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历史与传说中的女人胡扯男女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大雪满弓刀文集最新章节!
西方宗教中最具代表性的创世纪中说:夏娃诞生于亚当的肋骨,然后受到蛇的诱惑而偷吃了伊甸园中的禁果,懂得了男女之事,随后人类得以繁衍;而希腊的神话从地球孕育该亚女神开始到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结束,则充满了让人理不清楚的血亲关系。与本文有关的是:这两个神话传说中充满了女人是男人附属品的思想,原因恐怕是当社会由母系发展为父系后男权主义对神话有意的篡改。
而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的造人传说虽然有两个版本:一是女娲用黄土造人;二是女娲与伏羲兄妹成婚后繁衍了人类。但这两个版本所反映出的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人则更多意义上被赋予了母亲的意义。这样的神话恐怕更接近于女性在人类生存繁衍中所扮演的实际角色。
说文解字女部中说:“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意思是“母”字形象地描绘出女子怀孕的形状,因而许慎将“母”解释为“牧”即养育子女。虽然说文解字女部中有很多字如奸、如嫌、如妒等多与贬义有关,近代学者多抨击为男权主义社会下对女性的歧视,但更多的字则表示了女性在中国历史上的主导地位。
商君书说“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反映的是母系氏族中群婚的社会现象。所以,中国古代史书中所记载的圣人就被赋予了更多的神话色彩。比如传说中伏羲的母亲在荒原中游玩,偶然看见巨人的足迹,便玩踩着足迹玩耍,然后就怀孕生下了伏羲。而黄帝的娘则是梦见北斗七星而生下了黄帝。
这两则神话显然是后世无法接受群婚制度下搞不清楚圣人父亲是谁而杜撰出的。神话中伏羲的母亲叫华胥,黄帝的母亲名附宝。她们是中国五千年文明最早记载的女性名字,而做为圣人的母亲,她们也历来受到中国文化乃至由文化升华为神话传说的顶礼膜拜,并由此严重影响了中国人对待女性的态度:即女性做为母亲、养育生命这一角色深刻的影响到中国的哲学、宗教、社会伦理乃至神话传说,并深深地植入我们民族的基因内部。
有意思是的,道家以阴阳化万物的思想,其实反映出的是一种男女平等的思想:男为阳,女为阴;天为阳,地为阴。阴阳相辅,不可或缺,就连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偏偏也要安排个王母娘娘,而我们常见别人家里香案上所供的皇天后土,其实指的是玉皇大帝与后土娘娘。后土全称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是道教传说中的六御之一(王皇大帝仅其一)。这恐怕也是俗语说的天父地母的由来。而更有意思的是,观音大士本来是个男性,但当佛教传到中国之后,却被国人人为的改成了女人,并且化做了千般形象,最典型的便是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这不能不说在中国人看来,救苦救难是更需要伟大的母性的,所以,观音大士变为女人,恐怕正是这种思想的结晶。
其实当如今满社会都在攻击所谓“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对女人迫害时,应该看到,中国传统的文化并不全是对女人的迫害与蔑视。虽说孔子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但也应该看清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而这句话的起因是孔子见到了南子。南子何人?卫国国君的女人,一个春秋时期著名的美女。孔子见到南子发生了什么而让他说出了这句话,史无明载咱也不好猜测,只能说孔子虽然说了这句话,但他老人家其实并不歧视女人,歧视女人的是后世断章取义引用他话的那些人。
说孔子不歧视女人的理由是因为经他手编纂的诗经,众所周知孔大圣人的学术特点是“述而不做”就是只删减,不改编也不发表自己意见。意思是他只是个编辑,只把认为不好的东西删去,并不是个作家。这种方法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而现行的诗经所流传下来的为众多痴男信女所传唱的诸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青青之衿,悠悠我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动人诗句,哪里有半点对女性的歧视?
