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木屋里做什么好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品小说 www.epshu.com,最快更新甸甸文集最新章节!
时下流行几句话:吃要吃素的;穿要穿布的;书要看竖的;住要住木的;官要当副的。
这几句话里,除了最后一条也就是“官要当副的”之外,其余四条我都喜欢。倒不是“官要当副的”我瞧不起,而是我离官途“水迢迢,山渺渺”的,连个副官都没当上,只得忍痛不爱了。
但我喜欢的四条里面,有三条比较容易做得到,吃素办得到;穿布做得到,看竖书也容易,我本人就在藏书楼里谋稻梁,只是要住到木头房子里去有些难。现今的住房大多是水泥钢筋结构的,即使在农村,所造成的楼房也大都在模仿城市的住房。不像我儿时的家,楼下楼下都是木头构造,二楼的地板是木质的,房屋四周墙壁也是木质的,冬暖夏凉,四季明快。后来,二楼的地板渐为其他非木质材料所替代,即便地板是木质的,四周的墙壁也是水泥做的。故木屋子的概念就在不知不觉间被和平演变了。
我们对于得不到的东西总是存着向往之心,自家没有木屋子,就爱到有木屋子的地方去走走住住。前几年,我曾到一对忘年交朋友的乡下家里去度暑假。这对老夫妻在乡下湖边山脚买下了一幢乡村小学,整座学校都是木结构的,房屋高且大,足有两层楼那么高,人在其中,透气舒爽。在那座有着八个教室的木屋子里,我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那是我印象中非常美好的一段木质般的素朴岁月。我在那里读线装书,躺在竹椅子上,是微微晃动着的那种。穿着宽宽大大的棉布衣衫,在那条爬满鸟萝的廊庑之下悠悠然然地来来回回地走着。吃着素素的农家菜,偶尔会有一些荤菜插入餐桌,但我们似乎更钟情蔬菜。茶是自采自制的,后山上都是碧绿的茶叶,我们亲自去采摘一小篮,取一撮放进滚烫的开水里,旋即捞起,置入透明的茶杯里,绿色与香气氤氤氲氲在弥散开来,润眼润肺,沁人心脾。
在那些天里,我与两位忘年朋友经常讨论一个问题:住在木子里最适宜做什么?有几个方案:一是写字画画儿;二是读线装书;三是做点农家活;四是喝茶会朋友;五是写小说;六是吹吹笛子或箫;七是什么也不做,就这么呆着我当时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觉得以上几条都可试着一做。这些问题毕竟是有小资嫌疑,故也不作深想,等到假期一满,回到嘈杂的都市里,这些问题早就烟消云散了。
前几天,我与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寿勤泽先生与汪维玲女士一起去灵隐寺喝茶清谈。悟智与定源两位法师亲自接待了我们。到了大悲阁,先是喝茶,然后去餐厅吃素斋。斋毕,晚霞尚布在山头,悟智与定源法师引着我们到了藏经楼。那座楼我曾经去过一次,感觉十分之好。当时觉得人若住在藏经楼里,不只是一种享受,简直是奢侈!这么好的楼房,舍不得用来住人。如此想着,双脚不经意间便缓了下来,轻了起来,惟恐踏响一脚,就会减损我们心中的一份爱惜之感。那天,我们一行人上了藏经楼。定源法师就住在楼上。他的卧室之外,临窗处有一张大案子,上面布满了文房四宝。推窗便是飞来峰,满目青翠,令人陡生企羡之心。能在藏经楼上挥毫泼墨,非大福份者不能够!非大贤德者不能够!没有慧根,无福消受得起!
