那样,得意忘情地“将头拗过去,拗过去”可他的眼神这时变得热切灵动宛如两汪温泉,前额迎着光线的地方泛起了油亮红活的光彩。
他用的是土音,但吐字清晰利索,节奏感很强,他会敏捷地抓住诗的佳处,并用有激情的语言再现出来。当读到高潮处,他便忽地抓起一根粉笔“刷刷刷”抄写起来。写完后闪到一边,张着嘴满意地打量黑板上的字,正如一个农民高兴地瞅着他满场的麦子。
我们激动地一会儿看他,一会儿看黑板。当时当地,我们同他一起陶醉,或是陪着他陶醉,傻乎乎装模作样,飘飘然也算做了回雅人。
中学课本上的诗歌少得可怜,他潇洒的机会总是很少。他很珍惜,讲解起来加倍卖力。这仿佛是在普通的木器上精心镶嵌了一两块美玉玛瑙,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奢侈感。
可是后来,我们打心里感激他了。少年的心地是一张白纸,易向往崇高也易接纳污秽。感谢他刻意为我们种下的一丛浅绿,点播的一片湛蓝,让我们有过那么多意外的欣喜,也催生了心底里那些健康高尚的欲望。
在跟他学习期间,我感觉他与众不同。这让我很好奇。别人爱热闹,他爱清静,别人乐于交游,他乐于独处。他特立独行,固守着自己狭隘又丰富的一角天地。我渐渐接近他,试图了解他。当我看到他那丰富的藏书和书桌上堆积的厚厚一打稿纸时,我明白了:他喜欢文学。
他喜欢文学,不象一般文学青年那样写一些花粉柳絮的杂碎,来放松神经,卖弄优雅。他执着于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步履维艰,在报刊上努力扒开属于自己的小窗户。
然而,他好象选错了进攻的目标,很少写小说散文,写的多为新诗。
新诗是个薄命的女孩子,虽有洋血统,但先天发育不良,许多才子为她望闻问切,输血造髓。可她仍然像黛玉一样多愁多病,性情孤僻偏执。于是许多人对她始乱终弃了。可王老师竟矢志不移如蓝桥下的尾生,在痴痴等待他的缪斯女神,等得面瘦发稀,等得心志弥坚。
他吟唱家乡的翠屏山小西河,他尊敬父亲的旱烟母亲的白发,他膜拜升腾的朝阳和月华,他为不幸者垂泪为跋涉者高歌。他的诗句饱含太多的眼泪,太多的忧患和反思,也透着太多的不合时宜。
现代人早已堕入物欲膨胀精神萎缩的怪圈。在文字中,人们津津乐道于矫揉造作的纯情,醉眼看花的朦胧,人们不惜笔墨去调侃历史去宣扬暴力去暴露隐私。文学已丧失了高贵的气质,日见卑微。它要么在天上乱飞,要么就在泥淖中打滚。在很多所谓时贤名作中我们看不到一丁点儿悲壮和庄重。作家们已摇身变成了投机商人。
处在文化底层的三家村里,他的诗境注定要落伍了,因为他不合时宜。
我常想,老成持重的人不该搞文学。生他的父母很平凡,养他的土地很平凡,家庭的重担让他疲于支撑,教学中也难以寻到什么浪漫情调。
可他钟爱文学,矢志不移,他自费出版了三册诗集,却驼了近万元的债务,几年后才还清。新诗比不得旧诗,新诗也卖不过旧诗。唐诗汉韵的集子可作古董陈列,可供炫耀学识附庸风雅。新诗集又有多少人愿意买愿意读愿意收藏呢。
他东奔西跑推销诗集,认真的签名售书,默默的接过书钱。如此惨淡经营的文学之路,让我们这些远离文学的人都感到不寒而栗。文学的七彩光环一下子消失殆尽,原来缪斯女神和灶王爷的工作一样世俗功利。
但他依然不悔,坚持去做一个衣衫朴素头脑清醒苦行僧似的乡土诗人。他的坚守,让我钦佩不已。
我手里捏着他赠送的这枚桦树皮书签,心中涌现出几多思念几多感慨。
我没有见过高大的白桦树,想象中那一定是秀颀伟岸的。而那坚韧的树皮,更让我钟情。你站着的时候饱受风霜雷电,躺下去最先化为腐物。当别人成为栋梁走向辉煌,你却走向了火焰和泥土;当百灵鸟在别的枝头歌唱,你却已经被埋葬。
但是,风,会记住你。你为生存抗争过,为单调的生命画卷渲染了暖色,为夕阳编织过动听的童话,甚至为了虚幻的梦而激动地热泪满怀呢。
桦树皮,桦树皮,我们都是一片真真实实的桦树皮。
那天,我正在拾掇旧书,听见啪的一声从书中滑落一件东西,拾起来放在手心上看,那是一枚桦树皮书签,五寸长,三寸宽,上面用碳素墨笔写着一首冰心先生的繁星: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诗句浅显平易,但诗意隽永。诗人老了,诗意却不老,仍能撞出青春的火花。书写的字体是刚劲秀挺的行楷。这诗这字,让我想起多年前教我中学语文的王老师。
王老师的课讲得很出色,尤其是在讲授诗歌或在教学中穿插介绍名作时,他会更投入。