所以,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喜欢的是举案齐眉,喜欢的是死生契阔,喜欢的是化蝶。四大民间传说中孟姜女演义的是一个对爱情忠贞可撼天动地的女性形象,牛郎织女与梁祝则将爱情的伟大演义出了神话色彩,至于白蛇传虽有些重口味(人和动物)了,但却可能表达出了爱的忠极意义——就是在爱情面前,一切都无所谓,当然,这里所谓的爱情是需要男性与女性的(恕不用男人和女人);并且,在这些故事中,男和女是平等的,如果非要套用现在观点说这些故事表现出的是对封建礼教迫害的抨击,我也无话可说,但从故事产生的本身背景来看,在歧视的心态下,是不可能产生出这样的故事来的。
另外,除了四大名间传说之外,中国又有四大美女与四大丑女之说,四大美女除貂禅不可考外,其余三人都见于明史。而四大丑女则是嫫母、阮女、钟离春、孟光。其中嫫母是黄帝侧妻,据说现在有些家户大门上的面目狰狞门神就是此人,钟离春是无盐人,人们常说的形容人长的丑的“貌似无盐”就是指此人,但她却是齐宣王的王后;阮女大家不熟,她的故事是新婚之夜吓跑了丈夫,丈夫问她妇有四德她有几德,阮女自陈不过只缺妇容,随后反过来质问丈夫百行德为先,丈夫重色不重德。搞的他老公大为惭愧,于是随后二人相敬如宾。而孟光是举案齐眉典故的女主人公,她的丈夫则是当时著名的美男子梁鸿。
四大丑女皆见于史,古人将她们记录下来并不是为了说明她们有多么的丑,而是为了表明在丑陋外表下面她们那高尚的心灵。由此可见,中国其实从思想深处是充满了对女性平等与尊敬的心理的。
另外,从婚姻制度来说,中国古代所遵守的男耕女织其实更注重的是生理上的分工。至于三媒六定的婚姻制度,其实表达的是男方对于女方的尊重,婚礼上的夫妻对拜,合卺等礼节,无一不折射出这等平等的思想。不要拿七出说事,七出在我看来有两个问题,一是出现的年代,二是七出其实反映出的是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并且,这不是单纯的男方对女方的约束,因为,不符合七出条件的,男方是不能主动解除婚约的。在这比当今离婚一个苍白的感情不合,在某种程度上更有说服力。
扯这么多,无非想就男女平等这个词说上几句。
那就是我并不太赞成现行的女权主义者的某些做派,比如不干家务,比如不生孩子,比如不过性生活,再比如不结婚。因为这样我总觉得是矫枉过正,而且发泄压抑与不满的成份占的大一些。
所以我会认为所谓的女权主义者,只不过是在婚姻或爱情或家庭或社会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之后要为这种不满所找的一个看起来堂而皇之的发泄的理由。这句话句读稍显的长了,简而言之我是认为她们其实并没有明白平等二字所应有的真正涵义。
很遗憾,我所见到的那些表面上幸福的家庭按这些主义者看来并不是平等的。同时,既使以这种所谓的平等为信念组建的那些家庭也往往并不幸福。我没有见过那个女权主义者真正婚姻幸福,也没有见过哪个真正婚姻幸福者出来高喊悍卫女权。真正的幸福女人可能正陶醉在相夫教子的乐趣之中,而恐怕没时间,没精力,也没有信心出来高喊这几个字。
此外,还需要声明一下的是我所指的女权是我前文所列举的那几个比如。更多程度上,我提倡在婚姻生活中男女双方都应该有彼此的尊重。或者更极端一点讲,举案齐眉未偿不是一种理想状态或者能推而演之为现实生活中的婚姻状态,而仅仅需要的是男女双方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中西方文化不同。西方神话传说中夏娃是亚当身上的一条肋骨。而夏娃一词的意见我记得希伯莱语的原意就是"从男人而来",是男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附属品。而在中国的神话中,女人是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是母亲。中国的神话传说以及以此为基础建立的道德体系中,对女人的尊重其实是强于西方的。
不过文化的差异在人的意识中是根深地固的。莫说女权在中国社会意义上并不太成熟,即使是女权主义者本人,她能保证完全背弃这些社会几千年来所固有的道德传统吗?