寿勤泽先生酷爱书法,平时在这方面颇有研究,说起甲骨、钟鼎、石鼓、铭文、汉贴、魏碑之类,滔滔不绝,正好定源法师也谙此道,两人一见面有如遇着故人。所以到了藏经楼上,眼见得案子上铺张着文房四宝,我们就力促寿先生挥一挥毫泼一泼墨。他当场就写下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笔间蕴气,腕底生风,倒把一座沉寂着的藏经楼挥舞得灵动了起来。
站在藏经楼的木走廊上,面前是青山,后背是青山,左右都是青山,这个时候,我们也讨论起了“在这座木结构的屋子里做什么最好”这个问题。我们一致认为:最宜弹琴。在木屋子里,没有什么比弹琴更有意趣的了。琴质是木,浑厚幽渺,在木屋子里一弹,琴声在屋内弥漫开来,回荡着木质所固有的美妙音韵。慢慢地,琴声融入木屋子里,使得屋子里的木板都有了灵气。琴音回荡的同时,人的心渐渐地平静了下来,沉淀了下来,凝定到禅境里,智慧便如莲花般开放。
去年的中秋节前夕,悟智法师有心相邀于我,请我去灵隐寺弹琴。我学的是古筝,筝声自然也是动听有韵味的,然与古琴比较起来,还是略逊一筹的。在我学了古筝以后,觉得我更应该学古琴,古琴更适合文人弹,它更能表达心中的胸臆与心境。去年,我到北京买了一架古琴,心想着要找一位名师指点一段时间。等到时机成熟,一定要灵隐寺藏经楼上去弹奏一番,亦不枉了这么好的木质房子。
琴声最能表达心中情愫,所谓“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是也。唐李颀琴歌曰: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琴声就有如此的妙用!惜乎能弹古琴的人不多,不要用现在,就是在唐代也少有人习琴。唐•刘长卿听弹琴诗曰: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不是今人多不弹,而是弹古琴不易。若没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与博大的胸襟,要弹好古琴恐怕是很难的。
想想都美啊!有月的夜晚,寂静的灵隐寺,周围除了一两声鸣虫之外,别无余声。月光如洗的藏经楼走廊上,突然间响起纯厚清越的琴声,使人疑是仙乐自天上飘来。藏经楼上弹者谁?不是莲子不到来!真想如此口出狂言啊!但人生的许多事又回到了那个老话题上: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苍白的。梦想随时可以有,但实现它却不是天天可以做到的。好在一生当中,梦想总是凌驾于现实之上的,让梦想像鸟一样飞翔着,也挺美妙。
不管能不能学好琴,在心里存着这个美好的念想总是不错的:总有一天,我要到灵隐寺的藏经楼上去弹琴。让琴声抚慰藏经楼的沧桑岁月,增添一段鲜活而又典雅的记忆。
时下流行几句话:吃要吃素的;穿要穿布的;书要看竖的;住要住木的;官要当副的。
这几句话里,除了最后一条也就是“官要当副的”之外,其余四条我都喜欢。倒不是“官要当副的”我瞧不起,而是我离官途“水迢迢,山渺渺”的,连个副官都没当上,只得忍痛不爱了。
但我喜欢的四条里面,有三条比较容易做得到,吃素办得到;穿布做得到,看竖书也容易,我本人就在藏书楼里谋稻梁,只是要住到木头房子里去有些难。现今的住房大多是水泥钢筋结构的,即使在农村,所造成的楼房也大都在模仿城市的住房。不像我儿时的家,楼下楼下都是木头构造,二楼的地板是木质的,房屋四周墙壁也是木质的,冬暖夏凉,四季明快。后来,二楼的地板渐为其他非木质材料所替代,即便地板是木质的,四周的墙壁也是水泥做的。故木屋子的概念就在不知不觉间被和平演变了。
我们对于得不到的东西总是存着向往之心,自家没有木屋子,就爱到有木屋子的地方去走走住住。前几年,我曾到一对忘年交朋友的乡下家里去度暑假。这对老夫妻在乡下湖边山脚买下了一幢乡村小学,整座学校都是木结构的,房屋高且大,足有两层楼那么高,人在其中,透气舒爽。在那座有着八个教室的木屋子里,我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那是我印象中非常美好的一段木质般的素朴岁月。我在那里读线装书,躺在竹椅子上,是微微晃动着的那种。穿着宽宽大大的棉布衣衫,在那条爬满鸟萝的廊庑之下悠悠然然地来来回回地走着。吃着素素的农家菜,偶尔会有一些荤菜插入餐桌,但我们似乎更钟情蔬菜。茶是自采自制的,后山上都是碧绿的茶叶,我们亲自去采摘一小篮,取一撮放进滚烫的开水里,旋即捞起,置入透明的茶杯里,绿色与香气氤氤氲氲在弥散开来,润眼润肺,沁人心脾。
