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奇遇灵隐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甸甸文集最新章节!
“千古奇人”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江苏江阴人,名宏祖,字振元。霞客为其号。他生于明万历14年(公元1586年),卒于明崇祯14年(公元1641年)。他写的徐霞客游记被人称为“千古奇书”或“古今一大奇书”英国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其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评价道:“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徐霞客从小就有一个远大理想,立志游遍祖国的锦绣河山,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幼年就博览古今史迹、舆地志和山海图经,酷爱地理。他22岁开始外出旅游,直到生命结束为止,历时30多年。他先后东渡普陀,北游幽燕,南达闽粤,西北勇攀太华之巅,西南远涉云贵边陲。游历了相当于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及云南等16个省区及北京、天津、上海3市。可以说,几乎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徐霞客在考察大自然的过程中,不管困难多么大,条件如何恶劣,每天都坚持把旅游的经历和考察的情况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详尽而生动地记录下来,据他自己说:“余日必有记”从未间断过。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因疾病缠身,双足不能行走,才由云南知府用轿送回家乡。
徐霞客回家后,即卧病在床,已无力整理自己的游记手稿。
临危前,不得不委托其外甥季梦良(字会明)来实现这一心愿。后经季氏、王忠纫共同努力将游记手稿编辑成书。
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一部地理学名著,还是一部享有盛名的文学佳篇;不仅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而且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祖国的锦绣河山,自然界的万千奇景,在他的笔下,如诗如画,栩栩如生。写动态,千变万化;写静态,清新秀丽;写山,或峻险幽奇,或巍峨雄壮,令人目不暇接;写水,或碧波荡漾,或水清石寒,令人心旷神怡;写洞,或玲珑剔透,或乳柱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写险,或悬流而下,或猿挂蛇行,令人心惊胆战。凡此种种,美不胜收。全书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感情真挚,表达深刻细致。洋洋60多万字的大著作,人们读起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动,爱不释手,不愧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游浙江的時間是明崇祯9年(公元1636年)。他从家乡江阴出发,由锡邑(今无锡市)、姑苏、昆山、青浦至杭州,再取道余杭、临安,下桐庐、兰溪,游金华三洞,西行过衢州、常山,再进入江西省境。9月19日出发,直至25日才入浙境,一路行程匆匆。10月初一登西湖北岸之宝石山,历飞来峰、灵隐寺、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
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十月初一日,天气晴朗爽洁,然已有寒意了,西北风刮得颇为厉害。他同静闻法师登上宝石山巅。站在山顶上,俯望着山下的西湖,西湖周边的山山脉脉,宛如一幅水墨画,令人心旷神怡。宝石山有落星石,由巨石堆架而成。他在书里写道:“西峰突石尤屼嵲,南望湖光江影,北眺皋亭、德清诸山,东瞰杭城万灶,靡不历历。”
在山上盘桓了大半日,下山五里,即到岳王坟。再过十里,至飞来峰,并在山下吃了饭,随即上峰进入各个洞壑。观察之后,他详细地记录下他之所见:“大约其峰自枫木岭东来,屏列灵隐之前,至此峰尽骨露;石皆嵌空玲珑,骈列三洞;洞俱透漏穿错,不作深杳之状。昔黥于杨髡之刊凿,今苦于游丐之喧污。”飞来峰倒成了游丐的憩息之所了。拄着拐杖,坐在风景名胜之处,若有好心人,便可得饱食终日。但凡到了灵隐寺进香的游客,心地善良,百恶不作,看见乞丐必会以食相舍。游丐摸透了他们的心思,故会坐而待等。而徐霞客到达飞来峰时,几位乞丐寂然无声地坐着,因了时至冬日,山间石爽,毫无声闻之溷,整个飞来峰宁静得能听得到落叶的声音。“若山洗其骨,而天洗其容者。”虚空静寂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徐霞客上上下下爬遍了飞来峰,又在各个小山头察看地形,得出一个结论:“洞顶灵石攒空,怪树搏影,跨坐其上,不减群玉山头也。其峰昔属灵隐,今为张氏所有矣。”
留留恋恋地下了山,涉过涧,徐霞客他们就到了灵隐。灵隐寺与飞来峰是两番景致。飞来峰静寂无声,而灵隐寺则香火鼎盛。明末之际,社会动乱,人心不定,入寺进香者就更加。寺内香客摩肩接踵,成群结队的善男信女,包括一些衣着艳丽的妇人,十分招眼地在寺里走动。逸出尘外的寺宇,亦难免沾染上世俗之尘埃。
令徐霞客大为惊奇的是:在这众多的香客当中,有一老僧“拥衲默坐中台,仰受日精,久不一瞬。”在寺庙里见到这么多衣着光鲜浓妆艳抹的女人,已让徐霞客叹为“惊遇”了,而在中台上,见一老僧拥袖默坐,完全沉浸在佛家的禅定之境界中,对身边的“艳香流转”世俗尘寰的那一套浑然无觉,人在此世界,而心,早在彼世界了。“坐日忘空”、“仰受日精”久久地不动一动,如同一根枯木。这景象让徐霞客大为感动与震憾。时局纷扰,人心思乱,谁能像老僧那样将世俗摒之于外,处世俗而不为世俗所累,保持佛家的清静本色,心境之纯净,涵养之高深,怎不令徐霞客为之感慨!徐霞客是爱国主义者,他爱憎分明,对当时政治腐败不满,尤其对宦官头目魏忠贤一伙深恶痛绝,不入仕途,不与贪官污吏为伍,并同情被迫害的东林党人,情愿和他们交朋友,他以“身许之山水”决心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恤孤怜寡,拯弱救饥”可他所到之处,所见之人均与此老僧不同,人心定,才能办成大事!徐霞客赞叹不已,在老僧身旁“徘徊久之”不忍遽去。事后,他把灵隐寺的所闻所见记到了当天的日记里,称之为“奇遇矣!”