能吗?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既使你能放弃这些传统道德的束缚,那你能在以这种道德为基础的社会中存活吗?
所以,她们让人看起来有些歇斯底里,而历史上那些高喊理论的,往往都是抑郁而终,而我们只能崇敬——只有崇拜,却不会按这些理论去做。这不知道是社会的悲哀还是理论家们的悲哀。
但决不是社会的悲哀。社会是由人构成的!
历史上母系氏族存在的时间远甚于父系,但这是自然与生产能力的选择,同时也不能说不是男女生理上差异的选择。其实我更推崇道家的“道法自然”各行其事,能真正按自己男与女的本职去对待婚姻与家庭,不才是真正的平等?
所以,窃以为过已。
如果说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的,估计不会有人反对。但爱情是什么?恐怕各种说法也是只取对自己有利的一方面。应该承认,爱情首先是生理的冲动或是交配的本能,这是人类居别于动物但又不能脱离于动物的根本。其次,就是责任,是对婚姻、对家庭、对社会伦理的责任,再次就是坚守与宽容,相处是一门学问,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白头谐老并不是几句山盟海誓与我爱你就能表达的。
当年风流才子兼落魄书生的司马相如勾引了寡妇卓文君,二人不顾家庭与社会的约束而相约私奔的故事,令千百年来很多人为此而心驰神往。但是,恐怕更多人只看到了或者只关心私奔的表面现象,但没有注意私奔后二人所做出的努力。卓文君出身巨富之家,与司马相如私奔后为了生计却能当垆卖酒;司马相如令洛阳纸贵后想纳妾,卓文君写白头呤而使司马相如回心转意,诗中有一句其实是应该被人真正记住的,那就是: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所以本文的观点就是:并不是说追求男女平等不对,也不是说追求女权不对,而是要首先认清平等二字真正的含义,历史如此,文化如此,如果非要寻找证据,那也只不过是只看到了事情有利于自己的一面而已。
西方宗教中最具代表性的创世纪中说:夏娃诞生于亚当的肋骨,然后受到蛇的诱惑而偷吃了伊甸园中的禁果,懂得了男女之事,随后人类得以繁衍;而希腊的神话从地球孕育该亚女神开始到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结束,则充满了让人理不清楚的血亲关系。与本文有关的是:这两个神话传说中充满了女人是男人附属品的思想,原因恐怕是当社会由母系发展为父系后男权主义对神话有意的篡改。
而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的造人传说虽然有两个版本:一是女娲用黄土造人;二是女娲与伏羲兄妹成婚后繁衍了人类。但这两个版本所反映出的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人则更多意义上被赋予了母亲的意义。这样的神话恐怕更接近于女性在人类生存繁衍中所扮演的实际角色。
说文解字女部中说:“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意思是“母”字形象地描绘出女子怀孕的形状,因而许慎将“母”解释为“牧”即养育子女。虽然说文解字女部中有很多字如奸、如嫌、如妒等多与贬义有关,近代学者多抨击为男权主义社会下对女性的歧视,但更多的字则表示了女性在中国历史上的主导地位。
商君书说“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反映的是母系氏族中群婚的社会现象。所以,中国古代史书中所记载的圣人就被赋予了更多的神话色彩。比如传说中伏羲的母亲在荒原中游玩,偶然看见巨人的足迹,便玩踩着足迹玩耍,然后就怀孕生下了伏羲。而黄帝的娘则是梦见北斗七星而生下了黄帝。
这两则神话显然是后世无法接受群婚制度下搞不清楚圣人父亲是谁而杜撰出的。神话中伏羲的母亲叫华胥,黄帝的母亲名附宝。她们是中国五千年文明最早记载的女性名字,而做为圣人的母亲,她们也历来受到中国文化乃至由文化升华为神话传说的顶礼膜拜,并由此严重影响了中国人对待女性的态度:即女性做为母亲、养育生命这一角色深刻的影响到中国的哲学、宗教、社会伦理乃至神话传说,并深深地植入我们民族的基因内部。