记得那堂课上,他带来了几本花花绿绿的书,他笑着说,要给我们加餐,给我们培养一点文学细胞。文学也有细胞吗?我们惊奇地睁大了眼,这细胞有多大个儿呢?我们不懂,却哄堂大笑起来。他也笑了。
他小心翼翼地翻开一本漂亮的诗集,开始为我们朗读一些美妙又难解的句子。他读诗的样子很可爱,不像三味书屋里的老先生读线装书那样,得意忘情地“将头拗过去,拗过去”可他的眼神这时变得热切灵动宛如两汪温泉,前额迎着光线的地方泛起了油亮红活的光彩。
他用的是土音,但吐字清晰利索,节奏感很强,他会敏捷地抓住诗的佳处,并用有激情的语言再现出来。当读到高潮处,他便忽地抓起一根粉笔“刷刷刷”抄写起来。写完后闪到一边,张着嘴满意地打量黑板上的字,正如一个农民高兴地瞅着他满场的麦子。
我们激动地一会儿看他,一会儿看黑板。当时当地,我们同他一起陶醉,或是陪着他陶醉,傻乎乎装模作样,飘飘然也算做了回雅人。
中学课本上的诗歌少得可怜,他潇洒的机会总是很少。他很珍惜,讲解起来加倍卖力。这仿佛是在普通的木器上精心镶嵌了一两块美玉玛瑙,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奢侈感。
可是后来,我们打心里感激他了。少年的心地是一张白纸,易向往崇高也易接纳污秽。感谢他刻意为我们种下的一丛浅绿,点播的一片湛蓝,让我们有过那么多意外的欣喜,也催生了心底里那些健康高尚的欲望。
在跟他学习期间,我感觉他与众不同。这让我很好奇。别人爱热闹,他爱清静,别人乐于交游,他乐于独处。他特立独行,固守着自己狭隘又丰富的一角天地。我渐渐接近他,试图了解他。当我看到他那丰富的藏书和书桌上堆积的厚厚一打稿纸时,我明白了:他喜欢文学。
他喜欢文学,不象一般文学青年那样写一些花粉柳絮的杂碎,来放松神经,卖弄优雅。他执着于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步履维艰,在报刊上努力扒开属于自己的小窗户。
然而,他好象选错了进攻的目标,很少写小说散文,写的多为新诗。
新诗是个薄命的女孩子,虽有洋血统,但先天发育不良,许多才子为她望闻问切,输血造髓。可她仍然像黛玉一样多愁多病,性情孤僻偏执。于是许多人对她始乱终弃了。可王老师竟矢志不移如蓝桥下的尾生,在痴痴等待他的缪斯女神,等得面瘦发稀,等得心志弥坚。
他吟唱家乡的翠屏山小西河,他尊敬父亲的旱烟母亲的白发,他膜拜升腾的朝阳和月华,他为不幸者垂泪为跋涉者高歌。他的诗句饱含太多的眼泪,太多的忧患和反思,也透着太多的不合时宜。
现代人早已堕入物欲膨胀精神萎缩的怪圈。在文字中,人们津津乐道于矫揉造作的纯情,醉眼看花的朦胧,人们不惜笔墨去调侃历史去宣扬暴力去暴露隐私。文学已丧失了高贵的气质,日见卑微。它要么在天上乱飞,要么就在泥淖中打滚。在很多所谓时贤名作中我们看不到一丁点儿悲壮和庄重。作家们已摇身变成了投机商人。
处在文化底层的三家村里,他的诗境注定要落伍了,因为他不合时宜。
我常想,老成持重的人不该搞文学。生他的父母很平凡,养他的土地很平凡,家庭的重担让他疲于支撑,教学中也难以寻到什么浪漫情调。
可他钟爱文学,矢志不移,他自费出版了三册诗集,却驼了近万元的债务,几年后才还清。新诗比不得旧诗,新诗也卖不过旧诗。唐诗汉韵的集子可作古董陈列,可供炫耀学识附庸风雅。新诗集又有多少人愿意买愿意读愿意收藏呢。
他东奔西跑推销诗集,认真的签名售书,默默的接过书钱。如此惨淡经营的文学之路,让我们这些远离文学的人都感到不寒而栗。文学的七彩光环一下子消失殆尽,原来缪斯女神和灶王爷的工作一样世俗功利。
但他依然不悔,坚持去做一个衣衫朴素头脑清醒苦行僧似的乡土诗人。他的坚守,让我钦佩不已。
我手里捏着他赠送的这枚桦树皮书签,心中涌现出几多思念几多感慨。
我没有见过高大的白桦树,想象中那一定是秀颀伟岸的。而那坚韧的树皮,更让我钟情。你站着的时候饱受风霜雷电,躺下去最先化为腐物。当别人成为栋梁走向辉煌,你却走向了火焰和泥土;当百灵鸟在别的枝头歌唱,你却已经被埋葬。
但是,风,会记住你。你为生存抗争过,为单调的生命画卷渲染了暖色,为夕阳编织过动听的童话,甚至为了虚幻的梦而激动地热泪满怀呢。
桦树皮,桦树皮,我们都是一片真真实实的桦树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