在那些天里,我与两位忘年朋友经常讨论一个问题:住在木子里最适宜做什么?有几个方案:一是写字画画儿;二是读线装书;三是做点农家活;四是喝茶会朋友;五是写小说;六是吹吹笛子或箫;七是什么也不做,就这么呆着我当时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觉得以上几条都可试着一做。这些问题毕竟是有小资嫌疑,故也不作深想,等到假期一满,回到嘈杂的都市里,这些问题早就烟消云散了。
前几天,我与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寿勤泽先生与汪维玲女士一起去灵隐寺喝茶清谈。悟智与定源两位法师亲自接待了我们。到了大悲阁,先是喝茶,然后去餐厅吃素斋。斋毕,晚霞尚布在山头,悟智与定源法师引着我们到了藏经楼。那座楼我曾经去过一次,感觉十分之好。当时觉得人若住在藏经楼里,不只是一种享受,简直是奢侈!这么好的楼房,舍不得用来住人。如此想着,双脚不经意间便缓了下来,轻了起来,惟恐踏响一脚,就会减损我们心中的一份爱惜之感。那天,我们一行人上了藏经楼。定源法师就住在楼上。他的卧室之外,临窗处有一张大案子,上面布满了文房四宝。推窗便是飞来峰,满目青翠,令人陡生企羡之心。能在藏经楼上挥毫泼墨,非大福份者不能够!非大贤德者不能够!没有慧根,无福消受得起!
寿勤泽先生酷爱书法,平时在这方面颇有研究,说起甲骨、钟鼎、石鼓、铭文、汉贴、魏碑之类,滔滔不绝,正好定源法师也谙此道,两人一见面有如遇着故人。所以到了藏经楼上,眼见得案子上铺张着文房四宝,我们就力促寿先生挥一挥毫泼一泼墨。他当场就写下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笔间蕴气,腕底生风,倒把一座沉寂着的藏经楼挥舞得灵动了起来。
站在藏经楼的木走廊上,面前是青山,后背是青山,左右都是青山,这个时候,我们也讨论起了“在这座木结构的屋子里做什么最好”这个问题。我们一致认为:最宜弹琴。在木屋子里,没有什么比弹琴更有意趣的了。琴质是木,浑厚幽渺,在木屋子里一弹,琴声在屋内弥漫开来,回荡着木质所固有的美妙音韵。慢慢地,琴声融入木屋子里,使得屋子里的木板都有了灵气。琴音回荡的同时,人的心渐渐地平静了下来,沉淀了下来,凝定到禅境里,智慧便如莲花般开放。
去年的中秋节前夕,悟智法师有心相邀于我,请我去灵隐寺弹琴。我学的是古筝,筝声自然也是动听有韵味的,然与古琴比较起来,还是略逊一筹的。在我学了古筝以后,觉得我更应该学古琴,古琴更适合文人弹,它更能表达心中的胸臆与心境。去年,我到北京买了一架古琴,心想着要找一位名师指点一段时间。等到时机成熟,一定要灵隐寺藏经楼上去弹奏一番,亦不枉了这么好的木质房子。
琴声最能表达心中情愫,所谓“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是也。唐李颀琴歌曰: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琴声就有如此的妙用!惜乎能弹古琴的人不多,不要用现在,就是在唐代也少有人习琴。唐•刘长卿听弹琴诗曰: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不是今人多不弹,而是弹古琴不易。若没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与博大的胸襟,要弹好古琴恐怕是很难的。
想想都美啊!有月的夜晚,寂静的灵隐寺,周围除了一两声鸣虫之外,别无余声。月光如洗的藏经楼走廊上,突然间响起纯厚清越的琴声,使人疑是仙乐自天上飘来。藏经楼上弹者谁?不是莲子不到来!真想如此口出狂言啊!但人生的许多事又回到了那个老话题上: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苍白的。梦想随时可以有,但实现它却不是天天可以做到的。好在一生当中,梦想总是凌驾于现实之上的,让梦想像鸟一样飞翔着,也挺美妙。
不管能不能学好琴,在心里存着这个美好的念想总是不错的:总有一天,我要到灵隐寺的藏经楼上去弹琴。让琴声抚慰藏经楼的沧桑岁月,增添一段鲜活而又典雅的记忆。