有意思是的,道家以阴阳化万物的思想,其实反映出的是一种男女平等的思想:男为阳,女为阴;天为阳,地为阴。阴阳相辅,不可或缺,就连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偏偏也要安排个王母娘娘,而我们常见别人家里香案上所供的皇天后土,其实指的是玉皇大帝与后土娘娘。后土全称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是道教传说中的六御之一(王皇大帝仅其一)。这恐怕也是俗语说的天父地母的由来。而更有意思的是,观音大士本来是个男性,但当佛教传到中国之后,却被国人人为的改成了女人,并且化做了千般形象,最典型的便是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这不能不说在中国人看来,救苦救难是更需要伟大的母性的,所以,观音大士变为女人,恐怕正是这种思想的结晶。
其实当如今满社会都在攻击所谓“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对女人迫害时,应该看到,中国传统的文化并不全是对女人的迫害与蔑视。虽说孔子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但也应该看清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而这句话的起因是孔子见到了南子。南子何人?卫国国君的女人,一个春秋时期著名的美女。孔子见到南子发生了什么而让他说出了这句话,史无明载咱也不好猜测,只能说孔子虽然说了这句话,但他老人家其实并不歧视女人,歧视女人的是后世断章取义引用他话的那些人。
说孔子不歧视女人的理由是因为经他手编纂的诗经,众所周知孔大圣人的学术特点是“述而不做”就是只删减,不改编也不发表自己意见。意思是他只是个编辑,只把认为不好的东西删去,并不是个作家。这种方法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而现行的诗经所流传下来的为众多痴男信女所传唱的诸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青青之衿,悠悠我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动人诗句,哪里有半点对女性的歧视?
所以,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喜欢的是举案齐眉,喜欢的是死生契阔,喜欢的是化蝶。四大民间传说中孟姜女演义的是一个对爱情忠贞可撼天动地的女性形象,牛郎织女与梁祝则将爱情的伟大演义出了神话色彩,至于白蛇传虽有些重口味(人和动物)了,但却可能表达出了爱的忠极意义——就是在爱情面前,一切都无所谓,当然,这里所谓的爱情是需要男性与女性的(恕不用男人和女人);并且,在这些故事中,男和女是平等的,如果非要套用现在观点说这些故事表现出的是对封建礼教迫害的抨击,我也无话可说,但从故事产生的本身背景来看,在歧视的心态下,是不可能产生出这样的故事来的。
另外,除了四大名间传说之外,中国又有四大美女与四大丑女之说,四大美女除貂禅不可考外,其余三人都见于明史。而四大丑女则是嫫母、阮女、钟离春、孟光。其中嫫母是黄帝侧妻,据说现在有些家户大门上的面目狰狞门神就是此人,钟离春是无盐人,人们常说的形容人长的丑的“貌似无盐”就是指此人,但她却是齐宣王的王后;阮女大家不熟,她的故事是新婚之夜吓跑了丈夫,丈夫问她妇有四德她有几德,阮女自陈不过只缺妇容,随后反过来质问丈夫百行德为先,丈夫重色不重德。搞的他老公大为惭愧,于是随后二人相敬如宾。而孟光是举案齐眉典故的女主人公,她的丈夫则是当时著名的美男子梁鸿。
四大丑女皆见于史,古人将她们记录下来并不是为了说明她们有多么的丑,而是为了表明在丑陋外表下面她们那高尚的心灵。由此可见,中国其实从思想深处是充满了对女性平等与尊敬的心理的。
另外,从婚姻制度来说,中国古代所遵守的男耕女织其实更注重的是生理上的分工。至于三媒六定的婚姻制度,其实表达的是男方对于女方的尊重,婚礼上的夫妻对拜,合卺等礼节,无一不折射出这等平等的思想。不要拿七出说事,七出在我看来有两个问题,一是出现的年代,二是七出其实反映出的是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并且,这不是单纯的男方对女方的约束,因为,不符合七出条件的,男方是不能主动解除婚约的。在这比当今离婚一个苍白的感情不合,在某种程度上更有说服力。