那一天,他在灵隐寺参观了法轮殿,殿东新构罗汉殿,止得五百之半,另一半正在构建当中。下午“由包园西登枫树岭,下至上天竺,出中、下二天竺。复循下天竺后,西循后山,得“三生石”不特骨态嶙峋,而肤色亦清润。度其处,正灵隐面屏之南麓也,自此东尽飞来,独擅灵秀矣。自下天竺五里,出毛家步渡湖,日色已落西山,抵昭庆昏黑矣。”
读着隔了三百六十七年的文字,仍然亲切。好象徐霞客昨天才来游过灵隐寺、飞来峰。他所经历的“奇遇”我们能够想象得出来:静寂无比的飞来峰,群峰沉默,诸丐寂然;灵隐寺里,善男信女、艳俗妇人与那入定的老僧,组成了一幅奇妙的画面。风尘仆仆的徐霞客立在老僧前,默默地看着他,内心时时涌动着激越的情愫。赞叹、徘徊、难舍这老僧的佛家本色。更感慨自己孤身漂零的独特感受。庙堂之昏暗,让他心生寒意,不愿踏入仕途半步。他宁愿将身许之以山水,让大自然来净化自己的灵魂。不曾想,在这老僧面前,他震憾了。人心定,百事便可定矣!
“千古奇人”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江苏江阴人,名宏祖,字振元。霞客为其号。他生于明万历14年(公元1586年),卒于明崇祯14年(公元1641年)。他写的徐霞客游记被人称为“千古奇书”或“古今一大奇书”英国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其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评价道:“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徐霞客从小就有一个远大理想,立志游遍祖国的锦绣河山,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幼年就博览古今史迹、舆地志和山海图经,酷爱地理。他22岁开始外出旅游,直到生命结束为止,历时30多年。他先后东渡普陀,北游幽燕,南达闽粤,西北勇攀太华之巅,西南远涉云贵边陲。游历了相当于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及云南等16个省区及北京、天津、上海3市。可以说,几乎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徐霞客在考察大自然的过程中,不管困难多么大,条件如何恶劣,每天都坚持把旅游的经历和考察的情况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详尽而生动地记录下来,据他自己说:“余日必有记”从未间断过。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因疾病缠身,双足不能行走,才由云南知府用轿送回家乡。
徐霞客回家后,即卧病在床,已无力整理自己的游记手稿。
临危前,不得不委托其外甥季梦良(字会明)来实现这一心愿。后经季氏、王忠纫共同努力将游记手稿编辑成书。
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一部地理学名著,还是一部享有盛名的文学佳篇;不仅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而且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祖国的锦绣河山,自然界的万千奇景,在他的笔下,如诗如画,栩栩如生。写动态,千变万化;写静态,清新秀丽;写山,或峻险幽奇,或巍峨雄壮,令人目不暇接;写水,或碧波荡漾,或水清石寒,令人心旷神怡;写洞,或玲珑剔透,或乳柱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写险,或悬流而下,或猿挂蛇行,令人心惊胆战。凡此种种,美不胜收。全书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感情真挚,表达深刻细致。洋洋60多万字的大著作,人们读起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动,爱不释手,不愧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游浙江的時間是明崇祯9年(公元1636年)。他从家乡江阴出发,由锡邑(今无锡市)、姑苏、昆山、青浦至杭州,再取道余杭、临安,下桐庐、兰溪,游金华三洞,西行过衢州、常山,再进入江西省境。9月19日出发,直至25日才入浙境,一路行程匆匆。10月初一登西湖北岸之宝石山,历飞来峰、灵隐寺、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