扯这么多,无非想就男女平等这个词说上几句。
那就是我并不太赞成现行的女权主义者的某些做派,比如不干家务,比如不生孩子,比如不过性生活,再比如不结婚。因为这样我总觉得是矫枉过正,而且发泄压抑与不满的成份占的大一些。
所以我会认为所谓的女权主义者,只不过是在婚姻或爱情或家庭或社会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之后要为这种不满所找的一个看起来堂而皇之的发泄的理由。这句话句读稍显的长了,简而言之我是认为她们其实并没有明白平等二字所应有的真正涵义。
很遗憾,我所见到的那些表面上幸福的家庭按这些主义者看来并不是平等的。同时,既使以这种所谓的平等为信念组建的那些家庭也往往并不幸福。我没有见过那个女权主义者真正婚姻幸福,也没有见过哪个真正婚姻幸福者出来高喊悍卫女权。真正的幸福女人可能正陶醉在相夫教子的乐趣之中,而恐怕没时间,没精力,也没有信心出来高喊这几个字。
此外,还需要声明一下的是我所指的女权是我前文所列举的那几个比如。更多程度上,我提倡在婚姻生活中男女双方都应该有彼此的尊重。或者更极端一点讲,举案齐眉未偿不是一种理想状态或者能推而演之为现实生活中的婚姻状态,而仅仅需要的是男女双方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中西方文化不同。西方神话传说中夏娃是亚当身上的一条肋骨。而夏娃一词的意见我记得希伯莱语的原意就是"从男人而来",是男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附属品。而在中国的神话中,女人是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是母亲。中国的神话传说以及以此为基础建立的道德体系中,对女人的尊重其实是强于西方的。
不过文化的差异在人的意识中是根深地固的。莫说女权在中国社会意义上并不太成熟,即使是女权主义者本人,她能保证完全背弃这些社会几千年来所固有的道德传统吗?
能吗?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既使你能放弃这些传统道德的束缚,那你能在以这种道德为基础的社会中存活吗?
所以,她们让人看起来有些歇斯底里,而历史上那些高喊理论的,往往都是抑郁而终,而我们只能崇敬——只有崇拜,却不会按这些理论去做。这不知道是社会的悲哀还是理论家们的悲哀。
但决不是社会的悲哀。社会是由人构成的!
历史上母系氏族存在的时间远甚于父系,但这是自然与生产能力的选择,同时也不能说不是男女生理上差异的选择。其实我更推崇道家的“道法自然”各行其事,能真正按自己男与女的本职去对待婚姻与家庭,不才是真正的平等?
所以,窃以为过已。
如果说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的,估计不会有人反对。但爱情是什么?恐怕各种说法也是只取对自己有利的一方面。应该承认,爱情首先是生理的冲动或是交配的本能,这是人类居别于动物但又不能脱离于动物的根本。其次,就是责任,是对婚姻、对家庭、对社会伦理的责任,再次就是坚守与宽容,相处是一门学问,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白头谐老并不是几句山盟海誓与我爱你就能表达的。
当年风流才子兼落魄书生的司马相如勾引了寡妇卓文君,二人不顾家庭与社会的约束而相约私奔的故事,令千百年来很多人为此而心驰神往。但是,恐怕更多人只看到了或者只关心私奔的表面现象,但没有注意私奔后二人所做出的努力。卓文君出身巨富之家,与司马相如私奔后为了生计却能当垆卖酒;司马相如令洛阳纸贵后想纳妾,卓文君写白头呤而使司马相如回心转意,诗中有一句其实是应该被人真正记住的,那就是: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所以本文的观点就是:并不是说追求男女平等不对,也不是说追求女权不对,而是要首先认清平等二字真正的含义,历史如此,文化如此,如果非要寻找证据,那也只不过是只看到了事情有利于自己的一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