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十月初一日,天气晴朗爽洁,然已有寒意了,西北风刮得颇为厉害。他同静闻法师登上宝石山巅。站在山顶上,俯望着山下的西湖,西湖周边的山山脉脉,宛如一幅水墨画,令人心旷神怡。宝石山有落星石,由巨石堆架而成。他在书里写道:“西峰突石尤屼嵲,南望湖光江影,北眺皋亭、德清诸山,东瞰杭城万灶,靡不历历。”
在山上盘桓了大半日,下山五里,即到岳王坟。再过十里,至飞来峰,并在山下吃了饭,随即上峰进入各个洞壑。观察之后,他详细地记录下他之所见:“大约其峰自枫木岭东来,屏列灵隐之前,至此峰尽骨露;石皆嵌空玲珑,骈列三洞;洞俱透漏穿错,不作深杳之状。昔黥于杨髡之刊凿,今苦于游丐之喧污。”飞来峰倒成了游丐的憩息之所了。拄着拐杖,坐在风景名胜之处,若有好心人,便可得饱食终日。但凡到了灵隐寺进香的游客,心地善良,百恶不作,看见乞丐必会以食相舍。游丐摸透了他们的心思,故会坐而待等。而徐霞客到达飞来峰时,几位乞丐寂然无声地坐着,因了时至冬日,山间石爽,毫无声闻之溷,整个飞来峰宁静得能听得到落叶的声音。“若山洗其骨,而天洗其容者。”虚空静寂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徐霞客上上下下爬遍了飞来峰,又在各个小山头察看地形,得出一个结论:“洞顶灵石攒空,怪树搏影,跨坐其上,不减群玉山头也。其峰昔属灵隐,今为张氏所有矣。”
留留恋恋地下了山,涉过涧,徐霞客他们就到了灵隐。灵隐寺与飞来峰是两番景致。飞来峰静寂无声,而灵隐寺则香火鼎盛。明末之际,社会动乱,人心不定,入寺进香者就更加。寺内香客摩肩接踵,成群结队的善男信女,包括一些衣着艳丽的妇人,十分招眼地在寺里走动。逸出尘外的寺宇,亦难免沾染上世俗之尘埃。
令徐霞客大为惊奇的是:在这众多的香客当中,有一老僧“拥衲默坐中台,仰受日精,久不一瞬。”在寺庙里见到这么多衣着光鲜浓妆艳抹的女人,已让徐霞客叹为“惊遇”了,而在中台上,见一老僧拥袖默坐,完全沉浸在佛家的禅定之境界中,对身边的“艳香流转”世俗尘寰的那一套浑然无觉,人在此世界,而心,早在彼世界了。“坐日忘空”、“仰受日精”久久地不动一动,如同一根枯木。这景象让徐霞客大为感动与震憾。时局纷扰,人心思乱,谁能像老僧那样将世俗摒之于外,处世俗而不为世俗所累,保持佛家的清静本色,心境之纯净,涵养之高深,怎不令徐霞客为之感慨!徐霞客是爱国主义者,他爱憎分明,对当时政治腐败不满,尤其对宦官头目魏忠贤一伙深恶痛绝,不入仕途,不与贪官污吏为伍,并同情被迫害的东林党人,情愿和他们交朋友,他以“身许之山水”决心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恤孤怜寡,拯弱救饥”可他所到之处,所见之人均与此老僧不同,人心定,才能办成大事!徐霞客赞叹不已,在老僧身旁“徘徊久之”不忍遽去。事后,他把灵隐寺的所闻所见记到了当天的日记里,称之为“奇遇矣!”
那一天,他在灵隐寺参观了法轮殿,殿东新构罗汉殿,止得五百之半,另一半正在构建当中。下午“由包园西登枫树岭,下至上天竺,出中、下二天竺。复循下天竺后,西循后山,得“三生石”不特骨态嶙峋,而肤色亦清润。度其处,正灵隐面屏之南麓也,自此东尽飞来,独擅灵秀矣。自下天竺五里,出毛家步渡湖,日色已落西山,抵昭庆昏黑矣。”
读着隔了三百六十七年的文字,仍然亲切。好象徐霞客昨天才来游过灵隐寺、飞来峰。他所经历的“奇遇”我们能够想象得出来:静寂无比的飞来峰,群峰沉默,诸丐寂然;灵隐寺里,善男信女、艳俗妇人与那入定的老僧,组成了一幅奇妙的画面。风尘仆仆的徐霞客立在老僧前,默默地看着他,内心时时涌动着激越的情愫。赞叹、徘徊、难舍这老僧的佛家本色。更感慨自己孤身漂零的独特感受。庙堂之昏暗,让他心生寒意,不愿踏入仕途半步。他宁愿将身许之以山水,让大自然来净化自己的灵魂。不曾想,在这老僧面前,他震憾了。人心定,百事便可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